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贞观当太子(校对)第3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6/528

  众人一首接一首的作诗,酒宴气氛一直维持的不错。
  月上中天,突然站起来一人,说道:“此次对战突厥,太子殿下厥功甚伟,当此佳宴之际,殿下何不赋诗一首,以为纪念。”
  来了!
  一直冷眼旁观的李建成举到嘴边的酒杯一抖,差点将杯子里的酒洒出来。
  虽说太子自小聪慧,此次对突厥一战,更是智勇双全,可是作诗这方面还真没人知道他到底怎么样,毕竟作诗这回事更多的是靠的天分,后天努力什么的作用不大。
  李建成仰头喝酒,借着机会眼睛扫了一眼李承乾那些弟弟们坐的地方,只见越王李泰眼角含笑,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显然这事和他脱不了干系。
  只怕李承乾作诗之后,他便也要出来作一首,借机压李承乾一头。
  正准备给李承乾示意,那边李承乾已经搭话了:“既然崔大人想听孤作诗,那也不能让崔大人偷了闲,劳烦崔大人替孤斟酒如何?”
  说话这人李承乾认识,名叫崔志成,清河崔家的人,中书侍郎岑文本的手下。
  如此一来,崔志成这番举动出自谁的示意就不言而喻了。
  在场之人大多都不知道,可是身为穿越者的李承乾怎么可能不知道,这个岑文本就是李泰手下头一号的智囊。
  李承乾话音刚落,崔志成倒也干脆,走上前来,提起酒壶给李承乾满上了,李承乾端起酒杯,沉吟了一下。
  他当然不是在考虑怎么写,而是在想抄哪一首比较好,手握《全唐诗》的李承乾在「作诗」这方面称第二,如今的大唐就没人能称第一。
  不过眨眼功夫,李承乾就想好了,转着手中的酒杯,曼声吟道:“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说完,一仰头,将杯中美酒一饮而下。
  群臣一愣,细细品味一番,尽皆叫好。
  李世民也哈哈一笑:“没想到太子竟有如此文采,孔卿功不可没呀。”
  身为太子太师的孔颖达站起身来,行了一礼:“太子殿下天纵英才,臣不敢居功。”
  李二陛下摆摆手:“纵使天纵之才,没有名师教导,终究也会明珠蒙尘。孔卿等人教导太子有功,赏百金。”
  孔颖达带头,几位太师太傅跪在地上:“谢陛下。”
  席上依旧热闹,不过经此一事,话题大多转移到了太子身上,所有人都在称赞太子才华横溢。
  在这其乐融融之时,只有少数有心人注意到越王李泰安静地坐在位子上,脸色很冷。
  李承乾一首《凉州词》技惊四座之后,酒席很快就散了。
  李二陛下带着后宫众人先走,看到李承乾没什么事,李建成也要走,李承乾连忙起身相送。
  这几个正主一走,剩下的便作鸟兽散了。
  李承乾和李建成、李元吉一路,路上随便聊了聊,将二人送出宫后就径自回了东宫。
第三卷:庙堂之上
第55章
:腐儒
  第二天一早,李承乾被内侍唤醒,梳洗一番之后准备上朝。
  今天的朝会主要讨论的就是该怎么样处置这次的战犯,也就是颉利可汗那帮人。
  本来应该还有吐谷浑的,不过吐谷浑被侯君集赶尽杀绝,高昌城更是被他屠了城,根本就没什么好处置的了。
  离家两年,重新回到这座熟悉的宫殿,李承乾并没有乘坐太子车驾,而是带着杨林徒步向太极宫走去。
  漫步在太极宫内,这里的一切和自己两年前离开的时候并没有什么改变,和外面的日新月异相比,太极宫就好像一个亘古不灭的神祗,俯瞰着这片山河,决定着这个世间亿兆黎民的生计。
  走在洒扫干净的御道上,李承乾的心情十分杂乱,脑子里前世今生来回闪现,连他自己都说不清楚到底在想些什么。
  “参见太子殿下。”李承乾正神游物外,突然听到有人叫自己,转眼一看,李恪那熟悉的脸庞映入眼帘,嘴角漫不经心的微笑一点都没变。
  “说了你多少次了,自家兄弟,别老叫殿下、殿下的叫,听着生分,叫大哥就行。老三,好久不见了。”
  李承乾脸上绽放出发自内心的笑意,这种笑意不仅是因为兄弟久别重逢,更是因为李恪是一个聪明人,他知道什么能要,什么不能要。
  聪明人这个世上有很多,可是有分寸,懂进退的却没有多少。
  见李承乾没有坐车,李恪也从马车上走下来,和李承乾并肩而行一边走,一边说道:“本来昨天就想找大哥好好聊聊,无奈太子殿下太受欢迎,小弟实在找不到机会。”
  “你丫少找借口,你要是真有心,孤的东宫你又不是没来过,那些禁卫难道还会拦着你这个蜀王不成?”李承乾失笑道。
  “嘿嘿,那些禁卫自然是不敢拦我,可是某些人见不得有人亲近太子,我可不想落这个埋怨。”李恪的话似乎别有深意。
  李承乾脚步一顿,转过头看着李恪,直到看的他心里有些发毛,才突然哈哈大笑着说道:“我说你小子的蜀王府进宫应该不会走这条路,怎么今天偏偏走了这里,还那么巧碰到孤,只怕是早就等在那里了吧。”
  “嘿嘿,果然还是瞒不过大哥。不错,臣弟一大早就进宫了,大哥离京两年,这长安城可变化不小啊。”李恪话里有话的说道。
  李承乾面色不改,神情淡然地问道:“哦?那不知老三你变了没有?”
