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贞观当太子(校对)第29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95/528

  他要的不是眼前这件事的结果,而是要将这些人塑造成反面典型,让其他地方的土豪劣绅不敢再肆意妄为。
  同时,他还计划着以这件事为突破口,改革地方上的权力架构,把所有权力收归朝廷,将整个国家从上到下拧成一股绳。
  而想要达到这个目的,这种不温不火的手段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李承乾需要的是铁血,是牺牲。
  稍作犹豫之后,皇帝陛下面无表情地说道:“韩卿所言确有其理,不知其余诸卿可还有话要说?”
  百官明白,皇帝这么说,就是不满意这个安排,当下开动脑筋,思考起其他的解决之道。
  ……
  人群中,大理寺卿许敬宗一对三角眼骨碌碌地来回转动,将自己入宫以来的见闻前前后后、反反复复琢磨了好几遍。
  片刻后,许敬宗眼前一亮,赶忙起身出列拜道:“启奏陛下,臣有一议。”
  李承乾嘴角微微弯起一个弧度,低头看向许敬宗,温和道:“许卿有何高见,不妨直言。”
  许敬宗躬身应诺,起身冷然道:“陛下,先帝太宗文皇帝在位时曾有言「夫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能载舟,亦可覆舟。」”
  “今河东地方无道,凌虐百姓,有违先帝之训,其罪罄南山之竹难书,决东海之波难洗。”
  “臣请奏吾皇陛下万岁严查之……”
  许敬宗的话听上去和刚才韩远所说的差不多,可是其中的深意就完全是南辕北辙了。
  韩远的建议,重点在于「维稳」,一切以地方上不出现动乱为首要前提。
  在此基础上,能查到什么地步,就查到什么地步,那些查不了的,就权当没看见了。
  而到了许敬宗这里,事件的重点变成了「查罪」。
  无论当地情况如何,不管会造成什么后果,一概察查到底,而且是从严、从重的查,宁可错杀一千,也绝不放过一个!
  ……
  许敬宗的话音未落,殿内百官同时大惊失色。
  当下就有几个老成持重的臣子想要出列表示反对,只是步子还没迈出去,就不得不收了回来。
  许敬宗这家伙鸡贼的很,在陈述自己的观点之前,还把先帝给搬了出来。
  如此一来,他的这个建议就和先帝扯上了关系,成了遵循先帝教诲的忠诚之举。
  反对他这个建议,就等于是反对先帝的教诲。
  反对先帝教诲,就等于是作死。
  投鼠忌器之下,众人就算有再大的怨念,也不得不俯首低眉。
  ……
  和百官不同的是,李承乾早就料到许敬宗会给出这个建议。
  作为一个名垂千古的奸臣加酷吏,许敬宗骨子里的狠辣要远超一般人的想象,不过他的这种狠辣,倒是正合了李承乾的心意。
  等了片刻后,皇帝陛下缓缓开口:“许卿之议,诸卿以为如何?”
  百官早已在心里把许敬宗的祖宗十八代都骂了一遍,可是表面上却没有任何人敢出来表示反对。
  稍作沉默之后,众人同时拜道:“臣等唯陛下之命是从。”
  既然自己不能反对,那么不如就将这口锅扔给皇帝,不管皇帝最后是赞同还是反对,自己等人反正是绝对不会往这个坑里跳的。
  对于百官这点小心思,李承乾完全没有放在心上,历史上的明君,哪一个不是伴着暴君的名头诞生的。
  就是先帝这种万古流芳的圣君,当年在位的时候不也是一天到晚被人喷「苛政猛于虎」么?
  历史,终将只会记得他的功绩,而不会去同情那些死在李二陛下屠刀下的人——不管他们是不是死有余辜。
  想通了这一点之后,李承乾终于下定了最后的决心,从御座上起身,唤道:“中书令何在?”
第427章
:自求伊祜
  岑文本快步走出人群,来到御陛之下拜道:“臣中书令参见陛下。”
  李承乾深呼吸了几次,沉声吩咐道:“制诏:其令大理寺卿许敬宗、门下右丞卢照辞、御史中丞长孙冲三司杂治,察查河东豪强戕害百姓一事,有罪奏之,有恶察之,有冤洗之,有难平之……”
  “另,传召虎贲卫大将军牛进达,整肃军备,以防不测!”
  随着李承乾的旨意下达,百官尽皆悚然,顿时感觉眼前一片鲜红,鼻尖似乎都可以闻到血腥味。
  岑文本没有理会身后同僚们的反应,将李承乾的旨意记下,躬身拜道:“臣谨奉诏。”
  被李承乾点到名字的三个人也一脸严肃地走出队列,来到御陛之下拜道:“臣等谨奉陛下之制。”
  ……
  李承乾满意地点点头,继续道:“河东之事,虽尚未查明,然而空穴来风,未必无因。现行里正之制,颇多疏漏之处,诸卿有何建议,皆具表以闻,朕将自其中择贤者而从之……”
  说完,也不管朝臣们是什么反应,直接拂袖离去。
  黄安在他身后高声喊道:“退朝!”
  文武百官连忙收敛心思,躬身再拜:“臣等恭送陛下!”
  ……
  等到李承乾的天子仪仗消失在众人的视线中,整座含元殿顿时热闹起来。
  文武百官一边向外走,一边议论不休。
  少数人在讨论河东的事情,剩下更多的人,则已经将目光投向了皇帝最后说的那番话。
  里正制度,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就存在于神州大地上的一种古老制度。
  千百年来,王朝更迭数十次,可是里正制度却一直没怎么变化。
  皇帝现在突然提出要改革,众人一时间竟然都有些手足无措,不知道该从什么地方下手。
  ……
  另一边,离开含元殿的李承乾将黄安叫到身边:“去将许敬宗他们给朕叫来。”
  虽然已经下旨调集了军队以防万一,不过李承乾的本意只是要把事情搞大,而不是把事情搞砸。
  因此,该有的交代还是要有的,否则任凭许敬宗那头饿狼由着性子胡闹,最后很有可能会无法收场。
  黄安躬身应诺,转身就要下去安排,还没走出几步,就又被叫了回来。
  稍作沉吟之后,李承乾继续吩咐道:“将改革里正制度一事告知二位皇子,让他们也拿个章程出来,朕要亲自审阅。”
  李彻已经在张世手下混了一年多,李阙也在年初的时候从华阴书苑毕业,被李承乾扔去了户部观政;
  眼下这个机会,倒是正好可以用来检验一下二人学习的成果,以便进行下一步培养。
  黄安听到李承乾的吩咐,没有多说什么,躬身再拜之后转身而去。
  ……
  六月下旬。
  华清宫,温泉殿。
  李承乾斜靠在御榻上,手里拿着两份奏疏静静看着。
  下方,李彻和李阙两兄弟并肩而立,低眉顺眼地等着皇帝老爹的问询。
  半晌,李承乾将手里的奏疏随手扔到案几上,没有发表任何看法,而是问了一个看上去无足轻重的问题:“你二人的奏疏是否都是自己写的?”
  李彻首先回答:“回父皇的话,儿臣所拟奏疏,乃是与几位同僚合作。”
  李阙也在一旁说道:“儿臣所拟奏疏,也同大兄一般,乃与同僚合作而成。”
  听到两人的回答,李承乾心里暗暗叹了口气。
  事情果然和他预想的一样。
  眼下的李彻和李阙,正处于三观塑形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身边人的一举一动,都有可能对他们的价值取向造成极大的影响。
  从二人的奏疏之中,李承乾就已经能够看出一些苗头。
  ……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95/5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