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叛贼(校对)第15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0/656

  王致清神色如常,仿佛是说了一件根本就不打紧的事。
  “师弟、师妹,师兄我并非争夺天下之才,之前的路师兄走错了,如果再这么走下去,更是害了跟随多年的众兄弟啊!难道,你们想看着所有的兄弟们跟着师兄一条道走到黑么?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这么多兄弟们的血就白流了。”
  “可是师兄,您要是一退,这些兄弟们的血不一样白流么?何况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师兄您名震天下,难道您真的觉得退得下来?如果没了基业,您又如何可得安稳?”张淼极力反对,当即劝道。
  而林娘子却没说话,眉头微皱着,不知在想些什么。
  王致清笑笑道:“什么名震天下,只是些许吹捧而已,我一个老头子又需得什么安稳?这人啊,也就这么一辈子,转眼间也就过去了,再说了,大不了这副皮囊去了无牵无挂岂不是更好?”
  “师兄您说这是什么话?”张淼极是不悦,一直在他眼中英明果断的师兄怎么突然变成了这个样子,这还是自己所认识的王致清么?
  “张师兄!”这时候,林娘子开了口,先喝止了张淼,随后望向王致清道:“以师兄之意是想把位子传与他人?”
  “哈哈哈!还是师妹聪慧,师兄正有此意!”王致清顿时大笑起来。
  “此人……是平寇王?”林娘子又问。
  王致清点点头,笑问道:“你觉得如何?”
  林娘子不知道如何回答,而张淼更是目瞪口呆,他怎么都没料到王致清居然是打的这个主意。把白莲教基业直接传给高进,王致清怎会做出这样决定来?他究竟是怎么想的?
  “之前我曾问过,平寇王此人如何。”王致清笑道:“平寇王无论能力和人品都是极佳,再者我王致清平生无儿,膝下也就两个义女,如今她们都已嫁于平寇王,说起来也是自家人。与其让教中兄弟跟着我朝不夕保,倒不是给他们另找一个条路,思来想去,也就是平寇王最为合适了。”
  “师兄虽说的不错,师弟对于平寇王为人也甚为佩服,但师兄别忘了,平寇王可不是教中兄弟啊!一旦接管教中,这教中万一有人不服如何?更不用说现在更是我教紧要关头,万一闹出点事来,我教数百年基业不就毁于一旦了么?
  “这是小事!”王致清一摆手道:“我虽退,此事师兄会处理,至于其他不还有师弟师妹在么?只需你们二人辅助平寇王,教中稳定不成话下。此外,平寇王虽不是教中兄弟,但别忘了他原本是袁王爷部下,袁王爷出身天下皆知,算起来也算是我白莲分支。再者,他更是铃儿和婉儿的夫君,如何不能继此之位?”
  “可是师兄……。”张淼还想再劝,却被林娘子拦住了。对于王致清,林娘子比张淼更为了解。林娘子当即认真问王致清是否的确下了决心,当得到王致清斩钉截铁的回答后,林娘子不由得长叹一声。
  “既然师兄如此决议,师妹也就不多劝了。实际师兄说的对,平寇王胸有大才,的确是最好人选。可是师兄,日后如何,您还得好好打算。”
  “师妹之意师兄明白,有劳师妹费心。”王致清柔和地看着林娘子微笑点头。
  王致清做出这个决定并非心血来潮,正如他所说的那样,这些日子王致清已想明白了,凭自己的能力根本无法统领天下白莲做出一番大事业。自己的性格缺陷是一点,更重要的是他没有什么军事才能,更缺乏敏锐的判断力。如果再这么下去的话,就算能够死灰复燃也无法长久,一旦再次失败,难道高进还能救自己第二次么?到时候不仅自己兵败而亡,更让他无法接受的是白莲教的传承在他手中就此断绝的可能。
  所以思来想去,让高进接手是最为合适的。高进此人能力极强,而且为人也让他放心,再说他还是自己的女婿,传位给高进,既能保住自己未来,同样也能把基业托付给他,从而创出他梦寐以求的结果。
  说服了张淼和林娘子二人,王致清也就无后顾之忧了。几日后,王致清以教中要事为由把几个老兄弟逐一请了过来,对于一些自己放心的,也能够真心诚意辅助高进的细细交代一番,而对于一些自觉得高进极难控制,而且会带来威胁的王致清是丝毫不手软,直接先替高进解决了后顾之忧。
  王致清虽在拿下四川后接连决策失误,更缺乏战略眼光,但他能把持白莲教数十年,最后登上三圣王之位可不是吃素的。如果以为王致清是一个和善的老者,那就是大错特错,王致清能走到今天,靠的不仅是运气,更是手段。
