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时雪(校对)第39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93/796

  此时两名巡检正好也寻了一锅热粥过来,于是吴淼山等人就围在晕倒少年周围施救。
  “你叫衮儿?他叫石头?此为小名吧?可有姓名?”吴淼山等人施救之时,李三坚左右无事,就问向衮儿道:“你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我只有小名,没有姓名。。。他。。。姓徐。。。叫徐石头。”衮儿畏畏缩缩的看了李三坚一眼,结结巴巴的答道。
  衮儿说话之时目光闪烁,且答得是结结巴巴,如此怎能逃得过曾为开封府法司官员的李三坚的眼睛?
  于是李三坚脸色一沉低喝道:“说实话!”
  “小子,知道你面前的这位老爷为何人吗?他可是泉州的知州大老爷呢,快点老实说吧。”旁边的一名巡检用刀鞘拍了拍衮儿的脸颊后说道。
  契丹人姓氏基本上只有耶律与萧姓,若晕倒少年真的是契丹本族之人,那么他肯定不是姓耶律就是姓萧,断无姓徐的道理,不过辽治下也有许多汉人的,辽治下有姓徐的汉人也就不足为奇了,同时辽治下的汉人也有“髡发”的。
  衮儿受惊,更是害怕,缩在一边,惊惧的看着李三坚,不敢答话。
  “别逼他了。。。”此时名叫石头的少年被吴淼山等人救醒之后,虚弱的说道:“我姓晓,名石。”
  晓石?萧石?晓应该也是假名,李三坚心中暗道,不过这应该是他们不得已为之,若是一天到晚的顶个“耶律”或“萧”的姓在大宋各地行走,岂不是会寸步难行?相信不出数步,就会被人拿入官府的。
  于是李三坚不再逼问此事,点点头问向石头道:“为何前来泉州?来泉州何事?”
  “我。。。。我是来求学的,本打算去开封府的,却上了牙人的船,辗转到了此处。”石头咬牙切齿的答道。
  “原来如此!”李三坚点头道。
  李三坚听闻“求学”二字,心中不由得生出了恻隐之心,当年李三坚求学之时的艰辛,此时仍是历历在目。
  石头、衮儿二人一眼就能够看出是非富贵之家的人,那么他们外出求学将会是更加艰辛,无论他们是宋人还是契丹人。
  所谓学问无国界,看来无论是宋人还是辽人,总是有对学问孜孜不倦追求之人的。
  “求学?呵呵,你们可是来对地方了。。。”吴淼山闻言笑着对石头说道:“你们面前的此人,可是我大宋庚辰科的状元郎呢。”
  庚辰科的状元?石头闻言呆呆的看着李三坚,久久说不出话来。
  状元的学问当然就是佼佼者了,否则他也中不了状元的。
  李三坚瞪了吴淼山一眼后吩咐道:“暂且送他们去太守府,好好歇息歇息,再做他论。”
  看来需要在泉州置些救济院了,李三坚心中暗道,否则仅凭区区太守府也救济不了多少人的。
  正在此时,马蹄声响起,数匹健马疾驰而至,当先一人正是泉州通判崔永梽。
  “崔通判,你这是。。。。?”李三坚见状诧异的问道。
  “你在做什么?”崔永梽没好气的反问道。
  “有二人。。。他们。。。”李三坚答道。
  “现在你还有闲工夫管这事?出大事了,快快随我回州衙。”崔永梽异常焦急的打断李三坚的话道。
  于是李三坚上马与崔永梽一道向着泉州州衙疾驰而去。
  。。。。。。。。。。。。。。。。。。。。。
  “啪!”泉州州衙设厅之中,李三坚将朝廷急递拍在书案之上怒道:“乱天下者,惟此人也!”
  朝廷急递之中说了两件事情,一件就是“元祐党人碑”,一件就是朝廷的“币制变革”。
  “元祐奸党”名单之上,李三坚的恩师苏轼之名跃然纸上,此时朝廷不但立起了“元祐党人碑”,还要求各路各州府也要照办,如此怎能不使李三坚是愤怒异常?
