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叛贼(校对)第18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9/656

  只要隆科多撤退,那么湖北一省就成了明军囊中之物,湖北一下,湖南更不在话下,这样一来除了广西一地,南方可以说基本全在大明手中了,到时候大明再集中力量进行北伐,一来有北京和天津卫作为基地,二来又能举全国之力北上,大局可定也!
  除了这些,对于将士的犒赏当然也在议题之中。打下北京城,新军居功甚大,所谓奖惩分明,对于功臣朱怡成当然不会小气,而军机处也对此提前做了准备,根据军功名单,在册诸人均有封赏。
  根据军功、职位等不同,有的封爵,有的升官,也有的赏银,或两三者均有。其中张昭所赏甚厚,作为前锋,张昭一有占天津卫之功,二有在天津卫正面击溃清军之功,再加上在北京城下,张昭带兵直接干净利落地消灭了清军援军,更是大功一件。
  故此,张昭在官职上直授以将军之衔,终于令其得偿所愿扛上了将星。朱怡成还直接给了他一个封爵,原来大明的爵位以公侯伯三爵,其中公爵为一等和二等,侯爵为一、二、三等,伯爵为一等和二等,合计七个等级。
  但在朱怡成手上,大明封爵已重新进行调整,再一次恢复了之前子、男两爵,也就是公、候、伯、子、男五个爵位,这些爵位每级各分三等,共十五级。
  这五等爵位均为世袭,但是世袭要求非常严格,除第一次世袭可例外之外,第二次世袭开始如对大明无功者就无法直接继承原本爵位,而是降级世袭,直至最后降到三等子爵之后停袭仅保留一个贵族头衔。
  在这些世袭之外,朱怡成参考西方国家设置了民爵之位,民爵不可世袭,仅仅只是作为大明对有功人员的封赏,其地位等同于男爵。
  在这些爵位外,当然还有王爵,王爵分为亲王、郡王两种,仅作为皇族子弟的封赏。为了避免后世继续出现前明王爷泛滥,养王爷如同养猪一般,每年支出导致财政不稳的情况发生,朱怡成不仅废除了之前皇室的圈养规矩,而且规定王爵同五等爵一样降级世袭。
  张昭这一次被封二等男爵,这个封赏可以说是极厚的了,要知道如今朝中地位最高的人中仅只是廖焕之、董大山、王东、马功成等人,他们也不过仅是侯爵而已,而一直屡建奇功的杨勖也只是个二等伯。
  当然了,之所以朱怡成把封爵控制的很严,而且暂时还未有重封,这是出于对未来的考虑。毕竟现在整个天下还未全部拿下,这清廷依旧还在顽抗,所有人心里都清楚,朱怡成这么做是出于将来的打算,一旦现在封得重了,那么等到天下全都归于大明时让朱怡成如何再封?难道直接把众人封王不成?
  所以说,无论是廖焕之还是董大山等人,对于自己受封候爵丝毫没有不满,相反还非常心安。因为他们知道只有这样将来才有更进一步的可能,到时候以自己的功劳,一个公爵是稳稳妥妥的,而且又不用担心功高震主到时候封无可封的尴尬,朱怡成这样安排同时也等于打消了他们的顾虑。
  而邬思道对于封爵丝毫没有任何兴趣,他这个人对这些并不热衷,倒隐隐约约有当年黑衣宰相姚广孝的做派。所以,邬思道虽说是朱怡成的近臣,同样也是军机处主要大臣之一,但他的爵位却只是一个区区三等伯,这还是朱怡成好不容易硬塞给他的。
  除了张昭外,新军各将领也一一封赏,另外新军的成功同各部的努力也分不开,其中不仅有兵部和总参谋部的功劳,还有工部、皇家研究所等方面的努力。
