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叛贼(校对)第23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30/656

  别列科夫回过神,抬头看了一眼,笑着问道:“亲爱的伊万,怎么了?难道你对计划有别的想法?”
  伊万迟疑了下,低声说道:“上校,出售些武器给鞑靼人我不反对,在必要的情况下给予对方一些支持也是可以的,但是直接参与对方的战争,这件事实在是太大了!”
  “我的小伊万,你害怕了?”别列科夫看着伊万的眼睛,笑意更浓了些。伊万名义上是他的副官,实际上却是别列科夫一个好友的儿子,这个年轻人同样也是俄国的贵族子弟,一直以来别列科夫都把他当成自己的子侄看待两人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上下级关系。
  “不!”听到别列科夫问他是不是害怕,年轻的伊万顿时涨红了脸,俄国男人可是真正的男人,无论是在冰天雪地面对凶狠的巨熊还是在战火硝烟中同雪亮的刺刀拼命,在他们心里从来没有过害怕这个名词,战斗民族的称呼不是随便说说的,尤其是像伊万这样血气方刚的年轻人,说他害怕了,简直对他是一种巨大羞辱。
  “上校,我不否认现在是介入这片土地的最好机会,同样也赞同您之前的决定。如今,鞑靼人的王朝正陷入困境,整个国家正在崩溃边缘,当年我们在东方未能达到的目标很有可能因为这个事件而得到改变。”说到这,伊万又正色道:“但是,我想提醒您的是,您的举动并未得到皇帝陛下的同意,甚至都未能从总督府得到授权,如果仅仅只是销售武器和给予部分支持这问题还不大,但是直接进入对方国土,同时全面介入对方的战争,这风险实在是难以预料。”
  “风险?”别列科夫手指着四周,意味深长道:“看看这些,这些东西意味着什么?是风险?不!是财富!还有我们现在脚下踏着的土地!而且这些只不过是冰山一角,小伊万,当一个庞大帝国崩溃的时候,正是即将失去掌握这些财富的时候。如果俄国能够继承这些东西,那么不仅能为俄国获得难以想象的巨大利益,更能让我,让你,让我们双方的家族在俄国甚至整个世界得到梦寐以求的一切!上帝给予的机会只有一次,一旦放弃不仅是我们无法原谅自己,就连后人也无法原谅我们的!”
  站起身,别列科夫拍拍伊万的肩膀,语重心长道:“伊万,你是一个很不错的年轻人,能够看到风险已经比那些头脑简单的家伙不知强了多少倍的。但是你也要知道,在风险存在的同时,同样存在着巨大的利益,这天下从来没有掉馅饼的好事,伟大的俄罗斯正是因为不惧怕风险,才有现在庞大的疆土。我相信,我的决定是正确的,皇帝陛下那边一定会同意的,至于总督那边我更不担心,切尔卡斯基公爵同样不是一个眼光短浅的人。”
  “但是上校,让我们的人加入他们的军队,同南方的大明军队进行作战,这是一种无法估量的冒险!”伊万虽然差不多被别列科夫说服了,可是之前一战给他留下的印象太深了,虽然那场战争规模不大,双方也只是一次接触而已,但是大明军队的战斗力和火器的凶狠根本不亚于俄国,甚至在某些方面更强。
  别列科夫虽然是个上校,但他直属的兵力并不多,仅仅只有600多人而已,这600多人中,真正的精锐只有一半,另外一半都是招募而来的冒险者,这种成军方式在西伯利亚并不罕见。
  600多人,支持一场小型战争还马马虎虎,可要介入一场有亿万人参与的帝国之战根本就是天方夜谈。沙皇俄国在远东的兵力一直不多,调集更是困难,一旦战争扩大化,导致把俄国拖入这两大帝国的战争泥潭中,其后果是难以想象的。
  要知道,别列科夫的顶头上司,切尔卡斯基公爵手中的全部兵力也只不过7000人不到,伊万担心别列科夫玩过火,一旦这样的话,不要说利益了,还会给自己,给整个俄国带来灾难。
  “哈哈哈!”别列科夫大笑了起来,满面的大胡子随着他的笑声剧烈抖动着:“我的小伊万,原来你是担心这个……。”
  别列科夫的眼中露出一丝狡诈,略有得意道:“一个好的猎手,需要懂得必要的舍取,只有抛出诱饵才能捕获到丰盛的猎物。鞑靼人的帝国未来的命运已经注定了,但想从他们的尸体上获得我们需要的东西,首先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你知道为什么溺水的人尸体被打捞出来时候往往会发现手里抓着河沙么?”