  下定决心的王致清要替高进扫清接手的障碍,就必然要对教中一些人下手,在这种情况下,该杀的必须要杀,哪怕是跟了自己多年的人也是一样。
  仅仅几日,白莲教内反对高进接替王致清的声音被他一扫而空,再加上张淼和林娘子在,高进接手白莲教的时机已完成成熟,这时候王致清特意把高进找来,明白无误地告诉他,自己要把整个白莲教托付于他。
  得知此事,高进一时间也愣住了,他怎么都没想到王致清居然会这么做。但这时候,王致清已做好了所有准备,再加上张淼和林娘子在,不容高进推辞,以快刀斩乱麻之势把这事给定了下来。
第363章
大明野望
  大明皇家科学研究所,坐落在南京西郊,位于雨花台以南至将军山之中。这个位置选的甚妙,如果朱怡成拿着后世的地方比较的话就能发现,所选研究所的位置同后世的南京科技馆几乎重合。
  名称虽只是研究所,但其占地极大,并且为保密,研究所筑着高高的围墙,还有精兵把守,从外表来看,几乎和个小城没什么两样。
  而在其内,更有不同的区域和建筑划分,从大的来看,分别有核心区域(主要是研究室、实验室、行政办公等等),工厂区(为进行实用和实验性质的各小型工厂),生活区(供研究所人员平日住宿生活的区域)。除此之外,在研究所外,向西二十里的地方,还有一片划归研究所的荒地,这地方是用来进行一些必要的,具有危险性的实验所用,比如说武器军械等等,这些东西的实验在研究所内危险性极大,而且有许多不控因素,所以再设置一个专门的外至区域是必不可少的。
  研究所的当家人当然是刚刚归京的黄履庄,为了保证研究所的独立性,朱怡成前些天新设了一个机构,这机构名为工科司,工科司主官为工科使,正四品官衔。黄履庄也从工部主事直接调任工科使,同时也升了官。
  从六品主事直接升任四品,黄履庄等于升了四级,这也算是对于他在宁波工作成绩的表彰。至于工科司,直属于朝廷,同时独立于六部以外,由皇室和军机处直接统属。
  整个研究所如今拥有科研人员一百三十人,这些人中有的是从工部抽调的,也有的是从宁波工房迁移过来的,还有些是从民间推荐录用的。除了这些科研人员外,另外还有三百六十人的警卫部队,这支部队装备精良,忠诚可靠,骨干由锦衣卫组成,以确保这里的安全和保密工作。
  今天,是皇家科技研究所正式成立的日子,为让人知道自己的态度和对研究所的重视,朱怡成出宫亲自主持了研究所的成立仪式。
  皇帝出宫,虽朱怡成提前有所交代,不得大张旗鼓,但必要的仪仗依旧免不了,同样陪同的大臣也是无可避免的,所以最终来到研究所的不仅是朱怡成,还有军机处的首席军机廖焕之,此外工部尚书蒋瑾因为工部同研究所之间的渊源,他也跟了过来。
  吉时已到,朱怡成在经过一番简化的仪式后正式宣布皇家科学研究所就此成立。完成仪式后,朱怡成等人在黄履庄的陪同下步入研究所,视察着研究所的内部,同时听取汇报。
  整个研究所的规划和建造是由蒋瑾负责,并报与朱怡成拍板的,但当步入研究所内,看着那一座座规划整齐的建筑和内部完整的设备时,朱怡成不由得微微点头。
  尤其是在一幢建筑内,看到了许多精密的仪器所组成的实验室后,朱怡成更是满意。这里,虽无法达到后世真正科研机构的先进,但在这时代已是出类拔萃的了,朱怡成相信,研究所的设施和规模,在这时代可以说是最为先进的,也是最为完善的,这点从威廉来到研究所后所表现出来的惊讶就能得知。
  如今时代,剑桥大学的科技水准已是一流,但相比这个研究所,其专业性和完整性已超过了剑桥大学。但是,研究所真正起作用的不是那些死物,关键还在于人,那一百三十名科研人员,这才是研究所的核心和未来。
  威廉现在已接受了朱怡成的提议,正式留在了大明,并且成了研究所的一员。但他的职务依旧是工部主事,行政方面调任工科司,以协助黄履庄。
  这倒不是朱怡成不想让威廉直接在工科司任职,而是威廉特意向朱怡成提议的。虽然威廉毕业于剑桥大学,对于科学方面较为了解,在宁波时期也协助黄履庄做了不少科技改革的工作,而且取得了成效。
  但威廉并非真正的科学家,如果他真对于科学有浓厚兴趣的话,那么威廉在剑桥大学毕业后也不会接受邀请跑到东印度公司任职了。从这点来讲,威廉并不想把自己同科技划上等号,在他看来,自己的能力并非只在科技一方面,而更多的是商业和政治,或者说外交方面。
