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叛贼(校对)第12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7/656

  “哈哈哈,都是军中自己兄弟,有何敢不敢当的。”有些日子没见黄朝云了,董大山笑呵呵地上前拍拍他的肩膀,神态极是亲切,紧接着目光就落到了朱一贵身上。
  “卑职朱一贵,见过大帅!”朱一贵一步上前恭恭敬敬地参见董大山。
  “一贵兄弟的大名我可是听说过,庄将军不知几次在我耳边提起过你,就连皇爷也对你颇有赞许。”董大山和朱一贵没打过什么交道,不过正如他所说的,朱一贵的大名早就有所耳闻,最初就是朱一贵在福建起事的时候,今日一见,样貌普通的朱一贵初看起来似乎没什么特别,但他一双眼睛却异常明亮,而且举止行为不亢不卑,颇有大气。
  众人在码头寒喧了几句,随后上了董大山早就准备好的马进了城。
  安庆城并不大,仅仅只是江南小县的规模,可安庆的地理位置异常重要,所以在拿下安庆后,董大山对城墙重新进行了修缮,同时在城西和城北两处设置了重点防御,以确保安庆安全。
  董大山的帅府未设在县衙,在拿下安庆的同时,南京方面就已向安庆派遣了地方官员,所以董大山就把帅府和兵营全设在了城北一处,同样便于指挥和军中日常训练。
  进了帅府,让人上了茶,众人各自按职位高低坐下。
  这时候,黄朝云才把军机处的公文取出交给董大山,如今军机处已替代内阁正式实施职权,所有的重要公文和命令必须通过军机处,然后再由朱怡成朱批用印后方能执行。董大山作为军机大臣,由于他一直不在南京,所以也是头一回见到军机处的文件,接过后细细看完,随后又确认了最后朱怡成用印,以确保文件的真实和有效。
  这份公文的内容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是由朱怡成授意,军机处发出的调令。董大山让人拿来笔墨,在公文后补签上了自己的名字,随后又用了印,这样一来这份调令就正式生效了。
  “朝云贤弟远道而来,今天时日已不早了,正式交接明日可好?”做完这些,董大山对黄朝云询问道。
  “一切由大帅安排就是。”对此黄朝云本就没有异议,当即一口答应了下来。
  随后,众人说了些闲话,这些闲话当然也离不开皇后诞下皇子,这可是大明的大喜事,如不是董大山远在安庆,以他的身份和地位原本在皇子诞下的第二天就入宫贺喜的,而现在也只能等回京后再向朱怡成道贺了。
  兴致勃勃地聊着,时间很快就到了傍晚,作为主人的董大山早就安排了接风宴,黄朝云是客人当然要参加,至于朱一贵虽只是副将,但在董大山的要求下也接受了宴请。
  接风宴说起来并不算丰富,相比南京的那些大馆子是不能比,可一些当地的菜品颇有特色,尤其是江鲜做的极好。众人边喝边聊着,气氛很是融洽,聊了些时候,董大山借着话题就说起了安庆的情况,虽然正式交接是明日,但大家不是外人,为让黄朝云更多的了解情况,董大山丝毫不做隐瞒,细细同他们讲了讲。
  听了董大山的讲述,黄朝云和朱一贵这才知道如今明军在安庆已控制了不小的一片地区,这片地区北至怀宁,西致望江以东,至东边嬉子湖和巨石山一带也在明军掌控之中。
