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叛贼(校对)第14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2/656

  这个念头仅在康熙脑海中微微一闪,却被康熙马上打消了。八旗是大清的支柱,但没了大清八旗又算得了什么?他康熙可是大清的皇帝,这些奴才造反是不会的,但除了造反外,他们又会做些什么呢?
  同时,另外一种可能性马上在康熙心中浮现,而且随着猜测这可能性是越来越大。想到这,康熙是气的咬牙切齿,恨不得立即就把这些奴才全部抓起来。但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些人可不是普通人,就算康熙是皇帝又如何?在这些人联合起来的力量之前,康熙也要谨慎异常。
  但康熙万万没有想到,还没等他做打算,着手解决问题的时候,第二天的朝会,以庄亲王博果铎为首的这些铁帽子王就直接朝着自己发难了,而且他们的上奏看起来也似乎合情合理,庄亲王博果铎首先上书康熙,说是自前太子废后,储君之位空缺,而今天下又大乱,康熙年事已高,日夜操劳精力不济,所以为祖宗基业和大清江山着想,恳请康熙尽快确立储君之位,以定民心。
  庄亲王博果铎的话音刚落,雅尔江阿、崇安、衍潢、华圯……甚至包括几个朝中二三品的满汉大臣也一起站了出来,众人在康熙面前跪倒,大声恳请康熙以江山社稷为重,尽早立储。
第344章
为君解忧
  康熙的脸色发青,摆在大腿边的右手紧握,手背上连青筋都条条可现。
  双眼眯起,望着伏在前面的这些奴才,他心中怒火中烧,已到了即将暴走的边缘。
  不过,多年的皇帝生涯,康熙还是按捺住了心头的愤怒,因为他敏锐地感觉到这件事不是表面那么简单。
  这些奴才表面说是要康熙尽快确定皇储,以固国本,可实际上康熙已从他们的举动中看到了其他危险。康熙判断,立皇储仅是这些人的试探,一旦自己让步,那么这些奴才一定会得寸进尺,接下来谁都不知道会发生些什么。
  这是八旗制度和皇权的抗衡,这些人妄图用祖制来制约自己的皇权,弄不好,只要康熙同意立储,那么接下来他们一定会再抛出更为过分的要求,比如说议政王大臣会议,也就是俗称的八王议政,用此把皇权从他手中夺走。
  这是康熙无论如何都不能答应的,这些年来,康熙不断往下五旗中掺沙子,更把郑亲王改成简亲王,礼亲王改为康亲王,肃亲王改为显亲王,就连安节郡王都曾从亲王降级为贝勒,随后在几年前才重授为郡王。
  他这么做,就是为了消弱这些铁帽子王在八旗中的影响力,同时把自己的几个皇子入八旗各自担任统领等职,以控制下五旗中的一部分力量,从而把权利归于中枢。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等所有布局完成,那么大清皇帝的皇权就再也无人能抗衡,八旗也从而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角色。但谁想到,如今多事之秋,在四年前江南闹了反贼,而这四年中这些反贼朝廷非但没有尽快平定,反而使得其越坐越大,直到如今更占据了半壁江山,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
  尤其是大明在南京死灰复燃,这更直接动摇了大清对于天下的统治。假如康熙能够轻易平定乱局,收复江南的话,以他的威望和地位,这些跳梁小丑是绝对不敢冒出来的。可现在却不同,不要说江南了,就连河南一地这仗也打了足足一年,随着时间的推移,没了江南财富和漕运支持,大清的力量已不断消弱,就像是一个在搏斗中受伤的巨人一般,不断流着血,从而变得越来越虚弱。
  除此之外,康熙还犯了个大错,那就是开始不断重用满臣,一直以来,康熙执政的口号都是满汉一家,而在他执政的五十年中也做到了这点。朝中除了满臣外,汉臣的比例并不少,就连上书房中汉臣也有好几位,至于六部和地方上汉臣的比例就更高了。
  对于汉臣的重用,巩固了大清对天下的控制,也使得汉人归心于大清,同样也平衡了朝廷中满汉分歧,更使康熙能利用汉臣来对抗满清贵族对于朝廷的影响力。
  但自南方大变后,康熙出于对汉人的不信任,或者说他从来没有真正信任过汉人,之前所做的一切仅仅只是出于自己统治的目的而已。所以,大量提拔满臣,或者给予满清贵族更大的权利,这是康熙这两年所做的。可恰恰因为他这样的所为,也导致了满期贵族在朝堂上的权利日盛。
  这种做法,是一把双刃剑,如今康熙就尝到了这个后果。这些满清贵族为了一己私利,对于皇权已没了敬畏,试图想从康熙手中夺回他们本来的特权,从而才导致今天的事发生。
  默然不语的康熙看着这些看似忠心耿耿,却别有用心的奴才们,久久未能开口,而在这时,上书房大臣马齐先站了出来,严厉训斥庄亲王博果铎等人的举动,这使康熙在愤怒之余稍稍松了口气。
  “马相此言为何?”庄亲王博果铎故作不解道:“皇上自废太子后,曾向朝中提议推举太子,当时马相不也支持尽早再立储君的么?如何今日反而持反对意见?难道马相觉得国家无储是件好事?”
