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叛贼(校对)第19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9/656

  坐到了位置上,康熙在老太监服侍下开始用膳,吃了几口菜,他突然间悠悠问道:“今个儿怎么多了两道菜?”
  在西安不如北京,当然不可能和北京一样,而且康熙现在的处境也不可能上满汉全席这种规模的膳食。说起用膳,基本和常人已没什么不同,只不过做的精细点罢了,平日里也就四菜一汤,但今天明显多了两道,而且这两道菜还是比较好的。
  听得康熙问,老太监顿时迟疑了下:“回皇上,奴才……奴才不知,送过来就是这样。”
  “去前头问问怎么回事。”康熙暂时放下了筷子道。
  “皇上,或许是现在到了行在条件宽裕了,这天气冷,饭菜容易凉,皇上要不先用膳?”
  “朕让你去问就问!”康熙冷冰冰地说道,虽然他现在已无实权,可五十多年皇帝做下来这气势尤在,老太监哪里还敢反驳,当即应了一声。
  康熙暂时不再吃,只是静静坐着等。虽说这饭菜是件小事,可康熙是什么人?这莫名其妙多了两道菜,必然是有所安排,如果不搞清楚这里面的究竟,康熙如何有吃饭的胃口?
  过了一会儿,老太监终于回来了,跪在康熙面前回道说这两道菜是太子爷特意安排的。
  “呵呵,太子爷安排的,怎么?他是孝心发作呢?还是其他?没说原因么?”康熙冷冷一笑问。
  老太监战战兢兢道:“太子爷那边传话说,今天有喜事,所以让皇上和他一起同乐,这才特意让人加了两道菜。”
  “喜事?”康熙微皱眉头问:“有何喜事?难道是南方战局有了改善?还是直隶那边开始反攻了?”
  “这……奴才不敢说,奴才不敢说呀!还请皇上饶命!”老太监满头是汗,吓得连连磕头。
  “说!如不说清楚,朕现在就砍了你的脑袋!”康熙的眼中满是杀气,毕竟他也算是马上皇帝,当年更是提刀跨马征战沙场的,一个老太监,在他眼里就和只蚂蚁差不多,那怕自己现在没了权利,可要弄死他依旧简单的很。
  老太监抹着眼泪,整个人吓得不住颤抖,他知道一旦说出这原因来康熙必然雷霆大怒,弄不好自己的小命就没了。可要是不说,以康熙的脾气直接当场抽刀砍了他都有可能,至于反抗,那是不可能的事。别说他奴才做惯了根本不敢反抗,就算反抗又如何?外面都是侍卫,一转眼就能冲进来把他乱刀分尸。
  “太……太子爷说……这是为了祝贺张廷玉张大人康建,之前张大人得了伤寒,刚刚痊愈,明日张大人就要复职了,所以今天特意给皇上加两个菜……皇上……皇上饶命啊!”太监扑倒在地苦苦哀求。
  而这时,康熙已经腾地一下站了起来,只见他眼中冒出怒火,牙齿更是咬得咯咯直响,一声暴怒之下直接就踢翻了饭桌,桌上的汤汤水水连着碗筷全朝着跪在地上的老太监砸去,同时大骂之声不绝。
第465章
制火器
  张廷玉的复职使得清廷中枢职能得到了良好运转,同样也让八阿哥放松了许多。
  作为上书房首席大臣,张廷玉可以说是一个标杆,他不仅是朝中重臣,同样也是汉臣眼中的领袖。
  而且和马齐相比,张廷玉虽没有马齐的耿直,但无论从政治手段还是能力来讲,张廷玉都是首屈一指的,这也是他脱颖而出,最终能后来居上替代马齐成为首席大臣的原因。
  张廷玉是个聪明人,也是一个识实务的人。他的复职同八阿哥说的那些话有些原因,而最终促使他做出这个决定的还是这天下大势。
  毕竟,康熙的皇帝之位还在,八阿哥也没冒天下之大不韪直接取而代之。再加上大清和大明的局势改变,如今大清的确需要一个更精力充沛,头脑清醒,而且有能力的人来领导。
  八阿哥作为太子,国家的储君,从法理来讲监国没有丝毫问题。这也是张廷玉最终选择和八阿哥合作的原因,而且因为康熙的皇位未废,张廷玉同样又不需要顾及背叛的恶名。
  有了张廷玉的协助,在西安的朝廷运行比之前畅通许多,一些政令也得到了较好的实施。不过,摆在八阿哥面前的大事依旧是大清的敌手——大明!眼下最重要的是遏制住大明继续进军的步伐,调集全国军力积蓄力量,然后反攻,从而夺回京师。
  这些事,自逃出北京城前,八阿哥就在做了,而到了西安之后也一直没有丝毫放松。
