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时雪(校对)第40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02/796

  赵谂此言不过为狂生狂言耳,哪里是真正的欲叛逆朝廷?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此言随后被一个名叫句群的学生告发,于是赵谂事发,全家被拘押至京。
  谋逆之罪乃是大罪,依宋律,当夷三族,不过宋帝赵佶明察秋毫,认为赵谂是口陈欲反之言,心无真实之状,于是只诛赵谂、赵恢兄弟二人,父赵庭臣谪贬琼州,其家人发湖广编管。
  这就是赵谂谋逆之案,而赵谂是被曾布举荐的,因此曾布也因为此事而受到了牵连。
  言归正传,蔡京一身朝服走在御道之上,蔡京一脸铁青,鼻子似乎也是歪的。。。
  蔡京头顶一顶,进贤冠,上身穿了件紫色官袍,下着紫裳,紫色袍、裙之内衬以白花罗的中单,束以罗大带,领间加垂约两寸许的白色方心曲领,束革带,革带间系挂玉剑、玉佩,锦绶,脚上是白绫袜及黑皮履,手上拿了一只象牙笏。
  蔡京人虽为中年人,但相貌、风度却不减当年,此时一身的宰相朝服,更显得相貌堂堂,是仪态万方、风度翩翩。
  可此时的蔡京铁青着一张脸,有些扭曲的鼻子,却是大煞风景。。。
  蔡京是被李三坚气歪了鼻子。。。
  李三坚第一道奏疏是为其师苏轼鸣冤,而蔡京与苏轼可是冤家对头,此时李三坚不但为苏轼等人鸣冤,还自请入“元祐党籍”。。。。。。
  “崇宁党禁”可是由蔡京牵头,皇帝赵佶首肯的,此时李三坚居然公然违逆,公然与蔡京叫板,如此岂能不使蔡京是愤怒异常?
  黄口小儿,安敢如此?
  此时的李三坚算是将蔡京得罪狠了,两人之间没有任何回旋余地了,可谓是已经达到了不死不休之地步了。。。
  李三坚的第二道奏疏更是将蔡京气得差点掀了房顶。。。
  李三坚的第二道奏疏直言蔡京“币制新政”的利弊,要知道蔡京的“币制新政”为其得意之作,并且目前已经初显成效,国库收入已经是得到了大幅度的增加。
  可此时李三坚居然妄言“币制新政”之弊,如此岂能不是蔡京是更加羞愤?
  李三坚的第三道奏疏还好些,为“元祐皇后”鸣不平,但也是将蔡京气得够呛,原因就是废“元祐皇后”孟氏,也是蔡京及其一干心腹党羽所为。
  黄口小儿,安敢如此?蔡京心中又是怒骂道。
  若说两人之前有些过节,是莫名其妙的事情,可现在两人算是政见完全不同了,是完全站在了对立面了,已经是成为了一对冤家对头了。
  蔡京与李三坚,一个为大宋宰相,一个却是小小的地方州官,两人身份、地位可谓是天壤之别,不可同日而语。
  一名州官将当朝宰相气得吐血,这也算是大宋的一大奇观了。。。
  若李三坚是一名普通州官,依蔡京目前的权势,拿下李三坚治罪根本是不费吹灰之力,可李三坚是为皇帝赵佶亲擢之州官,为赵佶的潜邸之臣,为赵佶的心腹大臣,如此蔡京一时之间,却是彷徨无计。
  这也是蔡京愤懑的原因之一。
  “明公何故如此性急?”蔡京想着心事,正疾步快行之时,耳旁传来一句问话。
  蔡京闻言转头,只见尚书右仆射、中书侍郎赵挺之也是一身的宰相朝服,正笑吟吟的看着自己。
  新擢朝廷右相赵挺之,原为吏部尚书,后擢为尚书右丞,随后就被赵佶擢为尚书右仆射、中书侍郎,是为大宋右相。
  赵挺之任朝廷右相,也与蔡京有很大关系。
