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时雪(校对)第34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43/796

  在大海与天的交接之处,一条鲜红的弧线从海平面上缓缓的升起,慢慢地,那条弧线跃出海面,蜕变成了一个火红的火球,火球冉冉升起,是光芒四射,将周围的云彩、大海均染成了淡黄色。
  泉州海边日出之风景是异常秀丽的,使人心旷神怡。
  “古来云海茫茫,道山绛阙知何处。人间自有,赤城居士,龙蟠凤举。清净无为,坐忘遗照,八篇奇语。向玉霄东望,蓬莱暗霭,有云驾、骖风驭。行尽九州四海,笑纷纷、落花飞絮。临江一见,谪仙风采,无言心许。八表神游,浩然相对,酒酣箕踞。待垂天赋就,骑鲸路稳,约相将去。”
  泉州清晨海边,李三坚推着上面坐着苏轼的四轮车,边走边吟出了苏轼的这阙《水龙吟·古来云海茫茫》。
  “坚儿,难为你还记得为师的这阙陋作。”苏轼坐在四轮车之上,看着秀丽的风景,闻着清新的海风,感到神清气爽,身体也感到舒服多了。
  “恩师的诗词此时早已名满天下,人人传颂,得一阙恩师的诗词,若获珍宝,怎会是陋作啊?”李三坚闻言笑道。
  “你啊你,数年未见,阿谀功夫倒是见长!”苏轼闻言也是忍不住笑道。
  “哈哈,多谢恩师夸赞!”李三坚厚着脸皮笑道。
  苏轼之子苏过,跟随在两人之侧,听着两人谈笑,不由得露出了欢喜的神色。
  苏轼已经许久没有这么开心过了。
  “坚儿你是否还记得,当年你离开琼台儋州之时,为师赠与你的半首诗句吗?”苏轼随后问向李三坚道。
  “当然记得!”李三坚答道:“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恩师,是这两句诗句吧?”
  苏轼闻言点点头道:“今日为师本欲将此诗后半首赠与你,但你现在仍是年少,那么再过几年再说吧。”
  不就一首诗吗?至于吗?还要等数年?李三坚心中暗暗嘀咕道,难道我在他心目当中,仍是不满意?
  不过自己此次泉州之事,还是显得不成熟,考虑得不周全,如此,苏轼不满意也是情有可原了,李三坚随后又转念想到。
  此时的苏过似乎是看出了李三坚心中所想,于是拍了拍李三坚的肩膀,以示安慰。
  “为师猜测,你父给你取名为三坚,意为坚强、坚韧、坚毅。”苏轼随后缓缓的说道:“因此为师就赠你表字翰韧,你可知为何意吗?”
  “韧即坚韧也,可翰字是为何意?请恩师明言。”李三坚闻言问道。
  “翰即翰海,翰海无边际也!”苏轼微笑着答道:“还有一层意思,你今后就会明白的。”
  还有何意?凶悍?悍勇?还是彪悍?李三坚心中暗暗猜测道,可自己一介书生,跟这些是扯不上边的啊。
  不过无论怎样,苏轼对自己是给予厚望的,对此,李三坚心中是再明白不过了。
  李三坚心中也是颇为感动,也是颇感师恩。
  “此次泉州为官,是为你有意为之?”苏轼随后问向李三坚道。
  “这。。。”李三坚闻言有些不好意思的挠了挠头后答道:“恩师远在千里之外,却明察秋毫也!”
  此次泉州为官,若说李三坚是有意的,李三坚也没那么大的能力,若说是不是有意的,李三坚确实也向这方面努力过。
  “南港全舆图”就是李三坚有意为之,这是毫无疑问的,因此李三坚在苏轼面前干脆就痛痛快快的承认了。
第七十四章
叶落归根
  清晨的泉州海边,景色是异常秀丽。太阳洒下数股金色的光芒,照射在海面之上,波光粼粼的。
  此时一老一中一少,沐浴在海边清晨阳光之中,一边享受海边美景,一边在交谈。
  “坚儿,此举可以说对,也可以说错。”此时的苏轼一改往日病入膏肓的模样,显得异常的精神,同时也是较为健谈。
  “师尊,愿闻其详。”李三坚一边缓缓的推着四轮车,一边问道。
  “远离朝堂,隐于泉州,能够避免许多麻烦,这大概是你当初的想法吧?”苏轼摇摇头接着说道:“可是坚儿,你真的能够远离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上心深邃,圣心难测,相距远了,时间久了,难免会有所生疏,难免会听从旁人之言。”
  苏轼的意思已经很清楚了,就是李三坚在京城之时是颇得圣宠,可圣宠却不会长久持续下去,一旦失去圣宠,再有人进谗言,那么远离京城的李三坚就连申诉、申辩的机会都没有。
  苏轼对李三坚的一番关切之言,使得李三坚心中极为感动,同时李三坚也明白了苏轼的意思,那就是有什么事情,采取逃避的办法是不可取的,当迎难而上,坚强、坚韧、坚毅。
  “恩师的殷切之语,弟子感念。”李三坚闻言说道:“不过事情已经这样了,就由他去吧,弟子今后只要是行得正坐得端,弟子相信,一切魅魍魉魑就如过眼云烟,很快就会消散。”
  “行得正坐得端,何须屈尊畏谗言!”苏轼喃喃自语道。
  苏轼的一生何尝不是如此?小人谗言伴随着苏轼的一生。
  李三坚之言,不由得使苏轼回忆起了往事。
  “坚儿,为师明日就要北返了。。。”良久之后,苏轼开口说道。
  “啊?恩师为何如此性急啊?为何不在泉州多呆些日子?也让弟子尽尽孝心啊!”李三坚闻言大吃一惊,不待苏轼将话说完,就连连劝道。
  苏轼病情如此严重,为何还要坚持北返?李三坚怎么也想不明白,在泉州多呆些日子,自己再遍请名医,也许会使苏轼的病情得到好转。
  李三坚想到此处,就给苏过使了个眼神,意思是让他好好劝劝他老爹。
  苏过会意,就对苏轼说道:“父亲,所谓盛情难却,李生他如此诚心诚意,不如就在泉州多住些日子?”
