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叛贼(校对)第14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1/656

  朱怡成正要说什么的时候,见邬思道一副思索的表情,到了嘴边的话顿时改了,他开口向邬思道询问他的看法。
  “臣先问皇爷三个问题,可否?”
  朱怡成微微一愣,当即笑道:“有何不可,邬先生要问直接问就是了。”
  邬思道拱手道:“那就先请皇爷恕臣无礼了。”
  朱怡成笑着摆摆手,让邬思道直接问就是,邬思道这才问道:“其一,皇爷您觉得,如今我大明军力是否可以一战以定天下?”
  “这……。”朱怡成没想到邬思道会问这个问题,顿时哭笑不得道:“先生为军机大臣,如何不知我大明之军力?虽说我大明如今拥兵六十余万,更有江南半壁,再加上海军之盛纵横四海,但无论从军队数量和控制的地盘、人口而言,还是不如清廷。另外,康熙并非庸主,其臣下也有不少干才,想要光复神州那绝不可能是一战而定的。”
  邬思道神色平静,既不说是也没说不是,继续问了下一个问题:“自神州沦落以来,满清夺我汉家衣冠,灭我汉家文化,天下人无不为之愤慨,但奉我大明为正统者,无不思复明之举,这才有我大明在皇爷带领下光复天下之举。所以,自清入中原,神州大地处处有义士起兵,打出反清复明之旗号,此乃天下之心,也为百姓之愿,是否?”
  “当然如此!”对于这点,朱怡成丝毫不能否认。满清入关,仅是平定四方就用了许久,民间抗清之举从所未有断绝,直到袁奇起兵之前,还有四明山起义发生,就连现在的大明从基础上来讲也是以最初的义军为结构,这才建立起来的。
  而从历史上来看,终清一朝,民间起义从来没有缺少过,大大小小上百次,直至清末,孙大炮打出了驱逐鞑奴,恢复中华的口号,从这点来讲和当年的朱洪武口号没什么区别。
  “其三,皇爷为天下反清共主,有朝一日必举北伐大旗,到时候北方义士自当奉皇爷为正统,以迎王师,是否?”
  听到这,朱怡成不再做回答了,因为他已经明白邬思道这三个问题的真正用意了。邬思道是要借这种方式来告诉朱怡成,现在大明还未强大到一战就能吞掉满清的地步,而且接下来还有很长的路,尤其是北伐中原更是重中之重。作为天下正统,作为大明的皇帝,朱怡成的一举一动全在天下人的眼中,只有得到了天下汉人的认可,那么这光复神州大业才能真正取得成功。
  “天子之仁虽是王道,但这天下还尚有小人。如有居心叵测者不服王道,邬先生觉得如何处置呢?”廖焕之在一旁突然间问道。
  邬思道两眼猛然一睁,眼中冒出精光:“既有天子之仁,也有天子之怒!自古以来,王道霸道,相辅相成,无非顺者昌,逆者亡!”
  “好!好一个顺者昌,逆者亡!”
  朱怡成顿时抚手大笑起来,邬思道这一言点醒了他,哪里来的这么多顾虑?只要牢牢抓住天下大义,作为正统的大明天子难道还怕一些跳梁小丑不成?祝建才走投无路想要抱大腿,这没问题!毕竟他也是名义上的大明义军,但朱怡成这条大腿不是那么好抱的,如他以后安安稳稳地听话也就算了,可如果还打着朝三暮四的小算盘,那么朱怡成手中的刀剑绝对能让他后悔莫及。
  至于高进和王致清两部,自然也是如此。现在的白莲教已成了义军,王致清这个教主也成了三圣王,到时候他们何去何从,自然会给他们选择的权利,可是一旦做了选择,作为大明皇帝的朱怡成也会做出相应的决断。
  一扫之前顾虑,朱怡成心情舒畅无比,回头再看看摆在一旁的那份祝建才的奏折,朱怡成拿起就丢给了廖焕之,告诉他一切计划如常,西进江西战略不容更改。
第342章
前敌指挥
  彭泽,这座离九江并不太远的县城如今已经成了明军在江西的前进基地,虽然大雪封路,但长江码头的船只依旧来往如常,而那些船只大多都是大明长江水师的舰只。
  兵制更改后,朱一贵实授副总兵暂领总兵衔,成为明军西进江西的“前敌总指挥”。
  同时,明军在彭泽至安庆一带的兵力已增加至七万人,足有三个总兵的兵力,如果再加上民夫和后勤人员,还有水师的协助,现在总兵力已超过了十万。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而且从南京传来的消息,近期还会有一支部队到达,到那时候仅仅战兵就近十万之数了。