  尤其是皇家研究所,新军使用的火器精良,这些火器研制和推广皇家研究所居功甚伟,为此朱怡成特意奖赏了黄履庄一干人等,其中黄履庄官升一级,封三等男爵,从一个明算科一甲头名在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就一步跨越了别人几年都未达到的地步,而且还进入了贵勋行列。
  当封赏送到位于南京郊外的皇家研究所时,黄履庄先是目瞪口呆,紧接着欣喜若狂,而当跪地接了圣旨后,又忍不住痛哭起来。
  他哭的是自己,蹉跎数十年,从少年的神童到老大屡试不中,原本以为自己这辈子就将终老于乡,默默无闻。但谁想到,自己当年做出南下的举动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不仅在大明找到了发挥自己才能的舞台,而且还受到了皇帝如此重用,而现在,他居然还成了男爵。
  “黄爵爷,恭喜您了,皇爷让我给您带话,让您马上回京,后日皇爷要在孝陵祭祀,请您必须参加。”传旨的小黄门和颜悦色地把哭的和孩子一般的黄履庄从地上搀扶起来,同时细声吩咐道。
  朱怡成一朝,对于太监的管制异常严厉,所以这些太监很是规矩,再加上小黄门非常清楚黄履庄此人在朱怡成心目中的份量,所以对黄履庄更是恭敬异常。
  黄履庄梗咽地点了着头说道:“请公公放心,容我安排收拾一下后立即回京,定不会误了皇爷的大事。”
第444章
爵爷的喜事
  当天傍晚,黄履庄就回到了南京城的家中,顾不上风尘仆仆,他第一件事就是请出自己祖宗的牌位摆上,随后上香祭告祖宗自己今日的成就。
  做完这一切,黄履庄把圣旨恭恭敬敬地摆在香案上,随后郑重其事地又磕了几个头,刚起身,仆人来报,说是曾逸书曾老爷来了。
  “快!快快有请!”
  听到是曾逸书来了,黄履庄急忙让人把他请来,等曾逸书进了门黄履庄快步迎将上去,一把就握住这位好朋友的手。
  “贤弟你怎么来了?我这个刚进家门才一个时辰都不到,正打算歇息一日明日去贵府拜访呢,没想到你就过来了。”
  “我说黄兄,不对,应该称你黄爵爷了,你别忘了我现在是何职,如何不知你的行踪呢?”曾逸书笑呵呵地说道。
  微一愣,紧接着一拍额头,黄履庄这才醒悟过。曾逸书现在可是翰林院编修,并授中书舍人,入军机中书。尤其是后者,作为军机中书,曾逸书虽然官职不高,但他是军机处几位大臣的秘书,也就是军机处的管家。
  军机处一应文件,甚至包括皇帝的旨意等等都要经过曾逸书之手,所以黄履庄无论是封爵还是受召回京,曾逸书如何不知道?
  让仆人去附近酒楼定了桌席面送来,两位好友难得一聚,坐在屋中就着酒菜边吃边聊。
  如今已经不同往日了,无论是曾逸书还是黄履庄,他们都已是大明朝的新兴之星,一个在军机处前途无量,而另一位在皇家研究所做着主持工作,更深得朱怡成的重视。
  回想起当年,他们两人落魄寄宿在寺庙里的情景,仿佛就如同昨日一般。现在,这桌席面在南京中也算得上中上,而且黄履庄因为拥有专利,其收入远高于一般官员,平日里别说吃这种席面了,就算顿顿吃日日吃都吃不穷他。
  但喝着杯中美酒,吃着丰盛的佳肴,黄履庄依旧有所感慨。
  “贤弟呀,你知道我这记忆中吃的最舒服一吃是什么么?”
  “什么?”脸色微红的曾逸书问道。
  “还记得你那次带回来的盐水鸭么?”
  “哈哈,记得记得!”听到此言,曾逸书顿时大笑起来,他如何能不记得当初那件事呢?在小小的龙泉寺里,半只顺手牵羊回来的盐水鸭再加上一葫芦的酒,他和黄履庄是吃的眉开眼笑。
  谁能想得到,当年两个只能在偏僻的龙泉寺里度日的穷措大居然会有今天?聊到此处,两人都对大明,对朱怡成无限感激,如不是朱怡成这位圣天子在,如何会有他们今日?
