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时雪(校对)第40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03/796

  宋神宗皇帝赵顼死后,哲宗皇帝赵煦继位,太皇太后高氏临朝听政,贬黜元丰之人,重用元祐之人,宋夏之间也就一度弥兵息战。
  高氏死后,赵煦亲政,行“绍圣绍述”,罢黜元祐之人,复用元丰之人,于是宋夏战争又起。
  赵煦用兵西北,数次大战过后,西夏兵败平夏城,逼得西夏哀求辽出兵介入,并遣使谢罪,求和于宋。
  赵煦英年早逝,赵佶继位,为了稳固皇权,就采取了韩忠彦之策,一直弃地求和,遂使神宗、哲宗两代的拓边成果毁于一旦。
  韩忠彦被贬黜的罪名之一就是弃西北湟州罪。
  “臣与蔡京所奏同!”
  “臣与蔡京所奏同!”
  “蔡相国所言大是,我圣朝大军当立即出兵,恢复湟州等河湟之地!”
  此刻朝廷行“崇宁党禁”之事,立“元祐党人碑”,将元祐之人尽皆贬黜在外,因而此时朝中皆为元丰之人,蔡京谏言朝廷用兵西北,当然就得到了诸臣的响应,诸臣纷纷出班奏道。
  “收复河湟之地,以断西戎之右臂,胁制河西,当然是好事,微臣也望如此。”右相赵挺之在诸臣吵吵嚷嚷之后,终于出班开口奏道:“可国用足否?熙河一路,自用兵以来,诛斩万计,遗骸暴野,幽魂无依,由此陕西民困,朝廷财用日耗,陛下,若此时用兵西北,微臣大约估算了一下,岁费需四百万缗,如此,国库可否支撑?”
  战事一开,将日费斗金,而战与和的焦点就是在岁费之上,就是在于国库是否能够支撑连绵不断的战事。
  以往元祐之人与元丰之人争论的焦点也是在这个方面。
  “陛下!”户部尚书吴居厚闻言出班奏道:“自讲议司变钞法以来至今,岁入益足,足以支撑西北战事。且不但要变钞法,还有变茶法,变盐法,变漕运、方田法等等,如此,国用岂有不足的道理?”
  蔡京的变法,说到底就是竭天下万民之财,以为国用,竭天下各路府州军之才,聚财于京师,由此造成了许多严重后果。
  此为后话,暂且不表。
  “如此甚好!”赵佶闻言欣喜的点头问向道:“朕决意用兵西北,以承父兄之志。蔡卿家,可有合适的统兵将领?”
  国库足,宫中用度当然也就不再捉襟见肘了。
  这段日子以来,内藏库是日益丰足,赵佶终于可以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了,如收集名人字画、古物玉器等物,大肆封赏嫔妃、宫女等事了。
  这些全拜蔡京所赐,赵佶心中是异常清楚的。
第一百四十六章
算哪头的?