  目前,除非直隶、山东、江北、河南、山西等地的各部清军外,清廷还掌握着陕甘、广西、云贵、四川甚至包括关外的各部。
  这些力量加起来并不小,可以说清军依旧拥有极强大的军事实力。不过对于明军,尤其是攻占北京城的大明新军来讲,八阿哥心中并没有什么底。明军强大的火器,已经打破了大清为之骄傲的骑射,要想改变局面,不仅需要调集兵力,同时在火器上也要多想办法。
  相比其他目光短期的满清贵族而言,八阿哥这个太子还是很有眼光的,其实在许久前他就注意到了大明军队的改变。从福建之战开始,明军就开始大量装备火器,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明军的火器装备比例越高,同样也越先进。
  直到后来,那支新军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原来的战争方式,全火器部队,这在以前是根本不可想象的,但明军恰恰就做到了这点,而且这支部队所拥有的战斗力更令天下人目瞪口呆。
  一直以来,清廷对于火器就不是很重视,或者说清廷以满人入关统治神州,而火器作为一种杀伤力强大却又不需要太多训练的武器,这对于满人统治数倍于自己的汉人从先天来讲就是一种威胁。
  这也是清廷除了在万不得已的情况尽量不使用或者少使用火器的原因。远的有当年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代,在辽东之战,吃了明军火器苦头的满清(后金),开始学习制造和使用这种武器,然后依靠仿造的大炮和火铳再加运气最终得到了天下。
  但取得天下之后,火器这些东西就被封存起来了,整个满清又开始以骑射为荣。到了三藩之乱时,为了和三藩作战,康熙那时候又一次开始推广火器运用,而在平定了三藩后,火器又一次受到了冷落。
  之后还有几次大漠远征和雅克萨之战及台湾之战等等,火器的使用都在这些战场上发挥了极大作用,可每战之后上至皇帝下至普通将领,全都不约而同地把火器打入冷宫,除了一些八旗精锐拥有一定数量的火器外,普通的绿营充其量就几门老爷炮而已。
  这也是为什么大清从一开始占据上风,而后来和明军的作战中却越来越力不从心的原因。装备的差距导致双方的作战方式和战斗力发生了改变,而现在,如果还是抱着骑射无敌的想法同明军作战,那么后果可想而知。
  在出逃北京城的路上,八阿哥就以康熙的名义下旨各地不仅加紧练兵,同时重视和发展火器。而现在,偏都西安后,大规模制造和装备火器也提上了日程。
  当然了,要想同明军的新军那样,清军暂时是不可能做到的,这点八阿哥也清楚,所以在这方面他的着重点还是多铸大炮,同时尽量仿制明军目前使用的各类火器,以减少双方差距。
  原本,负责这件事的人是四阿哥,但自出了北京城后,四阿哥就再也没了兼工部的差事。而现在负责这件事的人不是别人,是大阿哥。
  大阿哥知兵善战,这点朝中众人都清楚。在之前,负责防守北京城的人就是大阿哥,而且大阿哥能够被康熙放出来委以重任,其中八阿哥花了不少力气。
  虽说大阿哥现在已彻底失去了争夺储君的希望,但毕竟现在的皇帝还是康熙,就算八阿哥之前对大阿哥有恩,可别忘记他们原来依旧还是对手。如果继续把部队放在大阿哥手里,八阿哥是绝对不会放心的,所以北京政变之后,八阿哥第一步就收回了大阿哥手中的兵权,同时为了安抚又把工部交给了他。
  只要没了兵权,让大阿哥掌管一部,八阿哥还是放心的。毕竟大阿哥的能力摆在这里,再加上他曾经多次领兵,非常清楚火器的重要性,用他来负责这件事正是合适人选。
  “这炮好虽好,可惜就是太重了。”这一日,八阿哥特意去工部视察,大阿哥带着八阿哥看了刚刚铸造出来的几门大炮,这几门大炮都是依造以前的红衣大炮所铸,最轻的一门也超过了一千三百斤,而且打的炮子却没明军的重,仅仅只有三斤左右。
  “太子,这门炮是工匠好不容易铸出来的,最远可打四里以上,而且还加了炮车,以便移动。”大阿哥在一旁解释道。
  八阿哥摇摇头,反问道:“明军有一种六斤炮,可发射六斤重的炮子,再加上炮车也仅仅七百多斤,最远同样可打四五里地。另外还有一种十二斤大炮,总重也就千斤左右,威力更是强大,你可知道?”