  “对了贤弟,匆匆一别大半年,之前听说贤弟要接家人来京,不知如今?”喝了口酒,黄履庄猛然想起一件事问道。
  “说到此事,哎……。”曾逸书摇头叹了口气。
  “怎么?难道出什么事了?”
  “这倒不曾,只是家中老父故土难离,死活不愿意离乡来京。”
  “这……。”黄履庄听到是此原因不免得也叹了口气,这倒也是,老人家有老人家的想法,故土在这些老人心中份量尤其重,轻易不会离开。
  不过,曾逸书家在湖南,而湖南如今依旧是清廷控制区,所以为了曾逸书着想,黄履庄还是劝了几句,让他尽量想办法把家人尽快接出来,万一到时候打起来,战火无情。
  “此事兄长放心,我已经家书回去让二弟三弟尽快把家人接过来,这一次无论如何都不能听老父的话了。何况……皇爷已决定尽快平定湖北,一旦湖北战役结束,接下来就是湖南了,这故土虽好,但毕竟还未归于我大明,等战火过后老父如愿意再回去也不迟呀。”
  “是这样的道理!”
  “对了!”曾逸书说完自家事,就开口问道:“兄长的家人现在如何?”
  “我哪里来什么家人,你又不是不知道,我从小父母双亡,除了表兄弟外再无任何家人了。之前不久我已去信让兄弟来京,不过只有表弟一家过来了,表兄一家依旧留在老家。”
  “怪不得……。”曾逸书自言自语道,同时脸上露出了一丝喜色。
  “来来来,兄长,兄弟我祝兄长进爵,并为我大明贺!”
  “前者罢了,为我大明贺是理所当然,来来,贤弟我们干一杯!”
  两人碰杯后一饮而尽,放下酒杯,曾逸书突然一笑,直接问道:“兄长,我瞧你一直单身一人,难道就不打算成亲了?”
  “成亲?”黄履庄笑着摇摇头道:“早些年倒还有些想法,可岁月蹉跎,如今早过而立之年,当年我的情况贤弟也知道,像我这样的人哪里会有人肯嫁我?如今虽说小有成就,可今受皇爷重托,不仅要主持研究所工作,而且还有许多重要事日日操劳,又少回京城,更没有这些时间去考虑这些事呀。”
  “我说兄长,你如今也算是五品官,又受圣眷,现在还封了爵。再说,这男子汉在乎什么年龄大小?别说你过而立不久,就算不惑之年又如何?只要兄长有意,这说亲之事就包在小弟身上,如何?”曾逸书其实早就有此意了,他一直和黄履庄交好,不仅佩服他的学问,更对他的人品极为赞赏,何况现在黄履庄无论官位还是爵位已早在他之上,而且朱怡成又对他如此看重,未来前途不可限量。
  更重要的是,黄履庄不贪却又有进财之道,别的不说,仅仅他手上的专利每月就能给他带来数千银元的收益,而且这个收益还在不断增加。这样的一个好姻缘,曾逸书如何会放过?何况他说这番话也有自己的心思在内。
  原本,黄履庄是打算拒绝的,工科狗嘛,情商低于智商很正常,再说他对于这也没太大兴趣,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说法打动了他,再加上曾逸书也不是外人,自己兄弟难道会害了自己?黄履庄考虑之后总算答应了下来。
  见黄履庄答应,曾逸书大喜,随后就告诉他自己有个妹妹年方二九还未出嫁,贤淑秀丽,正是黄履庄的良配,就连生辰八字他都已经带来了,而且早就请人算过两人八字极其相合,长兄为父,他做主就把这妹妹许配给黄履庄。
  黄履庄此时有些微醉,在曾逸书一番劝说下点头答应了这门亲事,喜得曾逸书是眉开眼笑,这样一来不仅两人是好友,而且还成了亲家,这将来两家相互进退,可谓难得的好事。
第445章
又没钱了
  转眼几日过去,在祭祀完孝陵和太庙后,朱怡成一连召开了几次会议,会议的内容不仅有各战区的布置,同时还有财政方面的安排。
  拿下北京和天津卫后,从整体战局来看大明已占了明显优势,而且这几日各地都有好消息,随着打下北京城的消息传遍神州,清廷对各地的统治已有不稳之态,明清交战区域,清军步步后退,而那些州县抵抗力量也越来越弱,甚至有些清廷地方官员为了自保甚至主动联系明军,要求反正。
