大叛贼(校对)第23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34/656

  她怎么都没想到,金正元等人居然早就勾结在了一起,不仅同王叔尚乙在外造谣中伤自己,而且还把矛头对向了太傅何显祖和他身后的大明。这些人,简直是利益熏心,瞒着自己做出了如此大事,更让人恼火的是,金正元等人甚至打算废了自己太后之位和尚敬的国主之位,让尚乙取而代之。
  说实话,先王去后,自己作为太后虽然临朝称制,可实际上朝政大权都是交给金正元、尚乙和郑思齐等人处理,尤其是作为国相的金正元和王叔的尚乙,他们手中的权利其实并未削弱,相反还大了几分。
  这些年来,太后一心只想抚养尚敬长大,安安稳稳地关起门来过日子。作为小国曾经的王后,如今的太后,年轻的太后心中并没什么野心,甚至可以说她对于所谓的太后之位包括国主之位根本就没什么在意,在她眼里,自己和儿子的安稳才是第一的。
  而且这些年何显祖作为尚敬的老师,一直给小国王上课,同时还讲述了有关大明的一些事。他所灌输的大明繁华和开明,还有外面世界的广阔和多姿多彩,这些不仅吸引了尚敬,同样也让太后深深入迷。
  许多时候,太后心里自己想过,与其做一个小国的太后还不如去大明看一看那个让自己心神向往的世界。所以当她得知金正元和尚乙等人居然传播她和何显祖之间的谣言时,太后心中恼怒的同时居然还有一丝惋惜。
  而现在又出了这样的大事,亏得有何显祖在身边出谋划策,果断先下手为强,要不然真被金正元等人得逞,那么别说安稳日子了,到那时候自己和儿子的性命就将落入对方之手。
  作为太后,再不济也知道政变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而到那时候,一切就全晚了。一想到这,太后心里就恨得牙痒痒的,同时更多了一层对大明和对何显祖的感激之情。
  召见郑思齐的时间并不久,前后也只不过半个时辰而已,暂时把朝政和安抚国民之事托付给郑思齐后,太后就让他下去了。
  等走出王宫,郑思齐这才发现自己双腿无力,满身都是虚汗,虽然事情之大有些出乎意料,但至少还没到最糟糕的一步,郑思齐想了想强打起精神,快步朝着离王宫不远的政堂走去,他眼下最重要的还是要摸清楚大明的态度,以确保琉球国祚。
  几日之后,这惊动琉球全国上下的事件终于得到了平息,而当国民得知金正元等人的阴谋时,大多数人都对这些人痛骂不止。毕竟,作为大明的属国,这些年琉球的日子是越来越好过,大明朝着海洋开拓的脚步越快,海贸的发达和国家的强盛,使得琉球上下都搭上了顺风船,不仅借大明之威收回了北方领土,压制住了日本,国中所有人还获得了不少红利,不去说那些大族豪商,就连普通国民也在这种情况下受益匪浅。
  而在这种情况下,金正元等人所为是根本不得人心的,更当他们意图用王叔尚乙去取代现在国主尚敬的消息传出后,更是被万夫所指,唾骂不止。就算有一些人因为其他原因为金正元等人而惋惜,可这也只不过心里想想罢了,至少表面上是绝对不会表露出来的。
  随后,琉球的谢罪表也通过渠道传到了大明,据说大明皇帝得知此事后雷霆大怒,但最终还是看在琉球国太后和国王的份上宽恕了琉球。
  但是,必要的惩罚还是有的,既然琉球有金正元这些居心叵测之人,那么作为宗主国的大明就要为琉球拨乱反正。鉴于琉球目前情况,大明决定增派驻军,同时全面接管王城和包括琉球国其余几个大城的城防,就连普通的治安也必须在驻军的控制之下,也就是说通过这件事,整个琉球国的国防包括其他军事力量已全部在大明的掌握之中,而太傅何显祖也被大明任命为大明驻琉球全权大臣,以全权负责此事。
第548章
册立
  南京的皇宫,朱怡成半躺在塌上翻看着奏折,而在他两侧的几案上各放着几叠合起来的奏折,左手边是还未看的,右手边是已看完的。
  随着大明的疆域越加庞大,再加上同满清的战争继续,另外还有每日不断从各地而来的消息,中枢所接到的奏折和信息几乎可以堆成山一般。