  马齐和康熙一样也看出了这些人的目的,作为朝中大臣他当然愿意尽快立储,毕竟如庄亲王博果铎所说那样,他本就是同意立储的,而且为了这事还被康熙夺去职务在家闭门思过了好些日子。
  但是,马齐的出发点和庄亲王博果铎等人不同,他是作为朝中大臣为国考虑,而不是像他们现在打着另外的算盘。当即马齐就反驳道:“庄王爷,何时立太子,如何立,立谁,这当然由皇上决断,作为臣子,庄王爷如此所为恐怕不妥吧?”
  “有何不妥?”安节郡王华圯年纪最轻,作为郡王他在朝中并不实职,仅仅只有一个御前大臣的差事。而且,他在几个铁帽子王中混的是最不如意的,一向不为康熙所喜,如历史不变,等雍正上台,他这个郡王就做到头了,到时候不仅被夺了爵,就连其嗣都被皇家另行指定,从而彻底失去了家族的荣耀。
  此时此刻,安节郡王华圯当即就反驳道:“皇家无私事,储君乃是国事!皇上一直未定于储,从而导致朝内外人心浮动,而今江南半壁伦陷,国家正是飘摇之时,尽快立储正是要事,更是大事!本王并不觉得有任何不妥。”
  “安节郡王所言正是,本王也是如此觉得,皇上这些日子操劳过度,而储君之为空缺,实是不妥,所以本王也建议尽快立储。”安节郡王华圯话音刚落,康亲王崇安连忙接上,而其余几人也同时表示立储刻不容缓。
  不等马齐再次反驳,这时候资格最老的简亲王雅尔江阿站了出来,开口道:“皇上,奴才觉得诸位王公所言并不无道理,国之有储,民心思定。国无储君,人心不安啊!如今南边反贼势大,我大清更得早做打算,奴才恳请皇上以国家为重,尽快立储才是!”
  说到这,他顿了顿,随后又道:“如皇上一时未能有合适人选,奴才倒有一个想法,所谓常言道,一人计短,三人计长,不如皇上让诸位王公大臣一起议一议此事,也好让奴才等为我大清和皇上解忧……。”
第345章
储君之位
  简亲王雅尔江阿的话音刚落,殿中众人脸色大变,一些先前还未回过味的大臣顿时感觉到了其严重性,整个大殿四处弥漫着一股浓郁的火药味。
  康熙的脸色极为难看,这时候马齐、张廷玉等人急忙要开口阻止简亲王雅尔江阿的话,但康熙却摆了摆手,他准备让简亲王雅尔江阿把话说完,他倒要看看这些狗奴才有多大的胆量。
  不过,简亲王雅尔江阿也不是傻瓜,他的话仅仅只是点到为止,说完那句话后,他犹如没事人一般,望着康熙,嘴角还挂着一丝不经意的微笑。
  “尔等无礼!”
  就在此时,张廷玉再也憋不住了,一向少年老成的当即就喝斥,但话刚出口,坐在上首的康熙就开了口,只听得他幽幽道:“张衡臣,退下……。”
  “臣……。”张廷玉一愣,但在康熙凌厉的目光下,无奈只能退下。
  康熙很清楚,今日众人发难肯定是早就商量好的,在这种时候拿马齐、张廷玉等人和这些王公对抗并不是什么好事,反而会把这事闹的更加复杂。作为皇帝,康熙自少年登基,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哪里会被这给吓倒?
