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叛贼(校对)第22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9/656

  “臣在!”张冉连忙上前一步回道。
  “此事卷宗由锦衣卫移交至通事处,后续由通事处负责即可。”朱怡成淡淡说道。
  张冉稍一诧异,虽说这事牵涉到琉球,锦衣卫和通事处的分工不同,对内是锦衣卫负责,对外是通事处,但这件事同样也和大明内部有所关系,锦衣卫插手此事也是说得过去的。
  可现在,朱怡成直接发了话,要求张冉把这事全部移交给通事处,从心里张冉是有些抵触的,但在朱怡成面前却丝毫不敢表露半点,急忙答应一声。
  打发走张冉,朱怡成心中冷冷一笑,琉球此事虽说同他当初的设想有所出入,但并未脱离他的掌控。眼下,琉球的贵族坐不住了,妄图用这种方式来解决问题,简直就是白日做梦。
  这样也好,现在对方主动给大明找了个借口,大明趁此机会,把这些家伙一网打尽,随后光明正大地把琉球一口吞并,所谓师出有名放之天下怎么都说得过去。
  张冉并不知道就在现在,远在琉球的各方面已暗中准备就绪,就等着鱼儿自己上钩了,眼下朱怡成只要耐心等待,用不了多久就会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暂时把琉球的事放到一边,朱怡成随手拿起一直摆在手边的奏折翻看了起来,这是一份关于云贵和广西的军报,随着时间的推移,云贵,尤其是贵州那边的局势越来越复杂化,几方面的力量在贵州错综复杂,各方在经历交战后变得有些微妙起来,而且这些日子,随着贵州的各方力量开打,地方势力也暗暗起头,导致局面更为混乱。
  对于这三省,朝中各有看法,有提出先占广西,然后再入贵州,以军力一举统一西南的建议。这个建议如今是占了上风的,至于其他看法也都有,有的表示先打广西,然后再逐步压缩对方,也有的觉得可以招安满清三省各部,还有的认为坐看各方乱战等时机差不多再出手的,林林种种各抒己见。
  对于朱怡成,一开始是打着最后一种算盘的,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考虑渐渐发生了变化,而现在,看着手中的军报,之前初步形成的念头又在他脑海中冒了出来,沉思许久,朱怡成心中渐渐有了主意。
第534章
异族
  之前朱怡成同邬思道说过,云、贵、桂三省各方势力错综复杂,已隐隐成了军阀之势,朱怡成是打算让他们之间先打个够,然后再出来收拾局面。
  而实际上,如今这三省的局势比朱怡成预想的更为复杂,除了他原本算到的几分势力之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天下的变化,三省的当地山民也开始蠢蠢欲动,闹了起来。
  在历史上,无论是广西还是贵州或者云南,三省都属于少数民族地区,而且这些山民各族众多,又善于折腾。所谓穷山恶水出刁民,这句话虽有贬意,但也不算错。无论是前明还是满清时期,这些省份太平的时候少,闹事的时候多,再加上地方大族的势力根深蒂固,朝廷要控制局面也必须安抚和利用这些人来进行统治。
  这些地方大族,有汉人,也有土人,但他们往往都有同样的一个称呼,那就是土司或头人。名义上,地方属于朝廷,属于国家,可在他们所控制的区域和人口眼里,这些土司和头人就是主人,除了主人之外,其余的都是奴隶。
  综观各朝,地方土司和头人造反的事比比皆是,就连在历史上号称“康熙盛世”的时代也避免不了,何况朱怡成在来到这个时代后根本就没感觉到有任何所谓“盛世”的模样,反而当一个崭新的大明从他手里诞生后,这才使得中华在这些年里展现出磅礴生机。
  现在,对于这三省而言可以说是天下大乱,尤其是三省势力交错,各方展开战争后,那些地方势力也逐渐不安分起来。根据军报,三省地方已出现了几处当地土司和头人聚集造反的情况,这种情况在贵州尤其严重。
  高进的部队开进贵州后,贵州的清军为了和高进进行作战,自然就无力量再去压制那些地方势力,见到这种机会来临,这些地方力量当然不甘寂寞,从而企图在其中浑水摸鱼,以建“大业”。
  云南同样也是如此,相比贵州,云南的少数民族更为复杂,反而是广西倒好得许多。毕竟,赵弘灿在广西的日子不短,而且他在广西重用当地狼兵,以此为基础打造了一支算得上不错的强军。同时,赵弘灿还拉拢了不少广西的头面人物,使其在暗中形成了一个有着共同利益的小团体。
  虽说起初赵弘灿这样做目的是为了对抗清廷和朱怡成的明军,但歪打正着,反而是这种原因导致广西的地方势力大部分同赵弘灿联合到了一起,就算有些其他势力趁此机会冒出头来,但大局依旧还在赵弘灿的掌握之中。
  面对这样的情况,朱怡成就更不愿意插手三省战事了。他甚至巴不得这三省闹的越厉害越好,无论最终的胜利者是谁,对于大明来讲都不是一件坏事,如果能各方厮杀死得一干二净,或者大明就再也不用去考虑怎么去统治这三省的问题。
  无论是前明还是满清,改土归流虽有效果,可这效果也是有限的。如果这土和那些势力全都烟消云散,那么大明未来就省力多了。当然了,坐看着他们斗想要这样的结果是不可能的,但如果大明在其中加上一把火,再浇上一点油呢?
