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时雪(校对)第40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01/796

  。。。。。。。。。。。。。。。。。。。。。。
  宋元符二年,东京开封府
  宋是有报纸的,官府刊发的报纸谓之“朝报”或“邸报”,而由民间私自刊发的就被称作“小本”、“小钞”或“报条”,甚至有时候被称作“新闻”。
  邸报却由官府发行的,内容丰富,涵盖很广,而且读阅人群面广泛。
  而主要刊登些新鲜事事情、花边新闻等等。
  无论是哪一种报纸,都是通过驿站发往宋各路府州军的。
  宋朝廷是除了官府刊发的朝报、邸报之外,是不允许私人发行报纸的,不过朝廷对此也不是管制得很严,只要不是非议皇帝、太后、皇后等皇家之事,不是煽动谋逆造反等事,对于民间刊发的小报是睁一眼闭一只眼。
  士庶百姓、文人士大夫等人有时候反倒是喜爱观看民间刊发的小报。
  宋时控制朝报、邸报刊发的是都进奏院。
  都进奏院主要职责就是为地方州府官员呈递奏章,下达文书,接受、传递官府文书,在朝廷内部传递消息,归于门下省。
  因此都进奏院乃是消息灵通之地。
  都进奏院对朝报、邸报的内容采取各种严格的限制措施,即不得传报事干机密,不得传报未经准许的官员之奏疏,边防军事大事未经允许,也不得传报,自然灾害、灵异事件等事未经允许,也不得传报,以免引起天下臣民的慌张。
  朝报、邸报只要刊登皇室动态、官员任免、时政近事等事。
  不过朝廷虽对朝报、邸报的内容控制的较严,但也难免会走漏消息。
  都进奏院除了各种进奏官之外,还有无数内探、省探、衙探,专门打听未在邸报之上登载的各种小道消息,并提供给由私人经营的小报,以换取钱钞。
  因此李三坚的三道奏疏,还未送达尚书省,还未送到宋帝赵佶的手中,就被泄露出去了,刊登了东京开封府的小报之上了。。。。。。
  此时的开封府也是春季,为春暖花开之时,在这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约上三五好友,带着新酒、炊饼、果子等小吃,踏青游赏,是令人心旷神怡的事情。
  约上三五好友,聚在一起,喝上一壶好酒或者泡上一壶好茶,看看市井小报,评论一下朝政,也是别有一番风味的。
  “请入‘元祐党籍’疏。。。。。”
  “臣于泉州忽闻师轼为‘奸党’,臣岂不为之寒心哉?臣岂不为之伤心哉?臣岂不为之泣哉?臣于泉州夜不能寐,食不知味,日日为师泣。师为‘奸党’,弟子岂能独善其身?臣坚愿入‘元祐党籍’,以谢师恩,臣伏乞陛下全坚忠孝之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丰佑之争’,女子何辜。。。”
  此时开封府一间茶肆之中,一名久不及第的老生员,正坐在茶肆之中,摇头晃脑的念着刊登在小报之上的李三坚的三道奏疏。
  “此三道奏疏,是何人上奏的啊?简直是不要命了啊!”一名儒生模样的人听完后,舌头伸出去老长,是咂舌不已。
