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贞观当太子(校对)第49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90/528

  而诸子百家,也能从这件事里得到巨大的好处。
第683章
:历法
  在太极殿之会前,有不少没能获准参加的人,将与会的各家称为「木胎泥菩萨」,声称他们登上太极殿,只会给当权者逢迎拍马,根本不可能有什么作为。
  大家都明白,那些人说这种话,不过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而已。
  但是明白归明白,心里多少会有些芥蒂。
  如今有了这件事,他们就可以重新昂首挺胸面对世人了。
  能够亲身参与一国律法的变迁,谁还能说他们无所作为?谁还敢说他们是「木胎泥菩萨」?
  他们一定会喷对方一脸盐汽水。
  ……
  杨师道的帛书刚刚念完,还没来得及坐回座位,新儒的人就迫不及待地出列拜道:“启奏陛下,臣闻:文子曰「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昔高祖与关中百姓约法十二条,正应此理。”
  “今之地方官,不体天心,常有过刑之举,小民饱受其苦。”
  “陛下怀仁德之心,不忍百姓受苦,此乃圣君之行,臣谨为天下贺!”
  “臣愚以为,眼下当循高祖故事,立善法以治天下,使百姓皆得其惠!望陛下圣裁……”
  那人的话说完,李承乾还没有表态,法家众人先有了反应。
  看着那个新儒士子,「张世」们的牙都快咬碎了。
  【麻蛋,狗日的新儒不讲武德,律法之事,自然该由我法家先出头,哪有你儒家说话的份?】
  抱着这种心思,法家的人也不甘落后,紧跟着出列拜道:“启奏我主万岁,臣闻「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
  “当今之世,正处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合该变其法,改其律,修其令,使士农工商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在法家之后,黄老、荀子、孟子等学派接连出列表态,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
  当今天下的局势已经变了,之前的法律不够用,是该修一套新的法律,用来适应新的时代。
  ……
  原本诸子百家不可能这么好说话。至少,儒家就一定会站出来BB。
  儒家从孔子开始,就提倡「仁政」的「教化」。
  几乎每一个儒生,都相信可以通过教育,将一个坏蛋转变成好人。
  哪怕是主张人性本恶的荀子学派,也坚信道德教化足以改变一切!
  从儒家彻底掌握话语权的那一天开始,中国王朝的政策,就从「王霸并用」,慢慢变成了「德主刑辅」,历朝历代的律法也越来越偏向于「人治」,而不是「法治」。
  换一个时间来说这件事,儒家各派一定会站出来,和皇帝讨论讨论到底是需要立法,还是需要推行教化。
  但是眼下,儒家可没那个心情。
  前两天李承乾的表现真的是吓到他们了,为了挽回儒家在皇帝心目中的形象,他们不得不暂时放下心中坚持的信念,先把皇帝哄好了再说。
  ……
  御座上,李承乾满意地点了点头。
  他也知道「投桃报李」的典故,既然诸子百家这么给他面子,他当然也得做些什么。
  皇帝陛下装模作样地沉吟了一阵,悠悠起身,朗声道:“既然诸子百家各位大贤皆认为当订立新法,为万世之仪表,朕自当欣然从之……”
  李承乾这句话一出口,等于是将订立新法的功劳扔给了诸子百家,让他们可以拿回家在其他学派面前尽情地吹牛逼。
  各家各派的人顿时面露喜色,躬身再拜道:“陛下圣明,臣等百拜顿首。”
  李承乾不置可否地点点头,重新坐了回去。
  杨师道将手里的帛书放下,拿起另一道,稍微扫了两眼后,在心里感慨道:“果然如此。”
  实际上,在将这个议题交上去的时候,杨师道就已经知道,此事必然成为太极殿之会的焦点。
  因为,它可以满足在场所有人的利益。
  既可以让诸子百家享受一番「国家主人翁」的滋味,也能让天子得到所有人的阿谀奉承。
  最重要的是——它完全不会影响朝廷任何政策,也不会损害任何人的利益!