  虽说如此有伤天和,可在朱怡成心里来讲倒是个好机会。就算将来无法一劳永逸,可元气大伤后,大明在未来的统治中就能轻而易举地牢牢把这些地方握在手中,同时推行新的政策。
  想到这,朱怡成越发动心,提起朱笔在这份军报上写了个几个字,然后郑重摆到一旁。
  他打算让总参谋部对此设想好好地参谋参谋,同时拿出一个可执行的方案出来。再说了,就算这事最终不成,对于大明也没任何损害,可一旦成功了,获利却是巨大的,何乐而不为呢?
  挂着浅浅地微笑,朱怡成又拿起了一份军报翻看着,可谁想看了没几行他就愣住了,紧接着脸上的笑容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凝重和愤怒。
  “混蛋!”朱怡成突然大骂一声,抬手就把军报狠狠摔到了地上,同时站起身来风声呼呼地走了几步。
  但几步之后,朱怡成稍稍冷静,他回头看了眼丢在地上的那份军报,皱眉想了想走回去低身捡起,又一次翻开看了起来。而这一次,除了凝重和愤怒的表情外,还有一丝凌厉和冷笑,片刻,朱怡成回到椅子坐下,提高声音喊了一声,很快一个守在门外的小黄门连忙进来。
  “去!把董大山找来。”
  朱怡成话音刚落,小黄门连忙应了一声急急出了门,等了一会儿,董大山从离着偏殿不远军机处赶了过来。
  “这份军报你看过没有?”一见董大山,朱怡成不客气地问。
  董大山一头雾水,一时间不明白出了什么事,见他如此朱怡成心中更有些气,但还是按捺住了,示意小黄门把那份军报给董大山拿过去。
  接过军报,董大山连忙翻开看了起来,一看之下就知道这份军报是从军机处刚转到朱怡成这里的,作为朝中大员,军机大臣,董大山当然早就看过这份军报的内容,这份军报是由庄岩从北方派人送来的,其中内容主要是讲了些北方战局的情况,同时还提到了在山西的清军有企图进攻直隶的迹象,并和明军在两境交界处进行了几次小规模的战斗。
  “皇爷,这……这军报……?”董大山依旧有些摸不着头脑,他并不觉得这军报有什么问题。而且军报中写到虽然大明和清军有所交战,可战况并不大,只不过是小规模的战斗,而且这几场战斗中大明的损失远远小于清军,从这点来讲可以说是打了胜仗的。
  瞧着董大山依旧不明白的样子,朱怡成不由得有些生气,他加重语气道:“十日之前,清军偷袭怀安一战!”
  董大山一愣,再细看军报中对此战的描述,等看完细节后这才隐隐约约有些明白朱怡成的意思了。其实怀安一战规模并不大,清军所派出的部队只不过二千多人,而应战的明军也不过一千三百多人,再加上这仗并非在怀安爆发,而是在怀安以西百多里的一处,两军遭遇也有偶然性。
  但这一仗,明军并没占多少便宜,虽然最终明军获胜,可清军损失并不大,而且来犯的清军不仅装备了精良的火器,甚至其中还有异族人出现,根据战后情报了解,这些加入清军一起同明军作战的异族人高鼻深目似乎是北方的罗刹人,人数并不多,仅不到百人,但作战凶狠,在战场上给明军带来了些麻烦。
第535章
察哈尔
  董大山虽有些明白朱怡成所指,但他依旧觉得朱怡成似乎有些小题大做,在他看来只不过是不到百人的蛮夷而已,这些罗刹人的出现只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何况这一战对方没有占到任何便宜,朱怡成何必如此?
  再说了,以大明如今的国力,满清现在仅是苟延而已,天下人都看得出来大明光复神州已势不可挡。就连占据天下的满清都如此,何况区区几个罗刹人?当初南海一战,葡萄牙舰队如此凶狠都未挡住大明的脚步,还怕这些罗刹人?
