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叛贼(校对)第12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8/656

  要知道在康熙时期,清廷全年的财政收入也不过三千万两左右,历史上到乾隆时期也仅是四千万两。可相比如今大明,仅凭四省半的地盘其收入就远超整个清王朝。
  更重要的是,清廷的财政收入极大部分包括地丁,也就是田赋这一块,占了所有收入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其余占大头的分别是盐铁和关税,大约各在百分之十不到,再加一些其余杂七杂八的茶课、契税等等,构成了清廷全部的收入。
  但在大明却不同,大明的田赋极少,六千万的财政收入中,田赋所占比例仅只有百分之三都不到,只有区区一百六十万。而关税和商税金占了绝大部分,高达五千万。此外盐铁专卖中把铁的部分剥离,以刺激工业化的发展,至于盐作为战略物资经营依旧握在朝廷手中。
  田赋虽低,但大明对于土地的控制极其严格,为吸引人口从土地转移到商业和工业方面,朱怡成制订了严格的土地买卖和转让法,不仅提高契税比例,还严格限制个人拥有土地的面积,以防止出现土地兼并情况发生。
  与此同时,商业和工业的不断发展也刺激了人们从土地刨食转而向其他行业转变,再加上海贸的兴起,更进一步促进了手工业等各行业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朱怡成手中掌握着皇家银号,而现在皇家银号已正式改名为大明皇家中央银行,成为了大明顶级金融机构,随之而来的是各类商业银行的出现,这些银行也跟进一步影响到了整个大明的发展方向。
  作为首都的南京,是最能体现大明改变的。如今的南京城是一座毫无疑问的巨城,相比之前的南京,南京的面积已朝着原来城墙外不断扩张,人口也随之巨增,相比北京的大约五十多晚人口而言,仅南京城内人口数已突破了六十万,如果加上南京城墙外的新区,整个南京人口已逼近百万之数,这在当时是难以想象的。
  对此,朝中有不少大臣上书要求对京中人口进行严格控制,其实这种方式并不希奇,早在前明时期,北京作为首都人口就突破过七十万,当时朝廷为避免人口过多导致京中压力过大和治安等方面考虑进行过严格控制,对于无京籍的“流民”进行定时驱离。
  至于在清廷时期,同样执行这样的政策,以控制人口数量,这倒和后世的遣返制度极其相似。
  对于这个问题,朱怡成慎重考虑后同意了控制人口的建议,但对于流民的驱离却使用了另一种办法,那就是引导这些人前往上海。
  同户籍严格的南京相比,新兴的城市上海宽松许多,更重要的是上海需要大量人口进入,以用这种方式加快发展。
  经过近一年的建设,上海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随着基础建设的初步完善,再加上码头、商行、商业街、住宅区等等的建成,而今的上海虽还比不上南京,就连繁华的宁波都远有不如,但一些有眼光的商人已经在上海这片地区看到了它辉煌的未来。
  董大山回京后并未先回府,入城后直接去了皇宫。得知董大山来了,正在后宫逗儿子的朱怡成放下了手中的事,同皇后李娟儿说了几句话后就回到了偏殿,在那边接见了董大山。
  “臣,董大山见过皇爷!”许久不见朱怡成,这次回来董大山发现朱怡成身上的威严比往日更重了许多,再加上唇上留着的胡须使朱怡成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长许多,也更增添了皇家的气度。
  “起来吧,路上可顺利?”皇子诞生,朱怡成这些日子心情好的很,一直都是笑眯眯的。
  “谢皇爷,一切都顺利。”董大山起身后回道,见小黄门搬来椅子,他又道了声谢,这才坐了下来。
  向朱怡成道了喜,董大山还给小皇子带了礼物,这礼物看得出是董大山精挑细选的,是一块价值不菲的羊脂白玉佩,朱怡成见了很是喜欢,笑呵呵地替儿子收了下来。
  “瞧你这身打扮,是否刚刚入城,还未回过家吧?”
