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贞观当太子(校对)第29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94/528

  对于这种事情,他也不知道该怎么评价,不过既然已经知道崔明这么做不是为了给自己挖坑,王士忠也就没什么好犹豫的,当下便点头同意的崔明的计划。
  二人小声计议一番之后,崔明立马召集三班衙役升堂问案。
  因为牛郎中所说的事情牵扯太大,在得到皇帝的授意前,实在不好处置,所以崔明并没有审理这件案子,而是借着小王庄百姓检举的种种恶行,将王里正定了罪,收押进了吉昌县大牢,将他巧取豪夺来的土地发还给了百姓。
  王士忠带着兴奋不已的同乡回到小王庄,将兄嫂托付给周元照看,自己带着两个亲卫快马加鞭的赶回辽东。
第425章
:朝议
  元新五年夏六月乙未(初二)。
  长安,大明宫,含元殿。
  今天并不是朝会期,可是皇帝却突然下诏,召集在京五品以上文武官员入宫朝见。
  朝见的地点,从寻常举行朝会的宣政殿,改在了含元殿。
  作为大明宫的正宫大殿,含元殿一般只有在极为重大的场合才会启用。
  但凡在这里举行朝会,必然有足以轰动整个天下的大事即将发生。
  ……
  文武百官在内侍的引领下走进大殿,趁着皇帝还没有来的这段时间,三五成群的凑在一起,议论着皇帝今天突然这么大张旗鼓,究竟是要做什么。
  人群中,一个身穿兵部官服的郎中小声对身边几人说道:“诸位,我听说前些时候辽王大军出塞,旬月之间拓土数百里,辽王殿下遣特使向陛下献捷。陛下今日召见我等,会否是因为此事?”
  听众里有人摇头否认:“昔日东瀛王拓土倭国,数年间报捷文书也不知来了多少道,陛下从未予以重视。
  直至平靖倭国全境,方才告祭太庙,给予嘉赏。此番辽王战功虽然卓著,却也不值得陛下如此兴师动众。”
  又有人说道:“下官近几日听到坊间传闻,墨苑与遇真观那边似乎又研制出不少新奇事物,其中有一新式火器,堪称威力无穷,陛下今日召见我等,莫非是因为此事?”
  自从炸药出现之后,大唐的各种火器研究也陆续被提上日程,听闻有新式火器诞生,众人纷纷好奇询问内情,只有一个太府寺的少卿在一旁说道:“此事的赏赐早已发下去了,今日朝会,当非为此而来。”
  又有人说道:“……”
  整个含元殿在这一刻变成了菜市场,所有人都在猜测皇帝这番布置背后的用意。
  只可惜一个又一个猜测被人提出,却又被人一个又一个的反驳回去。
  直到最后,众人也没猜出皇帝今天到底要做什么。
  ……
  正在众人准备壮着胆子去找几位阁老询问的时候,黄安的身影出现在御陛上方。
  看到黄安,护卫在含元殿四周,负责朝会秩序的羽林卫士身形一振,甲叶铿锵作响,顿时将大殿中的议论声压了下去。
  黄安略带几丝怜悯的目光从百官身上扫过,清了清嗓子,朗声宣道:“陛下临朝,百官参拜!”
  太和之乐响起,文武百官同时躬身拜道:“臣等参见吾皇陛下万岁!”
  李承乾的身影在一众随从的簇拥下登上御座,语气丝毫没有波动地吩咐道:“众卿平身。”
  “谢陛下!”百官躬身再拜,之后纷纷朝自己的位置走去。
  ……
  各自安坐之后,百官下意识地抬头向御座方向看去,只这一眼,众人便都同时倒吸一口凉气。
  只见皇帝身穿衮服,腰系赤绶,头戴平天冠,隐藏在旒珠后面的目光隐隐微微,看得众人心下一沉。
  要知道,大唐可不是三代(夏商周),也不是秦汉,现在的皇帝,已经很少衮冕临朝了。
  从高祖李渊开始,先后三代帝王,一般都只有在大朝仪或者敬天祭祖之类的场合,才会换上代表天子威权的衮冕,寻常时候,都是穿着常服参加朝会、接见臣子。
  今天皇帝突然穿了衮冕出来,让百官的心肝跟着一颤,所有人的心里同时升起一个念头——事情大条了,肯定有人要倒霉!
