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叛贼(校对)第19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0/656

  但这样做,对于朱怡成来讲却是无法接受的。眼下局势对于大明正是极好机会,如果不能趁此机会打通南北,彻底把清廷的统治基础打垮的话,那么未来就要耗费更多精力和时间。
  “有些开支可想办法压缩,但断然不能停。”朱怡成最终下了决心说道:“朕知道你难,户部也难,可这天下哪里有不难就能做成的事?如今局势你也清楚,湖北入手后,湖南一地必须拿下,不仅是湖南,还有广西,赵弘灿盘据广西已久,需早日解决。何况北京入手后,接下来江北更有大战,只要打下江北,南北联通,这大局就彻底定了,清廷再也无翻身机会。”
  “皇爷,这些臣心里都清楚。”王樊嘴中苦涩异常,虽然他明白朱怡成的话说的一点都没错,而且他作为军机大臣之一,对于朝廷的总体部署也是很了解的,可是有些话他又不能不说。
  “可是皇爷,如今各处开支实在是太大,就算有债券发售,但这也是只丁吃卯粮的权宜之计,如果再这样下去,一旦户部无钱支出,这可是要出大乱子的!臣恳请皇爷无论如何多给臣些时间,只要缓过气来就行呀!”
  看着面前一脸愁容的王樊,朱怡成心中虽想答应他,可是话到嘴边却变了。
  “王爱卿不必如此,朕可是知道你的本事的,而且现在财政还未到无法收拾的地步。这样吧,一应支出还请户部多多费心,此外各地海关和市舶司那边你去催促一下,让他们尽快解款已作应急,兵部方面你同军机处各位再商讨商讨,看看有些支出是否可以压缩一二,如今正是光复神州的大好机会,只要熬过这些日子,等天下平定,你王樊当居首功!”
  说完之后,朱怡成示意王樊可以退下了,王樊抬头看看朱怡成,张了张嘴似乎想说什么,可最终还是什么都没说,行礼后告退。
  见着王樊离开,朱怡成不由得松了口气,刚才他真担心王樊会撂挑子不干请辞,现在户部的压力的确极大,王樊主管户部真是不容易,如果换一个人,恐怕早就被如此巨大的压力给逼疯了。
  揉了揉有些发涨的额头,朱怡成心中同样焦虑,虽然王樊最终以这种方式支持了朱怡成,但关键问题没有解决,这财政缺口依旧庞大,这使得朱怡成极为不安。
  “去!把张冉给朕找来!”喝了口参茶,朱怡成吩咐下去,不一会儿锦衣卫指挥使张冉来了。
  “臣,锦衣卫指挥使张冉见过皇爷……。”
  “起来吧。”
  “谢皇爷。”
  看了眼张冉,朱怡成直接询问锦衣卫是否接到北京那边报过来的消息,尤其是对北京城里满清王公贵族和各官员府邸搜查的情况。
  户部财政入不敷出,朱怡成直接打起了查抄收益的主意,北京城作为之前清廷都城,居住在北京城中的满清王公贵族大臣不计其数,这一次清廷狼狈出逃,虽说带走了不少财物,可带不走的更多。这件事之前朱怡成交代过张冉,算算时间也应该有回音了。
  “回皇爷,此事微臣还在处理之中,刚接到传来的消息,如今只有一个大概数额而已。”张冉不知朱怡成为什么会突然关心起这事,不过皇帝问起他自然要回答,原本他是打算等全部处理好后再上奏的。
  张冉告诉朱怡成,按现在的数额来计算,大约有白银五百万两,黄金一万五千两左右,至于其他的珠宝玉器和府邸折价这个暂时无法计算,如要一个大致数字的话也许在四千万至五千万两左右。
  这个数额看起来似乎很多,但真正派得上用处的也就是那五百万两白银和一万五千两黄金了,毕竟清廷西狩时众人首选携带便利的黄金白银,而那些不便带的东西留下来的更多。
  这些玩意估值虽然高,可是要变现不是那么容易的,至少短时间内很难转换成财富。
  这些数额朱怡成稍稍计算了一下,当即让张冉尽快通知北京那边把白银和黄金,还有那些容易折价的珠宝玉器交于海军马上运回。运至南京后,第一时间把单册上报,解入户部交王樊处理。
  这样一来,至少可以暂时解决户部急迫的问题,也能为王樊减轻负担,而那些大头需要变现的东西,朱怡成让张冉先弄个清单,他需要好好想想再行处理。
第446章
迁都?
  “皇爷,天这么晚了,您早点休息吧。”
  皇后宫,刚去看了已经睡下的孩子,皇后李娟儿回到宫中见朱怡成依旧坐着看着折子,不由得劝了一句。
  “看完这些就歇息,你如累了就先睡吧,不用等朕。”朱怡成抬头说了一句,接着继续翻看了起来。
  李娟儿也不说话,转身离开,也不知过了多久,正看得入神的朱怡成突然闻到一股香气,肚子居然有些饿了。
  抬头一看,只见李娟儿端着碗东西走了进来,这香气正是从她手中端着的那碗中飘出的。
  “馄饨?”