  赵挺之为朝廷右相之前,是结好于蔡京的,希望得到蔡京的援引,阿谀奉承于蔡京。
  蔡京为朝廷左相,为朝廷独相,宋帝赵佶为了防止蔡京一家独大,于是就打算再立一名右辅以与蔡京相抗衡。
  而赵挺之为较为干练、有才具,有胆略,有才干,有成就,有威信,是为“元丰党人”的翘楚。
  于是当宋帝赵佶就置朝廷右相一事,问计于蔡京之时,蔡京就“力荐”赵挺之为朝廷右相。
  话说蔡京也不得不“力荐”赵挺之,赵佶说是问计,其实是在考验蔡京,看看蔡京作何反应。
  若是蔡京反对或者推荐他人,其一就是不合赵佶之意,其二就是心怀不轨,其心可诛,那么蔡京的下场就不言而喻了。
  因此蔡京就“力荐”赵挺之为朝廷右相,以示自己是心怀坦荡。
  可蔡京万没料到,赵挺之始为大宋右相之时,即翻脸不认人,处处与蔡京作对,其并有取而代之之意。
  泉州知州李三坚的三道奏疏,是先递到了都奏院,然后才到尚书省,最后才会到皇帝的手中,而在尚书省之时,蔡京就能将李三坚的奏疏全部押下,可此时李三坚的三道奏疏却已经递到了皇帝赵佶手中。
  不难想象,此事背后始作俑者,就非赵挺之莫属了。
  如此,蔡京又岂能不烦恶赵挺之?
第一百四十五章
用兵西北
  “明公何故如此性急?”
  宋尚书左仆射、门下侍郎蔡京欲往垂拱殿上朝之时,提前一步到了垂拱殿殿门的宋朝廷尚书右仆射、中书侍郎赵挺之,见蔡京走的较急,于是开口问道。
  “国事繁杂,边关危急,老夫是不得不急。”蔡京虽然心中极为烦恶赵挺之,但表面之上并未任何异常,只是淡淡的答道。
  “蔡相国为国事操劳,老朽深感敬佩啊。”蔡京在赵挺之面前自称“老夫”,使得赵挺之心中顿时感到有些恼怒。
  蔡京今年五十余岁,而赵挺之今年已经六十余岁了,两人年龄相差七八岁之多,这是其一,其二就是赵挺之与蔡京是同科同榜的进士,因而此时蔡京当以年兄称呼赵挺之,再不济也应以官职相称,可此时蔡京居然以老夫自称。。。
  不过虽然如此,赵挺之仍是心平气和的蔡京说道:“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备得任其职焉!蔡相国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烦心啊,州事、府事、朝廷事,蔡相国你是事无巨细,是事事过问,蔡相国辛苦了!不过古语有云,心有所爱,不用深爱,心有所憎,不用深憎,并皆损性伤神,因而蔡相国当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则以顺。。。”
  赵挺之口中所言州事、府事、家事,当然就是指李三坚之事,并且赵挺之暗讽蔡京擅断专权。
  “赵相公说笑了,老夫深受国恩,岂能为侯骨万景之事?”蔡京闻言笑道。
  侯骨万景即侯景,为南北朝之人,本姓侯骨,字万景,侯景为西魏所不容,他只能南下去投奔梁朝,梁武帝萧衍听闻侯景将投奔梁朝,于是极为高兴,并派兵接应侯景。
  梁武帝萧衍对侯景可谓是有着救命之恩,知遇之恩。
  可侯景被梁武帝萧衍接纳不久,他便谋生了造反的心思,他想要夺去梁朝梁武帝萧衍的江山。
  梁太清三年,侯景攻破台城,梁武帝萧衍被其饿死,侯景又立太子萧纲为皇帝,侯景自封为大都督,迫使溧阳公主嫁给他为妻,后又逼皇帝封其为“宇宙大将军”。。。
  侯景为擅断专权的人物,也是个忘恩负义的典型人物。
  此时的蔡京暗指赵挺之就是侯景般的人物。
  “如此甚好!”赵挺之哼了一声后,对蔡京说道:“时辰已到,蔡相国请!”