  董大山是个出色的将领,但他的目光毕竟和朱怡成有不少距离,就连庄岩也未从怀安一战看出问题所在,只是以普通军报的方式发至京城。
  但朱怡成不同,在朱怡成看来,无论是当初的葡萄牙舰队还是在东南亚有着不俗实力的西班牙、荷兰等国,或者说已开始逐渐崛起的英国和号称欧洲第一强国的法国等等,这些国家对于大明的威胁远不如沙皇俄国,也就是这个时代所称的罗刹国。
  纵观近代史,西方各国虽然趁着满清后期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从而使得中国进入了近代史中最黑暗的时期。可实际上,早在满清早期,俄国对中国的掠夺和伤害却是其他各国远远不能相比的。
  贪婪的北极熊,自从它的身影出现在西伯利亚开始,就不断从中国这个老大帝国身上吸血吃肉,百多年来,随着中国的不断虚弱,俄国的领土却不断扩大,它从中国这所获得的利益是难以想象的。
  就算是后世科教书中所描述的所谓雅克萨大捷和尼布楚条约中,都是对满清的胜利唱赞歌。但实际上,四十三平方公里的领土被割,尤其是开创了“战胜者”被割让领土的先河,这一点是前所未闻的事。
  甚至在后世,有些所谓的专家还替当时的满清和康熙“大帝”作分辨,他们的理由就是这些领土并非是满清所掌握的区域,实际上早就被俄国所占领,所以从这点来讲,所谓的割让根本就站不脚,而且条约的签定还给满清带来了百多年的和平等等。
  这些理由很是蛊惑了不少不明真相的人,但凡是有清醒头脑的人都明白,如果这些土地不属于中国的话,那么这所谓的条约为何又会写入其中呢?再者,把贝加尔湖的归属作为讨论的理由,那么把大诗人李白又至于何处?苏武又在何处牧羊?郭守敬当年又去的何方?
  由此可见,这些所谓的理由均不存在,历史的真相往往被扭曲了。而现在,罗刹人居然出现在怀安,这更让朱怡成心中警惕,这意味着什么可想而知。
  “罗刹之事事关重大,必须立即查明!”朱怡成斩钉截铁道,语气中没有丝毫讨价还价意思,董大山顿时心中一惊,虽说他依旧有些不明白朱怡成为什么如此兴师动众,但作为臣子,依旧立即应了一声。
  见董大山神色中有些不明白,朱怡成心中暗叹,这才放缓语气道:“罗刹国一向狼子野心,贪婪无比,不可不防。近百年来,罗刹国一直没有停下东进的脚步,就算在数十年前同满清在雅克萨爆发战争,虽说战后暂停了向东扩张,可却始终没有放弃侵入东方的企图。而如今,罗刹人居然出现在怀安,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它已暗中同满清联起手来,企图借神州大变的机会再一次占我领土。”
  “皇爷,您的意思是这些罗刹人实际上是满清找来的帮手?”董大山皱眉道:“可百多人又能起什么用?再说了,蒙古那边早就同罗刹人有所来往,也许是满清从蒙古那边民间招募的也不一定吧。”
  “怕就怕不是民间招募。”朱怡成神色凝重道:“此事大意不得,要知道罗刹国可是大国,其领土广阔,人口众多,沙皇彼得更是雄才大略,国力蒸蒸日上。一旦满清同其联手,凭借罗刹国的火器和军力来应对现在局面未必不会如此,此事千万大意不得,你立即亲自去一趟北京,朕会让锦衣卫和通事处协助于你,尽快查清究竟。”
  听到这,董大山这才重视起来,当即领命。朱怡成不放心地又交代几句,这才让董大山回去准备,尽快北上搞清楚原因。
  等董大山离开后,朱怡成想了想再一次把张冉找了回来,同样交代一番,随后又令通事处协助此事。
  就在朱怡成对罗刹人出现在怀安的事深为警惕的时候,远在蒙古察哈尔一地,一支部队正驻扎在此,领兵的大将不是别人,正是鄂尔泰,现在的鄂尔泰已挂平寇将军印,率满清、蒙古、绿营各部主力组成的四万大军在此集结。
  在大营的一侧,随着砰的一声响,前方百步左右的一个瓦罐猛然被铅弹击得粉碎,一阵阵惊叹声在边上的人群中传出。
  “这火枪不错,打的又远又准。”鄂尔泰放下手中的火枪,很是满意地点点头。
  “将军阁下,我俄国的火枪可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火枪!”一个满面大胡子,穿着一身军装的罗刹军人自傲地说道,从他的肩膀上的金色穗军衔来看应该是一位上校。