  再说了,康熙心里清楚的很,这时候绝对不能和这些奴才分辨和牵扯,这时候辩论的越多越是会把事闹的更加复杂,从而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所以康熙转念间就做了决定。
  “诸位王爷所言甚是,尤其是简亲王说的好啊,国之有储,民心思定。国无储君,人心不安。这储君之位空缺已久,既然大家都这么认为,朕觉得此事是应该及早解决,立储以定天下人之心了,这样吧……诸卿就议一议此事,看看那位阿哥可为太子。”
  康熙避重就轻,直接把立储之事拿了出来先封住对方之口再说。听得康熙并没有暴怒,反而直接把立储之事拿了出来让大家讨论,发难的几位王公虽有不甘,却也达到了初步目的。
  “皇上明见,奴才以为此事的确要紧,还请皇上圣决!”
  康熙这番话说完,马齐一下子就反应过来了,康熙是两者取其轻,先用立储一事封住众人之口,再想其他办法,当即马齐马上站了出来表示同意。
  “这还用议么,依我看,当然是八阿哥为太子!”马齐的话还没说完,安节郡王华圯就跳了出来,大声道:“八阿哥一向宽厚仁德,颇有名君之风,在众阿哥中能力更出类拔萃,当得为太子。对了,之前马相也曾推举过八阿哥,如今想来也是同意选八阿哥为太子的吧。”
  马齐听得嘴角抽搐,脸色难看。他这话回也好不回也不好,安节郡王华圯说的并没错,当初他的确在推举太子人选中选了八阿哥,但马齐这么做并非出于私心,而是站在朝廷的角度上来看待这事,在他看来,八阿哥的确是最好的储君人选,可也因为这事得罪了康熙,过不多久就被康熙夺了官职,在家反省好几月这才逃过一难。
  自这件事后,马齐就彻底明白了,康熙根本就没立太子的心思,至少康熙对于八阿哥当太子是持反对意见的。作为一个皇帝,当皇子的声势大到已影响皇帝的皇权时,那个皇帝不会心惊胆战的?八阿哥什么都好,恰恰在这点上犯了康熙的忌讳,也就是说,八阿哥的影响力越大,他当太子的可能性就越小,这也是康熙迟迟不肯立储的原因。
  但现在不同,众王公直接把这事拿出来说,而且隐隐约约还有复八王议政之制的企图。在这种情况下,等于是将了康熙的军,如果康熙同意策立太子,那太子的人选算来算去也只有八阿哥了,其他皇子无论是能力或者在朝内外的影响力都比不上八阿哥。
  一旦八阿哥上位,以登太子之尊,康熙就将面临一个强劲的对手。虽然皇子和太子仅有一字之差,可要知道太子是储君,太子同样代表着皇权,尤其是拥有极大朝廷拥戴力量的太子,在某些程度上来讲,已有和皇帝抗衡的权利了。
  八阿哥当了太子,今日这些王公就是他所掌握的力量和后盾,不仅有拥戴之功,更能防备康熙事后的清算。
  假如康熙一意不让八阿哥当太子,那么也没关系,这些王公大可把刚才的话再搬出来,好好召集大家一起议一议,至于怎么议,议到什么程度,这谁都无法保证,弄不好这八王议政就会从此死灰复燃。
  果然不出所料,当安节郡王华圯说出太子人选后,满朝中均是一片赞同之声,就连之前对于这些王公不满的朝臣也有不少人同意八阿哥当太子的。
  面对这种情况,康熙虽然心中已有准备,但依旧心中恼怒异常,看着下面这一张张熟悉的脸,听着他们口中所自称的奴才和臣,康熙觉得这些人根本就没把他放在眼里。
  康熙真想直接起身拂袖而去,任凭这些奴才们自己去演这场戏。但是他又知道,现在绝对不是意气用事的时候,一旦他这么做了,不仅作为皇帝的威严扫地,更会受人于柄,把这事闹得更不可开交。
  如果是太平年间,康熙丝毫不担心,但现在不同。尤其是对方发难时间挑的太准了,恰恰就在康熙调走丰台大营一部精锐后不久,如今京城不仅包括九门提督,就连丰台大营的驻兵大多为佟国维的旧部,而佟国维和八阿哥之间的关系是众人皆知的,一旦逼得对方狗急跳墙,康熙想想就心有余悸,他根本就不敢冒这个风险。
  想到这,康熙的脸色渐渐缓和了下来,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在征求众王公意见后,康熙很是“高兴”八阿哥能得众人如此推举,当即表示八阿哥是极好的储君人选。
  “皇上英明!皇上万岁!万万岁!”