  别列科夫自问自答,继续说道:“因为溺水的人在面临死亡恐惧时,会下意识地去挣扎,试图抓到一些足以救命的东西,就算抓到的只是一把泥沙,他也不会放弃,而是一直抓到离开人世的最后一秒。而我现在所做的同样也是如此,给予他们一点点希望……。”别列科夫提起手来,用两指间隙中的距离表示着:“只有这样,才能让这个溺水的人看见最后的希望,从而让他们付出肯付出的一切代价。我的孩子,你要学习的东西还有许多,凡事不能仅仅看表面,要更多的用脑子去思考,只有这样,你才能看到真相。”
  说完,看着若有所思的伊万,别列科夫重重地在他肩膀上又拍了几下,这才坐下身去,重新悠闲地享用起他那盏好茶起来,同时低沉哼着不知名的家乡小曲,一副胸有成竹的表情。
第537章
以夷制蛮
  就在别列科夫同伊万谈话的同时,离着不远的地方,鄂尔泰同样也在几个心腹部下说着事。
  作为满清在蒙古察哈尔一地的最高军事长官,鄂尔泰挂着平寇将军印,可以说从武将的职位上来讲已做到了顶级。其实,以鄂尔泰的身份,就算他当抚远大将军也是毫无置疑的,不过现在这个职位还在大阿哥脑袋上,登基为帝的建兴皇帝为了安抚朝中重臣,包括稳定皇族中的各位兄弟,登上帝位后依旧让大阿哥当这个抚远大将军,甚至还给了他双亲王俸。就连一直软禁的老二,也就是前太子,建兴皇帝也把他放了出来,给了一个郡王头衔。
  不过这些都是为了稳固皇权的措施,真正的权利根本就不可能让他们掌握。大阿哥这个大将军有名无实,充其量只是负责一些军械,包括火器的制造,至于带兵?那根本就不用想,所有鄂尔泰这个平寇将军眼下算得上是真正手握重权的武将。
  除了鄂尔泰外,也就是老十等几个建兴皇帝的铁杆,再加上远在河南的隆科多了。这一次,建兴皇帝派鄂尔泰出西京(西安),来到察哈尔主要有三个目的,其一当然是对付东边和南边的大明军队,以挽救日落西山的大清朝。其二就是满清已私下同沙皇俄国勾达上,企图联合俄国人同明军抗衡,至于其三嘛,那就是十三阿哥的原因,在不久之前,突然有消息传来,一直下落不明的十三阿哥出现在蒙古,以其皇子身份联络蒙古各部有所图谋,为了解决这个麻烦,建兴皇帝考虑再三就把鄂尔泰派了出来。
  康熙死的突然,也死得蹊跷,就算建兴皇帝再想办法遮掩,依旧有不少传言在私下流传。至于十三阿哥,此人本就同建兴皇帝不对付,在经历了直隶兵败后,为避免建兴皇帝追究责任甚至销声匿迹了好久。
  这一次,突然出现在蒙古各部,其目的显而易见,摆明着就是想用他的身份和同蒙古各部之间的关系搞些事情。这件事说大可大,建兴皇帝当然不会疏忽大意,鄂尔泰的大军坐镇察哈尔就是要查明十三阿哥的下落,并想办法把他控制起来。
  此外,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趁此机会同时把蒙古各部控制起来,使其为用。大清立国以来,蒙古各部一直是大清的附属,更是得力的打手。无论是当年的三藩之乱还是后来的各处战争,蒙古骑兵可没少在其中出力。
  但随着大明的崛起,这些年蒙古人有些离心离德了,这些养不熟的白眼狼都是些唯利是图的家伙,依附强者是他们天生的本能,可一旦强者虚弱的时候,就会露出骨子里的凶狠,难保这些家伙不会在这种时候蠢蠢欲动另生心思。
  在蒙古集结兵力,既要解决前面三个问题,同样也是要以这种方式给蒙古各部压力,让蒙古各部知道如今的大清虽然走了下坡路,但依旧还是他们无法抵抗的庞然大物。军力的强盛,依旧是他们所畏惧的那个大清,至于这些蒙古王公贵族假如安分守己听从大清命令的话还好,如果打着另外的算盘,那就不要怪大清不客气了。
  “大人,罗刹人的火器虽好,可供应给我军的数量实在是太少了,恐怕依旧难以同明军抗衡呀。”当鄂尔泰让大家谈谈今天在大营附近演练的火枪时,一个官员忍不住开口说道。
  的确,别列科夫拿出来的火枪是不错,不仅比大清自己装备的火枪好上许多,就连比起大明的火枪也毫不逊色。这不仅是今天演练中大家亲眼目睹的,更是在之前同明军接触一战中所证实的。
  怀安一仗规模虽然不大,双方的损失也不多,可是这一仗让大清上下都看到了希望。区区百人左右的火枪队,居然能正面和兵力相同的明军打得不分胜负,这是大明崛起后清军和明军作战中从来没有过的事。
  如果在两年前,清军有这些火器装备的话,又如何能丢掉江南的花花江山?又如何又会被明军偷袭至北京城,从而狼狈出逃呢?