  “不必说了,我意已决!”苏轼摆摆手后,对李三坚说道:“临行前,为师有一句话赠与你。”
  “谢恩师赠言,弟子洗耳恭听。”李三坚无奈之下,只好拱手说道。
  “泉州之政事随你怎么治理,无论好坏优劣,均干系不大,可泉州之兵事你定要慎之又慎,万不可贸然行事。”苏轼缓缓的叮嘱李三坚道。
  “恩师之言,弟子定当铭记肺腑,恩师就放心吧,弟子早已不是儋州之时的少不更事的少年了。”李三坚拱手应道。
  此前李三坚将自己经略泉州之策,也就是治政、强兵的计划,已经告诉了苏轼。
  此时苏轼叮嘱李三坚的意思就是,治政可以,强兵不行。
  治政,无论你李三坚治成什么样子,均问题不大,最起码总会有回旋余地的,可强兵的话,一旦引起宋帝赵佶的疑心,那么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可大宋不知道什么时候将会发生一件大事,将会是社稷坍塌、生灵涂炭,虽说李三坚仅为宋一名知州,但早做准备比晚做准备好,做些准备总比不做准备好。
  目前来讲,这件事情整个天下,几乎只有李三坚一人知道,李三坚又怎么明言于苏轼?
  话说说出去也没人信啊,甚至李三坚还会被当作神经病或反贼下了大狱。。。
  再者说,泉州恶劣的环境,李三坚也需要一支强兵,反正指望朝廷那些“老爷兵”是指望不上的。
  因此李三坚答话之时,有些言不由衷、阳奉阴违的。
  “坚儿,无绝对的权力莫为绝对之事。”苏轼最后对李三坚说道。
  无绝对的权力莫为绝对之事!李三坚心中细细的琢磨这句话。
  “恩师,恕弟子直言,你这。。。这又何必如此性急的北返啊?朝堂之中。。。也许已无您的立足之地了。。。”半响之后,李三坚仍是不死心,仍是想劝苏轼留在泉州,于是结结巴巴的对苏轼说道。
  此时朝廷,宋帝赵佶虽已赦免苏轼,已经免去苏轼的流配之罪,但朝廷给予苏轼的官职,仅是一个小小的七品朝奉郎,连李三坚都不如,李三坚可是朝廷六品朝议大夫。
  要知道此时拿名望与资历来说,李三坚可是为苏轼提鞋都不配。。。
  并且只有寄禄官,而无实际差遣,这表明什么?表明朝廷,表明宋帝赵佶根本没有重视苏轼,根本无重用苏轼之意。
  既然如此,苏轼还返回开封府作甚?不如呆在泉州颐养天年算了。。。
  苏轼闻言,长叹着拍了拍李三坚的肩膀,就沉默不语,不知道他在想什么。
  。。。。。。。。。。。。。。。。。
  “恩师,弟子也有一件事情要于你说。”李三坚支开苏过后,对苏轼说道。
  “坚儿,有事直言便是。”苏轼温言道。
  “恩师,若干年后,百余年甚至千余年,您和您的诗词将会受到万民敬仰,驰名遐迩于世,群星闪耀的历史长河之中,您实为‘千古第一人’也。”李三坚低声说道。
  苏轼闻言顿时呆住了,转头怔怔的看着李三坚,是久久不语。
  百余年、千余年之后?他是如何知道的?苏轼见李三坚的模样,并不是阿谀奉承的模样,而是一副了然于胸的模样,于是心中暗暗纳闷道。
  。。。。。。。。。。。。。。。。。。
  “弟子送别恩师,恩师一路保重,定要一切以身体为念!要不师尊就别北行了?回去泉州算啦!”
  竖日,苏轼仍是坚持北行返京,李三坚无奈之下,也只好率人送出二十里开外,此时已经快出泉州地界了,李三坚仍是恋恋不舍、唠唠叨叨的。
  “李生回去吧!”苏过叹了口气后对李三坚说道:“父亲的脾气你又不是不知道,他决定的事情是不容更改的。”
  “哎。。。”李三坚也是叹了口气,无可奈何的摇了摇头。
  “父亲让我告诉你一声。”苏过随后对李三坚说道:“父亲说了,泉州三日是他这十余年间最快乐的日子。”
  “恩师。。。”李三坚又是长揖于地。
  苏过点点头,就跳上了苏轼的马车,绝尘而去。
  “主人,回去吧,回到泉州天恐怕要黑了。”山魁见李三坚仍是恋恋不舍的望着早已望不到的马车,心中不忍,于是劝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43/79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