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叛贼(校对)第12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9/656

  谁想,王樊听廖焕之如此说,连忙摇头道:“景明兄误会了,我前来并非因为蒋大人,说起工部拨款之事,我户部的确未能做到位,再加上皇爷这些日子催的紧,工部的任务繁重,蒋大人为拨款一事找我说起来也是公事。”
  “那王兄……?”廖焕之一愣,不解地问。
  王樊叹了口气,当即就把现在户部的难处托出,如今朝廷财政收入的确不错,可一下子这么多笔大批资金的拨款,使得户部周转困难,更重要的是,这时代不是后世,没有电子汇款或者电子支付如此便利的方式,作为中央财政拨款的方式一般都是以解金银实收入库后再进行调拨。换句话来讲,就是先收入再支出,但这收入需要时间,无论是各地的收入或者是海关收入,都需一定时间进行汇集,然后再解入国库,等实际到帐后这才可以进行支出。这样一来,所需要的时间就相对比较长,如在平常时期,这不会影响到正常运转,但在如今就遇到了麻烦。
  打个比方,如今大明全年财政收入在六千万元左右,按照平均也就是每月五百万元的解款收入,至于支出就看情况了,如果当月支出少的话,多余的解款就可作为国库库银储备,而下月支出多,解款不足的情况下就可以从原来的储备金中进行追加。
  这是一种最基本的运作方式,也是比较直观的户部运行机制。当然了,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那么简单,还有许多比较复杂的操作和流程。
  以目前大明的财政情况来看,运转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问题在于这几月财政支出的庞大。首先,广东拿下后,广东各地朝廷要进行官员驻派和地方稳定,这笔支出极为庞大,而且是必须要尽快到位的。其次,广东之战,包括南海海战的军士伤亡抚恤等等,这笔支出也不小,更不能拖延。
  以上两笔相加,足需要有一千万左右的支出,已占了大明两个月的解款收入。除此之外,还有总参谋部所规划的增兵、训练、装备更换等等支出,这些支出就更为庞大了,根据初步统计,支出高达二千二百万左右,如果再加上海军的新舰建造等等,总支出恐怕要超过三千五百万。
  幸亏这笔支出不是一次性完成,而是分批进行,要不把王樊整个人卖了他也拿不出这笔钱来。可就算这样,短短几个月里,每月超过九百万,已近千万的支出令王樊焦头烂额,之前攒下来的那些家底一眨眼间就全花了个精光。
  这还不算整个朝廷的日常开支和官员俸禄等等,这些可是决定不能挪用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工部的拨款才会延迟,导致蒋瑾极度不满跑来找王樊理论。
  “现在户部运转情况如何?”听了王樊的讲述,廖焕之这才明白他来找自己的原因,想了想后问道。
  “勉强吧,我现在就希望海关那边的款子能早一日解进国库,要不然都不知下月如何是好了。”王樊满面愁容道。
  “王兄呀,如今情况你也清楚,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现在这些钱是非花不可的。先不说广东那边的开支和军中的抚恤等等,至于其他,也是缺不了的。当然了,如今只是有些紧张而已,只要熬过这段时间就好了,你说呢?”
  王樊点头道:“道理我懂,以我大明如今国力,这些钱其实不算什么,何况景明兄你也清楚,我并非是推脱责任之人,今日来找景明兄是想同你商议一下此事,南方虽然平定,但接下来还有大仗要打,以后这种情况也许越来越严重,以现在户部运转的模式根本就无法满足需求,如不改变的话,恐怕将来会误了皇爷大事啊!”
  廖焕之顿时沉默下来,他皱眉想了会儿,开口道:“你说的不是没有道理,这天下如今是大争之世,不进则退,退而则亡!如今中原打的厉害,接下来我大明必将北击中原,以复山河。所谓三军未出,粮草先行,皇爷曾经说过一句话,那就是打仗打的就是后勤,这话极是有理啊!接下来户部的担子极重,如再以现在方式拨款的确有问题,不过嘛……老夫虽为首席军机,但对于钱财一事却不是太为了解,既然你今天来找老夫商议,恐怕心中已有方案了吧?可否一言呢?”