  “臣坚,你还没听明白吗?是臣坚,是泉州知州李三坚上奏的,亏你还是个学子呢,这都未听出来?怪不得连连下第啊。。。。。”一名头戴高而方正的巾帽,身穿宽博衣衫的中年文人看着书生摇头道。
  书生闻言极为气恼,恨恨瞪着中年人。
  “李三坚为何人啊?”一名模样看起来为外地商旅之人问道。
  普通的庶民百姓只是关心衣食住行,对于朝中发生的事情也就是议论议论,过些日子后,就会忘记。李三坚也是如此,当年在开封府闹得是惊天动地的,但过了几年后,普通百姓们就会将其忘却,除非是有人提醒,方才有人想得起来。
  “哎哟,客官,说起这李三坚,名头可是大了。”茶肆一名小厮提着一壶新泡的热茶走进了茶肆,听到众人谈论,于是接口道:“他可是元符三年庚辰科的状元郎呢,状元及第之后,任开封府推官、判官,新官上任三把火,一连揪出了许多贪官污吏了。特别是国公赵沆一案,李判官杖毙了国公赵沆等人,引起了天下震动,百姓是拍手称快,这件事情,我开封府的人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呢,客官,这么跟你说吧,李三坚李判官可是个为民做主的好官呢。”
  “原来是李判官,李判官之名,某岂能不知啊?你们知道开封府之外的州府是怎么传李判官的吗?”商人闻言说道。
  “是怎么传的?”一名茶肆喝茶的茶客问道。
  “前有包龙图,后有李龙图,大龙与小龙,秽官胆魂丧!”商人答道。
  “可李判官此时为何跑到泉州去了?为何为泉州知州啊?”一名茶客问道。
  “哎,客官,这你就不知道了吧?李判官杖毙了当朝国公,可是得罪了朝中权贵,于是就被贬至泉州,泉州是哪里?直娘贼的鸟不拉屎的地方,真是委屈了李判官啊。”茶肆小厮将众茶客的茶碗倒满水之后,干脆就不走了,与众茶客一起议论此事。
  “原来如此!”一名茶客点头道:“可此时为何上这三道奏疏啊?这可是件了不得的事情啊。”
  “还不是为了他的师父啊?师父受辱,李判官不愿意置身事外,愤而上书朝廷的。”一名茶客愤愤的说道。
  “你是说‘党人碑’之事吗?”另一名茶客问道。
  “当然就是这件事情啊,这件事情可了不得啊,司马光、吕公著、韩忠彦、苏轼两兄弟、曾布、章惇等人都是名列奸党啊!”茶客闻言答道。
  “苏轼也为奸党?这也太。。。。他可是个爱民如子的好官哎!”一名茶客叹道。
  “谁说不是啊?因此李判官才愤怒异常,从而上书朝廷的。”一名茶客愤愤的说道。
  “李判官可谓是至孝之人啊!”一名茶客叹道。
  “可他。。。。他也为‘元祐皇后’鸣不平,这是何意啊?”一名茶客问道。
  “这个。。。俺就不清楚了。。。。”茶客答道。
  “某知道,某知道!”一名茶客闻言站起身来,大声说道:“李判官对贪官污吏是嫉恶如仇,可却心恤百姓,其实他是个心软之人,见不得世上不平事,因此才上书为‘元祐皇后’鸣不平的。”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众茶客闻言一起点头道。
  “朝廷会不会因为此事,拿下李判官治罪啊?”
  “有可能啊,完全有可能啊!”
  “奸人高居庙堂之上,忠直之士却流于荒野,天理何在?”