  李娟儿笑着点头道:“妾想皇爷一定饿了,刚才给您煮了碗馄饨,用鸡汤做汤底,里面包的是虾馅,您尝尝。”
  闻着诱人的香气,朱怡成顿时食指大动,迫不及待地接过碗先嗅了嗅,随后勺起一只放在嘴边咬了一口,这鸡汤和鲜虾再加上肥瘦适宜的猪肉混合的美味直接在味蕾中炸开,朱怡成顿时赞不绝口。
  “好!这个味好!”朱怡成一连吃了几个,笑着对李娟儿道:“你有心了,这个朕喜欢。”
  “皇爷喜欢就好。”李娟儿笑盈盈地坐在一旁,看着朱怡成吃完了馄饨,等他放下碗就上前要收拾。
  “不必了,等会让人收拾吧。”朱怡成说道,接着让李娟儿在自己身边坐下,随后问:“娟儿,朕想问你一件事。”
  “皇爷要问什么,妾定然知无不言。”
  “呵呵,不是什么大事,只是想同你随便说说而已。”朱怡成握住李娟儿的手,轻轻在她手背拍了拍。
  “这北京城已经打下了,北京是我大明故都,虽说朕自南京复明,但拿下北京不仅意义重大,更是复京大事。前些时日,你随我一同孝陵祭祀,当知北京之重要性。接下来朕已着手准备打通南北,复我神州,朕是想问问,你是觉得朕是继续以南京为都好呢?还是北京为都好?”
  “这……。”李娟儿没想到朱怡成会问这个问题,一时间愣了愣。
  “皇爷,妾身为皇后,为皇爷统率后宫,而此事乃国事,不如皇爷询问外朝更妥善些。”
  “你呀你,当了皇后就如此小心,这可不像是当初的你。”朱怡成一听这话就笑着摇起头来,拍拍她的手道:“此事无妨,你我夫妻一体,再说这民间夫妻搬家也都是有商有量,住哪里,买什么房什么院,不都夫妻自己关起门来先商议么?这虽说两京都是国都,可家住哪里这也算家事不是。”
  李娟儿迟疑了一下,她原本不想回答这个问题,毕竟她现在是皇后了,而不是当初的李娟儿。不过朱怡成既然如此问,她又不是不说,想了想道:“妾看过史书,书中各朝凡是在北立国者气数更为绵长些,也许是龙气在北,当年成祖选北京为都的原因吧。”
  听到这话,朱怡成微微点头,实际上北京拿下后,朝中已有不少人开始着手准备提议迁都了,南京虽好,更是六朝古都,但就如李娟儿所说,历史中南朝一向不如北朝,龙气更在北而不在南。
  如想国祚稳固,这都城还是以北京更为稳妥些,何况大明原本就是两京制度,一南一北,北京为顺天,南京为应天,但以北京为主南京为辅。
  只不过现在北京初下,要正式迁都还为时过早,至少也要等明军彻底打通南北,稳妥北方后才能迁都。
  “皇爷是打算迁都北京么?”李娟儿一眼就看出了朱怡成的想法,要不她刚才也不会那么说。
  李娟儿是一个极其聪明的女人,要不然当初也不会帮着朱怡成在袁奇眼皮子底下收买人心,最终使得朱怡成组建了最初班底,从而有了今天的结果。
  “正是!”朱怡成对李娟儿没有丝毫隐瞒,当即点头道:“不过此事还早,至少也要等南北联通后才能迁都。如今只是私下商议而已,你无需多想,再说了,无论是北京还是南京,这不都是自己的家么?”
  “皇爷说的是,妾只要留在皇爷身边,无论南北都无妨,能见着皇爷,妾就心满意足了。”
  朱怡成把李娟儿拥进怀中,轻声在她耳边说了句什么,在烛光中李娟儿的脸越发娇红了……。
  这一日,南京城最大的酒楼中,一些富商正在饮酒聚会。
  随着大明的国力强盛,海贸的不断兴旺,再加上清廷的衰退,这南京城也更为热闹起来。
  这些年来,大明朝廷收入巨增,虽说一直都在用兵,但大明对于地方却没有丝毫盘剥,一应赋税制订得当,朝廷监察极严,官员虽不能说个个廉洁奉公,但大多都算是合格的,而且朝廷一直扶持民智,再加上商业大兴刺激内地市场,老百姓们的日子是一日好过一日,普通人家只要肯下力的,温饱不成问题,如果敢闯的,无论是去上海或者南边的香港,费些力气挣份家业不难。
  甚至有些胆子大的,开作坊,做买卖,甚至跟随商会船队出海拼富贵,只要不死在海上,一夜暴富者不在少数。不要说宁波商行那些最早投靠大明的豪商了,就算这两年中投入海贸的商人里,身价百万者也不在少数。
  当然,这同朱怡成的支持是离不开的。海贸的大兴不断刺激了国内的商业,更使得从土里刨食的农民的日子也好过了许多。土地兼并历来就是中国历史上绕不开的问题,用对外商业来缓解土地兼并,同时制订一系列的土地法,这也是朱怡成试图改变这问题的一种试探。
  短时间内,效果还是不错的,不过时间久了后会如何暂时还不知道。不过,中国人一向就有故土难离,叶落归根的传统,再加上对于土地的欲望和需求,虽说朝廷有所限制,可中国人从来不缺聪明人,那些发了财的人中,在家乡置业者不在少数。
  “你们听说了么?”