  廖焕之话音刚落,王樊就笑道:“还真是什么都瞒不过景明兄啊!景明兄猜的一点都没错,我心中的确有些想法,但此事非户部能为的,还需景明兄多多帮忙才是。”
  “都是为了大明办事,但说无妨。”廖焕之道。
  当即,王樊就把自己的想法细细讲解了一下,听完王樊的话后,廖焕之琢磨了一下却没有第一时间给王樊回复,毕竟这事重大,不仅牵涉到户部改制,更关系到大明将来的布局。
  廖焕之站起身来,在房里缓缓笃步,思索了好一会儿才道:“此事老夫实在无法决断,还需上报皇爷知晓,让皇爷以定乾坤才行,这样吧,现在时日还早,你就随老夫一起去见皇爷,看看皇爷的意见如何?”
  王樊当然没有异议,他来找廖焕之的目的其实就是要拉着他一起去见朱怡成。当即,两人起身快步出了军机处,军机处离内宫不远,片刻即到,等到了宫门告知求见后,等了大概一柱香的时间,就有小黄门引两位入宫,直接到了朱怡成所在的殿中。
第314章
债券
  朱怡成静静听完王樊的讲述,并未马上给出答案,只是询问了些其他事后就让两人离开了。
  等廖焕之和王樊走后,朱怡成若有所思地想了会儿,站起了身。
  资本的力量是强大的,强大到放出这个怪兽的朱怡成也未想到会来的如此之快。王樊对于户部的清楚陈述的确是事实,朱怡成也知道随着广东拿下后,如今大明的支出急剧上升,许多地方都需要资金,但从整体来讲,总支出并未超过收入,更重要的是财政运转还是比较良好的。
  可王樊所顾虑的也没错,以目前户部运转方式来看有着不少弊端,最关键就在于实收和支出的时间差,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接下来会导致拨款延迟,从而影响一系列的布局。
  对于这个问题,王樊提出了解决方案,他的方案有些出乎朱怡成意料之外。方案一共有两个,第一个方案是以一家或者几家银行替代朝廷地方藩库和海关进行收支,以减少运转时间。至于第二个方案是同样通过银行,以户部作为担保以拆借方式从银行借款,然后给予银行一定的便利或利益。
  这两个方案说实话,都属于基本的资本运作,作为本就是一个商人的王樊能想出这些其实并不算意外,但是王樊这么做却只看到了一点,却未看到全局,这也是朱怡成没有直接答应的原因。
  以银行替代朝廷藩库进行收支,这种方式在后世并不罕见,而在历史上清末时期常有出现。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红顶商人胡雪岩了。胡雪岩先通过浙江巡抚王有龄,后又攀上了闽浙总督左宗棠,利用其关系使其阜康钱庄垄断了地方的粮械、军饷、综理漕运等等,甚至还把持了大部分税赋运转。
  最辉煌的时候,阜康钱庄几乎完全替代了浙江藩库,成了左宗棠的钱袋子,更帮助左宗棠向西洋各国以税赋和海关为抵押借得大批资金,从而使左宗棠依靠这些钱建起了他的常捷军……。
  从表面看,这是一件两利的事,可实际上等于把朝廷的财政权作为私用,进而使得胡雪岩在其中大发其财,使其在短短时间内就一跃成为当时“首富”。
  至于向银行借款,这在西方国家也是常见的事,以商业立国的欧洲各国银行业操纵甚至掌握一国财政不在少数,虽然能够在一定情况下缓解国家财政问题,但带来的后果也是极其严重的。
  中国和西方国家不同,中国历来就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这些权利全归于中央。历史上,也只有在春秋战国时期,豪商大贾才有类似的特权,但在其后就再也没有这种情况了。
  朱怡成扶持商业,首建皇家银行以行使中央银行职权,他的目的是要让大明改变之前的国策,从而向资本主义开始转变,但这个转变不是无序的,更不是随意性的。朱怡成不是普通人,他非常清楚资本的力量会有多强大,一旦放开了这个口子,朝廷以后就会完全失去对财政的掌控,一旦财政掌控丢失,那么地方控制权必然削弱,而同样也会使得一大批依附资本的力量从而兴起,这些不确定的结果同样也会导致不稳定的因素产品。
  到那时候,大明还会是自己所想象的大明么?这一点是朱怡成绝对不允许的。他要的是循序渐进的改革,而不是盲目地突变,这种自己无法掌握的变化,朱怡成心中顿时起了深深防备。
