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时雪(校对)第39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92/796

  南揖北跪,宋跪礼并非常礼,就连大臣见到皇帝也并非次次下跪,大多数情况之下,是以拱手礼相见的,而父子之间也是如此,并非次次都行跪礼的。
  但朱勔却次次面见蔡京之时,均是跪下行礼,比蔡京的亲儿子们都要亲,比蔡攸、蔡鞗等人还要恭敬,使得老谋深算、久经世故的蔡京都有些脸红。。。
  “义父大人,孩儿恭喜义父大人了。”朱勔从地上爬起来之后,边说边摸出一对纯金打制的貔貅镇纸,放在蔡京的书案之上后笑道:“此为孩儿的贺礼。”
  “哦?为父何喜之有啊?”蔡京一边玩弄着黄金貔貅镇纸,一边笑问道。
  “义父大人不日将登宰相大位,如此不是喜事又是什么?”朱勔笑着答道:“孩儿听说今上诏书都拟好了呢。”
  “休得胡言!”蔡攸闻言忍不住开口呵斥道:“你是从哪里听说的?这种事情,岂能道听途说?传入今上耳朵里,岂不是会坏了大事?”
  “攸儿不必怪责于他。”蔡京闻言说道:“勔儿也是替为父高兴,不过勔儿,这件事情确应该听你大兄的,不可道听途说,我等当谨身逊让,如此方为妥当。”
  “孩儿知道了。”朱勔闻言躬身应道。
  蔡京点点头后问道:“勔儿今日前来,不只是为了恭贺为父吧?”
  “义父大人明鉴!”朱勔考虑片刻后答道:“孩儿此次前来,为了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就是孩儿近段日子闲的慌啊,恳请义父大人给孩儿安排些差遣,第二件事情就是。。。就是端礼门外的石碑之上为何少了那个泼才的姓名?”
  “泼才?他可是元符三年庚辰科状元及第。”蔡攸不屑的看着朱勔说道。
  蔡攸当然知道朱勔口中“泼才”所指何人,相比朱勔,李三坚给蔡攸的印象却要好上数倍,相比朱勔,李三坚是个风度翩翩的青年书生,而朱勔才是个泼皮、破才。。。虽然蔡攸不明白李三坚为何忽然想认祖归宗,忽然与蔡京脱离了关系。。。
  蔡京笑着对蔡攸摆摆手后,对朱勔说道:“你觉得目前将此人的姓名列在奸党名单之上有用吗?勔儿啊,今上对此人的恩宠不在为父之下,且此人至泉州为官已近两年了,但恩宠不减,因此。。。”
  此时蔡京就算将李三坚列入“元祐奸党”的名单之中,就算李三坚失去了赵佶的宠信,但此时的李三坚早已远离了朝廷,被“发配”到了泉州,那么处置李三坚最坏的结果还不是贬黜?最多将其发配到岭南、琼台等荒凉边檄之地,与泉州根本是区别不大,发配至琼台,李三坚还算是回到家乡了。。。
  “义父大人,这。。。那么。。。今后该如何是好啊?”朱勔闻言心中是异常的憋闷,于是开口问道。
  “两年是远远不够的。”蔡京说罢,取过一个茶碗,抓在手中,提离桌面两寸,随后松手,茶碗落在桌子,与桌面相碰发出一阵响声,但茶碗分毫未损。
  蔡攸、朱勔二人均是莫名其妙的看着蔡京,不知道他是何意?
  蔡京微微一笑,又抓起了茶碗,侧身提离桌面,随后松手,茶碗落在了地上,发出一声清脆的声响,茶碗即摔成了碎片。
  “现在明白了吗?”蔡京随后又问向蔡攸、朱勔二人道。
  蔡攸、朱勔二人似懂非懂的一齐点了点头。
  “勔儿,你今后所为之事,就是需留意此人的一举一动,不但要留意他今后的一举一动,还要设法打听他从前所为,即其在开封府为官之时的所作所为。”蔡京对朱勔缓缓的说道。
  “孩儿遵义父大人之命!”朱勔大喜,欣然应道,随后面呈难色的对蔡京说道:“可。。。可孩儿现在无职无权啊。。。”
  这又是在要权了,蔡京心中暗道,于是蔡京点点头对朱勔说道:“目前你不是正在做吗?如此,勔儿你先去造作局为官吧。”
  “多谢义父大人!”朱勔这才真正的大喜过望,连忙谢道。
  所谓造作局就是集中工匠数千人,专门为宫中制作各种工艺品,或者为宫中采买各种奇珍异宝、古玩字画、奇花异石等物,目前朝廷的造作局置于苏杭。
  而令朱勔感到兴奋的是,在造作局为官,不但实权不少,可以尽情的盘剥地方官府或百姓,而且还有就是可能接触到当今圣上,这才是最关键的。
  如此,朱勔怎不欣喜若狂,欢喜得整颗心都快要蹦出来一般。。。
  不到两年,江南造作局就改名为苏州应奉局,由朱勔任提举官,专门为赵佶搜罗东南各地奇花异石、名木佳果,并由水陆运送京师,这就是所谓的“花石纲”。
  此为后话,暂且不表。
  。。。。。。。。。。。。。。。。。。。。。
  “父亲,此人就是一个市井之徒,为何还要重用于他?”