  “离京数月,微臣回京第一件事当然是要想皇爷复命,随后再去军机处报道,等这些事办完后自然会回家。”董大山平静地回答道。
  朱怡成点点头,董大山一向做事认真,而且对自己忠心耿耿,这也是朱怡成看重他的主要原因。而董大山也从来没有辜负朱怡成,凡是他交代的事总是做的妥妥贴贴。
  朱怡成先和董大山聊了聊安庆那边的情况,随后又说到了广东之战的经过,君臣两人谈了大约半个时辰,朱怡成这才道:“朕这次招你回来想必你心里也清楚,在外几个月,先在家好生休息几日,随后熟悉一下军机处的差事,等过些日子后就得忙碌了。”
  董大山连忙谢过朱怡成关心,同时又道:“为君分忧,这是臣的本分,何况满清未灭,神州未复,臣身体好的很,无须多做休息,皇爷有事直接吩咐臣去办就是了。”
  朱怡成满意地笑了起来,说道:“这事也不急着一时,该休息的还是得休息,所谓劳逸结合嘛。等过几日,朕再和你细谈,如何?”
  董大山连忙答应,接着又说了一会儿话,董大山这才起身告辞。
  董大山走后,朱怡成并未回到后宫,而是直接来到偏殿的另一边,这里是朱怡成让人特意布置的战略室,平日他每日都要来这一次,今天也不例外。
  在这间房间中,布置同总参谋部的核心区差不多,除了中央摆着一个巨大的沙盘外,四周还挂着数副地图,上面密密麻麻用几种颜色画着各方势力动态,而且这些图包括沙盘上的细节,每日里都会有专人进行更新,以便让朱怡成在第一时间掌握情况。
  背手站在沙盘前,朱怡成的目光在江西、湖北、湖南、四川、河南一带游走,这五省如今势力错综复杂,除清军外,还有祝建才和王致清的力量,另外再加上高进所部。
  此外,安徽部分,清军和明军相互僵持,安庆作为突出部位置尤其重要。而当朱怡成的目光往下移,停在广西的时候,他的神色又有些若有所思,过了许久这才挪开。
  打下广东,对于天下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变化,对大明更是一件好事。不过广东之战从整体上已超过了朱怡成原本的计划,由于澳门的葡萄牙人突然插手,导致南海海战的爆发,使得拿下广东费了不少周折。
  虽然结果是好的,而且因为澳门的收回使得大明多了一支强大的海上力量,但对于大明来讲,广东一战大明的损失可是不小。
  战争中武器装备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但更重要的是人。南海海战使得南海舰队丧失了大量优秀的水兵和低级将领,在获得葡萄牙战舰后从装备虽然加强了,可从人员的缺口和补充来看,这不是短时间可以弥补的。
  何况,由于南海海战的爆发,使得广东之战前后远远超出了大明方面原本的预计,导致物资消耗极其庞大,后勤吃紧。另外,龙门一战,明军陆军损失也不小,现在广东虽然平息,但广东的明军要完全恢复元气,重新达到战前的水平需要一定时间。
  朱怡成原本的计划是拿下广东后直接调兵北上,趁中原乱战机会插上一手,就势大举北攻的。可从目前来看,明军起码得休整些日子后才能汇集起军力和完成物资准备,所以这也是朱怡成先把董大山调回来的主要原因。
  黄朝云接替董大山驻扎安庆,接下来安庆方面将会不断给予清军压力,以战替守找寻机会,同时争取明军的准备时间,这是已定好的策略,可同时朱怡成也要仔细考虑这下一步应该怎么走。
第312章
派系
  董大山并未如朱怡成所要求的在家多休息几日,见过朱怡成后就去了军机处交还调令,翌日就在军机处日值了。
  接手安庆后,朱一贵接黄朝云军令前往望江,带一支部队不断进行小规模地突袭。
  望江要打,但暂时还不能大打,这是朱怡成定下的策略,以进攻用来吸引清军,把中原的水搅的更混,为明军争取时间。
  朱一贵干的不错,他指挥部队在望江一带神出鬼没,把这片地区搅得鸡犬不宁,清军如临大敌接连发出求援,得知情况的隆科多恼怒异常,但由于河南战局眼下在关键时刻,再加上高进部逼进江夏,隆科多手中也抽调不出什么兵力,无奈只能严令江西、安徽两省加强防御,同时在江西分出部分兵力以防不测。
  安庆那边暂时没什么大事,明军现在主要的问题就是新兵训练和物资准备。这些不是一日两日就能完成的,一直以来,明军的军队结构都是募兵制,再加上对俘虏绿营的整遍和吸收,使得明军在极短时间内形成一支颇有战斗力的部队。
  但募兵制的弱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募兵的为招募和应募,也就是常说的竖起招兵旗,自有吃粮人。