  亏得朱怡成从一开始就设置了军机处和军机大臣,用来协助自己打理政务,假如以他一人的话,别说批阅了,每日里就算是不休不眠也不可能看完那么多的奏折,处理那么多的政务。
  就算这样,经过军机处删选和先期处理,除去已解决的事外,剩余那些必须要朱怡成过目的奏折每日里加起来也不是少数。当皇帝并不像传说中的那样轻松,只需上朝由太监大喊一声“有事启奏无事退朝”的话,或者说随着自己的性子来个民间私访,处理一下各地贪官那么悠闲。
  从某种意义来讲,皇帝可以说是这世界上最辛苦也最累人的工作了,当然朱怡成也可以把这些工作全部交给别人来做,比如说由军机处全权处置,又或者重设司礼监用以牵制,而他彻底做一个撒手掌柜,和万历皇帝一般躲在后宫悠闲地度日。
  可是这样一来,朱怡成就将彻底失去控制大明的权利,文官集团和太监集团失控的破坏力在前明早就得到了应证,而到那时候,大明的皇帝又将成为前明时期那样,整个大明也将慢慢变质,最终走上党争亡国的老路。
  作为后世之人,朱怡成非常清楚这条老路是一条根本走不通的死路,但一步步靠着自己重兴大明的朱怡成更清楚,眼下也远远不到改制的时候。神州未复,满清尤在,再加上整个大明正在高速发展和壮大,这种情况下一个强大的集权制的中央是最为有效的机构,而这个中央大脑和决策者就是自己。
  或许等到未来,等一切尘埃落定后,朱怡成才会循序渐进着手改变,但这起码是十年甚至二十年后的事了,反正他现在还年轻,有这个时间,更也有这个耐心。
  就着烛光,朱怡成聚精会神地看着手中的奏折,嘴角渐渐浮起了一丝笑意,他提起搁在案上的朱笔在奏折空白处写了几个字,随后满意地把它放到了一旁。
  “皇爷,歇息一下吧。”皇后李娟儿的声音在耳边响起,抬头一看李娟儿已来到自己身边。
  “儿睡下了?”朱怡成问道。
  “好不容易哄着睡下了,这孩子越大越不让人省心。”李娟儿说道,话语中虽有些埋怨,但眉目之中都是慈祥和溺爱。
  如今已是永业六年,嫡皇子朱伯也已五岁了,五岁的孩子在民间正是鸡嫌狗厌的年龄,尤其是朱怡成并没有太过囚禁孩子的天性,其实不仅是朱伯,就连他的几个弟弟妹妹也是如此,再加上朱怡成的皇位不是继承而来,而是他实实在在打下来的,自然不敢有什么人对此指手画脚。
  不过,该是有的规矩还是得有,毕竟皇家弟子有皇家弟子的不同,但在这方面,李娟儿却有别样的想法,这不她又忍不住劝起朱怡成来,让他尽快给皇子找个好师傅,这孩子渐渐大了,总不能再像之前那样方式管教吧。
  朱怡成微微点头,李娟儿的话也不是没有道理,自己的孩子总不能再这样放养吧,就算在后世像这么大的孩子也早就进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了。
  “这样吧,之前我说过要在宫城外择一处建立皇家学堂,如今也是着手处置这事的时候了。明日我就让邬先生去办这事,对了,邬先生一直同我说想退出军机处,如果实在挽留不住的话,或许把这学堂交给邬先生也是件好事。”
  “皇爷,您真的打算让皇儿去这学堂?难道就不能选师傅入宫教导么?”听到朱怡成这么说,李娟儿有些担心道。其实这皇家学堂的念头朱怡成早就有了,而且之前也同李娟儿提过,但李娟儿却没想到朱怡成还真的把这事上了心。
  “我知道你担心什么。”朱怡成见李娟儿微躇着眉,顿时笑着在身边拍了拍手,示意她挨着自己坐下。
  “有道是慈母多败儿,我大明自宣宗之后,几乎每个皇帝都是养自深宫,虽有师傅教导,但能成名君者又有几何?娟儿,你我结识于微末,深知民间之事,九死一生,历尽艰辛才有如今大明之复兴。但你想过没有,一旦你我百年之后,我大明再出几个不肖子孙的话,又如何守得住这天下?如今可不是几百年前了,这世界之大早就不同往昔,日新月异,不进则退,大变就在眼前,我如此安排不仅是为了儿,同样也是要为后代立下规矩!”