  ……
  李承乾面无表情地坐在御座上,森冷的目光从百官身上一一扫过,缓缓开口,用一种可以让长江黄河瞬间封冻的语气说道:“朕日前收到关宁卫大将军薛礼所上的一道奏疏,其中记载可谓触目惊心、骇人听闻……”
  对于皇帝那些「危言耸听」的形容词,百官并没有太放在心上,只是听到皇帝提起薛仁贵,便都开始在心里回想最近辽东发生了哪些事情,希望可以从中找到让皇帝陛下雷霆震怒的罪魁祸首。
  只可惜众人苦思良久,始终没能找出头绪,好在皇帝并不打算让他们瞎猜,发了一通脾气之后,就对身边的黄安吩咐道:“黄安,将薛卿的奏疏拿给诸卿看看……”
  黄安躬身应诺,对一旁侍候的宦官们吩咐了一声。
  众宦官捧着已经提前抄录好的奏疏副本和牛郎中的一部分供词走上前,一一分发给殿中官员。
  百官接过奏疏仔细翻阅起来。
  随着看到奏疏的人越来越多,含元殿上难免出现了一些骚动。
  对于地方上的事情,朝堂诸公多少曾经有过一些耳闻,只是大唐幅员辽阔,各种事情千头万绪,实在是没有更多的精力去关注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在看到薛仁贵这道奏疏前,很多人还以为地方上的那些事情,不过是极少数为富不仁的败类残害乡里而已。
  在他们想来,只要严明法度,选拔能臣干吏出任地方,就能将这些人一网打尽。
  纵然有漏网之鱼,也掀不起什么风浪。
  却没想到,这些地方上的狗大户们居然已经将「残民神功」练到了这么高的段位。
  ……
  李承乾藏在旒珠后面的眼睛四处扫了扫:“看来诸位卿家都有话要说,不知哪位卿家愿意出班与朕分说一二?”
  皇帝陛下的话音未落,百官的议论声瞬间消失,整座大殿鸦雀无声,所有人都把头埋进了胸口,腰背也躬了起来,尽可能地用前面人的身子挡住自己,生怕被皇帝点到名。
  大家都很清楚,事情发展到眼下这个地步,根本就不是随随便便几句话就能够说得清楚的。
  皇帝今天如此隆重地召集百官朝议,摆明了就是不想轻饶了这件事,这个时候出头,万一要是被皇帝抓了壮丁,被分派去解决这件事怎么办?
第426章
:苛政
  李承乾这句话一出口,殿中百官的神色顿时变得越发紧张。
  对于当下的官吏来说,皇帝发飙,乃至于嚷嚷着要杀人,都算不上什么大事,他们所惧怕的只有两句话。
  第一句是“卿年事已高,如此勤劳王事,夙兴夜寐,朕实不忍……”
  第二句就是李承乾刚刚说的那句“无人能佐朕乎?”
  前面一句看上去似乎是赞赏勉励的话,可实际上却是暗藏杀机。
  皇帝但凡对某个臣子说出这句话,聪明人立马就会主动上书乞骸骨,回家种地抱孙子,落得个一身清净,说不定还能从皇帝那里得到一些赏赐作为遣散费。
  但是如果他恋栈权位,不想体面下台,那么专政的铁拳很快就会教他做人。
  丢官夺爵,罢职回乡还算是轻的,严重一些,甚至有可能连命都保不住,还要连累家人一起遭殃。
  ……
  至于后面那一句,比起前一句的杀伤力要更大。
  前面这句话,一般只用来对付皇帝看着不顺眼,却又不能直接下手处置的人。
  例如先帝太宗时期的裴寂和萧瑀,就是被李二陛下用这句话赶回老家的。
  可是后面那句「无人能佐朕乎」,是对整个朝堂所有官员说的!
  这句话一出口,百官能够应对得当还则罢了,一个应对失措,紧随而来的就将是涉及整个朝堂的大清洗!
  所有皇帝看着不爽的人都会被借机清除,换上皇帝自己的心腹。
  ……
  为了自己的前程着想,文武百官终于不得不站出来表态。
  只是这个态度该怎么表,却还是有着不少说道的。
  低头一番眼神交流之后,殿内站着的人群里,一个礼部郎中被作为试探皇帝心意的棋子扔了出来:“臣礼部郎中韩远启奏陛下,河东之事眼下仅有一面之词,尚不足以为信。臣愚以为,当速遣一忠厚长者前往河东察查真相,勿使出现冤屈……”
  这句话从理论上来说没有任何问题,也确实可以在保证地方安宁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解决此事。
  只是李承乾却并不打算按照他的建议去做。
  那些地主老财有多坑爹,李承乾不用调查都知道的一清二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94/5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