  如果不是考虑到不过分刺激清军,董大山完全可以直接占下更北的桐城,然后直接向北或者向西进去。
  “九江那边是什么情况?”黄朝云静静听完后想了想问道。
  “惊弓之鸟!”董大山笑呵呵地说了四字,听了后黄朝云顿时大笑起来。
  见他们两人笑的开心,朱一贵一时间有些不明白,等黄朝云笑完后解释了几句,朱一贵才搞清楚是怎么回事。
  九江是江西省府,如今江西布政使不是别人,正是周忠良。这周忠良当年也算得上是义军老人,和朱怡成之间有些交情,如果一直跟随朱怡成的话,以周忠良的身份根本就没后来廖焕之出头的机会。
  谁想,这师爷出身的周忠良眼界不宽,天生就有着投机心态,先是跟着朱怡成,随后弃朱怡成投到了袁奇手下,在袁奇那边,袁奇倒也没亏待周忠良,甚至把他提到文臣第一的地位。
  按理说,袁奇对周忠良实在不薄,可谁想到这周忠良见利忘义,居然转手出卖了袁奇,导致袁奇部在江西大败,最终造成袁奇兵败身亡的结果。卖主求荣的周忠良摇身一变,就此成了清廷的地方大员,如今不仅是江西布政使,更被康熙抬进了正白旗并授一等子爵。
  这样一个家伙,卖主求荣后得了如此高位很是得意风光了一段日子,而当董大山突袭安庆后,周忠良就惶惶不可终日,前些时候明军向北拿下望江以东,这周忠良更是吓得不轻,要知道从望江到九江水路仅只有一日,就算陆路最多也就三日可达。如果董大山直接挥师西进的话,周忠良根本不敢保证九江是不是能守的住。
  被吓着了的周忠良急急向清廷求援,清军方面主要军力还河南和江西以西,在九江仅只有一镇人马。为确保九江防守,清军只能抽调部分兵力进行协助,同时要求周忠良自己想办法守住九江,故此,这些日子周忠良可以说是热锅上的蚂蚁一般,吃不好睡不好,生怕那一天醒来就发现明军大军已兵临城下。
  “周忠良这个王八蛋纯粹就是自找的,除了他还有如今九江镇总兵鲍坚等人,如不是这些小人,袁王爷如何会落得如此下场?”黄朝云咬压切齿地骂道。
  袁奇和朱怡成的恩恩怨怨已随着袁奇身死已不存在了,说起来朱怡成起兵的家底还是袁奇的老部下,对于袁奇这个人,朱怡成虽然没太多好感,但却不得不承认拉开复明起义序幕的袁奇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英雄。
  大明军中,许多老人对于袁奇的感情也很复杂,而且中国人又讲究死者为大,如果袁奇还活着话,也许黄朝云他们这些大明将领并不会把袁奇太当一回事,可如今袁奇已死,更重要的是袁奇的死因是因为周忠良的出卖导致和清军作战兵败而死,这就不是大明将领们能够承受的了,所以周忠良和鲍坚这种人,在大明将领们眼里根本就不算是人,卖主求荣,投靠清廷,简直应该千刀万剐。
  “人在做,天在看,这老天公平的很,总有一日报应会来的。”董大山淡淡地说道,众人点头表示赞同。
  这时候,朱一贵忍不住问了一句,在接手安庆后,是否可以向江西方向施加压力,以逼迫清军。
  “一贵兄弟为何如此想?”董大山听后一愣,紧接着颇有兴趣的问道。
  朱一贵先迟疑地看了黄朝云,见黄朝云微微向他点头,这才开口说道:“不瞒大帅,其实在来前卑职就一直在琢磨此事,这次朝廷调大帅回京,一来是军机处离不开大帅,二来广东拿下后,我大明接下来的目标必然要向其他方向转移,以皇爷的英明,拿下安庆本就是早早埋下的一步棋。”
  “说的倒有点道理,可为何是九江呢?”董大山笑问道。