  “自然是变了,我现在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爹了。”李恪满脸自豪地说道。
  虽然李恪的话看似插科打诨,不过李承乾还是看懂了他眼里的深意,失笑道:“两年不见,老三你更有趣了。”
  短短几句话,两人想说的话、该说的话都已经挑明了,便换了个话题,随便聊了起来。
  ……
  两仪殿上,百官已经到的差不多了,正在三三两两的说着话,此时就听外面内侍高声唱诺:“太子殿下到!蜀王殿下到!”
  百官连忙躬身行礼,口中齐呼:“参见太子殿下,参见蜀王殿下。”
  李承乾和李恪一进大殿,就看到了百官身后,御阶之下的李泰。
  没办法,殿里所有人都弯着腰,只有他一个人站着,想不引人注意都不行。
  没有管李泰那阴沉的都快沁出水的胖脸,李承乾淡定地挥了一下衣袖:“诸公请起。”
  说完就带着李恪穿过大殿,走到李泰的身边站定。
  李泰心里虽然很不爽李承乾,但这个时候还是不得不拉下脸来,跟李承乾拱了拱手,拜道:“臣弟见过太子殿下。”
  李承乾受了他一礼,伸手把他扶起来,笑道:“四弟无需多礼,你我是亲兄弟,何必如此见外。”
  李承乾如此平易近人的做派,顿时得到了不少人的好感,许多官员都暗自点头,心想太子殿下果然有君子之风。
  李泰却不接他的话,看着一边的李恪,点了点头,说道:“见过蜀王。”
  李恪「嗯」了一声,算是答应了。
  三人这边见完礼,正巧那边内侍喊道:“陛下驾到。”众人连忙找到自己的位置站好。
  李二陛下今天没有穿平常穿的那件杏黄色龙袍(唐朝的龙袍是杏黄而不是明黄),反而穿上了只有在重要场合才会穿的衮冕,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他对这次朝会的重视。
  李二陛下升座,群臣直起身,行了一礼,高呼:“参见吾皇陛下万岁。”
  “众卿平身。”李二陛下的声音传来。
  众人各归本位,李二陛下说道:“此次突厥来犯,太子不负朕之所望,大败突厥,朕心甚慰。”
  李承乾连忙直起身,说道:“全赖父皇英明,儿臣不敢居功。”
  “承乾,你此次大败突厥,功勋卓著,乃三司议定,你就不要谦虚了。”李二陛下说了李承乾一句,继而道,“此次太子出征,火焚黑沙城,生擒颉利可汗等人,众卿以为该当如何处理?”
  “陛下,我大唐泱泱大国,天朝上邦,怎可与这些化外蛮夷一般见识。依臣之见,不如放其等归去,令其年年入供,岁岁来朝,以显我大国风范。”
  说话的是礼部的一个侍郎,名叫李子航。
  前文我们说过,突厥议事的时候是由可汗,特勤,屈律啜等高官先说,然后下面的人再讨论,在大唐,这个顺序就完全反过来了。
  皇帝要议论什么事情,三省六部的头头们是不会说话的,绝大多数时候是找一个官位不怎么高的人先出头,试探一下皇帝的想法,然后那些躲在后面的头头脑脑才会站出来,顺着皇帝的意思往下说。
  刚才站出来的礼部侍郎李子航就是裴寂他们那伙人抛出来问路的棋子,裴寂虽然被李二陛下赶回了老家,可是他所代表的世家势力在朝中依旧根深蒂固。
  李二陛下虽然有心整顿,无奈科举才举行没几年,根本没有那么多的官员用来填补这些人的空缺,所以只好慢慢来,先将这些人调到礼部,御史台这些不什么打紧的衙门,然后再慢慢处置。
  李子航刚才话里的意思很明白,就是觉得应该宽恕这些战败的突厥人。
  他这话一出口,朝堂立马分成态度截然不同的两派,以程咬金、尉迟敬德等人为首的草莽武将顿时义愤填膺,如果不是李靖和李绩这两个老实人拉着,只怕早就冲上去开干了。
  武将这边吵吵嚷嚷的时候,殿左的文官群体又是另外一副景象,除了房玄龄和长孙无忌等寥寥几人脸色阴沉以外,大多数官员都点头不已,显然李子航的话深合他们的心意。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6/5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