  大阿哥如何不知,当初在北京城,大明新军用的三种主力火炮除了弗朗机外另外两种就是它们。面对这两种炮,防御的清军可是吃了不少苦头,这些炮不仅火力凶狠,发射速度快,而且重量轻,又便于移动,清军的红衣大炮根本就不是对手。
  见到大阿哥脸上的尴尬,八阿哥放缓语气道:“大哥不必灰心,这铸炮也不是一日之功,眼下能铸出这等炮来已很不错了。不过目前局势大哥你也清楚,明军的火器实在凶狠,其威力非寻常刀剑可比,如此利器,如我大清不早尽快装备的话,别说打回北京城了,恐怕这天下都要易手。”
  “太子教训的是,臣一定让工匠多想办法,尽快造出好炮来。”
  八阿哥点点头道:“想办法是一定的,另外还需在民间多招能工巧匠,我大清国土辽阔,人口众多,能工巧匠更是数不胜数。他明军能造出来,我大清一样能造!只要能造出同明军媲美的利器,无论其出身如何,我大清定重重有赏!”
  八阿哥不是腐儒,他很清楚孰轻孰重。假如真有人能拿出和大明同样的精锐火器制造办法,就算对方是乞丐他也会毫不迟疑地给他一个荣华富贵。相比一个官位,一点钱财,大清的天下,祖宗的基业才是根本。
  在大阿哥那边,八阿哥让他抓紧想办法,同时八阿哥也没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工部。
  作为当初的管事阿哥之一,而今的太子,八阿哥对于工部这些人是太了解了。之前四阿哥如何?工部在四阿哥手上同样没发挥出太多作用,要知道在各皇子中,四阿哥可是被称为难得能办实事的阿哥了。
  所以,除了工部之外,八阿哥还需要从其他地方想办法。缺少能工巧匠,缺少制造的方法等等,八阿哥就把目光放到了仿造上面,可如果是一般的仿造还能马马虎虎成,但要想直接仿造大明新军的武器就难了,要知道大明新军和清军作战从来没有输过,清军也更没缴获过大明新军的武器,别说大炮了,就连火铳都没捞着一杆,如何能够仿造?