  “兄台,话不能这么说吧?庙堂之上都是奸人吗?蔡相公还是蛮不错的啊。”
  “正是,正是,蔡相公对百姓还是很不错的。”
  众人是议论纷纷,是越谈越热闹。
第一百四十四章
气得吐血
  宋之朝会是指朝参与听政,而朝会分为大朝会与常朝。
  大朝会是始于西周的一种礼仪规格最高的朝仪,即百官朝见天子。
  宋之大朝会一般在元日、五月朔、冬至行大朝会之礼,不过除了元日一般要举行大朝会之外,其他日子可行可不行,皇帝可以根据朝局的情况决定举行不举行。
  而元日一般要行大朝会之礼,同时也是宋举行次数最多的大朝会,但在某些情况之下是不会在任何时候行大朝会之礼的,如皇帝、太后、皇后等国丧,三年内就不允许行大朝会之礼,还有就是时局动荡,也可不行大朝会。
  而常朝是指一日一朝的朝会,也就是说每日皇帝都要召集群臣议事,除非遇到什么变故,皇帝下诏罢朝。
  大朝会听贺,常朝听政。
  大朝为接受文武百官、外国使臣等朝贺而设,而常朝为治理国政而设。
  无论是什么样的朝会,均谓之为“朝”,原因就是朝会都是在清晨入宫上朝,清晨上朝也可谓之为“早朝”。
  诗云:“银烛朝天紫陌长,禁城春色晓苍苍。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满建章。剑佩声随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炉香。共沐恩波凤池上,朝朝染翰侍君王。”
  宋崇宁二年某日五更时分,宋朝廷新任尚书左仆射、门下侍郎、大宋官场新贵蔡京一身朝服趋步走在了通往垂拱殿的御道之上。
  蔡京的一干心腹,户部尚书吴居厚、刑部侍郎刘庚、刑部侍郎张康国、翰林学士蹇序辰、太常少卿王汉之、仓部郎中黎洵、中书舍人范致虚等人等人簇拥着蔡京一同前往垂拱殿上朝。
  蔡老相公未至,他们这些人是不敢独自前往垂拱殿上朝的,否则就将获“不敬”之罪,而获罪于蔡京,那么下场就与曾布、韩忠彦等人差不多了,甚至还甚于曾布、韩忠彦等人。
  此时的曾布、韩忠彦均被免去了宰相之职,韩忠彦先被贬为大名府知府,后累贬为磁州团练副使。。。
  曾布被贬为以观文殿大学士知润州。
  可此时蔡京依旧对曾布存有积怨,给曾布罗织各种罪名,又命开封府吕嘉问拘拿曾布诸子,又罗织罪名加罪于曾布诸子。
  于是曾布落职,为提举太清宫,在太平州居住,后又贬为分管南京的司农卿。后因曾经推荐过的学官赵谂反叛,曾布被降为散官,衡州安置。又因为曾布在建中靖国元年执政时曾言放弃湟州,被降为贺州别驾,又降为廉州司户。
  于是乎,曾布与大多数贬官一样,是一贬再贬,愈贬愈远,直至客死他乡。
  说起这反贼赵谂,原为宋西南僚人,所谓僚人即西南蛮人,赵谂之父赵庭臣为渝州某“戎洞”首领,神宗皇帝年间,赵庭臣率部降宋,获朝廷赏赐,朝廷不但赐予官职,还赐姓“赵”。
  赵庭臣有两子,长子就是赵谂,次子为赵恢。
  赵谂自幼喜好读书习字,文采出众,可谓是少年英才,十六岁即进士及第,殿试第二,也就是高中了榜眼。
  贡举及第之后,赵谂即被授予官职,后被曾布所赏识,擢为国子监博士。
  此时的赵谂可谓是平步青云,前程是不可限量。
  李三坚年近二十方才贡举及第,而赵谂十六岁即为大宋榜眼,两人高下立判。
  不过赵谂不但是少年得志,还是个狂生,极为狂妄自大,为国子监博士之时,即自诩“天锡雄材孰与戡”,并经常性的口出各种狂言。
  赵谂高中榜眼之时,正值苏轼兄弟等元祐大臣被逐之时,苏轼先被贬惠州,不久又贬到海南岛儋州安置,苏辙也被贬至筠州。当时刚得任成都教授的赵谂对同为蜀人的苏轼兄弟及元祐党人遭遇打击十分同情,对朝廷作为十分不满,在返家省亲时与一群亲近友朋聚会中大放狂言,扬言要“清君侧”,并提出改年号为“隆兴”。。。,甚至还作了一首诗。
  “天锡雄材孰与戡,征西才罢又征南。冕旒端拱披龙衮,天子今年二十三。”此为赵谂所作之诗句,此年赵谂为二十三岁。。。其弟赵恢更是配合赵谂,于自家住宅柱上题字“隆兴某年如何如何。。。”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01/79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