  朱怡成郑重其事道:“出宫入学,不仅能让儿和其他孩子接触外界,让他们了解民间,同时也是为他们未来着想。你试想,入学的孩子不仅有皇家子弟,更有勋贵和大臣子弟,甚至等以后还会有豪商的子弟入内。这些人同皇子们朝夕相处,一起成长,不正是他们将来的臂助?再者,等孩子们长大了,朕也不会任凭他们当个逍遥王,我朱怡成的孩子就算不能同我一样开拓疆土,可绝对不能成为废人!大明皇族自朕而起,之前的老规矩要改一改了!”
  在同李娟儿在一起的时候,朱怡成通常只称呼自己为“我”,可一旦自称为朕的时候,那就表示朱怡成已下定了决心再也不会更改主意。作为他的皇后,也是经历过流离颠簸朝不保夕的岁月的妻子,如何不知道他这个习惯?
  不过,李娟儿对此还有些担心,虽说朱伯是嫡长子,可朱怡成的孩子还有不少,而且他现在又是青春鼎盛,未来还会有不少孩子。假如和朱怡成设想的那样,这固然是好,但同样也给朱伯带来了地位上的挑战,一旦有其他皇子在入学后拉拢党羽,这不就给朱伯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了么?
  或许是看到了李娟儿的这种顾虑,朱怡成又笑着道:“儿如今也五岁了,他又是嫡长子,挑个好日子吧,是应该到册立太子的时候了。”
  听到这话,李娟儿猛然抬起头来,眼中的惊喜丝毫掩饰不住,她没听错吧?朱怡成要正式立儿为太子了?这对于她来讲是这天下最好的消息。
第549章
未来
  对于册立太子,此事朱怡成早就有所打算,实际上廖焕之等人也一直旁敲侧击提醒朱怡成早定国本,但朱怡成一考虑到朱伯太小,二来大明还未平定天下,所以这件事就暂时搁置了下来。
  但现在不同了,随着大明拿下了整个直隶,兵锋已达山东、山西、江北等地,就连河南也已占据了不少地盘,打通南北仅只是时间而已。大明平定天下已成定局,而且朱伯眼下也已五岁了,这孩子长的健康,无论生理还是智力都没问题,考虑到各种因素,现在立他为太子时机已到。
  再者,朱怡成准备建立皇家学堂,定下之后培养皇子的规则,那么君臣之分就得先定下来,以免未来闹出事。
  此外,未来皇子的学业也不仅仅只是皇家学堂那么简单,朱怡成接下来还会一步步推行各项制度,以后皇子到入学之年先入皇家学堂启蒙,几年后再直接进入已开办的皇家科学院下属的学院学习,等完成这些学业后,还将进入军校学习,等全部学习完成,皇子也将十六七岁的年龄,到那时候会进入军队服役,无论是海军还是陆军,皇子们必须在一线军队至少服役三年以上,并获得相应的荣誉后才能正式毕业。
  假如未能正式毕业,或者中途退出者,那么作为皇家子弟除继承一个皇家头衔外朱怡成不会有任何封赏,换句话来将,就将成为被淘汰的人群中,每年只领一些微薄的俸禄度日再无丝毫政治前途。
  就算正式毕业得到封赏,那也不是结束而是另一步的开始,接下来这些皇家子弟会根据他们的才能和兴趣不同进入不同的行业中发展,比如说军事能力强的可以继续在军队中发展,而喜欢搞科研的也可以进入学院做研究工作,善于政事的可以进入相关各部,凡是一句话,各显其能,大明皇家不会再养废物。
  这不仅只是针对普通的皇子,就连太子同样也是如此。其实,纵观历史,满清虽然是异族,但满清培养皇子的方式还是比起各朝要好得许多。从历史来看,满清并无昏君,至于那些王爷们也很少出庸才,不过可惜的是,满清的眼界毕竟太浅,到后来只知道抱着祖制不放,再加上满清以异族统治中原先天不足,从而在最后并没有起到太大效果。
  朱怡成这么做,既是吸取了之前各朝的教训,同样也是学习满清或者西方国家培养皇族人员的方式,然后再加上现代的教学制度和模式。虽然他不知道这种方法最后能不能奏效,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这样做至少大明不会出什么都不懂为朝臣所蒙蔽的昏君。
  至于这样一来,一些出类拔萃的皇子脱颖而出,是否会造成对储君地位的威胁?关于这点朱怡成同样也考虑过,不过他考虑的更多的是大明的未来和国家的整体,假如一个储君完全被自己的兄弟压制,甚至无法控制对方的话,那么这样的储君是根本不合格的,在这种情况下,其他皇子如有能力取而代之对于国家并非坏事,至少这大明依旧是朱姓的天下。