朱勔走后,蔡攸转头就问向蔡京道。
  “朝廷重臣有朝廷重臣的用处,而市井之徒有市井之徒的妙处。”蔡京闻言微笑道:“为父能够再次回到京师,与为父善于用人不无关系啊,况且市井之徒相比朝廷重臣来说,反倒是易于控制。”
  蔡攸想想也是,唯利是图的市井小人,岂能与满腹经纶的蔡京等人相比?控制他们确实比朝廷重臣要容易得多。
  “泉州李三坚虽日前。。。日前虽有不当言辞,但爹爹为何不争取此人啊?”蔡攸又问道。
  “他要是能为我所用,也不会自己去泉州了。”蔡京沉吟良久后答道。
  。。。。。。。。。。。。。。。。。。。。。
  宋福建路泉州某处码头
  “此人为何人啊?”
  “会不会是海贼啊?”
  “不会吧?衣衫褴褛的,倒是像个乞丐。”
  “喂,船家,此人为何人?为何如此这般模样?”
  “回官爷的话,小的也不知道啊,他在船上没钱吃喝,下了船就晕倒在了码头了。”
  “嗯,定是饿晕的,来人,给他喂点米粥吧。”
  “这附近哪里有米粥啊?”
  “嘘,别说了,李太守、吴巡使过来了。”
  泉州码头之上,数名巡检与一些船夫正围着倒卧在码头的一名少年议论纷纷之时,泉州知州李三坚与泉州巡检司巡检使吴淼山走了过来,于是众人纷纷让开了道。
  李三坚有些惊讶的看着倒在地上的少年,而吴淼山却矮下身子,查看着少年衣着及面容。
  少年年不过二十岁,满脸的泥污及乱草般的头发,眼睛紧闭,脸色苍白,双手拢于胸口处,似乎是抱着什么东西。
  “此人为何人?为何晕倒在了此处?”李三坚看了片刻后问道。
  “回李太守的话。”一名巡检答道:“小的们也刚刚巡察到了此处,就发现了此人,听船家说,是被饿晕了。”
  “哦,去寻些米粥吧,先将他救醒再说。”李三坚点头道。
  二名巡检躬身应了一声,就准备转身寻找米粥去了。
  “相公,且慢!”两面巡检拔脚欲走之时,被吴淼山喊住了。
  李三坚疑惑的看了看吴淼山。
  “知州相公,此人非汉人,是个契丹人。”吴淼山又查看片刻后说道。
  契丹人?李三坚闻言大吃一惊,慌忙矮下身子,细细的打量着此名少年。
  若此人真是契丹人,那么这就是李三坚第一次见到契丹人,因此就引起了李三坚极大的兴趣。
第一百三十四章
钱荒
  “你以何判断他是契丹人?”泉州码头之上,李三坚摸了摸自己下巴胡须后,问向泉州巡检副使吴淼山道。
  “前额较窄,脸型圆,而非尖细,鼻梁高且直。”吴淼山答道。
  “不一定吧?本官怎么看像是。。。蒙古。。。呃。。。鞑靼人?”李三坚又细细的看了看晕倒在地少年的面容后问道。
  这个时候的蒙古不叫蒙古,而被称作鞑靼诸部落。
  “北面的人长相都差不多的。”吴淼山抬头诧异的看了一眼李三坚后接着说道:“契丹人的须发与我宋人是不同的,知州相公请看,此人颅顶与头颅周围头发相比较,是厚薄不一的,颅顶为新长出的新发,新而薄,而头颅周围的须发却老而厚,这是契丹人“髡发”之俗,属下据此断定,此人非汉人,乃是契丹人。”
  据吴淼山所知,李三坚是地地道道的南方人,从来没有去过黄河以北,因此李三坚怎么知道鞑靼人的长相?鞑靼人长啥样,吴淼山都不知道的。
  “有道理。。。”李三坚闻言赞了一句后,仍是不服气的问道:“不过万一他是个僧人呢?僧人还俗当然也会生新发啊。”
  “你见过僧人剃头只剃颅顶吗?”吴淼山有些郁闷的答道:“而且此人耳垂之处还有环孔,从前他应该是穿着耳环的。”
  李三坚是个不拘小节之人,不会在意一两句话的事情的。
  吴淼山为李三坚手下,已有数年,因此有时候说话较为随便,李三坚也不会在意。
  “哈哈!”李三坚闻言笑道:“吴巡使不愧为捕快出身,果然观察仔细。”
  “为何还未将米粥取来?”李三坚随后看了看四周后问道。
  “李知州打算如何处置此人。”吴淼山问道。
  “还能怎样处置?救醒了,由他自便便是。”李三坚考虑片刻后道。
  “不可!”吴淼山闻言摇头道:“若此人为契丹细作,当将他拘入狱中,细细审讯。”
  “你见过被饿晕了的细作吗?”李三坚瞪了吴淼山一眼后,忍不住笑道:“此人如此年少,应当不是契丹细作,况且就算是契丹细作,千里迢迢的来泉州作甚?因而此人绝非契丹细作。”
  “石头,石头你怎么了?快醒醒啊,衮儿讨了些粥回来了,你快起来喝点吧,喝了就好了。”正当李三坚、吴淼山等人围着晕倒少年议论纷纷、品头论足之时,一名更小的少年捧着一碗粥不顾一切的冲进了人群,扑在晕倒少年面前,泣道。
  此名少年也是衣衫褴褛,情状是异常的令人怜悯。
  “哎,小哥,勿急,他只是饿晕了,并无大碍。”李三坚见状心中不忍,于是开口说道。
  “速速救醒此人。”李三坚随后吩咐吴淼山等人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92/79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