  从这点来讲,建兴皇帝所谓以夷制蛮的策略还是可行的,这个夷指的是沙皇俄国,而这个蛮就是大明,也就是南蛮子的意思。可惜的是,别列科夫现在能提供的火器不多,眼下算起来也就几百之数而已,这些数量相比清军庞大的士兵基础根本无法满足,更不用说面对北方数十万装备精良的明军了。
  实际上,别列科夫拿出的火器已是他最大限度了,要知道他能指挥的兵力也不过600余人而已。在暂时没有得到沙皇彼得的支持前,别列科夫的权限仅限于此,别列科夫自以为聪明,但他心里的那些小算盘早就被满清高层所看穿了,鄂尔泰等人只不过不说而已。
  “这个无需担心。”鄂尔泰摆摆手道:“只要东西好,暂时少些无关大局,眼下关键还是得把这些罗刹人拖下水去,只要他们死的人足够多,陷得足够深,那么将来的事就好办多了。再说了,皇上如今正在改良火器,所谓靠人不如靠己,只有我大清能自己造出精良的火器,这样才能力挽狂澜。”
  “皇上高瞻远瞩,大人深谋远虑,卑职实在是佩服不已。”鄂尔泰这句话让许多人的心放了下来,尤其是刚才说话的那官员更是一副恍然大悟的表情。
  “好了,这些马屁话就不用说了,这是在军中,还是讲些实在的吧。”瞧着众人你一句我一句的吹捧起来,鄂尔泰忍不住有些皱起眉头。满清入关仅百年不到,就沾染上了汉人的这些毛病,在坐的大多都是满清高官和武将,这些人都有显赫的出身,他们的祖先无一不是从血海中拼杀出来的,可是现在呢?说起这些话来一套接着一套,又和那些无能的汉人又有什么区别?
  鄂尔泰冷冰冰的话打断了众人刚起的兴致,大家未免有些尴尬。不过,在手握大权的鄂尔泰面前,所有人也不敢造次,毕竟这位爷如今是建兴皇帝的心腹之臣,不仅握着重兵,更有王命旗牌在身,谁敢和他唱反调?
  现场突然一阵平静,众人鸦雀无声,过了好一会儿,一个人忍不住咳嗽了一声,这才开口说起一件事来。
第538章
巴拉
  “土谢图汗部昨日派人来,说是南下还需些时日。”
  这句话一出,众人默然不语,但目光都向坐在上首的鄂尔泰望去。
  土谢图汗部是漠北蒙古最强大的一支,在满清前期,漠北蒙古被称为喀尔喀蒙古,而喀尔喀蒙古又分为三支,这三支分别为扎萨克图汗部、土谢图汗部和车臣汗部,也称为喀尔喀三部。
  而这三部中,康熙前期发生争执,其中扎萨克图汗在兵乱中被杀,土谢图汗部由此崛起,趁此机会吞并了扎萨克图汗部大量土地和人口,至于车臣汗部迫于土谢图汗部强大的武力也摆出一副归附的架势。
  之后,新任扎萨克图汗不甘心部落衰败,一直向清政府要求主持公道,这才有后来康熙派出理藩院尚书阿喇尼和大喇嘛等到土谢图汗部库伦伯勒齐尔主持会盟,以协调三部问题。
  会盟之后,由于土谢图汗部的适当退让,喀尔喀三部似乎恢复到了之前平衡状态,可实际上土谢图汗部的力量非但没有减弱,相反越来越强。这不仅因为土谢图汗部早已在漠北占据了从人口到土地的优势,更因为土谢图汗部的格格成了康熙妃子的原因,更为康熙皇帝生下了一个儿子。
  而这个儿子就是康熙朝大名鼎鼎的十三阿哥,如今建兴皇帝的十三弟。有如此关系,土谢图汗部在漠北的权势可想而知。
  前面说过,鄂尔泰坐镇于此除了军事之外,还有一个任务,那就是要查清楚十三阿哥的下落。根据情报,十三阿哥如今极有可能身处漠北,也就是藏身在土谢图汗部之内。
  这一次,鄂尔泰以朝廷的名义召集蒙古各部前来会,但漠北三部迟迟未到,而现在土谢图汗部又做出如此答复,分明就是想拖延时间。
  其中奥妙,在场中人大多都清楚,但这层窗户纸谁也不敢去捅破。毕竟这关系到皇家的私事,再加上康熙死的蹊跷,建兴皇帝上位又突然,一旦说错了话,那么后果可想而知。
  听到这句话,鄂尔泰的脸黑的如锅底似的,一双眼中更是冷冰冰。他可以肯定土谢图汗部的所作所为完全是因为十三阿哥在背后指示,其目的不言而喻。
  但不管怎么说,朝廷眼下并没夺去十三阿哥的爵位,就连当初十三阿哥兵败直隶一事也未大肆追究。在这种情况下,建兴皇帝如果明文处置十三阿哥的话,那么必然会引起刚刚稳定下来的清廷内部震动。