  再者,对于储君的地位和权利,朱怡成也不会放任不管,接下来他会逐步完善这种制度,目前朱伯还小,就算等他完成学业进入军队,那至少也是十年后的事了,而他的弟弟们眼下连话都说不利索,都在奶娘怀里吃奶呢,有这十年的准备时间,朱怡成相信凭他未来的见识和能力完全能解决这个问题。
  此外,随着大明眼下朝天下开拓的脚步加快,尤其是在北美已经开始立足,海外领地的管理同样也是一个未来要面临的问题。其他的不说,仅说北美吧,美国是如何独立的,朱怡成心里最为清楚,孤悬海外,一代二代人或许还会对大明有归属感,但三代之后,在新领地的人民是否会和他们的祖辈一样呢?
  就算是中国人这样留恋故乡的人,时间长了也会有所变化,后世的那些香蕉人不就是比比皆是么?何况大明开拓海外,必然会融合其他民族,无论是北美的当地印地安人还是欧洲人,甚至东南亚的各族人,多民族的融合后就会产生一个新的民族,如果不加以控制,被历史所淘汰也是必然的。
  虽说现在北美,也就是新明这片土地大明实施的是总督制,由潘梦园担任新明总督,同时让汪景祺负责移民工作。眼下,新明的移民工作进行的很是顺利,随着数万大明百姓不断渡远洋抵达新明,在新明的望海城和太阳城已进入了高速发展中,同时在离两城市不远的地方,新的城市建设也摆上了计划,按从新明传回来的消息,一切可以说异常顺利。
  但在未来,朱怡成却已考虑过将把新明以总督制和分封制进行结合,一来是给皇家有功的子弟谋一个出路,二来也是打算用这种方式牢牢控制住海外领地。
  不过,这些都只是朱怡成心中的谋划而已,他从来没有和任何人提起过,对于这些,他只是暗中悄悄布局,同时等待合适的机会。
  但眼下倒是有一件事值得考虑,这倒不是皇家内部的事,毕竟朱怡成的子女眼下都还小,也不可能马上就实施他的计划。这件事不是别的,正是琉球之事,刚才朱怡成所看的那份奏折就是从琉球送来的,写奏折的人不是别人,是驻琉球全权大臣何显祖。
  琉球前些时候发生的大事,实际上正是何显祖一手谋划的,而且在这件事中通事处的邓秉通力配合,双方联手演了一场好戏。
  自几月前,国相金正元等人自以为聪明,可实际上他们所作所为全部在何显祖和邓秉的掌控之中,之前不发难是故意装做不见,耐心等待时机,看着他们这些人上串下跳,而当时机到来后,这些跳梁小丑在强大的大明军力面前根本不堪一击。
第550章
朝会
  这不,仅仅只用了一天时间,这些看似强大的联盟就在大明面前土崩瓦解,也可以说一日整个琉球就变了天,凡是金正元和尚乙这些对于大明怀有异心者,无论是否同党全部被一网打尽,而留存下来的不是心怀大明,或者就是对大明甘愿俯首称臣之人,至于郑思齐,虽然朱怡成知道他是一个有想法的人,但毕竟他未参与金正元等人的密谋,再加上如今琉球也需要郑思齐这样一个有威望和地位的人来稳定秩序。
  其实,通事处曾经提出借此机会一举把琉球吞并的建议,但这个建议得到了何显祖的反对。相比只注重结果的邓秉而言,何显祖考虑的更多些,或许是因为政治原因,也或许他作为尚敬的太傅,这些年同琉球国的母子有了些情谊出发,何显祖觉得这样做还是有些操之过急,他建议先扫清琉球国的反对派,然后再以此直接控制住琉球上下,然后用武力和怀柔两个方式双管齐下,再加上利用其国主和太后对大明的好感,再耐心等待几年,等到那时候自然水到渠成。
  不得不说,邓秉的建议曾经打动了朱怡成,可当他看完何显祖的建议后又打消了马上并吞琉球的想法。现在并吞琉球看起来似乎简单,可如今这样做必然会埋下隐患,毕竟刚刚发生了这么大事,作为宗主国就直接并吞属国,这无论是在琉球内部或者其他属国眼里,都会引起极大的反感。
  而何显祖的建议就缓和许多,而且从操作性来将更为妥善。大明是大国,既然是大国就要有大国的气度,直接并吞这样的吃相实在是太难看,大明要面子,朱怡成也是要面子的,就算是后世的日本并吞琉球和朝鲜也是花了不少年布局,这才完成的,何况如今的大明呢?
