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贞观当太子(校对)第1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528

  通过祭天来表达人对于天滋润、哺育万物的感恩之情,同时也祈求上苍继续保佑华夏子民。
  后世的祭天仪式最初形成于汉武帝时期,同上古时期的祭天已经有很大的不同了。
  汉武帝定制礼仪的时候,规定行三年一郊之礼,即第一年祭天,第二年祀地,第三年祭五畤(就是五方天帝),每三年轮一遍。
  至于祭祀的场所,最开始的时候是每年到高山上去祭祀,后来因为太麻烦,而且劳民伤财,从汉成帝开始就修建了圜丘坛和方丘坛用来祭祀,就是我们习惯称呼的天坛和地坛。
  再往后走,祭祀的周期也从三年一轮减少到了两年一轮,最后变成了冬至祭天,夏至祭地。
  只能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因为懒惰的天性,人对于自然的敬畏越来越小了。
  唐代的祭祀处在了两年一轮的阶段,即头一年祭天,下一年祀地,祭祀的时间分别在冬至和夏至。
  除了这两个专门用来祭祀的时间外,大唐朝廷还会在每年的元日大朝会之后举行一次规模比较小的祭天仪式,李承乾要主持的就是这个仪式。
  在经过了三天的斋戒之后,天还没亮,李承乾就被内侍唤醒,梳洗换装,一番整理之后上了太子车驾,正好赶在第一缕阳光洒下的时候到了圜丘坛。
  在李二陛下和长孙皇后欣慰的目光中祭祀了上天。虽然天气还很冷,不过一番繁琐的流程下来,李承乾厚重的衮服里面都湿透了。
  祭天完了之后还要举行启耕大典,李二陛下和长孙皇后带着后宫的妃嫔子女都作寻常百姓打扮,李承乾也换了衣服。
  经过一番折腾,李二陛下扶犁走了几步,长孙皇后摘了几片桑叶就算齐活,毕竟不可能真的让皇帝皇后干耕田犁地的活,像不像暂且不说,他们也没那技术。
  等到启耕大典结束,这一天就算是过去了,李二陛下一大家子聚在一起随便吃了点东西各自回宫了,李承乾一如既往的被单独留下来,受了好一番训教才被放回东宫。
  举行完了祭天大典,贞观四年就算是正式的开始了,一连好几天,李二陛下都带着房玄龄、杜如晦等一众心腹大臣商量今年朝廷的一些规划,六部的事情都扔给了李承乾。
  李承乾每天从早忙到晚,累的饭都没时间好好吃。
  好在忙碌的时间并不长,劳累了几天之后,就到了一年一度的上元节,按照惯例,放假一天。
  上元节,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元宵节,乃是一年当中第一个满月的日子,对于古人来说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这一点的晚上,长安很难得的没有实行宵禁。
  由于天下平定,突厥也没有来犯,今年的上元节,长安显得分外的热闹,朱雀大街路边悬挂了不知道多少灯笼,形态各异、五彩斑斓的。
  每只灯笼下面都挂着一根纸条,上面写着一道谜语,如果看上了哪个灯笼,只要猜出了下面的谜语,就能把灯笼拿走,每个灯笼周围都围了不少人,只要有人猜出了谜语,顿时就是一阵欢呼。
  宫里依旧举行了盛大的晚宴,在京四品以上的官员都可以带家人参加,往日里看上去有些冷清的太极宫突然变的喧闹起来。
  李二陛下特地下旨,进宫参加宴会的臣子每个人最少都要带一盏灯笼,用来猜谜用,最后谁得到的灯笼最多,陛下会有赏赐。
  酒宴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一帮半大小子就已经耐不住性子,撺掇着李承乾向李二陛下告辞,下去猜谜去了。
  猜谜的地点选在了禁苑,不计其数的灯笼将整个禁苑照的亮如白昼,除了大小官员带进来的,李二陛下还命令将作监临时赶制了不少。
  禁苑之中,大大小小的灯笼错落有致的挂在树上,等着猜对谜语的人去摘取。
  最受欢迎的灯笼就是将作监的,毕竟是专供皇家的御用作坊,手艺肯定比那些民间的小作坊精湛,其中还有不少灯笼甚至是出自当朝大家阎立德,阎立本兄弟之手。
  李承乾带着长孙冲他们几个进来的时候,园子里已经有不少人了。
  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倒也不用太拘礼,不少认识太子殿下的臣子看到李承乾,过来行了个礼就自顾自的找自己喜欢的灯笼去了。
  李承乾边走边看,也没什么比较中意的,倒是身边的杜荷等人兴致颇高,时不时的就要惊叹一番。
  “殿下,你来看看这个。”杜荷又在一边大呼小叫的说道。
  众人随着他的目光看去,只见一只素色的灯笼上画着一个高冠博带的儒生,手握竹简,腰悬长剑,神采斐然,寥寥几笔,一股昂然之气就跃然纸上。
  这个灯笼的位置并不显眼,显然布置的人并没有发现这个灯笼的精妙,随便找了个地方就挂上了。
  “杜荷干嘛专门挑了这么个灯笼?”所有人的心里都产生了这么个疑问。
  见众人疑惑地看着自己,杜荷不自然的笑了笑,说道:“你们知不知道这个灯笼是谁做的?”
  这到哪儿知道去,京城四品以上的官员没有一千也有八百,每个人带一个灯笼那就不是个小数目了,况且还有不少人为了讨好李二陛下,带了好几个灯笼来的。
  不过杜荷这么说,显然他知道这个灯笼是谁带来的,众人一脸询问的神色看着杜荷,他倒也不遮掩,直接就说了:“这个灯笼是孔老大人带来的。”
  原来是孔颖达。
  众人恍然大悟,不过转念一想,又都好奇杜荷干嘛没事打听人家做什么灯笼。
  仿佛知道众人的想法,杜荷说道:“孔师每次上课的时候都说我朽木不可雕也,如果我拿了他的灯笼,再到他面前炫耀去,不知道他是个什么脸色?”