  宋大内垂拱殿
  欲制西夏,必先克河湟,于是宋帝赵佶决意用兵西北,出兵攻取河、湟二州。
  “陛下,王韶之子王厚足智多谋,富于韬略,可领洮西军,童贯出于李宪门下,少时便随李宪出征西北,可为洮西军兵马都监。”宋帝赵佶询问蔡京何人领兵出征之后,蔡京推荐了王厚、童贯二人。
  王厚为名将王韶之子,王厚少年边随父征战西北,因此对羌人的情况非常熟悉,此时为洮西军统帅,率洮西军攻取河、湟二州,确实为合适的人选。
  而童贯为三朝阉人李宪的门下,少时也曾经跟随李宪征战西北,对于西北羌事也是较为熟悉的,因而童贯被蔡京荐为西北洮西军监军,共同领兵出征河、湟二州。
  童贯为阉人,虽然脸上经常性挂着不知真假的胡子,但也是阉人,而一名阉人要出人头地,要封侯拜相,就非军功莫属了。
  此时赵佶决定用兵西北,当然就是童贯的一个绝佳的机会,这也是蔡京投之以李报之以桃了,报答童贯经常性的在赵佶耳边“吹风”之恩了。
  童贯自此就走上了光荣的军旅生涯了。。。。
  “陛下,臣有本奏!”笃定用兵西北各项事宜之后,中书舍人范致虚出班奏道。
  “范卿家有和话说,直言便是。”赵佶似乎察觉到了范致虚要说什么事情了,于是脸色微变,对范致虚说道。
  “陛下,此刻为我圣朝修复河湟之时,为陛下绍述神、哲之时,为陛下励精图治、革故鼎新之时,在此关键之时,泉州知州李三坚上书三道妄议朝政,口语狂悖,指斥乘舆,执左道以乱政,其奏本之中包藏祸心,怨望其上,讪渎谩骂,当以非所宜言、妄言、妖言之罪论处,不责,则仓癝盈实无望,不责,则寒了庙堂之心,不责,则我大军收复河湟无望。。。臣伏乞陛下明鉴!”范致虚脸露异常愤怒之色说道。
  其实李三坚上三道奏疏之时,哪里知道朝廷此刻会决定用兵西北?而此时范致虚将李三坚的奏疏与朝廷用兵西北联系在了一起,其所暗藏的祸心就不言而喻了。
  一名中书舍人亲自弹劾一名州官,有宋以来还是极为少见的,并且所安罪名之重,直接与宋用兵西北、赵佶变法图强,行神宗、哲宗之政联系在了一起。
  就好像不将李三坚拿下治罪,不将李三坚斩成十七八段,大宋就无法变法图强,西北用兵就无法攻取河湟之地似的。。。
  “李三坚狂妄凶悖,鼓众劫持,陛下,臣所奏与范致虚同。”
  “李三坚伏阙上封事,极诋用事大臣,臣所奏与范致虚同。”
  “陛下,李三坚实乃元祐余孽,当除之!微臣伏乞陛下明鉴!”
  “他一个小小的州官,何德何能,胆敢妄议朝廷之事,是何人给了他如此之大的胆量?”
  “。。。。。。。。。。。。。”
  于是吴居厚、王汉之等蔡京的一干心腹党羽纷纷出班弹劾泉州知州李三坚,罪名是一项接着一项,直至加到了夷三族的大罪。。。。
  大宋左相蔡京此时反倒没有开口说话,只是眼观鼻,鼻观口,口关心,抱笏而立,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只是嘴角露出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
  “啪!”赵佶将李三坚的三道奏疏甩到了御案之上,有些负气的问道:“他还有何罪名?一并说出来吧。”
  李三坚的三道奏疏早已被赵挺之送到了赵佶手中,赵佶岂有不知的道理?就连奏疏被小报泄露,奏疏被士庶百姓议论之事,赵佶也是知道的。
  赵佶心中当然是极为生气,极为郁闷。
  李三坚为端王府幕僚,为赵佶的潜邸之臣,心腹之臣,在赵煦归天,赵佶继位之时,是有拥立之功的。
  且李三坚以师、兄事赵佶,对赵佶是忠心耿耿的,对此赵佶也是心知肚明的。
  这就是当初蔡京将李三坚之名列于“元祐奸党”名单之上,赵佶亲自将李三坚的名字划去的原因。
  可赵佶将李三坚的名字自“元祐奸党”名单之上除去,李三坚反倒自己送上门来,要求入“元祐党籍”。。。。
  如此,赵佶心中怎能不生气?又怎能不郁闷?
  李三坚此举表面上是为师鸣冤,是冲着蔡京等人而来,可实际上却是对赵佶是颇有怨言的。
  立“元祐党人碑”,罢黜“元祐党人”,为蔡京等人之意,可实际上却是赵佶的圣意,没有赵佶的同意,蔡京等人安敢行此事?
  李三坚请入“元祐党籍”,就是抱怨于赵佶。
  而令赵佶想不明白的就是,一向对自己“百依百顺”的李三坚为何此时对自己忽起怨言?真的是为了谢师恩吗?