  所以,朱怡成最终还是采取了何显祖的建议,对于琉球事件只是到此为止。不过就算这样,在这场政变中大明在琉球也获得了之前所未有的许多东西,比如说直接通过这事件大明完成了真正掌握琉球的命脉,无论从军事还是其他,虽然在政治上琉球还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但这个独立性也是有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独立性将越来越弱,等到所有琉球人把自己当成大明人看待的时候,那么琉球国自然也就成了大明的真正领土了。
  刚才那份从琉球送来的奏折中还提到一件事,那就是琉球国太后和国主想亲来大明请罪。对于这件事,朱怡成并没有允许,这不仅是考虑到琉球国的稳定,无论小太后和小国王是否真心请罪,作为上国大明的皇帝朱怡成也不能答应,这不仅是为了琉球国稳定来出发,同样也是给予眼下如郑思齐这些琉球臣子的一个态度。
  也许是因为得到了朱怡成正式立朱伯为太子的喜讯,李娟儿一夜都在亢奋之中,这令朱怡成第二天难得一次起晚了,而且平日里都是步行去前殿的他,今日难得用了步撵。
  今天正是朝会的日子,虽说自朱怡成登基之后,朝会的规矩改了许多,而且许多国家大事现在基本都是军机处和六部各自处理,然后再交由朱怡成审阅批复。
  眼下,朝会更多的已流于形式,但不管怎么说,朝会依旧是大明最重要的一个日子,亏得赶的紧,朱怡成没有迟到,虽说眼下御史是不敢对他这个中兴之主指手画脚的,可一旦板起面孔说上几句,或者记录在册的话,朱怡成也不免得丢了面子。
  到了地方,朱怡成下了步撵,揉揉有些发酸的腰,深吸一口气大步流星的走进殿中,同时陛下驾到的声音在耳边传来,从殿后走出,径直来到宝座前,只见文武官员已排成两行静静等候着了。
  在座中坐定,廖焕之领着众人异口同声上前参拜朱怡成,虽说大明不太讲究跪拜之礼,但这规矩在朝会上还是要遵守的,朱怡成安安稳稳地坐在那边受了众人的叩拜,这才开口让众卿平身。
  前面说过,如今朝会已基本流于形式,但也不是仅仅简单走过场就结束,必要的议政还是有的。
  比如说,前线的战争情况,各部的一些问题,另外地方上的一些政务等等,当然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官员们也不会把所有事都在朝会中提出,只是提一件最多两件事,再者这些事的处理也不是直接马上处理,作为皇帝朱怡成只是听取汇报,至于决定还需要朝会后再由各部和军机处拿出意见后送朱怡成定夺。
  一切按部就班进行了二个时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朝会也接近尾声了。当礼部侍郎说完明年科举安排后,按理说就应该散朝了,这时候朱怡成清了清嗓子,开口说道。
  “今日有一事要同众卿商议。”
  朱怡成话音刚落,在场所有官员都露出了诧异的表情,尤其是军机处几位大佬也同时一愣。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34/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