  王樊之所以这样提出方案,也不能说王樊藏有私心,一来王樊本就是商人,商人考虑的问题和政治家有所不同,商人更多的只是看重利益。二来,户部如今的运转情况也是逼迫王樊做如此选择的原因之一,但王樊却不清楚,朱怡成虽然对于商业比较开放,也大力扶持资本的出现,但他却有自己的底线,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这绝不能让步。
  皇家银行的建立从一开始就带有中央银行的形式,但实际上目前皇家银行还远远达不到真正中央银行的职权和能力。毕竟,成立的时间太短,再加上现在只拥有货币发行权和兑换权的皇家银行还远不能进行真正的银行存在。
  假如过个几年或者十几年,等皇家银行不断完善后,朱怡成自然不会如此忧虑,但眼下却绝对不行。
  思索良久,朱怡成否决了王樊的建议,绝对不能开这个口子。可眼下的情况又必须要尽快解决,思来想去朱怡成拿出了一个最终方案,那就是以皇家银行向户部进行借款,同时再以户部替皇家银行背书,以其资本进行担保,向各银行、银号进行债券发行。
  这说白了就是国债的一种,以国家的名义发行债券,然后以银行的方式进行认购和推销,使其在短时间内筹集到大量款项以满足国家财政需求。
  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一来可使国家财政不被资本所完全掌握,使得资本和财政中形成缓冲,同时利用资本的力量获得资金的支持。其次,这种债券的信用度极高,因为它代表了国家的背书和承诺,只要大明存在,债券的利益就能保证。另外,债券是有利润的,而且利润不低,以一百元面额的债券为例,实际包销的比例为九成至九成五,也就是一百元以九十元到九十五元进行包销,随后以三月、半年、一年等为期,给予一定的年息,皇家银行在债券到期后可根据债券的数额、比例等各项条件进行兑现,这样一来,足以可以保证各方面的利益。
  把这个方案拿出后,朱怡成招来王樊商讨,王樊听完后方案后愣了半天,这才恍然大悟。相比他之前的方案,发行债券的确可以解决目前户部的困难,更重要的是可以保证国家财政控制权。
  对此,王樊毫无异议,当即表示户部全力支持债券发行。而随着户部对初步方案的完善后,大明债券的发行也通过各种渠道散布了出去,宁波商行那边,第一时间就得到了踊跃响应,毕竟宁波商行就是靠着朱怡成起家的,可以说没有如今的大明就是没如今站在商界顶端的宁波商行。
  至于其他各地商界也不甘落后,通过渠道表示要购买债券的强烈欲望。更令让意外的是,就连清廷控制区内的一些商界,甚至包括清廷那边的某些势力也通过各自渠道要抢购大明债券,使其皇家银行第一期原本预计发行的二千万半年债券和三千万一年期债券在还未正式发行之前就被一抢而空。
第315章
风波
  淮安是苏北重城,从建城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淮安知府文栋正在府衙后院,相比其余州府,淮安府衙不仅占地面积广阔,其建筑也异常气派。
  比起江宁、杭州这些大城,淮安府似乎不怎么起眼,可实际上淮安府在康熙四十七年之前一直都是肥得流油的差事。其余的不说,仅说挨着淮安府衙不远的总督漕运衙门就能知道了,再加上淮安府还是清廷囤粮重地,在历史上李毓昌案的审理就在淮安,后世还根据这个故事拍摄了《天下粮仓》一剧。
  “大人,东西拿到了。”文栋的师爷周士兴怀里揣着个木盒进了后院,转身先把院门关上,随后对已等了些时间的文栋说道。
  “进去再说。”文栋虽然有些心急,但神色却显得很是平常,招呼着周士兴进了书房,等再关上书房门后,他这才接过周士兴带来的那只木盒。
  打开木盒,里面是厚厚的一叠纸,当然这不是一叠普通的纸,这些纸无论是纸张的大小和做工都和普通纸不同,上面还印着繁琐的花纹和数字,另外在纸上还盖有特殊的印章,相比钱庄的银票更为精细。
  “面额一千元的共五十张,面额五百元的共二百张,合计十五万元。”周士兴轻声说道,同时下意识地咽了下口水,这个不起眼的木盒子里装的是大明刚刚发行的债券,总计十五万元,是文栋让周士兴通过关系购到的。
  文栋拿起几张债券细细看着,边看边微微点头,随后又仔细清点了一下数额,数额没错,正是周士兴所说的数字。确认完毕后,文栋起身走到一旁,从腰间取下一串钥匙,把这木盒连同价值十五万元的债券小心翼翼地放进了柜中。
  等锁上柜子,文栋这才说道:“辛苦你了,搞这些不容易吧?”