  “这该死的雪!下个没完没了?”在码头附近的高处,眺望着被白雪覆盖的码头,还有码头上那忙忙碌碌的人群,陪同朱一贵站着的黄殿忍不住咒骂道。
  黄殿是福建人,福建处于南方,冬天相对来说暖和许多,像这样的大雪几乎根本不见。尤其是在长江边上,北风夹着雪,这寒冷几乎往骨子里钻似的,任凭你穿的再多也受不了。
  “少说废话!这冬衣全发下去了?”朱一贵也冷,但他却没黄殿那样冷得脑袋都恨不得缩到衣服里去的样子,身穿二品武将红袍,肩披大氅,虽脸色冻的有些发白,但依旧站的笔直,目光更是炯炯有神。
  “这么冷的天早就全发下去了,您就放心吧。”黄殿连忙答道,跟着朱一贵这几个月,黄殿也算是捞了不少功劳,这一次他从守备升任游击,也算进入了中上层武官的行列。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等江西这仗打完,黄殿说不定就能再升一级为参将了,到时候出去也能名副其实地让人喊一声将军。
  “天气太寒,你去让人多煮些姜汤给码头那边送去,不要让兄弟们受了凉。另外,去库房瞧瞧,军中备碳还有多少,如不足的话让安庆那边尽快送来,千万别舍不得用,要是冻着一个兄弟,小心老子把你的脑袋扭下来当球踢。”朱一贵直接吩咐道,黄殿听了苦着脸连忙答应,因为现在朱一贵已经把后勤交给他负责了,这都是他的份内事。
  缩了缩脖子,黄殿急急忙忙就跑了下去,等黄殿走后,朱一贵继续站着看了会儿,当见到码头的船只卸得差不多的时候,这才离开。
  从码头回到自己在彭泽的住所,推开门,盘了地龙的屋内温暖如春,朱一贵脱下大氅,接过亲兵递来的热毛巾,用力在脸上摩擦着,直到擦得通红,这才停下。
  长嘘了口气,刚前已冻的有些发僵的关节这才舒缓了过来,再喝了口热汤茶,朱一贵坐在椅子上翻看起案上的一些军报。如今,他在彭泽的主要任务是为即将到来的西进做好准备,眼下大雪封路,不是开战的好日子,要打九江起码还得等上一两个月。
  正当他看的聚精会神的时候,亲兵突然来报,说是有人求见,而且是说朱一贵的老朋友。朱一贵听得一愣,起身出门,到了门口只见一个熟悉的背影站在檐下,陪同的还有几个亲兵。
  “朱将军,福建一别已有一年了,如今可好?”听到脚步声,客人回头,一看朱一贵顿时笑着远远朝他拱了拱手。
  “杨帅!您……您怎么来了?快!快快请进!”当见到此人的脸,朱一贵顿时一惊,来人居然是杨勖,杨勖如今已是提督,不仅同黄朝云级别相等,而且杨勖战功显赫,在明军中地位极高。
  连忙把杨勖请进屋内,上了热毛巾和茶水,等杨勖稍稍缓和了下后,这又请他在上座坐下。
  各自坐下,朱一贵忍不住询问杨勖怎么会突然到了彭泽,之前不是说杨勖驻守广东么?
  “广东的差事我已经交了。”杨勖喝了口茶,微笑着道:“受皇爷恩准,同意了我北上任职的请求,十日前刚到的京城,今日正好坐船来你处看看。朱将军,当年福建一别可有些日子了,今日上岸看了看,小小的彭泽安排的井井有条,的确值得夸耀!”
  “在下惭愧。”如果是别人说这番话,朱一贵根本不会当回事,可说这话的是杨勖就不同了,杨勖善守能攻,无论是浙江、福建还是广东,他都为先锋同清军大战,所立功劳有目共睹。再加上杨勖很少夸人,能得到他一夸极不容易。
  朱一贵笑呵呵地如此说道,同时询问杨勖此次前来的目的,是否接替黄朝云指挥来担任江西主将。
  在朱一贵看来,以杨勖的地位和身份,突然到彭泽绝对不会是心血来潮,而且他自己也说了,十日前到的京城,如果没有朱怡成的同意杨勖是不可能跑到这里来的。
  再联想到几日前军机处发来的公文,要求彭泽的部队随时做好出击准备,一旦天气允许就将发起对九江的军事行动。两者对应,朱一贵觉得杨勖替换黄朝云的可能性极大。
  谁想到杨勖笑着摇了摇头,否认了这点。只是说他是受总参谋部的委托来前线视察工作而已,并非朝廷有更换主将的想法。对于这个答案朱一贵倒是有些意外,难道杨勖这样的良将居然被调职到总参谋部去了?这似乎不太可能吧?