  不过,八阿哥自然有他的办法。早在离开北京城,西狩进入山西的时候,八阿哥就已经打着这个主意了,而破局的关键人物就是号称满清八大皇商中最显赫的一家——范家。
  范家早在明初之时就在张家口为商,历尽七代传至范永斗,当年范永斗为了获利,私下和当时的女真部眉来眼去,大肆向关外走私粮草铁器并代女真销售劫掠财物,为后金立国立下功劳。
  之后,也是因为以范永斗为首的八家晋商不断私通后金,导致大明对后金封锁政策的彻底失败。
  后金改清入关后得了天下,这八家晋商一越就成了大清皇商,不仅受了重封,而且还在整个中国商界中占了极重要的地位。
第466章
红顶商人
  在朱怡成大明复国崛起之前,中国有三大商界,一为晋商,二为粤商,三为徽商。
  这三大商中,晋商最为出名,也是实力最强大的,其次才是粤商和徽商。像宁波商界,原本就是属于徽商的一支,也就是近几年跟着大明兴起才快速发展起来,一跃成了南中国最大的商派。
  在晋商中,范家自范永斗后更是占据了绝对地位,大清立国后,范家对于大清可谓是忠心耿耿。因为范家清楚的很,范家之所以能够有今天的地位和财富,和大清是分不开的。
  在康熙五十多年的皇帝生涯中,范家可谓出力不少。几次远征大漠,范家不仅主动为大清筹集粮草,同时还联系其他晋商一起为大军负责后勤,所运军粮都是“克期必至”。其间或受敌袭,或中途变更运粮计划,几度蒙受重大损失,也都由范氏个人承担下来,节约国费以亿两计……。
  这一次西狩,范家更是出了不少力,这才使得一路上平安抵达西安。对此,八阿哥特意在山西境内召见了范家如今的当家人范毓馪,还破格封了他一个不小的官职。
  虽然这个官职并非各部要职,仅仅只是一个太仆寺卿,用二品服而已。太仆寺卿,这个职位在清朝只是个虚职,但用二品服却表示他能戴红顶子,这可是不得了的荣耀。一个区区商人成了红顶豪商,这是前所未有的事,更是让无数人羡慕不已。
  当然了,这个红顶子同样也是不怎么好戴的。八阿哥之所以会如此重赏范毓馪,自然有他的道理。西狩之后,清廷需保证粮道畅通,这需要范家协助,同时八阿哥还给了范毓馪一个重要任务,那就是想办法搞到明军火器的制造方法,最好是弄来实物以便仿造。
  这两个要求,前者还好办些。毕竟明军只是占了直隶的一部分,北方大多数地区还在清军手里。范家作为中国最大的商人,其商号势力遍布全国,不要说北地了,就算是大明那边,范家也有商号在。
  不要以为范家对大清忠心不二,这忠心说白了是建立在权势和金钱上的。没错,范家的确为大明拿下天下立了汗马功劳,而且在这些年一直也帮着大清尽心竭力。可是范家从本质来讲依旧是商人,商人最重要的是什么?当然是利益!
  大明蒸蒸日上,宁波商界的崛起作为中国第一商家的范家哪里会不知道?再说,范家本就是搞走私起家的,两地走私买卖,这是范家的老本行,只要做的小心些,范家自然能从其中分一杯羹,捞得不少好处。
  所以说,负责粮道,保证部分供应,这点以范家的能力还是做得到的。充其量就是损失些钱财罢了,但从其他方面可以获得补贴,尤其是走私这一块,算下来总帐范家还是可以赚。
  但第二个要求就有些为难了。范家虽说在北地呼风唤雨,可是在大明那边别说没有中国第一商的威风,就连普通的宁波商家都比不上。眼下,范家在大明的商号为了避免麻烦都是改头换面的,而且由于大明主要的贸易大头都在海贸这边,而范家在海贸方面先天薄弱,就更差了许多。
  在这种情况下,居然想得到大明新军的火器制造办法,而且还直接从大明那边搞到火器样本,这几乎比登天还难。
  范毓馪又不是傻瓜,他很清楚大明和大清的不同。而且范家又是如何起家的?这可是当年他爷爷趴在前明身上吸血,活生生地联手和大清一起把前明吸干了的。
  换句话来说,前明丢了天下,大清和李自成是一个原因,而以范家为首的晋商又是另一个原因。也就是说,范家和大明是有仇的,而且这个仇是血海深仇,一旦朱怡成知道自己的事,非但不会给他好脸色看,不仅会毁了范家在南中国的商业布局,甚至弄不好还会直接灭了范家满门。
  可是,范毓馪没有其他选择。他默默地看着挂着的那身二品朝服,还有摆在面前的红顶子。这些东西,虽然是范家的荣耀,可同样也是范家的催命符。
  毕竟,范家和大清的瓜葛太深了,作为大清的黑手套,范家已经和大清无法分割。
  最初,范毓馪还有着侥幸,企图用这种改头换面的办法让范家多一条出路。就算最后大清败了,大明赢了天下,至少他范家还能保留条生路,不至于同大清一起陪葬。
  可现在,他的退路随着这身衣服和红顶子被彻底掐断。八阿哥这个太子手段比当年的废太子高得太多,轻而易举地就把范家包括所有晋商全拉上了他的船上,而且不容他们拒绝。
  “父亲!”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9/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