  就算是政见不同,就算是苏轼一些政见是错误的,但也不能将其列入奸党之列啊!有如此忠义许国的奸党吗?有如此公忠体国的奸党吗?有如此忠义之气贯日月的奸党吗?有如此爱民如子的奸党吗?
  李三坚此时心中如大海潮水般的,是汹涌澎湃、上下翻涌。
  “不过是党同伐异、打击政敌而已。”李三坚随后愤愤的说道。
  “嘘。。。禁声、谨言,小心隔墙有耳。”崔永梽闻言慌忙劝道。
  还是太年轻了,还是年轻气盛,沉不住气,崔永梽心中暗道,李三坚的这些话若被别有用心的人听到后,再上奏朝廷,那么就是妄言、诽谤之罪,往小的说就是诽谤蔡京,而往大的说就是妄言、诽谤皇帝,后果是很严重的。
  此时此刻,整个东京开封府可是已经笼罩在了一片紧张的气氛之中。
  “李知州,苏公之名列于其上,此时此刻,你的心情,崔某又岂能不理解?可事情已经如此了,已是无法更改了。再者说,我朝之事,你又不是不知道,丰、祐之人如此的纠缠不休,怎么能够有所作为?崔某此时反倒是有些佩服今上与蔡元长之魄力呢,行雷霆之力,方能有雷霆之变。”崔永梽想了想后对李三坚说道。
  “好,好。。。”李三坚闻言有些生气的对崔永梽说道:“就按崔通判所言,有魄力,行雷霆之力,那么‘币制变革’又是怎么回事?为何要进行‘币制变革’?如此的‘币制变革’真可谓雷霆之变啊,对于百姓来说,此与晴天霹雳无异。”
  “这。。。”崔永梽被李三坚之言惊得是张口结舌的,半响之后才开口说道:“为何要行‘币制变革’,无非是国用不足、钱荒而已。。。”
  “何为钱荒?”李三坚打断崔永梽之言道。
  “哎,李知州,你这不是明知故问吗?”崔永梽闻言叹道。
  所谓钱荒就是市面之上铜钱供应不足。
  目前市面之上主要货币就是铜钱,若铜钱供应不足,必然会造成货物卖不出去,而商家也只有采取降价的对策,长此以往,因物价连续下跌,必然就会给农户、手工作坊、商人等等带来直接的损失,甚至倒闭、破产,同时也会使商业萧条、经济萎缩,甚至会产生严重的经济危机。
  李三坚对此多少还是有些了解的,因此说李三坚是明知故问。
第一百三十五章
请入“元祐党籍”疏
  比年公私上下并苦乏钱,百货不通,人情窘迫,
谓之钱荒。
  钱荒说到底就是或是因铜钱铸造不足,或是因人喜收藏钱,或是因铜钱外流,流向辽、夏、高丽、日本、三佛齐等外邦,从而造成市场铜钱供应不足。
  而宋朝廷从前采取的应对策略就是,一方面最大限度地提高铜的产量,加大铸钱力度,宋神宗熙宁年间每年铸钱达到三百七十万贯,而在唐代开元盛世时期每年的铸钱量只不过十几万贯而已,宋神宗元丰三年铸钱量更达到了五百零六万贯,为历朝历代之最。另一方面,在铜钱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推行交子、会子等纸币,增加货币供应量。
  但随着宋商业的蓬勃发展,铜钱的铸造量是永远赶不上市场的需求的,而交子、会子等纸币并未被朝廷所重视,并未被大力推广使用,因此宋帝赵佶登基之后,仍是发生了钱荒。
  而蔡京自置讲义司之后,为了解决国用不足、钱荒等问题,未加仔细考虑,就命各路府州军大力推行“币制新政”。
  蔡京的“币制新政”就是发行当十钱、夹锡钱。
  所谓当十钱,就是所铸造的新币,当十钱一枚官定价值等同于十文小平钱,但其用料等成本却不到小平钱的三倍。
  铸造当十钱用料不到小平钱的三倍,铸造又可取利四分。
  而夹锡钱更是变本加厉,是铁钱中加入锡,从而造成铜的成色极低。
  如此一来,将会给朝廷带来一笔丰厚的收入,并解决了钱荒问题。
  “是解决了钱荒之困。”泉州州衙设厅之中,李三坚仔细分析了蔡京新政后,对崔永梽说道:“但蔡京可了解我朝市面之上到底需要多少钱币?不了解这件事情,却滥发新币,如此将会造成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将会使物价飞涨、盗铸泛滥,将会使百姓的财富一夜之间化为乌有,将会严重扰民。”
  蔡京为了快速扭转朝廷财政窘迫,一方面施行“铜禁”,禁止铜钱流到外邦,禁止铜钱退出流通领域,同时大量铸造当十钱与夹锡钱,到了此时,朝廷已铸造了当十钱与夹锡钱二百三十万贯。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造成了通货膨胀,当然朝廷能够得到一笔异常丰厚的收入。
  而由于当十钱与夹锡钱利润丰厚,必然会引起盗铸之风泛滥。
  “攫百姓之财肥了自己。”李三坚随后愤愤的对崔永梽说道。
  “李知州大才,今日崔某方才领教,崔某拜服!”