  “原本卑职也不确定,可刚才听了大帅和黄帅的话,卑职方才明白过来。”朱一贵恭敬地回答道:“卑职原在总参谋部任职,对于中原局势稍有了解。如今清军和祝建才、王致清两部在河南大打出手,三方主力谁都奈何不了谁,形成僵持。至于在四川,陕甘清军趁王致清出川机会已占了上风,而在湖北,高进部连战连捷,拿下岳阳后已朝江夏进军,使得江西清军主力向西,力保江夏,以守江西。”
  顿了顿,朱一贵继续说道:“而我军在大帅指挥下拿下安庆后并无太大举动,仅仅只是巩固地方,更重要的是大帅刚才说了,我军已控制了望江以东,九江清军已如惊弓之鸟,以大帅的本事,如向直接西攻应该不算那事,但大帅并未这么做,想来是打算给清军一个错觉,先按兵不动坐山观虎斗,最后再渔翁得利。”
  “哈哈哈,既然一贵兄弟如此判断,那为何又要说向西压迫清军呢?这不是自相矛盾么?”董大山笑着问道。
  “非也!”朱一贵说道:“此一时彼一时,战局千变万幻,如大帅依旧镇守安庆,那按兵不动乃是正常,可大帅如今要回京了,那么依卑职看,这说明机会已经到了,更重要的是因为周忠良此人。”
  话音刚落,董大山仰天长笑,他没想到这朱一贵会看得如此清楚,的确朱一贵没说错,而且朱一贵的判断不仅仅是根据形势,而且根据人来判断,同时把两者加以结合。
  “鸭王就是鸭王,名不虚传!”董大山忍不住赞道,随后笑着对黄朝云道:“朝云贤弟,等我走后,这里就拜托你了。”
第310章
一线生机
  好后悔,我真的好后悔。
  这句话是如今周忠良的内心体现,但这世界上并没后悔药可吃,现在的周忠良就如董大山所说已成了惊弓之鸟,惶惶不可终日。
  在刚拿到康熙的封赏时,周忠良的心情是兴奋而雀跃的,更为能终究摆脱反贼身份,从而成为朝廷大员而狂喜不已。
  劳劳碌碌大半辈子,总算翻了身,如不是绍兴在朱怡成手里,周忠良早就打算锦衣还乡了。
  袁奇败后,周忠良很是得意了一段时间,可这幸福的日子并不长,随着董大山出兵安庆,紧接着又拿下望江以东,一团挥之不去的阴影笼罩在了周忠良的头上。
  “大人!大人!”
  九江同知急急赶了进来,这人算得上是周忠良的亲信,也是当初跟随周忠良起事反了袁奇的一员。
  事成后,按照约定授以六品文官,不过后来因为周忠良被隆科多坑了一把,不仅几句话拉走了鲍坚等人,使其袁奇旧部文武对裂,更让周忠良失去了对下面大多数人的控制。
  但为照顾周忠良之心,隆科多也没把事做绝,所以把周忠良手下的铁杆二三人的品级提了提,而这位同知就是其一。
  “怎么样?”见到他急急赶来,周忠良连忙问道。
  那人摇摇头,叹道:“局势不妙啊大人,尤其是鲍总兵那边根本就不搭理,口口声声还说隆中堂自有安排。大人,难不说朝廷打算把我们当成弃子不成?”
  “这不可能!”周忠良说道,同时深深皱起了眉头,他起身在堂中来回走着,走了回儿又问:“鲍坚只说隆中堂自有安排,除此之外还说了什么没有?”
  见同知摇头,周忠良微微松了口气:“九江是江西要地,朝廷绝不会弃而不顾,再者你我身份特殊,朝廷不仅没必要把我们当弃子,一旦这么做了,以后朝廷如何面对天下?又如何取信于民?”
  周忠良是当过师爷的人,对于官场的事还是颇有研究,这一番话说出来倒是有理有据。
  “大人,话虽如此,可眼下局势不好,无论为九江,还是为大人自己,得早做安排啊!”