  “给大人办事这本就是我应该做的,谈不上辛苦,不过搞这些的确不容易,如不是同乡帮忙还真是难弄。”
  文栋点点头,周士兴说的倒也不错,这笔债券价值十五万元,折合白银在十二万两左右,但实际上购入这笔债券文栋花了足足十四万两白银,一进一出就差了二万多两的亏。
  再加上大明发售债券在包销中是有折扣的,如果把折扣算上文栋付出的代价就更大了。说起来,这几乎是一笔亏本生意,周士兴也是托了人好不容易才打通的路子,这才花大代价搞来的。
  “你再和你同乡联系一下,看看能不能想办法再购一些。”文栋说道。
  周士兴一愣,随后说道:“这个应该问题不大,不过需要些时间,大人您也清楚,这债券从南边过来不是那么容易的,再加上银两的交接更得小心在意,此外,不知大人需要购多少?”
  文栋伸出一根手指,周士兴明白道:“十万两?小人知道了……。”
  “不!一百万两!”
  当文栋开口说出他要的数字时,周士兴顿时吓了一跳,满面都是惊愕的表情。
  “大……大人,我没听错吧?一百万两?”
  “没错!正是一百万两!”
  周士兴怎么都没想到文栋居然要这么多,而且一下子拿出如此巨额的银两,这简直有些不可思议。要知道作为文栋的师爷,他对于文栋的收入应该知晓一二的,淮安府是个肥差,常言说得好,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句话其实最初说的就是淮安府,文栋在淮安任知府已有三年多了,他之前能拿出十四万白银购入十五万元的债券不足为奇,但要一下子拿出一百万两这简直太离谱了。
  “这笔款子不是本官一人的,本官也是替人购入,至于是谁你就不必多问了。”
  听到文栋如此说,周士兴这才明白过来,他也不敢多问,连忙点头,但同时又脸露难色道:“大人,这数额实在是太大了,恐怕难以入手呀。”
  “能购多少就先购多少吧。”
  “这可以是可以,但是大人,这其中差额巨大,如按这个数额购入的话,得多折不少银子啊!依学生看来,还是觉得用其他方法好些……。”
  不等周士兴把话说完,文栋就开口打断道:“这个……你不懂,本官之所以这样做自然有本官的深意,有些事知道的越少越好,你只需按着本官的意思去办即可。”
  听到文栋这么一说,周士兴心中顿时反应过来,马上就闭上了口。
  等周士兴走后,文栋这才端起茶水喝了一口,同时细细想了想,紧接着站起身来把刚才的钥匙取出,打开柜门,把里面的盒子拿了出来,转身离开了书房。
  把装着债券的木盒在自己的卧室中藏好后,文栋这才彻底放心,之所以购入这些债券,文栋完全是为了给自己留一条后路,如今局势大变,大清国力衰退,而南边的大明又蒸蒸日上,不仅是朝中,就连地方也极为不稳。
  作为淮安知府,文栋也算是中层官员,所知晓的事远比普通官员更多。何况,淮安地理位置重要,离长江也不算远,再加上大运河通过淮安,连通南北,文栋的消息更比其他州府灵通许多。
  大明拿下广东后,已基本占了江南半壁,而今大明又在整兵,明摆着接下来的目标就是江北。
  一旦明军渡江北击,除了已占据的安庆之外,首当其冲的就是扬州。文栋非常清楚,以江北清军实力想保扬州是异常困难的,一旦扬州被下,那么接下来就是淮安了。
  所以,文栋必须要提前做些准备,如果在三年前,文栋是根本不会有这个念头,身为大清臣子,为大清死忠是理所当然的。可随着局势的变化,如今许多大清官员的心态也起了微妙的改变,文栋就是其中一员,这一方面是因为大明日渐强盛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这两年里康熙对汉臣的不信任所导致的。
  尤其是今年,地方上的汉臣任期到后,朝廷并没有按照以往的惯例进行升迁或者调配,而是很明显消减了汉臣作为地方主官的比例,取而代之的是大批满人。
  能做官的人都不是傻瓜,尤其是像文栋这种进士出身的官员。另外,就在不久前,山东布政使赵弘燮突然被下旨调至京城,出任刑部右侍郎,从品级来看是一样的,可实际上赵弘燮从地方大员直接变成了一个在京侍郎,这其中的奥妙如何看不出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9/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