  要知道杨勖可是广东提督,军功显赫,就算调任也最多是平调而已。总参谋部虽说位高,可并无实权,除非杨勖担任总参谋长,但如今的总参谋长庄岩做的好好的,并没听说有调整的迹象啊。
  虽说心中疑惑,但朱一贵也不好多问,毕竟有些问题比较敏感,杨勖不说自然有他的原因。不过故友相见,倒也是一件好事,朱一贵也是好久没见杨勖了,双方都极是高兴。
  先同杨勖说了些公事,主要是他巡视彭泽的一些安排等等,随后就询问起了当初广东战场的一些事,当听到杨勖讲述龙门大战的经过时,虽未亲历但听着杨勖的述说朱一贵心中的热血沸腾,惊叹连连。
第343章
逼宫
  杨勖在彭泽只呆了两日,当长江水师的舰队折返南京时,他就跟船离开了。
  回到南京,杨勖并没先回自己在南京的府邸,而是直接去了总参谋部,得知他来后,庄岩特意把他请到里间详谈。
  “朱一贵在彭泽干的不错,看来这个鸭王在你手下之前干的不错,已历练出来了。”一见面,杨勖就笑呵呵地打趣道。
  庄岩同时哈哈一笑,朱一贵虽不是正途出身,但其人极为聪明,更是天生的将领。这朝中能得杨勖一赞之人可是不多,朱一贵能让杨勖如此夸赞足以令他自傲。
  “以安庆兵力拿下九江不成问题,打下九江后可以直下南昌、新建,或沿江北上进击江夏,直入湖北。”杨勖手中拿着茶盏,凝神说道:“如此一来,北边义军压力大减,清军必然调动兵力至湖北严守,而隆科多的主力也将由河南入湖北,所以未来几个月中,湖北战场风云变幻,谁都不知能打成怎样。”
  庄岩默默点了点头,其实杨勖所说的这些总参谋部已做过推演,打九江基本是十拿九稳的,可打下九江后就要命令两个问题,一个是南下经南昌、新建直取江西全境,第二就是北上湖北为义军解围。
  朝廷的策略是西进江西,同时给湖北、河南的义军减轻压力,可这样一来的话,明军西进九江后的主攻方向就是向北而不是向南了,这必然会导致江西整个战场无法把控,同时也无法预料湖北方面的变化,所以对此总参谋部提出了一个另外方案,而这个方案的真正提出者和执行者其实就是杨勖。
  “正是因为如此,这也是你不愿在广东而特意请命北上的原因。”庄岩笑着说道,接着又道:“但你别忘了,广西那边近期的动静可闹的不小,一旦广东兵力调动,广西有变话的,你如何考虑?”
  “这无妨。”杨勖胸有成竹道:“江西之战,我已同董帅、马帅商议过了,广东兵力只调韶关一地驻军,另外再加上福建一部,两部加起来五万人马足以。何况你别忘了,一旦江西开打,也是安庆先动,我部在南只算是锦上添花罢了。”
  杨勖如此一番话,让庄岩忍不住大笑不已,他笑着摇头骂杨勖这个锦上添花听起来不错,可实际胃口却大的不行。
  杨勖提出方案非常简单,那就是攻击江西先以安庆为主,直取九江,可一旦九江拿下的同时,主攻直接由北改为南。杨勖将率广东、福建两部,合计五万人从韶关北上,直入江西南部,由南至北以取江西全境。
  他的谋划等于是把江西一仗分两步走,北边的部队以九江为目标,拿下九江后再直接北上湖北,以达到之前所定的战略方针。而真正取江西全境的任务反而由杨勖来负责,这既能以最小代价快速平定江西全省,同时也能确保湖北变化,以集中北方兵力运用。
  从大明如今的军力而言,要做到兵分两路取江西并不算难。现在,广东、福建两省中,广东驻兵有近十万人马,至于福建陆军稍少些,但也有六万余人。从这些兵力中各抽一部,组成五万大军由杨勖指挥是可行的。
  对此,总参谋部也表示认可,这一次杨勖入京一方面是面圣朱怡成,同董大山、庄岩等人商讨广东出兵的调配,另一方面也是打算亲自去彭泽前线看看情况,以确保广东出兵的万无一失。
  对于开战的时间把握,这点至关重要。如果杨勖在广东先出手,那必然会引起江西震动,到时候虽能使九江异手变得更简单些,可是南方军一部就将面临极大压力。