  “赵相公请!”蔡京应道。
  于是两人并肩向垂拱殿殿内走去。
  元丰改制之后,宋朝参之制,主要就是日参、六参、朔参、望参四种。
  顾名思义,日参就是每日里都需参见皇帝,参见之后就是议政。而有资格日参的官员谓之“日参官”,或称之为“常参官”,即侍从官以上的官员,包括门下省起居郎以上,中书省起居舍人以上,尚书省侍郎以上,御史中丞以上的官员,还包括枢密院的官员,也就是所谓的“朝廷重臣”。
  朝廷重臣每日里需早早的赴垂拱殿拜见皇帝。
  而六参就是指百司以上的官员,即三省及御史台官员、寺监长贰以上的官员,每隔五日,就要赴紫宸殿拜见皇帝,一月共朝参六次,因此就被称作“六参”,有资格六参的官员,被称作“六参官”。
  朔参、望参是指寺监丞、大理评事以上的官员,每月朔日、望日,即每月的初一、十五,分两次赴紫宸殿拜见皇帝。
  朔参主要就是指升朝官,每月朔日需赴紫宸殿拜见皇帝,有资格每月朔日需赴紫宸殿拜见皇帝的官员谓之“朔参官”。
  越能频繁拜见皇帝的官员,就越证明了其官职越大。。。。
  。。。。。。。。。。。。。。。。。。。。。
  “臣等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宋大内垂拱殿之内,宋帝赵佶驻辇之后,由宰相蔡京押班,众臣一起向着赵佶参拜道。
  “众卿家平身!”赵佶面无表情的坐在了御座之上后,对众臣说道。
  “啪啪啪!”净鞭三响后,众官各分两边站好。
  “有事出班启奏,无事退朝。”殿头官随后大喝道。
  “启奏陛下!”作为朝廷左相的蔡京当然是第一个说话,于是出班奏道:“河湟环带,山峡迂回,扼束羌番,屹为襟要。。。关中戎守,不越秦风。熙宁以后,始务远略,图复河湟,以制西戎。”
  蔡京顿了一顿后接着说道:“圣朝若能攻取河湟之地,则可从两面胁制河西,即可断西戎右臂,笼络河湟诸蕃,则可以蛮夷制蛮夷。先帝神宗皇帝之时,修复熙、洮、岷、叠、宕等州,拓地两千余里,斩获不顺蕃部九千余人,招抚大小蕃部三十余万帐。。。可谓是彪炳煌煌。先帝哲宗皇帝,于元符二年,下诏进取湟水,相继攻占邈川、宗哥城等地,亦可谓战功彪炳。然元符三年之后,大军回撤,河湟之地是得而复失,惜哉!痛哉!此时河湟诸蕃互有猜忌,并以兵戈杀戮,因此臣窃以为此刻为修复河湟之良机,微臣伏乞圣鉴。”
  蔡京所言收复河湟,拓边西北之事为宋朝廷老生常谈的事情了,也是元丰与元祐长期争论之事。
  宋收复河湟,拓边西北有两个目的,其一为抵御西夏等侵蚀,其二就是收复故土,收复李唐故疆。
  宋之大敌为辽,而西夏与辽互为犄角,因此欲削弱辽国,必先制服西夏,欲取河西,当先复河湟,则夏人有腹背受敌之忧。。。。诸种既服,则河西李氏在吾股掌中矣!。
  不过西夏不是那么容易被制服的。。。
  宋夏之战,自宋仁宗皇帝宝元二年至今,已经断断续续的打了六十余年了,耗资无数,耗尽了大宋国库,可西夏李氏王朝却仍是健在。。。
  王安石变法,朝廷岁入增加,国库充盈,于是神宗皇帝赵顼用兵西北,熙河开边,王韶领军,拓地五州。
  元丰四年,西夏皇室内乱,赵顼、王安石等人以为有机可乘,遂出兵五路伐夏,但深入夏地各军因粮草不济,宋军战败,无功而返。元丰五年,又听徐禧之计,筑永乐城,西夏发三十万大军围攻永乐城,宋军大败战败。宋军两次战败,赵顼希望攻夏雪耻、节省“岁赐”的打算也就彻底宣告破产。
  宋神宗皇帝赵顼也因此郁郁而终,年仅三十八岁。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02/79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