  募兵制虽说兵员来源简单、便捷,可募兵的整体素质却有先天不足。明军如今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部队训练方案,但在募兵制的先天因素下,除部分精英部队外,其余部队虽能称得上不错,但在朱怡成眼里同真正的职业军人还有着极大不足。
  在宁波时,朱怡成就琢磨着以募兵向征兵改变,但相比募兵来讲,征兵制的建立不是那么容易的,首先征兵制需要先形成一套完善的兵役制度,其次征兵制需要拥有大量的合格兵役人员,这不是短时间能够完成的,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在形成基础。
  可就算这样,朱怡成也在实施由募兵向征兵制转变的准备工作,相比募兵制,征兵制还有最大的一个好处,那就是兵源完全来自于朝廷,而不是由军队来自行解决,这也能彻底解决未来军阀的出现可能。
  随着大明的国力强盛,部队中各山头的现象也逐渐出现,其他的不说,陆军和海军,各军中的元老派、从龙派(投成)、新兴派泾渭分明,再加上以地域划分的各派也各自林立,这些派系错综复杂,虽然在朱怡成的掌控下依旧保持着紧密团结,可其中相互的明争暗斗也不在少数。
  伟人说过,党外无党帝王思想,党内无派千奇百怪。前半句暂时不去说他,朱怡成作为帝王当然有这思想,但要消除内部派系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何况随着大明的地盘越来越大,中国又是一个非常讲究地域、乡党、同窗好友等各层关系的复杂社会,所以形成这种情况也是自然的。
  朱怡成从来没有打算彻底改变这种情况,因为这种情况是根本改变不了的。也只有进行引导,使其形成良好的相互竞争机制,这才能把全局控制在手中。
  除了军中,文臣中其实也是如此,这些朱怡成都清楚的很,作为上位者,平衡手段是尤其重要的,至少在这点上朱怡成还算干的不错。
  拿下广东后,明军大规模扩兵已在进行,按照总参谋部的计划,明军将扩充兵力至六十万之众,相比这个数字,眼下的缺口还是比较大的,更重要的是这些兵员的训练,没有一定时间是完成不了。
  除了兵员的扩充外,还有武器装备的更新,火器的使用在大明军队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但在实际战争中,如今火器运用还有极大问题。
  除了进一步提升火炮、火枪等各种火器的研制,再根据交战中显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完善,这也是大明尤其重视的问题。担任这个工作的除设在宁波的研究部门外,就是大明工部了,如今大明工部,这个原本在六部中地位不高的一部是越来越重要,工部的结构也相比最初庞大了不少,而且随着各种项目的建立,这扩张速度越来越快。
  工部尚书是蒋瑾,自朱怡成在南京登基后,蒋瑾的工部就一直保持着高速发展中,如今的工部相比其余五部,无论是人员还是结构都是最庞大的,对于蒋瑾所取得的成绩朱怡成还是比较满意的,也认可他在工部的能力。
  也正是因为朱怡成对工部的重视,使得工部地位不断上升,如今在六部中工部已排在了吏部和军部之后,甚至超过了户部,位居第三,这更让蒋瑾自豪无比。
  在蒋瑾看来,现在的工部有如此地位自然离不开他的努力,更何况在大明,蒋瑾也算是从龙派的老人,当初主动迎朱怡成入宁波的功劳就能夸耀一辈子的。
  在朱怡成建立军机处的时候,蒋瑾更是志得意满,自认为能入军机成为首任军机大臣中一员,可谁想到后来五人名单中却没有他的名字,这使得蒋瑾惊愕之余又恼怒异常。
  相比廖焕之、董大山、王东三人,蒋瑾知道他们在朱怡成心里的份量,一个是文臣之首,一个是陆军第一人,还有一个是海军统帅,他们三人随便拿一个出来无论是地位还是和朱怡成的亲疏都远比蒋瑾强。
  至于邬思道,虽然来得晚,可蒋瑾心里清楚,邬思道是朱怡成的心腹谋士,他的身份不一般。何况邬思道此人对于权利争夺不怎么热衷,他能入军机完全是朱怡成的安排。
  这四人不去说他,可这王樊为何能爬到自己的头上入了军机?对此蒋瑾心中尤其不服,在他看来,王樊论出身只不过是一个商人,要论地位勉强和自己相当,如果论能力的话,根本比不上自己,他有何德何能成为军机大臣?