  实际上,如今的俄国虽然在彼得大帝的带领下开始强盛,但相比欧洲各国来讲还是有着不少差距,更不说同能够用一己之力对抗整个欧洲的法兰西帝国相比了。
  虽然现在的俄国不弱,还在不久前打败了欧洲强国瑞典,使其在欧洲地位上升,但在欧洲各强国眼里,俄国依旧是个乡下穷亲戚。自然,俄国的火器也算不上最先进的,所以这位上校所说的这些话只不过是吹嘘而已,根本就是睁着眼睛说瞎话。
  不过,这些话在鄂尔泰听来却信以为真,毕竟俄国拿出来的火器的确威力不小,相比满清的火器要强大不少。而且在不久之前,怀安发生的那试探性地一仗更体现了俄国火器的威力,虽只有不到百人的罗刹士兵参战,可就凭借这仅仅不到百人组成的火枪队却抗住了明军的锐利攻势,使得一直被明军压得喘不过气的满清从中看到了一丝希望。
第536章
别列科夫的诱饵
  这位罗刹军官是如今的沙皇俄国上校,别列科夫上校,别列科夫在俄国算是个贵族,拥有男爵的爵位。
  实际上,沙皇俄国的贵族并不值钱,相比欧洲各国而言,沙皇俄国在其他贵族眼里只个乡下地方,自然那里的人也是粗鲁不堪的乡巴佬,就算是沙皇俄国的贵族充其量就是个土财主。
  现实同样如此,虽然俄国自彼得大帝改革以来,沙皇俄国开始吸取了欧洲的先进经验,从上至下推行新政,使得国力大增,又在几次战争中获得胜利,国土不断向东西两方扩张。
  可就算这样,俄国依旧被欧洲所看不起,这种情况直到近代依旧如此。至于别列科夫,他这个区区的男爵爵位也只有在沙皇俄国才有些地位,如果去了欧洲其他国家,尤其是法兰西这样的强国,也许一个普通的老百姓都能给他脸色瞧。
  其他的不说,仅仅以别列科夫这个名字来讲吧。欧洲诸国贵族向来讲究的是传承,祖先是谁,拥有那位帝王的血统是尤其重要的。这在中国同样也是一样,世家大族的底蕴是普通暴发户无法比拟的,可是俄国却没有这些东西,因为十四世纪之前,普通的俄国人连一个正经的姓都没有,所谓的名字实际上就是绰号而已。
  铁匠、木匠、打渔的等等,这就是他们所谓的名字,几乎和农村人家孩子喊阿狗阿猫没什么两样,而之后演变成为的姓名大多也是如此,住在河边的就以河名为姓,住在山上的就以山林为姓,然后随意再起个名,由此可见,日本后来明治维新后的起姓名大潮倒有些异曲同工之处,翻译过来也就是渡边、山下、小林之类。
  至于别列科夫,最初就是浅黄头发的人的意思,所以别列科夫男爵的祖先根本就是一个长着浅黄头发的男人,哪里能同源远流长的真正贵族相比?
  但这些满清官员是不会知道的,因为满清归根到底同样也是如此,别的不提,就说大名鼎鼎的黄太极吧,用满语来翻译也就是个黄色宝贝疙瘩的意思,相比之下同别列科夫半斤八两。
  “上校,您的茶。”回到住处,副官伊万已给别列科夫端上刚泡好了茶水,当然这不会是劣质茶叶加奶熬制的茶水,而是清廷内特供的上好贡茶。虽说现在满清被朱怡成的大军赶出了北京城,江南也早就全部丢失,就连江北更是朝不保夕,可清廷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还是有办法搞到好茶的,尤其是对别列科夫这样尊贵的“友宾”,这些区区贡茶还是不在话下。
  有些笨拙地揭开茶盖,一股沁人心脾的茶香扑面而来,端着这碗茶水,别列科夫不由得暗暗感慨,如此好茶,恐怕连伟大的太阳王都享用不到吧,更不用说远在首都的彼得大帝了。
  假如不是来到远东,别列科夫这辈子都不可能有如此享受,更不用屋内琳琅满目能见那些精美华丽的装饰和器具了。就连他手上端着的茶盏,据说都是为清王朝的皇宫专用烧制的,如果拿回欧洲随随便便卖出去就是一大笔财富,至于其他的东西加起来,能够换取的财富几乎是他这一生都无法想象的。
  “上校,难道我们真的要帮这些鞑靼人?”见别列科夫许久未出声,伊万忍不住问了一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9/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