  前面庄岩也说了,广西那边赵弘灿近期动静不小,虽然赵弘灿如今明为清臣,但实际上却已同割据,但谁又能保证他会不会在这种情况下出兵呢?一旦广西趁此机会出兵广东甚至直接援救江西,那对于整个计划来讲是非常糟糕的局面,这样的话想以小代价拿下江西全境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这时代,通讯是制约军事行动的一大因素,尤其是像这种跨越千里的联合作战,时间的把握和控制是极为重要的。这也是杨勖到了南京后亲自前往彭泽的主要原因,不去彭泽前线看一下,杨勖是不会放心的。
  在临近年关之时,南京正紧锣密鼓地谋划江西战役,而在北边,清廷的核心北京,康熙同样在谋划河南战场。
  河南之战前后已持续了一年时间,隆科多虽在河南占有优势,但在祝建才和王致清的联合抵抗之下,依旧还未拿下汝南。而且随着天寒地冻,那些蒙古骑兵已嚷嚷着要回大草原去了,一旦蒙古骑兵离开,那么清军在河南的机动优势将不复存在。
  为此,康熙无奈只能付出了些代价,再给了那些贪得无厌的蒙古王公一些好处,而把这支蒙古骑兵继续留在了手中。除此之外,康熙还调动了丰台大营的一部以增援河南战场,只需天气好转后,隆科多就将对汝南发起最后攻势,以彻底解决河南的义军。
  不管怎么说,河南战场很快就要见分晓了,平定河南后,清军就能集中力量对付江南的大明了。这使得康熙心情舒畅了许多,多日来一直不见笑容的他也难得展颜。
  可这些好心情持续了没几天,当一个消息突然传来,又让康熙心情变得极其恶劣起来。
  简(郑)亲王雅尔江阿、康(礼)亲王崇安、显(肃)亲王衍潢、庄亲王博果铎、安节郡王华圯等人近期来往频繁,还时常有满州几个老王府的人来京和他们走动。按理说,这些满清贵族,亲王郡王,之间交往也是正常,毕竟大家都是爱新觉罗的子孙,但康熙却敏锐地感觉到一种不安稳的迹象,因为这些人都有两个共同点,一则是铁帽子王,二则就是他们是八旗的下五旗旗主。
  自努尔哈赤建立八旗以来,满清之所以能够入关,并夺取天下,靠的就是八旗制度。但在入关之前,皇太极考虑到八旗有尾大不掉的迹象,就开始着手削弱八旗,以固皇权。
  顺治登基,大清入关,多尔衮又对八旗进行了调整,这一次索性在皇大极的换旗制度上再一次换旗,以确保能掌握对大清的朝政。
  等多尔衮死后,顺治再一次针对八旗下手,重新调整八旗制度。由创建八旗至今,八旗的调整和削弱前后经历了四次,而经过这四次调整,也使得皇帝完全掌握了上三旗的力量,同时也对下五旗进行了约束和控制。
  康熙即位后,对于八旗也未有放松,尤其这些年来,他利用皇帝的权利策封自己的几个儿子入下五旗旗籍担任统领等职,同时拉拢八旗中的小旗以抗大旗,试图近一步架空原本的旗主,从而达到分裂和控制八旗的目的。
  如果历史不变的话,过不了几年等老庄亲王博果铎死后,康熙就将直接把庄亲王的王爵夺走,从而由他的十六子胤禄继嗣。这也足以证明康熙一直在用这种方式来削弱各旗主的影响力,从而加大皇权的控制。
  满清入关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从实际上来讲当年的八旗制度已成了一个空架子,各旗主对于旗下的控制早就不如以前。可不管怎么说,这些铁帽子王依旧地位还在,仅仅只是一人的话,康熙丝毫不怕,但这些人如果联合起来,却是一股极为庞大的力量。
  “这些奴才想干什么?”康熙神色难看之极,尤其是当得知这些人今日在庄亲王博果铎的府上的时候,他甚至有了派人前去斥问的想法。但这个念头刚起,就被康熙强行按下了,作为一个皇帝,一举一动不能意气用事。
  造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1/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