  在湖北战场,正如朱怡成预料的那样,隆科多的清军开始收缩兵力向西北撤退,主动拉开了同明军的接触。明军趁此机会直接侵入湖北,短时间内就占了二州九县,一切顺利的话,接下来拿下湖北大部已不成问题。
  至于在北京附近,好几个县也主动向北京的明军投诚,倒是省了明军不少力气。不过在有些地区清军也未坐以待毙,尤其是直隶南部和山东和江北,清军在不断调集重兵意图反扑。
  但不管怎么说,整体上明军优势已经确定,而且按照大明的未来布局,清廷劣势已无法扭转。可现在最关键的不是战局,而是财政,随着明军在战场上高歌猛进,这财政方面有些入不敷出了。
  “需这么多?”朱怡成看着王樊折子上的数字,有些吃惊问道。
  王樊神色凝重点点头,说道:“皇爷,现在财政吃紧的很,户部虽已想尽一切办法尽力周转,但数额缺口过大,实在是难以为继啊!”
  朱怡成忍不住皱起了眉头,短短半年时间,这财政支出就超出了他的想象。如今全国财政收入虽说不断增加,从前年的六千万收入暴增到了一亿一千万,几乎翻了个倍。但是其支出也是居高不下,不断上涨。
  其他的不说,仅是这次北方战役,大明动用了全部新军和大部海军,再加上一应物资和民夫支出等等,这一仗就花掉了三千二百万元。
  如果是普通部队,开支当然不会这么大,可要知道打天津卫和北京城的主力是新军,新军作为全火器精锐,这打起仗来花钱几乎如同流水一般。
  后世有句话,所谓大炮一响,黄金万两,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新军的火炮、子弹等等,哪个不是用银子造出来的?虽说现在的新军同后世的装备还差得很远,可是这些东西的造价在目前也不便宜,更何况新军打仗靠的是火力,只有铺天盖地的持续火力才能保证新军无敌可挡的攻击力。
  这一发发炮弹和子弹,打出去就是打的银子。再加上海军新舰的制造,也都是用无数银子堆起来的。更不用说新军这支部队的耗费了,从无至有,朝廷前前后后不知花了多少钱下去,这才有这样的一支部队。
  除去这笔开销,还有江西、湖北战场的开支。另外,打下的地盘需要治理,新纳入管理的老百姓也需要安抚和吃饭,所以朝廷收入虽高,但这一笔笔开销使得户部根本积攒不下什么钱来,王樊这个户部大管家每日里都为此愁得不行。
  至于有人说大明不是发行债券么?没错,大明的确有发行债券,而且这两年中大明发行的债券一直都在进行,但不要忘记这些债券可是要还的。
  一开始,大明债券基本是短期债券为主,以三个月、半年和一年各为期限,到期赎回。从去年开始,户部同皇家银行联合发行了三年至五年的长期债券,如今按照总债券发售金额来看,大明债券应付已高达二亿出头,这笔巨款已是大明现在年财政收入的近倍了,每月付出债券的支出已快接近六百万,这样的支出把王樊压得气都快透不过来了。
  朱怡成也没想到如今支出会这样巨大,仔细看完折子后沉思片刻,许久都未说话。
  继续发行债券,从目前大明的信誉来讲应该不成问题,可是赤字过大对于财政会有极大隐患。从目前来看,户部应付债券和收入勉强还能维持,一旦超过了界限,那么户部就会出大问题。
  国家信誉是国家的基础保障,如果在债券方面导致国家财政崩溃,那么蒸蒸日上的大明就会面临极大危机。这也是王樊今日反对朱怡成继续加大投入的主要原因,在王樊的角度来看,一口气吃不了胖子,现在局势大好,是应该稍缓一下的时候了,只要给他一年或者大半年的时间,户部就能回过气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9/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