  说到最后,自己也忍不住笑了起来。
  李承乾的众多侍读中,杜荷算是最不安分的那几个之一,每次上课都要弄出些幺蛾子,隔三差五的还跑的不见人影,孔颖达又是一副较真的性子,对于杜荷这种行为每次都要耳提面命大半天,要不是看在杜如晦大人的面子上,杜荷早就被赶出东宫了。
  杜荷专门派人盯着孔颖达,就是为了拿到他的灯笼,再到他面前炫耀一番:你看,你不是说我朽木不可雕吗?我猜出了你的谜语,那你岂不是更不可雕?
第023章
:上元节(下)
  对于杜荷这种恶作剧的想法,众人实在不知该说什么才好,不过考虑到这种小孩的玩笑孔大人应该不会在意,便跟着杜荷一起看向孔颖达的这只灯笼。
  素色的灯笼下垂着一根纸条,众人拿起一看,上面写道:“「约法三章」
射《论语》一句。”
  在此再唠叨一句,李承乾前世学的是中文专业,这个专业枯燥的很,这种枯燥不仅在于专业内容,还在于那些老师。
  中文系的老师大部分都是五六十岁的老学究,偶尔有几个年轻的,也是老学究教出来的。
  他们能想到的活跃课堂气氛的方式实在有限,李承乾四年大学,就遇到了两种,一种是作诗,一种就是猜谜。
  不同于作诗,猜谜需要的时间很短,于是很多的老师都喜欢用这一招。
  李承乾大学四年,记住的谜语着实不少,所以说,猜谜这件事对于李承乾来说一点挑战也没有。
  看到谜面的那一刻,李承乾就已经知道答案了,不过看到其他人冥思苦想的样子,他就打消了说出答案的想法。
  猜谜这种事,相比于猜不出来答案的不甘,更让人讨厌的是当有人还不知道猜不猜得出来的时候,你就把答案说出来了,这会让当事人觉得是你夺了他的机会,心胸小点的怕是因此就恨上你了。
  李承乾当然不怕他们几个会恨自己,但是他也绝不会多嘴多舌,说不定过一会儿他们就猜出来了呢?
  趁着众人思考的机会,李承乾抬起头看着周围的几个灯笼,想找找看有没有自己没见过的谜语。
  李承乾这边正在找着,就听那边几个人急道:“猜不出来啊!这到底说的什么啊?《论语》那么多字,谁知道他说的是哪一句啊!”
  杜荷也是满脸的黯然,显然一点头绪都没有。
  李承乾走了回来,问道:“怎么?都没猜出来?”
  “殿下难道猜出来了?”房遗直问道。
  李承乾点点头,看着杜荷问道:“约法三章是谁提出来的?”
  杜荷想也没想就说道:“汉高祖刘邦啊。”
  “汉高祖与民约法三章,朝廷行事有律可循,国家才能昌盛。《论语》中说到国家要有律可循的句子有哪些?和刘邦有关的又有哪些?”说到刘邦的「邦」字,李承乾故意加重了语气。
  “和刘邦有关?国家要有律可循?”杜荷虽说有些不学无术,但好歹也是宰相之子,《论语》还是记得很清楚的,想了一下就明白过来,恍然大悟道:“是「邦有道」!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对不对?”
  李承乾点点头,算是承认了,杜荷连忙手舞足蹈的去找鉴证官,将这个灯笼取了下来。
  提着灯笼,杜荷志得意满的走在众人前面。
  看着他这个样子,程咬金的二儿子程处亮用手肘捅了一下身边的秦怀道(秦琼之子):“你看杜小子那样子,好像是他自己猜出来的一样。如果不是殿下提醒,他还不知道要猜到什么时候呢。”
  秦怀道倒是很看得开:“等会我们也拜托殿下帮我们猜一个就是了,反正以你我的脑子,估计猜谜这事是没什么指望了。”
  程处亮深以为然的点点头:“嗯,我去找个好的,让殿下帮我猜。”
  二人的话李承乾都听到了,不过他没有在意,不过是帮人猜个谜,又不是什么大事。
  众人又走了片刻,程处亮突然眼睛一亮,指着一个灯笼说道:“你们觉得那个灯笼怎么样?”
  众人随着他的手指看过去,只见一只淡红色的灯笼挂在树上,每一面都画着一个侍女,总共十几个侍女,眉目如画,各有风姿,一看就知道是阎立本的手笔。
  长孙冲看了两眼,对程处亮说道:“这看上去应该是个女子用的灯笼吧?你什么时候好这口了?”
  程处亮想也不想的就说道:“谁说我看上这个灯笼了,我只是喜欢这上面画的女人罢了。”
  众人绝倒,心里不约而同的想道:果然是老程家的门风!
  既然有看上的,程处亮也不客气,直接找到李承乾,求他帮自己猜猜。
  李承乾走上前,撩起灯笼下的纸条,只见上面写到:“半解衣裙半带羞。射一字。”
  看到这个谜面,李承乾笑道:“没想到阎大人还有如此风流的一面。这谜语和这灯笼倒是绝配。”
  “太子殿下猜出来了?”秦怀道问了一句。
  “嗯。”李承乾点点头。
  “谜底是什么啊?”看到李承乾这么快就猜出来了,程处亮觉得这个谜肯定不难,说不定就有别人也猜出来了,他挺喜欢这个灯笼的,千万别被人抢了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5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