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时雪(校对)第34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42/796

  而此时泉州米粮等物的价格暴跌,就更加剧了这种情况,若是仍是坚持不出手的话,那么也许此次泉州贩粮将会赔个血本无归。
  而将贩运至泉州的米粮不在泉州出售,或者运往他处,或者原路返回,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也是下下之策,原因就是,其一他处或原产地的米粮价格还不一定有泉州的高;其二就是运往他处或原路返回,途中的损耗也是无法预料的,甚至返回途中还可能遇到台风、飓风等等,那就人财两空、大事去矣;其三就是人力船只航行是要依仗风向、潮汐、水流等等,风向、水流不对,根本就是寸步难行,泉州之行也就是来得去不得。
  这些事情李三坚事前都是考虑过的,因此才大胆行此“倒行逆施”之举。
  因此此时外来诸商在咒骂泉州州衙,咒骂泉州本地诸商的同时,也在拼命抛售手中的米粮等物,能够早一日出手,就早一日得到解脱。。。
  尽快出手,能够赚到就再好不过了,若是赚不到,只要不亏本也行,亏本亏得不多也认了,此时诸商均如此想到。
  当然也有少数负隅顽抗之人,最后的结果就是血本无归。
  “哈哈,东坡先生,果然是名师出高徒啊,有你这个名师,方能教出如此‘刁钻古怪’的弟子啊!”
  李三坚发布府令之时,胡文海与苏轼就坐在州衙之中,就如两名监工般的,“虎视眈眈”的盯着李三坚。。。
  此时胡文海见李三坚的策略已经起到了奇效,泉州米价是直线下跌,不由得大喜过望,哈哈大笑着对苏轼说道。
  “拾人牙慧,不足为奇!”苏轼靠在软椅子之上笑道。
  苏轼话虽如此,其实对李三坚还是较为欣赏的。
  李三坚“反其道而行之”的举措,并非首创。
  宋仁宗皇祐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宋两浙路亦是因天灾造成了饥荒,当时也是米价踊贵,饥死者相望。诸州官府为平抑粮价,皆在衢路立告赏,禁人增米价。米价虽然控制住了,但市场上却没有多少米可以出售,饥荒仍是得不到缓解。
  过后米价仍是暴涨,当时时任杭州知州的范仲淹,就四处张贴榜文,官府也是大肆收购米粮,并不抑米价,故意抬高米价。
  于是各地商贾见有利可图,就组织粮船蜂拥而至,随后杭州米价就应声而跌,不但米价跌了,杭州市面之上的粮食供应还异常充足。
  应该说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平抑米价的办法是极为冒险的,其中的变数太多了,稍不留意,就会“鸡飞蛋打”。
  同时采取这种办法,还会受到弹劾,还会受到朝廷严惩,原因就在米粮都运往你泉州了,将会造成其他地方缺粮,若是宋其他受灾州府均采取这个办法,那么岂不是会乱了套了?
  因此“范公救灾之策”在有宋以来,基本上只出现过两次,一次就是范仲淹首创,一次就是熙宁八年,越州知州赵抃,就采取了“范公救灾之策”,并收到了奇效。
  李三坚采取的“范公救灾之策”,算是有宋以来的第三个,同时也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泉州米粮价格应声而跌。
  苏轼久居官场,熟读史书,对于这段历史当然是烂熟于心了。
  而使苏轼不明白的是,李三坚是如何知道“范公救灾之策”的?难道数年不见,李三坚的学问进展到了如此程度了?
  苏轼同时还为李三坚捏了把汗。
  李三坚简直是胆大包天,苏轼心中暗道,或者他是无知者无畏?
  “坚儿,你是如何知晓‘范公救灾之策’的?”于是苏轼考虑片刻,问向李三坚道。
  “‘范公救灾之策’?”李三坚闻言纳闷的问道:“弟子哪里知道何为‘范公救灾之策’?请恩师赐教!”