  趁热打铁,众人连忙七嘴八舌地要把这事给确定下来,康熙当然也顺从众议,当着满朝众臣同意了策封八阿哥胤禩为太子,并让马齐起草了诏书,等诏书写好用了印后,众人顿时山呼万岁,一副君臣相合的场面。
  终于下朝了,回到后宫的康熙再也按捺不住心头的怒火,直接把书房里的案几都一脚踢翻了,更抽出挂在墙上的龙泉宝剑,冲着案几一顿猛砍,最后拄剑喘着粗气依旧是愤怒不已。
  “狗奴才!一群狗奴才!”
  康熙从来没有发过如此大的火,也许在少年时,当年鳌拜权顷朝野那时候才有的感受在如今又冒了出来。今日之事,令康熙感觉到了莫大的危机,同时也令他有些无能为力。
  作为大清皇帝,居然在臣子的逼迫下选择了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皇子当太子,而且还得由自己亲手为策封诏书用印。这对于骄傲如康熙来讲是无可忍受的,更是一种屈辱。
  宫中的太监、宫女早就躲得远远的了,胆战心惊地就怕康熙暴怒之下拿他们撒气。
  而在宫外,尤其是八阿哥的府上,却宾客如云,门口挤满了前来给八阿哥祝贺的朝中大臣和王公们,但八阿哥谁都没见,一律都挡在了外面,而在内室,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和十四阿哥几人,再加上特意来拜访的安节郡王华圯团坐在一起。
  散朝之后,安节郡王华圯就来到了八阿哥的府上给他道喜,至于其他几位铁帽子王,毕竟他们的身份不一般,再加上年龄也大,所以由安节郡王华圯作为代表是最为合适的。
  至于九阿哥等人,也很快就得到了消息,连忙赶到了这里,这才又众人在内室见面的一幕。
  “恭喜八哥……哦,应该是恭喜太子殿下了。”十阿哥最是高兴,一向大大咧咧的他已迫不及待改口称为太子来了,在他看来八阿哥当太子是理所当然的,现在才做太子已迟了些。
  八阿哥勉强笑了笑,他脸上并没有太多欣喜,反而有着凝重和苦涩。
  “八哥,您这太子是名副其实,等正式入了东宫后,可不要忘记我们兄弟几个呀。”十阿哥乐呵呵地打趣道。
  “老十你说的什么屁话,八哥是那种人么?”九阿哥顿时不悦道,紧接十四阿哥也笑着说了几句恭喜的话,而安节郡王华圯更是笑容满面,今日把八阿哥捧上太子之位,可以说他居功甚伟,一旦八阿哥以后继承大统,那他的亲王之位不仅能复,而且还能保自己一系富贵。
  八阿哥心不在焉地说了几句话,随后起身道:“今日之事太过突然,本王也不知道说些什么好,但听说皇阿玛似乎身体不适,为人子者,本王想来想去还是进宫去探望一下,所以……安节郡王,您看……。”
  “太子仁厚孝顺,这是自然的,小王就先告辞了,等太子大喜之日,小王再向太子讨一杯喜酒。”安节郡王华圯笑眯眯地起身,客套一句后就先告辞了,等安节郡王华圯走后,八阿哥的一张脸阴沉不定,紧皱着眉头。
第346章
面圣
  乾清宫。
  刚才被踢翻的案几和砍坏的物件已全换了新的,所有的一切看起来和之前没什么两样,康熙坐在椅中,脸色虽还有些潮红,但神情已恢复了往常的平静。
  也不知过了多久,一个太监战战兢兢地来报,说是八阿哥递牌子求见,康熙微一皱眉,顿时冷哼一声,右手下意识地抬了一下,但马上又缩了回去。
  “让他进来。”
  康熙平静地说道,语气很是平常,仿佛和平日相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2/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