崔永梽哪里知道这其中居然有如此之多的道理,居然会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于是崔永梽起身向着李三坚作了一揖问道:“李知州今后打算如何?”
  此时朝廷已严令各路府州军必须使用新币,也就是说铸造当十钱与夹锡钱。
  李三坚不答,考虑良久之后开口道:“其他州府,李某无能无力,但在我泉州,坚决不许铸造当十钱与夹锡钱,也不允许使用当十钱与夹锡钱。”
  “这。。。。”崔永梽闻言吃惊得已经说不出话来了。
  这种公然与朝廷对抗之事,必然会造成严重后果,那就是李三坚、崔永梽将会被免官,甚至被捉拿入狱、槛送京师都有可能。
  “可不铸当十钱与夹锡钱,如何解决钱荒之事?”
崔永梽想到后果严重,于是婉言相劝。
  “设立钱庄,以钱票替代钱币。”李三坚沉吟片刻后答道:“以钱票替代钱币,使铜钱缓缓退出,铜钱退出多少,钱票就发行多少,这种事情当徐徐图之,不可操之过急,需一步一个脚印,不可滥发。”
  缓缓发行钱票或交子,只要不影响市场对钱币的供求关系就行了,同时钱票或交子便于携带与交易,将会是件利国利民之事,但不会给地方州府或朝廷带来丰厚的收入。
  崔永梽想到此处,终于忍不住开口说道:“可朝廷。。。朝廷断然不会轻易放过我泉州啊。”
  李三坚点点头,沉吟片刻后对崔永梽说道:“为我泉州百姓计,李某就舍了这顶乌纱帽,又有何妨?崔公,李某有一事相求,不如崔公允否?”
  崔永梽闻言眼角顿时湿润了,看着李三坚声音有些哽咽的说道:“李知州有何事?但说无妨。”
  李三坚二十余岁,即为泉州知州,今后的前程也是不可限量,可为了百姓,李三坚毅然决定,宁可舍去官职,也不欲危害百姓,如此之人,怎不使人敬佩万分?
  “今日之事,皆为李某所为,与崔公无干,崔公只需装作不知即可。”李三坚缓缓的对崔永梽说道。
  “李知州此言差矣!”崔永梽闻言有些气恼的摇头道:“泉州之事,李知州为主,崔某为辅,如此崔某岂能置身事外?崔某置身事外,将有何面目见泉州百姓?且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崔某又怎么独善其身?”
  “此事李某自有计较!”李三坚闻言对崔永梽说道:“崔公只需答应李某即可,崔公啊,李某此刻只身抗命,如遇不测,泉州还有崔公,如此,李某方能放心啊。”
  泉州是李三坚的心血,当然不希望朝廷另遣人下来,因此若是泉州由崔永梽接任,对于李三坚来说,也是一种安慰。
  “我。。。你。。。李知州啊,此时我泉州正当多事之秋,因而此事当三思而后行啊。”崔永梽哽咽的对李三坚说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93/79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