  这次苏轼前来泉州最令李三坚高兴的是,苏轼已经默许李三坚重归师门了,原因就是李三坚自见到苏轼之后,一直以弟子自居,以弟子自称,而苏轼并未表示反对,这就表明了苏轼已经默许李三坚重归门第了。
  而最令李三坚担忧的就是苏轼的身体,对此,李三坚早已命许叔微遣最得力的医吏前来照顾苏轼。
  李三坚本打算使许叔微亲自前来照顾的,可苏轼却坚决不允,原因就是许叔微目前最为紧要之事为防止灾区疫情的发生。
  对此,李三坚时愈发敬重苏轼了,其不愧为一名清廉、勤政、爱民的好官。
  苏轼闻言就简单的将“范公救灾之策”描述了一遍。
  “范公大才,弟子难及其万一!”李三坚闻言吃了一惊,连连感叹道。
  此时李三坚是由衷的感叹,李三坚懂这些道理,不足为奇,可早在皇祐二年,范仲淹就采取了这个策略,这是什么?这是运用市场规律来救灾,古人的智慧,使得李三坚是由衷的佩服与感叹。
  “这么说,李翰韧你是确实不知了?那么你为何为此举?为何与范公不谋而合?你到底是怎么想的?”此时的胡文海也是异常好奇,于是问道。
  “恩师,胡提刑!”李三坚闻言拱手施了一礼后,伸出右手后问道:“这是什么?”
  苏轼、胡文海闻言一起翻了个白眼。。。这是什么难道他们还不知道吗?这是手,或者称为爪子。。。这小子,就喜欢卖关子。。。两人一起心中暗道。
  “此为手也!”李三坚也觉得在两位师父级别之人面前卖关子有些不好意思,于是连忙老实说道:“学生目前居泉州知州之位,因而学生的这只手是可以强行压制住泉州的,也就是说,学生可以泉州知州之权,采取一些强硬手段,从而控制泉州米价,平抑泉州物价。”
  “不过!”李三坚顿了一顿后接着说道:“不过除了学生这只手之外,还有一只手,这只手并不是人之手,就权且称之为‘市之手’吧。”
  “‘市之手’就是市场之手吧?”苏轼问道。
  “恩师所言甚是!”李三坚点头道:“‘市之手’是可以调节市场价格的,‘供过于求’,物价就会下跌,反之,‘供不应求’,价格就会上涨。学生以为,‘市之手’必须得到尊重,可以利用,但不能违背。若违背‘市之手’,必然就会受到‘市之手’的严惩!”
  “‘供过于求’、‘供不应求’?”胡文海闻言赞道:“李翰韧不愧为状元及第也,果然腹有韬略,因此你就故意四处张榜,提高官府籴米之价,从而泉州粮船云集,米价自然就会下跌?李翰韧,老夫今日算是开了眼界了,同时你所说的‘市之手’并未说完吧?老夫今日倒是想继续听听,不知李翰韧可否继续告知?老夫洗耳恭听了。”
  “这。。。此事说来话长,今日只能简略说说此事。”
  于是李三坚又简略的解释了一番‘市之手’之事。
  李三坚所说之事,苏轼、胡文海等人从前也并不是没有想过,一些事情甚至已经做过,但从来没有人像李三坚这般简单却又系统概括过。
  当然一些理论,苏轼与胡文海是又没想过,也没有做过。
  李三坚说着说着,脸上不免露出了得意的神情。
  “孺子!”此时苏轼见李三坚得意忘形的模样,于是怒道:“区区些许伎俩,就得意忘形了吗?你可知你已犯下了大错,你又是否知道该如何善后吗?”
  苏轼忽然震怒,不由得剧烈咳嗽起来。
  “弟子知错,弟子知错,恩师息怒,保重身子。”李三坚闻言慌忙连连认错,并走过去扶住了苏轼。
  我到底有何过错?话虽如此,此时李三坚心中仍是不明白到底错在哪里。。。
第七十三章
师恩如山似海
  李三坚得意忘形的大谈市场之道,大谈“市之手”,使得李三坚的师父苏轼是大为震怒,出言训斥李三坚。
  李三坚是念及苏轼为其师父,同时年事已高,身体欠安,因此才连连认错,其实心中并不服气。
  “恩师息怒,弟子实在是不知错在哪里,请恩师赐教!”李三坚待苏轼怒气稍歇之际,方才开口问道。
  “你真的不知?”苏轼见李三坚满脸疑惑的模样,于是喘了口气,缓缓的说道:“范公当年行此举,乃是缓缓而行,此事也是宜缓不宜疾,如此方是妥当万全之举。可你是怎么做的?不到两个月,你就购买了如此之多的米粮,几乎将泉州之米粮搜刮一空,期间又有多少饥民由此饿死,你知道吗?此一错也。其二就是泉州外来商船云集,运来的可是我大宋的米粮,是其他州府的米粮,此时他们又如何渡过饥荒?此二错也!”
  苏轼说到此处,忽然想起了那人,那人是一心的为国为民,就是太操之过急了,结果事情反倒是欲速则不达,此时的李三坚与当年的那人是何其相似啊!
