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贞观当太子(校对)第28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83/528

  听到皇帝的问话,几人对视一眼,最后由侍中马周出列拜道:“臣侍中马周昧死以奏陛下:宗周诸侯八百,乃有春秋战国数百年乱局,前汉(西汉)裂土封疆,以至于七国作乱……分封之举,实祸国之道。”
  “臣等受命于先帝,辅佐陛下,不敢不谨小慎微,还望陛下收回成命,取消分封之举。”
  话音未落,马周便长长一揖,其他三人也跟着一起拜道:“还望陛下收回成命,取消分封之举。”
  李承乾面无表情地坐在御座上:“几位卿家未免有些太过紧张……”
  “依朕之见,昔日宗周分封,前汉藩国,之所以能搅动天下风云,概因其分封之地位于九州之内而已。”
  “倭国之土远离神州,不明圣人礼乐教化,贸然行之以郡县,恐难以治理。”
  “朕封李恽于东瀛之地,乃为教化之故,待到化夷为夏,再收之以为郡县,未为晚也。”
  “神州之内,朕不会再行分封之策。”
  ……
  随着李承乾的叙述,几人都有所意动。
  倭国离关中实在太远,政令从长安出发,想要抵达倭国,路上至少也要小半年。
  这还是在一帆风顺的情况下,如果万一路上出了什么意外,遇上了风暴之类的灾害,耽误时间不说,甚至有可能出现死伤。
  在倭国开辟封建,确实是一个不错的解决办法。
  只是如果这么轻松就被皇帝说服,同意分封,大家出去实在没办法和百官交代。
  稍作思量之后,尚书右仆射杨师道便出列拜道:“陛下所虑,臣深以为是……然臣所忧者,日后或有不臣之辈起于边陲化外之地,为子孙之祸,甚至于有楚庄、秦武之流,目无君上,兴兵中国……”
  杨师道虽然说的委婉,不过李承乾很清楚,这种情况不是有可能发生,而是必然会发生。
  只要将来的某一天,坐在长安的天子昏庸无道,导致天下板荡,民不聊生,大唐周围那些被李承乾分封出去的大王们,肯定就会学着商汤周武,来一场吊民伐罪的战役。
  「清君侧」的同时,捎带手把坐在皇位上的天子也一并给清了,自己坐到天子的位置上试试御座的软硬。
  甚至于都不用中国出现昏君,只要那些分封出去的大王们有了野心,没有罪过,也要给你找些罪过出来。
  ……
  李承乾可以清晰的预见到,在将来的世界里,他分封出去的那些诸侯,为了中国天子之位,将战火烧遍整个欧亚大陆,甚至于连现在还不知道在哪里的美洲,都有可能被卷进来。
  这是人力所不能阻止的事情。
  只是,预见到了又如何?
  谁说李承乾就一定要阻止了?
  在他的心里,皇位,不过是一块帮助自己让华夏民族站上世界之巅的踏脚石而已。
  至于自己死后会怎么样,皇位会不会从自己的子孙手里丢失,被李氏的其他分支,甚至于被外姓夺走,李承乾并不在乎。
  他需要的,只是坐在皇位上的那个人能够继承自己的意志,带领中华民族成为蓝星NO.1就行了。
  更何况,有他留下的种种布置在,这种情形就算要出现,那也是很久以后的事情了。
  那个时候,大唐本土有很大概率已经进入比较先进的工业社会。
  有了资本和科技这两只铁拳,大唐本土相对于周边那些封国而言,就是一个永远也无法战胜的庞然大物。
  只要无线电技术被发明,距离无法再成为限制大唐扩张的阻碍。
  掌握了飞机大炮的唐军,就可以真正开启自己统一蓝星的征程!
第410章
:画饼
  想到这里,李承乾换了个舒服的姿势,浑不在意地说道:“几位卿家的担忧,朕自然明白,只是……”
  “朕相信,朕的子孙只要能够铭记先王教诲,以民为重,以德治国,以祖宗基业、江山社稷为念,商汤、周武之事必不至于复见。”
  “倘若某一日,朕的子孙果然成了桀纣之属,那有德之人应天而起,吊民伐罪,也不过是其中应有之义罢了……”
  (?`?Д?′)!!(?`?Д?′)!!(?`?Д?′)!!