  如果直接调任工科司,成为其真正一员,那么威廉就把自己定性为一个科技人员了。这是威廉所不愿意的,也不是他所想的。正是因为如此,威廉向朱怡成阐述了自己的想法,经过考虑后,朱怡成答应了他的请求,所以他如今在工科司只是行政调任,其职务依旧在工部,而负责的主要工作除了暂时协助黄履庄外,还有对西方科学的书籍翻译和整理等等。
  等一年后,朱怡成就将按照威廉的要求把他从工科司在调出来,至于是回到工部还是去其他部门,那要根据威廉在这一年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和意愿再决定。
  身着官服的威廉如今跟随众人一起陪同朱怡成视察研究所,虽然他有着一张西方人的面孔,但是在众人中却没丝毫异样。实际上,当得知威廉即将成为自己的同僚,最为高兴的当然是黄履庄了。在他看来,威廉能够留在大明,同自己一起在研究所内任职,这不仅是朱怡成英明,更是自己举荐有方,有这样一个人协助自己,黄履庄对于在研究所的工作开展是信心倍增。
  在研究所正式成立之前几日,威廉已对他在东印度公司的工作进行了安排。来到远东,他当然不是一个人,手下还有几个随从的,只不过这些随处并不是专业人士,仅仅只是自己的叔叔派给他的护卫。
  威廉给远在印度的叔叔写了份信,信中把大明对于同东印度公司开展正常贸易的决定传给了东印度公司那边,并且告诉叔叔可以派遣正式的商务使团前来大明协商接触,至于如何开展贸易,威廉也阐述了朱怡成的态度,只要在大明法律的允许范围内,通过许可即可进行,而他也会在南京等待使团的到来,为双方接触和谈判做好准备。
  此外,威廉正式向东印度公司提出辞职,辞职的原因是因为他已接受大明皇帝的邀请加入大明国籍,并且成为大明的官员。对于这点,威廉相信无论是自己的叔叔还是东印度公司的其他高层都不会反对的。
  原因非常简单,在这时代,欧洲各国的人才流动是非常正常的,就比如说大名鼎鼎的牛顿爵士,他既能在剑桥大学任职,但同样也可以在法国科学院任职。至于一些国家的贵族和大臣们也是这样,由一国去另一国担任重要职务,甚至担任国王的也不在少数。
  何况,威廉能留在大明,为大明皇帝所看中并授予官职,这对于东印度公司在远东的贸易开展只有好处而无坏处。有了威廉这个人在大明当官,那么将来东印度公司和大明的贸易乃至英国同大明的正式交往都将有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这是对于双方都是极好的,如何会阻止呢?
  威廉的信件已随着他的随从返回一并带去,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大约两个月左右就会到达印度。至于东印度公司那边,威廉也相信得知这消息会尽快做出回复,最多半年内,东印度公司就将派出正式商业使团前来大明,从而开始双方的贸易合作。
  这些,朱怡成都是一清二楚的,把威廉留下来,朱怡成不仅是因为威廉对于科学方面的能力,更是看中他的特殊身份。留下威廉,不仅能加快对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开展,此外朱怡成还有别样的考虑。
  大英帝国,这个日不落帝国如今已经走在它原本的历史步伐中,虽然现在欧洲最强大的国家是法国,太阳王的光芒几乎笼罩了欧洲所有国家,但路易十四已经年老,这位欧洲著名的君主,终究要到他谢幕的一刻来临,在十年后,当他离开这个世界,强大的法国就将逐渐衰弱下去,而英国也将迎来它的辉煌开始。
  大航海时代已进入尾声,世界的抢夺几乎到了最后时段。统治海洋的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三国,也将在新兴帝国的崛起后逐渐黯淡。所以说,大明还有最后一次机会,一旦错失了这次机会,那么对全世界的势力划分就彻底到了尾声,今后再想分一杯羹,那已是千难万难了。
  其他的不说,仅仅说北美吧。如今的北美主要势力是法国和英国,而在南美是由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三国势力组成。相比富饶的南美,后来的法国和英国对于北美的殖民眼下仅限于大西洋一岸。也就是后世美东区域,其地盘也并不大,仅仅只有二三个州的样子。
  至于太平洋一边,也就是美西区域,还未有任何西方国家涉足,大明如果要在瓜分世界最后一场中得到利益,那么其下手最好的地方就是美西。面对那些老牌帝国和强大的法国,如今正在崛起之路上的英国从这点来讲和大明是天然的合作方,只要两国心照不宣,一起在北美发力,就能在其中取得极大利益。