  苏轼只说了李三坚的两个错处,就将李三坚说得是哑口无言,汗水顺着脸颊就流了下来,不知道是天气炎热的缘故还是被说到了痛处。。。
  苏轼随后看了李三坚一眼接着说道:“泉州外来商贩家中也并不是个个都是富可敌国,他们也许为了此次贩卖是倾其所有,可你如此不顾一切的黜低米价,那么他们这次前来定会是倾家荡产、血本无归,坚儿啊,你可知道,他们亦是我大宋之民,为何你如此的厚此薄彼?这是你此次犯下的第三个过错!”
  “恩师教诲,弟子如雷贯耳,是弟子考虑不周,弟子知错!”此时的李三坚方才幡然醒悟,连忙躬身行了个大礼后说道。
  李三坚身上的汗水也是越来越多,直至完全打湿了身上的官袍。
  “还有一处你定要留意。”苏轼见李三坚认错态度诚恳,脸色、语气方才稍缓,看着李三坚说道:“谷贱伤农,你如此不顾一切的黜低米价,若是不加控制,将会损伤谷农,将会害泉州之根基,你定要记住这句话,民以食为天!”
  “恩师之言,弟子如雷贯耳,如霹雳过耳也,弟子敢不遵从恩师之命?”李三坚闻言又是连连应道。
  “好了,好了,东坡先生!”胡文海一旁开口对苏轼说道:“李翰韧他毕竟才二十有二,如此年少却有如此作为,已经是很不错了,老夫若有如此亲传弟子,梦中都会笑醒的。”
  “李翰韧,现在你应该知道如何做了吧?”胡文海随后转头对李三坚说道。
  “这。。。学生从恩师之命,稳定泉州粮价,再将多余的米粮或水路或陆路,运往他处,以缓他处的饥荒?胡提刑,你看如何?”李三坚沉吟片刻后答道。
  随后不久,李三坚就与崔通判商量,在泉州米粮价格下跌到一定程度之后,官府再行收粮之举,将泉州米价基本上稳定在了每斗八十钱上下,稳定在了灾前的价格,同时李三坚要收来的米粮由水路或陆路,运往其他州府。
  这件事情过后,泉州州府不但是仍有一些余粮,还赚了不少钱,李三坚随后就将这笔钱投在了泉州之事上面。
  当然此为后话,暂且不表。
  “很好!”胡文海闻言满意的点头道:“只要你李知州将多余的米粮运往其他州府,今后的事情就由老夫一力承当,你看如何?”
  “多谢胡提刑,学生感激之至!”李三坚闻言喜得连忙拜谢道。
  。。。。。。。。。。。。。。。。。
  “救灾恤患,尤当在旱、涝。若灾伤之民,救之于未饥,则用物约而所及广。不过宽减上供,粜卖常平,官无大失,而人人受赐。若救之于已饥,则用物博而所及微,至于耗散省藏,亏损课利,官为之困,而己饥之民,终于死亡。。。”
  “以民为本。人主之恃者,人心而已,人主失人心则亡;天下归往谓之王,人各有心谓之独夫;民者,天下之本,而财者,民之所以生也;众而不可欺者,民也。”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未有不能正身,而能正人者;胜固欣然,败亦可喜;浩然天地间,唯我独也正;无事以当贵,早寝以当富,安步以当车,晚食以当肉;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不羡千金买歌笑,一篇珠玉是生涯;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人欲无穷,物足有尽,超然物外,无往不乐;处贫贱易,处富贵难,安劳苦易,安闲散难,忍痛易,忍痒难,人能安闲散、耐富贵、忍痒,真有道之士也;崇德而定势,行又而忘利,修修而忘名;寻万物之理,无往而不自得;千夫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恩师教诲,弟子谨记!”李三坚跪坐在地上,拱手应道。
  泉州一间幽静的书屋之中,苏轼强撑病体,授业于李三坚,李三坚恭敬而受之。
  这还是李三坚自琼台儋州听教之后,再一次聆听苏轼教诲,使得李三坚感慨万千,同时李三坚心中也是异常的痛苦、难受,原因就是苏轼的身体已经是一日不如一日了,可李三坚却想不出或找不到任何缓解苏轼病情的办法。
  若这个世上有医治苏轼的灵丹妙药,那么李三坚必会不顾一切、豁出性命也要取来的。
  。。。。。。。。。。。。。。。。。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42/79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