  抱怨赵佶、蔡京,为师、为“元祐皇后”鸣冤,赵佶可以不加理会,就当他是少年轻狂、少不更事,可李三坚的第二道奏疏却是实打实的反对赵佶、蔡京的新政了,最起码赵佶目前是这么认为的。
  李三坚论蔡京的“币制新政”,分析其中的利弊,得出的结论就是弊大于利,为不可行之事。
  李三坚的第二道奏疏才真正使赵佶恼怒,恼怒得真恨不得立即将李三坚治罪,立即将他槛送京师。
  朝廷自施行蔡京的“币制新政”以来,朝廷岁入是明显得到了增加,国库日渐充盈,内藏库也是堆满了钱、粮、丝、绢、布等物,如此全仗蔡京的“币制新政”之功。
  此时朝廷西北用兵,没钱也是万万不能的。
  眼看着太后向氏服丧期已满,赵佶准备大兴选秀、纳妃之举了,没有钱也是万万不能的。。。。。。
  国用、宫中用度、用兵西北、承父兄之志等等哪样能离得开钱?
  如此,若按李三坚谏言,停止施行“币制新政”,岂不是又要回到当初国库空虚,做什么事情都捉襟见肘之时吗?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此时的赵佶是宁死也不愿意回到那个时候了。
  此时的赵佶忽然感觉已经离不开蔡京了。
  垂拱殿之中的诸臣,见赵佶忽然将李三坚的奏疏掼在了御案之上,顿时就退回了班中,是面面相觑,不敢有人再开口说话了。
  明显赵佶已经是异常恼怒了,就算是恼怒李三坚,但迁怒于他们,他们也是受不了的。
  撼山易,撼李三坚难啊,蔡京见状心中暗叹道。
  “陛下,臣只说一件事情。”半响之后,宋右相赵挺之出班开口奏道。
  “卿有话请讲!”赵佶挥手道。
  “陛下!”赵挺之闻言持笏奏道:“泉州知州李三坚在泉州做了何事,陛下可知?”
  赵挺之随后又看了看蔡京等人问道:“诸位臣僚可知?”
  “翰韧他做了何事?”赵佶闻言双手扶在御案之上奇道。
  “陛下,据臣所知。”赵挺之闻言答道:“泉州知州李三坚在轻赋税、薄徭役的同时,又增加了一项税收,那就是‘算缗’之税。”
  “‘算缗’之税?汉之算缗之税,他泉州目前施行汉之算缗之税吗?”赵佶闻言惊问道。
  “陛下,汉之算缗实为苛捐杂税!”蔡京闻言终于出班开口道:“算缗实为害民之举。武帝伐四夷,国用不足,故税民田、宅、船乘、畜产、奴婢等,皆平做钱数,汉元鼎元年至元封六年,持续十余年之缗钱令,算缗与告缗,使发展蓬勃的工商业遭受毁灭性打击,实为废弛商贾之律,同时民偷甘食好衣,不事畜藏之也。陛下,他李三坚居然如此大胆,居然敢擅自复汉之算缗告缗?”
  我为何没想到汉之算缗呢?蔡京说完之后心中暗道,算缗令能够短期内为国库迅速积累大量的财富,这样的话,可比“币制新政”要来的快啊。
  “呵呵!”赵挺之闻言不由得笑道:“老夫还未将话说完,就有人迫不及待了?陛下,泉州之算缗与汉之算缗是不同的,泉州所实行的算缗是只计海商,并且是按海商收入多少计算的,收入越多,缴税越多,海商收入少,可不缴算缗钱,如此,又岂能是害民之举?泉州除了算缗之外,还施行‘钱庄’之制。”
  “钱庄?何谓钱庄啊?”赵佶闻言是越来越有兴致,于是开口问道。
  “钱庄即为交子铺!”赵挺之答道:“钱存钱庄,以钱票购买货物,如此就轻松的解决了钱荒之事,并轻松的解决了携钱困难之事,陛下,钱庄交子铺可比铸造害民的当十钱要好上许多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03/79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