  “何事?”
  “据说朝中已有大人提议皇爷迁都北京了。”
  “似乎是有这事,难道皇爷真打算迁都?”
  “这是自然的!北京本就是我大明故都,如不是现在还在打仗,恐怕朝廷已经着手迁都了,不过依我看呀,这满清呀兔子尾巴长不了,康麻子都跑去陕甘了,说不定不出一年这北方就能平定,到时候皇爷就要去北京城了!”
第447章
愁容尽去
  自明军拿下北京城后,关于迁都的消息就一直在,尤其是这些日子,有关迁都的传闻更是传遍整个南京城,对于大多数南方人来讲,虽说觉得大明迁都北京心中有些失落,毕竟自复国以来,这南京城就是大明的京师。
  不过,无论这时代还是后世,中国人对于风水龙脉一说是异常看重的,六朝古都,南京虽好,可毕竟是南朝,但凡历史上立国都为南京者国祚都不长久,
  这不仅是李娟儿的看法,普通百姓甚至官员们也都是这么认为的。何况,大明本就是两京制,无论是北京还是南京都是京师,收复北京城还都北京,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再者,眼下大明蒸蒸日上,大家的日子也越来越好过,谁愿意因为择京而坏了大明未来气数呢?所以在酒楼之中,大家对此讨论激烈,但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大明必然会迁都北京。
  “等北地全部打下来,恐怕皇爷就要着手迁都了,我等也需早做准备才是。”聚丰商行的冯老板如此说道,顿时引来旁人赞同。
  “冯兄说的极是,等北方平定,这迁都势在必行。依我看,也用不了多少时间,少则一年,多则二三年,我大明就能光复天下。前些时候我听说宁波商行那边已派人去了北地着手开拓商路,所以我等也需早做打算。”
  在场众人虽说都不是小商人,其中像聚丰商行的冯老板身价已过百万,可以算得上是富商了。但相比宁波商行这样的巨头,他们却还差的很远,如今的宁波商行已是大明的庞然大物,其中主要的各家家财最少也过千万,称得上真正的豪商。
  “真有此事?我还以为是瞎传的呢。”一人忍不住问道。
  前面说话者白了他一眼道:“这怎么可能是瞎传的,宁波商行原本就有皇爷扶持,无论是其船队还是各处商号几乎遍布大明各地,我大明拿下北京城,这宁波商行如何会错过此机会?再说了,北地商路以往一直都是晋商和满清伪皇的皇商把控,皇爷现在占了北京城,原本的商路自然就落到了我大明手中,以宁波商行几位当家人的精明怎能会放过?”
  “大兄说的有理,依我看宜早不宜迟,现在正是抢占商路的大好机会,虽说我等比不上宁波商行财大气粗,可跟在他们后面啃几块骨头喝点汤的好处就足够我们消受的了。”
  “话虽这么说,可北地如今还未彻底平定,现在北上是否……?”有人担心道。
  “做买卖哪里还怕这怕那?如果只求安稳的话,还不如回老家买些地安安稳稳过小日子得了。”另一个对此话不屑一顾,当即道:“所谓吓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现在正是最好的机会,等北地彻底平定了,哪里还有我等插手的机会?话再说回来,在座各位行商时那家没同满清那边打过交道的?如今我大明如日中天,无论是天津卫还是北京城都有重兵把守,再加上天津卫还有海军战舰驻扎,可谓稳如泰山!”
  众人听此觉得有理,想了想后询问冯老板的看法,在他们这些人里,冯老板算得上是个领头的,而且也都佩服冯老板的眼光。
  实际上,冯老板在前几日已有这方面的打算了,这些年南北对立,北地商路几乎断塞,虽说各商行各显神通,通过渠道暗中同北地交易,而且大明除粮食等一些重要物资加以限制外,其余同北地的商业贸易并不阻拦。
  这样做,虽说也有利润,可这利润去掉打通关节和其他风险后,获利实际并不多。而现在大明已安下了北京城,也就意味着北地的商路打开了,在这种情况下的确是最好的机会。
  北地虽比不上江南富饶,可北地也有北地的好,其他的不说,蒙古的牛羊马匹,辽东的皮草人参等等,这些全都是好东西,拿到南方来一个转手就能获利数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0/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