  至于威廉府中的那些人,不仅有着锦衣卫的密探,更有着通事处的人。实际上,就在研究所内,除了守卫部队是锦衣卫的外,那些科研人员中也有不少是锦衣卫和通事处的,只不过他们这些人都是双面人,各自在为人不知晓的情况下秘密执行他们的任务,而在必要的时候起到他们所存在的作用。
第364章
战俘
  科技是动力,工业是基础。
  研究所的设置是为了科技的发展,而最终体现的是在工业上。
  如今大明工业主要基地还在宁波,毕竟宁波是朱怡成起家的地方,再加上宁波商界也是第一批同朱怡成进行合作的,经这些年的发展,宁波不仅是有名的海贸港口,同样也是大明新兴的工业城市。
  先不说那些工房,在大明合作中尝到甜头的商人们在宁波也开设了不少工厂,使得宁波在大明的地位日渐越重。但在朱怡成看来,一座城市的工业集中即有好处也有坏处,这种不怎么均衡的发展虽然能在短时间内起到效果,可同样会使得各地的发展发生畸形。尤其是在这个时代,民间对于四民的态度还未全部扭转,所以推行工业化,向大明各地区进行诱导性的发展才是最重要的。
  为此,朱怡成已让军机处连同六部对各地区进行工业化推进,对于传统的纺织业,尤其是丝绸等,苏杭占据先天优势,此外还有手工业、初级加工等等,根据各地的条件不同进行引导,由朝廷出面扶持地方组织商会。
  除了这些外,朝廷如今还在加大太平府,也就是后世马鞍山的钢铁产业。根据计划,位于宁波的钢厂将逐渐移至太平府,而军械制造等机构也将围绕太平府重新设置,这是考虑到原料加工和运输等方面需求,这样的配置在目前来江还是必须的。
  研究所的成立仪式完成,由众人陪同视察了研究所内部,朱怡成再同众人嘉勉了几句。
  时日不早了,回宫一路上需好些时间,在征得朱怡成同意,众人就在研究所内用了午饭,随后再稍作休息一会再回宫。
  用完午饭,挥手让人把餐具收拾走,朱怡成喝着茶同一旁陪同的廖焕之和蒋瑾说着话,随后就问起了马鞍山那边的情况。
  “请皇爷放心,工部已把厂房已全部建好,宁波的部分人员也已到位,现在设备已在安装和调试,不过……。”
  “不过什么?”朱怡成听到这个转折句顿时皱起了眉头,马鞍山那边的钢厂是朝廷的重中之重,更是今年计划的重心,蒋瑾不会不知道它的重要性,难道出了什么问题不成?
  见朱怡成神色不悦,廖焕之在一旁笑着解释道:“蒋大人的工部做事还是不错的,钢厂那边没有问题,只是铁矿那边有些不供应不济而已。”
  “铁矿?”
  “正是!”廖焕之代为解释道:“工部前日已报至军机处,由于这次宁波那边炼钢技术导致产量大增,如今马鞍山的钢厂已不再使用旧设备,从而用了新的技术。这样一来,就导致原本铁矿原料供应不足,蒋大人为此已着手准备扩大产量,但矿石需要人手开采,一时间要彻底解决并非易事。”
  听到这番解释,朱怡成神色稍缓,微微点了点头,随后问:“工部那边有什么具体章程?”
  “回皇爷,工部已加派人手增加开采量,但如今人手实在不足,要短时间内解决不是那么容易的。何况开矿工作繁重,人力缺口颇大,再加上矿石运输也不是易事,所以……。”
  “好了,朕明白你的意思了。”听到这,朱怡成摆摆手,想了想道:“这样吧,你等会直接和黄履庄沟通一下,把开矿的需求告诉他,让研究所以此为目标进行器具研制,尽快提升开采效率。今日把你们一起叫来,不仅只是参与研究所成立这么简单,蒋瑾你是工部尚书,以后工部类似的情况还会有许多,你让工部整理一下这些信息,随后交军机处转研究所,再由研究所立项后针对性地进行解决。”
  说到这,朱怡成又望向廖焕之,同样叮嘱道:“军机处也是如此,军机处协助朕处理军机要务,同样也要考虑其他方面,不仅是工部,还有其他部门,比如说兵部的军械,各州府的农桑等等,只要能以技术可以推进和解决的问题,今后都按此例由研究所来处理,军机处负责定期跟进,并整理成册报于朕。”
  “臣领旨!”廖焕之和蒋瑾连忙应道,他们这才明白今天为什么朱怡成会特意让他们陪同前来了,原来这才是皇家科学研究所成立的真正用意。
  “对了,你刚才说矿山人手不足,可朕记得当初兵部曾调拨不少人给了工部,这些人现在如何?”朱怡成似乎想起了什么,向蒋瑾问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0/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