  听到皇帝这么说,房玄龄等人的下巴直接掉在了地上。
  谁也不知道当今天子的脑洞到底是怎么开的,竟然能够说出这种话,几人一时间竟然有些不知道该怎么接话了。
  ……
  不等几人回过神来,李承乾再次抛出一枚重磅炸弹:“除倭国列岛外,日后大军出塞,西域各国、突厥、吐蕃、乃至于天竺、安息、大食,皆在分封之列。”
  “除宗室诸王,凡有功于国,有爵在身者,朕便效宗周故事,裂土封国,使其立社稷,传宗庙,万世不绝!”
  “功劳卓著者,朕不吝以异姓为王!”
  这一棍子打下来,还没从震惊中恢复过来的房玄龄等人只感觉眼前金星乱冒,有种白日做梦的虚幻感。
  李承乾神色平静地看着猛咽口水的几人,这个世界究竟有多大,在这个时代,没有人比他更清楚。
  且不说虚无缥缈的美洲大陆,就是肉眼可及的中亚、西亚、印度和欧洲,加起来就是一块数十倍于大唐本土的广袤天地。
  想要统治这么大一片疆域,仅仅只是依靠分封宗室,就算把李家的男人全都累成肾衰竭,也绝对不可能办到。
  分封功臣,成了必不可少的备选方案。
  原本李承乾打算等到大军出塞,和西突厥人刚正面的时候,再来宣布这个政策。
  只是现在,出于笼络人心的需要,这个计划不得不提前面世了。
  ……
  这么做的效果很明显。
  至少房玄龄等人已经将他们进宫的目的抛到了九霄云外,每个人都在巨大的利益面前目眩神迷。
  他们也明白,皇帝现在说这些,只是在开空头支票而已。
  不过这张支票,谁也没办法拒绝。
  开国家,建社稷,是这个时代任何人都没有办法视而不见的巨大诱惑,更不用说皇帝还承诺以异姓为王了。
  哪怕是城府最深,心思最重的房玄龄,这个时候也感觉自己的心脏险些就要跳出胸腔,那张沟壑纵横的老脸几乎能与传说中的关二爷媲美。
  ……
  沉默半晌后,从见面开始就没有说话的房玄龄出列拜道:“陛下以异姓为王,与祖制不合,臣身为宰相,坐镇首辅,不得不谏。”
  说完,就跪倒在地,一个头磕了下去。
  李承乾坐在御座上,嘴角弯起一个弧度:“呵呵,说什么不得不谏,如果你真的想要阻拦,难道会只是这么表态吗?”
  想想刚才的马周和杨师道,一个用宗周、前汉说事,一个拿着楚庄王、秦武王当挡箭牌,哪个不是言之凿凿,想要跟李承乾论出个子丑寅卯。
  可是到了房玄龄这里,却只来了一句轻飘飘的「与祖制不合」。
  「祖制」是什么?
  往大了说,那是历朝历代沿袭下来的政治规则,往小了说,那就是本朝前任皇帝定下的政策。
  唐朝有祖宗吗?
  当然是有的,不过才两个而已。
  这种祖制,有什么威慑力吗?
  房玄龄这个时候把祖制搬出来,根本就不是为了阻拦这件事,而是为了把异姓封王这口锅扔到李承乾头上。
  自从汉高祖亲封的几个异姓王被他自己斩尽杀绝之后,异姓王等于乱臣贼子这个道理就成了世所公认的真理。
  君不见,后汉的曹操、曹魏的司马昭、前赵的石勒……
  哪一个不是史书上口诛笔伐的乱臣贼子,窃国大盗。
  因此,如果房玄龄不表态,默认了这个安排。
  那么从明天开始,他的名声就要在士林之中臭大街了。
  所以无论如何,解禁异姓封王这个锅都必须扣到皇帝头上,而他则必须要表现出一个臣子该有的操守,「坚决」反对此事。
  要给世人留下一个「不是我贪恋权位,实在是皇帝主意已定,我也是没办法才不得不答应下来」的印象。
  ……
  对于房玄龄的这点小心思,李承心里明白的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83/5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