  一动不如一静,建兴皇帝非常清楚这个道理,尤其是康熙之死蹊跷。就在不久之前,西安流言四起,说什么康熙是被建兴皇帝害死的,而这流言查来查去最终查到了三阿哥头上,这个平日里不怎么起眼,只是好于文事,喜欢同文人打交道的三阿哥不知吃错了什么药,胆大包天弄出这件捕风捉影的事来,差一点儿闹得整个西安不可开交。
  最终,建兴皇帝大怒,严惩了三阿哥等人,抓了几个散布谣言之人灭了其三族。可是对于三阿哥本人来讲,建兴皇帝并没有太过,只是夺了他的亲王之位,由亲王降为郡王,然后令其闭门思过。
  其实建兴皇帝心中恨不能扒了三阿哥的皮,吃了他的肉,但作为皇帝理智究竟占了上风。假如没有南边的大明崛起,满清依旧占据天下,而建兴皇帝又不是像现在这样突然上位的话,那么他或许会使出雷霆手段来处理这件事。
  可是现在,整个满清已是风雨飘摇,更因为康熙死的突然导致建兴皇帝在没有丝毫准备下仓促登位,其根基本就不稳。如果在这种时候再处置了三阿哥,那么对于如今满清的大局来讲并没有什么好处,所以建兴皇帝只能暗暗咬牙,按捺着心头怒火暂先忍下了这口气。
  这也是把找寻十三阿哥下落的任务私下交给鄂尔泰的主要原因,甚至在明面上满清丝毫不提十三阿哥和漠北那边的任何关系。
  “呵呵,土谢图汗的人说了是什么原因了没?”鄂尔泰冷笑着问道。
  说话的那人暗暗捏了把冷汗,硬着头皮回道:“来人说今年漠北雨水稀少,牛马不壮,再加上族人四散各处聚集需要时间,故此要来的晚些。”
  “晚些?是晚几天?”
  “这……回大人的话,这个下官也不知……。”豆大的汗水不知觉地从额头落了下来,那人都顾不上去擦,战战兢兢地回答道。
  鄂尔泰也不说话,只是静静坐在那边,过了一会儿又问道:“扎萨克图汗部和车臣汗部现在是什么情况?”
  “也……也未按时到达。”那人小心地回答道。
  鄂尔泰的眉头越发紧了起来,当他得知这两部非但没有按时到达,反而连使者都未到时,似乎想到了什么。
  鄂尔泰继续沉思着,又过了一会儿神色缓和下来,脸上的冰冷瞬间逝去。
  “让人去催一下吧,这草原居而不易,这么远赶过来的确有些难,你派人跑一趟漠北问问三部到达时间。”
  “嗻!”
  那人听到此总算松了口气,连声应下,同时抹去了额头的汗水。
  接下来,又议了议整军备战的事,鄂尔泰这才宣布散会,等众人走后,鄂尔泰站起身走了几步,一张脸阴沉地能拧出水来。
  “主子!”不一会儿,一个身材魁梧,样貌精明的年轻汉子快步进门,见到鄂尔泰连忙上前行礼。
  “起来吧。”鄂尔泰一抬手,让来人起身,随后端详对方几眼道:“巴拉,你跟我几年了?”
  “回主子的话,巴拉跟主子已有七年了。”巴拉毫不思索地回答道。
  鄂尔泰点点头,巴拉是蒙古人,身上有着扎萨克图汗部的血脉,算起来可以说是当年兵乱被杀的扎萨克图汗的外孙。当年鄂尔泰跟随康熙北征大漠时救下了那时候被仇家追杀的巴拉,随后巴拉就一直跟着鄂尔泰直到如今。
  “七年了,七年的时间可不短。”鄂尔泰叹声说道,接着看了看巴拉,又问:“七年过去,你身上的仇可还记得?”
  这句话话音刚落,原本在鄂尔泰面前温顺如同绵羊的巴拉转瞬就变得如一头凶狠的老虎,只见他的眼中射出凌厉的目光,紧咬牙关,嘴边的肌肉微微跳动,一张脸也变得狰狞起来。
  “回主子,血海深仇,如何不记得!”巴拉低下头去,尽量克制着自己的情绪。
  见他如此,鄂尔泰满意地笑了:“既然如此,我给你一个报仇的机会,如何?”
  这话让巴拉先是一楞,紧接着他脸上露出了欣喜若狂的表情,随后巴拉不住地朝着鄂尔泰磕头,一下下用力几下就把脑袋给磕得满是鲜血。
  “主子大恩,巴拉永世不忘!”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30/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