  自宣布军机大臣人选名单后,蒋瑾就一直耿耿于怀,对于这点不仅是廖焕之等人看了出来,就连朱怡成也知晓一二。为安抚蒋瑾,朱怡成让廖焕之和他深谈了一次,以表明军机大臣人选确定的深意,同时告诉蒋瑾作为工部尚书他肩负的重任和朱怡成对他的期望。
  交谈之后,蒋瑾这才渐渐平复了心情,不再纠结军机一事,可事后对于王樊,蒋瑾是横竖看不顺眼,就像现在,蒋瑾怒气冲冲的来到军机处找王樊,一见到他当面就责问为何工部的拨款还未全部到位。
第313章
户部困局
  好说歹说,再三做了保证,蒋瑾这才离开,等送走蒋瑾后,王樊不由得叹了口气,下意识地又摇了摇头。
  军机大臣,外人看起来这个位置是位高权重,威风八面,要放在前明时期就是内阁一员,他王樊怎么说也是个副相的身份。可实际上坐在这位置哪里有这么容易的,外人不清楚,他王樊怎么会不晓得?
  军机处的设立和原来的内阁完全不同,整个军机处是作为辅助皇帝处理公务的机构,在职权上同以前的内阁有很大察觉。此外,王樊坐在这个位置上得罪了人不讲,每天还忙得要死,早在军机大臣名单下来时,王樊就对自己入军机颇为意外,之后更因为这事使得蒋瑾耿耿于怀。
  不过,担任军机这不是王樊自己想不想的事,更何况他清楚朱怡成这么做的原因,可坐在这位置上就如同坐在火山口般难受,但皇命又不敢不从,王樊也只能硬着头皮上。
  送走蒋瑾,王樊第一时间招来部下,交代了一下对于跟进工部拨款的事宜。如今大明南方基本平定,眼下已把目标转移到了中原,在这种时候,整个大明犹如一台精密的机器飞速运转着,而户部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保证它的运转正常,也就是资金的支持。
  从整体来看,大明的财政收入不断上升,整个大明财政运转算得上极好,但实际上到处急需的巨额开支已压得王樊有些喘不过气来,无论是地方建设、科技研发、陆军拨款甚至海军新舰建造等等,甚至包括那些朝廷各部门的普通支出,都是一笔笔巨大的数额。
  亏得王樊使出浑身解数,这才把一切处理的井井有条,可再如何也难免会有些疏忽,就像今天蒋瑾找上来,固然有蒋瑾对王樊不满的原因在,同样也有户部方面未能做到完善的问题所致。
  处理完这事后,王樊想了想,起身走出了他的房间,不一会儿来到离他办公不远的另一处地方。
  “景明兄。”
  进了门,王樊向端坐着正在批阅文件的廖焕之招呼道。
  见是王樊来了,廖焕之连忙放下手中的笔,招呼着王樊入座,等下人上了茶后,廖焕之先让王樊用茶,随后说道:“刚才听闻蒋大人去王兄那边闹了?”
  王樊苦笑了一下,廖焕之神色不悦道:“这个蒋瑾!一点都不识大体,王兄尽管放心,此事包在我身上……。”
  廖焕之和蒋瑾的关系不一般,这大家都清楚,最早说动蒋瑾拿下宁波城的就是廖焕之,所以廖焕之见到王樊过来,初以为是因为蒋瑾的事,毕竟军机处不大,大家办公的地方也间隔不远,刚才蒋瑾去找王樊,这消息很快就被廖焕之知道了。
  说起这事,廖焕之心中也有些恼怒,朱怡成建立军机处,并挑选他们五人为军机大臣,作为文臣之首的廖焕之当然明白其中原因。如果说蒋瑾有没有资格入军机,答案当然是肯定有的,可以目前情况来看,蒋瑾未能第一批入军机也是非常正常的事,对此其中原因廖焕之私下也同蒋瑾沟通过,并劝说过一二,可蒋瑾虽然表示不再纠结此事,但心中的疙瘩却依旧未有解开。
  原本,得知今日蒋瑾来找王樊,廖焕之就心中很不高兴,而现在见王樊主动来找自己,廖焕之第一反应就是为了蒋瑾之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8/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