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贞观当太子(校对)第24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46/528

  加之最重要的军权和财权都掌握在了自己人手里,李承乾这个新君的威势瞬间暴涨,隐隐有了一丝「言出法随」的味道。
  对于皇帝这种揽权的行为,朝堂诸公原本是表示拒绝的,但是过了大半个月,当他们逐渐开始习惯新模式之后,突然发现自己手中的权力好像并没有减少,反而多了许多自主权。
  很多以前需要层层上报,层层审批的事情,现在自己就可以直接做决定。
  官僚阶级都是二皮脸。
  发现了这一点的官老爷们瞬间将之前的牢骚抛到一边,转而又开始赞颂起「陛下圣明」。
  ……
  在一片热火朝天的马屁声中,大唐贞观十四年走到了年底。
  就在十二月的最后几天,李承乾带着后宫上下人等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搬家运动。
  在经历了隋唐两代将近半个世纪之后,太极宫终于完成了它的使命,被李承乾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新君新气象,元新元年的元日大朝会(好绕口),李承乾准备在新建成的大明宫中举行,借此向全天下宣告新时代的降临!
第359章
:新的时代(一)上计
  元新元年正月甲子(初一)。
  三更的鼓点刚刚敲过,长安城东北方向,龙首原下,就已经是一片人头攒动,车水马龙的景象了。
  在京各衙门官员,乃至于关中、河南等地的官员,都在这一天赶到了长安,参与新君登基之后的第一次元日大朝。
  大唐的那些属国们也派出了各自等级最高的使团,来见证这个历史性的时刻。
  大明宫丹凤门前数以千计的宫灯和火盘次第被点亮,城墙上的火把更是从昨夜一直烧到现在没有停歇。
  明亮的火光将整个丹凤门广场照得如同白昼一般。
  「骨碌碌」的车轮声中,一辆辆装饰富丽堂皇的马车,在家臣仆役的簇拥下驶到近前。
  大唐立国以来封赐的勋臣亲贵施施然走下马车,缓步上前,和相熟的官员攀谈起来。
  在这些人之后,当今陛下的兄弟们也陆续现身。
  曹王李明、粤王李福、河北王李恽、辽王李佑……以至于最后的吴王李恪。
  除了一个魏王李泰之外,先帝诸子们的排场一个比一个过分。
  一辆辆装饰奢侈到了极点的马车,在亲王卫队的簇拥下穿过人群,充分向世人展示了「狗大户」这个词的含义。
  就连一直以来名声不显的岷王李慎和戎王李贞,也在自己的王驾马车上装饰了许多西南诸夷特产的珍奇异物。
  数不胜数的金玉器皿,看得众人一阵眼热,恨不得马上冲上前去,直接将马车拆了卖钱。
  ……
  正当众人眼冒绿光,气喘如牛的时候,贤王李建成和靖王李元吉作为李承乾的长辈,最后压轴登场了。
  看着李恪等人烧包的模样,李建成忍不住皱眉道:“这几个小子也太不知轻重了,本王稍后要与陛下说说,好好煞煞这种奢靡之气。”
  李建成是知道李承乾大部分计划的。
  在他看来,李恪等人现在这么烧包,日后要是真放出去了,指不定要闹出什么乱子。
  无论是为了皇帝的计划,还是为了大唐和李氏的将来,这股歪风邪气都必须要制止。
  ……
  和李建成不同,李元吉倒是很欣赏李恪等人的这种作为。
  在他看来,人生于世,就该及时行乐。
  有钱不花,难道留着一起带进棺材里吗?
  更何况,这些家伙纸醉金迷,对朝廷来说反而是件好事。
  如果他们真的励精图治,大力发展自己的势力,恐怕皇帝反而要担心了……
  在心里转过几个念头之后,李元吉正要开口劝解两句,可惜还没来得及说话,就发现人群有些骚动,所有人都朝着丹凤门两侧闪去。
  李元吉回头一看,也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各地方州府的上计官吏进京了!
  ……
  自从秦汉时期开始,华夏大地上就诞生了一种名为「上计」的制度。
  每年,各地方官府都要将辖下的税收情况,田亩数量,人口户数做出统计,向朝廷汇报。
  最开始的时候,「上计」是朝廷每年最重要的几件事情之一,是很严肃的政治活动,任何人都不敢轻视。
  但是因为魏晋南北朝持续数百年的纷争,这个制度逐渐开始流于形式。
  隋唐建立以后,为了树立中央的权威,朝廷再次把这个制度从垃圾堆里翻了出来。
  ……
  每年秋季税收工作完成之后,各地方官府就会将治下的财政收支、官员政绩等方面的情况做成报表,层层上报,最后以州为单位上呈中央。
  一般来说,地方上的上计工作会在十月份开始,最终在十一月底、十二月初完成逐级上报的工作,将报表交由尚书省审核。
  只是因为去年朝廷发生了太多事情,不只是朝堂,地方上也是一阵鸡飞狗跳。
  加之今年是新君登基之后的第一次上计,为了能在皇帝老子面前留一个好印象,从而简在帝心。
  官老爷们趁着这两个月的时间猛刷政绩,这才一直将本该在十一月份就结束的上计工作耽误到了现在。
  ……
  在文武百官的注视下,一辆马车载着一只贴了封条的大木箱来到丹凤门下。
  一个身穿从四品官服的官员跳下马车,走到丹凤门前,对着城头戍卫的禁军喊道:“并州别驾郑寅,奉刺史李公之命,运并州各府、县、乡、里上计簿,谨呈于天子御前!”
  并州,那是李氏的老巢,是龙兴之地。
  每年的上计工作,并州都是第一个出场的,没有哪个不开眼的敢和他们抢这个威风。
  郑寅的话音未落,城门上就有一个禁军探出头来,朝城下看了看之后,回道:“劳烦贵官将官凭印信拿来看看!”
  禁军说话的同时,一只拴着绳子的竹篮被人从城头扔了下来。
  郑寅走上前,将自己的官凭印信,连带着并州刺史衙门上计的公文一起放进了篮子里。
  竹篮被拉上城头,不多时,原本紧闭的丹凤门就在众人面前缓缓开启。
  一队禁军鱼贯而出,将郑寅连带着上计队伍里里外外仔细搜查了一遍,确认没有任何违禁物品之后,这才将文书递还。
  郑寅朝着领头的禁军队正拱了拱手,带着手下人等通过丹凤门,朝着大明宫内尚书省办公的大殿行去。
  ……
  如此一番忙活下来,已经到了大约后世五六点钟的模样,东方的天空隐隐有了一丝鱼肚白。
  “平明了啊……”
  按照高祖制定的礼仪制度,时至平明,便是元日大朝会开始的时间。
  等在广场上的文武百官、勋臣亲贵们整理了一番仪容,开始按照官阶爵位的大小先后走进丹凤门,朝着含元殿的方向走去。
  等到了含元殿外,早有太常寺的礼官等在这里。
  此时,那些身份地位不够的官员便要止步于此,在这广场上吹着寒风,坐看殿中盛景。
  至于那些位高权重的人,则在礼官的引导下,按照各自不同身份,走不同的台阶进入含元殿落座,静候皇帝陛下登临。
第360章
:新的时代(二)大朝
  大明宫,紫宸殿。
  李承乾平举双手,站在一面一人多高的铜镜前,任由女官和内侍为自己换上全新的衮冕,挂上天子佩剑,对一旁侍候的黄安问道:“百官可都到了?”
  黄安躬身应道:“回陛下的话,百官皆已就位。请陛下移驾含元殿,宣慰诸臣!”
  李承乾微微颔首,心里多少有些紧张。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46/5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