  这么好的议题,杨师道翻遍秘书监的档案,也才找到这么一个。
  它如果不能被选中,那首辅大人可就真的要怀疑世界了。
  ……
  清了清嗓子,杨师道装出一副沉痛的表情,缓缓念道:“太常博士李淳风奏曰「自先帝太宗文皇帝继位以来,寒暑之变,黄河之决,间者有岁……今之所用戊寅元历,多有疏漏之处,以至于节气混乱,四时不宁,请更之。」”
  “陛下制曰「可,请于太极殿上求教百家诸子,有明于历算、天文、阴阳堪舆者,不吝见告,朕将择其善者而从之。」”
  杨师道的话还没说完,诸子百家就都来了精神。
  历法,在古典中国政治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几乎能够和礼乐制度相提并论。
  因为,在这个将老天爷视为最高主宰的时代,历法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关系到一个朝廷的统治是否正当。
  一个王朝,如果连历法都搞不清楚,又怎么能说自己受命于天,奉老天爷的命令统领天下?
  是以,每个王朝刚刚建立的时候,除了组建文武班子,制定礼仪和法律,最重要的事就是修订属于新王朝的历法。
  大唐现在所用的「戊寅元历」,就是高祖武德二年的时候确立的。
  只不过当年高祖找了个二把刀,手艺太潮,这才用了三十几年,就已经到了不得不重新修订的地步。
  而只要这件事做成了,整个大唐朝廷从上到下可以说是皆大欢喜。
  诸子百家可以得名,文武百官可以得利,就连皇帝,也能借着这件事,证明他真的是受命于天,从而巩固他的统治,震慑某些或许存在的宵小之徒。
第684章
:数学
  对于历法、礼乐这类花里胡哨的东西,儒家向来是最积极的。
  其他各家还在考虑措辞的时候,儒家已经迫不及待出手了。
  从太极殿之会开始就被各种针对排挤的鲁儒,这次终于有了扬眉吐气的机会。
  孔宣和身边几个同伴对视一眼,起身拜道:“臣闻「律历者,天所以通五行八正之气,地所以成熟万物也。」古时圣王易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推本天元,顺承厥意。”
  “陛下既有意更正律历,臣愚以为,当效前人故事,易百官公卿之服色,以示各司其序,不相乱也。”
  孔宣这话说的合情合理。
  自从三皇五帝时期开始,改正朔(修订历法),就是和「易服色」联系在一起的。
  所谓「夏之以深衣,商之以褐服,周之以冠冕」。
  说的就是通过改变衣服的颜色和造型,用以区分当下和前朝,让天下人明白,这个世界已经换了主子,从今往后,你们就是新朝的子民,不是旧朝的百姓了。
  当年高祖在位,修订历法的时候,就搞过一次易服色。
  不过就和那二把刀的历法一样,高祖时期的易服色也只进行了一半就没有再继续深入。
  如今既然要修订新的历法,那么顺便把文武百官的着装统一一下,确实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所以,李承乾很干脆的点头道:“孔卿所言甚是,其令有司依孔卿之议,定国朝之服章典制!”
  太常张行成立刻出列受命:“臣太常行成谨奉诏!”
  其实早在先帝在位时期,太常寺就已经在李二陛下的授意下,按照官员的品级高低,制作不同颜色花纹的官服,用来明示上下尊卑。
  如今皇帝想要统一文武百官的着装,对他们来说只需要发一道公文就行了,根本不算难事。
  ……
  孔宣的旗开得胜,大大鼓舞了诸子百家的斗志。
  在孔宣之后,黄老派的人也出列拜道:“臣闻:昔者帝尧禅舜,申戒文祖,云「天之历数在尔躬」。舜亦以命禹。由是观之,历者,人主之所重也。”
  “今之历书既不合用,臣窃以为,当即修之,以使民能有信,神能有德,天下有道,不失纪序,灾祸不生,所求不匮……”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90/5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