  九江同知急切地说道,看着他有些焦虑的面容,周忠良点了点头。实际上周忠良的内心中何尝不是这样想的呢?可惜的是,如今留给他的选择并不多。作为江西布政使,他的职权就是守住九江,可他区区一个文官,上面不仅有巡抚,还有隆科多这么一尊大神在。更重要的是,九江镇总兵鲍坚根本就调动不动,鲍坚自从搭上了隆科多这条线后早就不把周忠良放在眼里了,平日里两人的关系越来越差,这也是周忠良不自己出面,而是让九江同知去找鲍坚商讨九江防御的原因。
  “这个老夫知道,这样吧,这几日你多跑几次军营,老夫就不信这鲍坚无动于衷?都是一条船上的人,这船翻了大家都没好结果,这道理他会不明白?”周忠良沉着脸道。
  九江同知迟疑了下,最终还是点头答应,随后告辞离开。
  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周忠良暂时是不会自己直接出面和鲍坚商谈的,这也是让九江同知出面的原因。但周忠良心中还是在琢磨着其他事,前些时候听说高进部已打到了岳阳,眼看着就要进入江西以西。
  相对于南京方面,实际上周忠良的心里更担心高进,毕竟和朱怡成的明军相比,周忠良可是出卖袁奇的罪魁祸首。高进是何人?他可是袁奇的把兄弟,更是袁奇的铁杆,袁奇死后,高进就接手了袁奇残部,几次围剿都未剿灭,反而被他突破包围一口气跑到了四川那边。
  原本周忠良以为高进去了四川,再怎么样也无法威胁到在江西的自己,可万万没料到仅仅半年时间,这高进就卷土重来了,而是在这个节骨眼上。
  正是如此,江西的局势不妙,西有高进部,东有明军虎视眈眈,在这种情况下周忠良简直一屁股坐在火炉上般。
  幸好,安庆的明军现在并未有西进迹象,这才让周忠良稍稍放心,可西边的高进部却高歌猛进,隆科多统领中原大局,注意力主要摆在河南一带,对于江西方面虽做了些安排,但从周忠良看来还是担心不已。
  想了想后,周忠良来到书房,提笔给隆科多写了封信,在信中他诚恳地写明自己对大清的忠诚,表明自己坚守九江的决心,但在后面笔锋一转,又显露出对于江西处于两军东西夹击的担忧,希望隆科多能早日对江西军政做好妥善安排,以确保江西安全。
  写完之后,周忠良细细看了一遍,再修改了几处,然后重新再抄了一份。封上信口,盖上火漆,喊来下人,把信以最快速度发了出去。
  做完这些事,周忠良静静坐在太师椅中,微微闭上了眼睛,但他的脑子却在飞快转着,他在琢磨着接下来应该怎么办。一旦清廷真的靠不住的话,他周忠良又将何去何从?
  不知过了多久,周忠良猛然睁开眼睛,他似乎想起了什么。从椅中急急起身,周忠良在书房中快速翻找着,找了半天也未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随后凝神想了想后,他快步又出了书房,不一会儿来到布政使衙门,到了衙门后他摆手让上来行礼的下属起身,直接询问对方近期的朝廷公文在存何处,让人把这些公文全部拿过来。
  片刻,一大叠公文摆在周忠良的案头,周忠良一份份翻阅着,他看的速度很快,只是翻开第一页瞧了几眼就摆到了一旁,也不知道在找寻什么。
  翻了半天,当他终于找到那份公文的时候顿时松了口气,随后翻开异常认真仔细的看着,细细看了许久后,周忠良的眼睛渐渐亮了起来,手中拿着这份公文顿时大笑几声。
  “天不绝我,天不绝我啊!”这时候,周忠良心中的阴影仿佛一下子就被扫空了,摆在他面前的难题迎刃而解,心情大好的周忠良把这公文小心翼翼地塞进怀中,大摇大摆地离开了衙门。
第311章
下一步
  董大山在做完交接后并未在安庆久留,很快就回到了南京城。
  离开南京已有几月,这一次回到南京,给董大山的感觉似乎有些不同。除了皇子诞生,整个南京城还沉浸在狂欢的气氛中外,现在的南京不仅比他离开时更有次序,也更加繁华。
  这几年,大明商业的发展速度之快是令人瞪目结舌的,在宁波时,朱怡成就扶持商贸,大力发展海贸。这样做的原因一方面是朱怡成想改变四民之策,另一方面也是考虑到资金来源。
  那时的朱怡成还很弱小,他手上虽然有从清廷那边弄来的大量粮草和金银,但相比数万部队的开销,还有维持地方的支出,这些远远无法满足。靠着海贸暴利,朱怡成勉强度过最艰难的时刻,等到他重登监国位时,大明的商业模式已逐步确定下来,随着收入的增加,大明朝廷的财政慢慢走向了良性循环。
  在南京登基后,整个大明更如一驾飞奔的马车,驶入了快速道。如今大明仅靠四省半的地盘,其财政收入已超过了五千万两白银,也就是折合永业银元六千万之巨。
  更令人惊愕的是,这个财富累积速度还在以极高的比例不断增长,根据户部统计,预计明年这时候,财政收入就能超过一亿元,这数字在当下是足以令人疯狂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7/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