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贞观当太子(校对)第1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528

  ……
  太极宫,立政殿。
  立政殿是长孙皇后的寝宫,一下朝,李二陛下就来了这里,只有温婉的长孙皇后知道如何抚慰暴怒的李二陛下,李承乾来的时候,李二陛下正抓着长孙皇后的手在发牢骚。
  李承乾挣开杨林的搀扶,拜道:“儿臣参见父皇、母后。”
  长孙皇后答应了一声,杨林过来扶起李承乾到一边坐下。
  “朕不是让你好生休养吗,今天来有什么事?”李二陛下问道。
  李承乾答道:“儿臣听闻父皇因为儿臣的缘故,打算修建庙宇,渡人出家,魏大人触怒龙颜,被父皇下狱……”
  “你是来给魏征老儿求情的?”李二陛下的脸沉了下来。
  “儿臣不敢。”李承乾跪了下来,“魏征行为不检,父皇拿他下狱无可厚非,儿臣来是为了其他事。”
  “起来吧,地上凉,有什么事就直说。”李二陛下一脸没好气的说道。
  李承乾坐起来,说道:“父皇,鬼神之说虚无缥缈,怎可轻信。儿臣痊愈,仰赖父皇恩泽,母后照拂,诸位太医尽心竭力,与鬼神何干?”
  “外面都在传言儿臣大病得愈乃是鬼神照拂,父皇此时修建庙宇,岂不是坐实了这种传言?
  所谓上有行者,下必效之。父皇今日如此行事,只怕下面那些臣子百姓对于鬼神之事更加笃信。”
  “儿臣翻阅卷宗,发现这些所谓的空门中人不缴银税,不遵王化,广占田产,江湖豪强犯事之后多投入其中,以躲避王法制裁,天下僧众,多有淫邪之辈,为祸甚烈,不可不除啊。”
  李世民静静地听了半晌,他不是不知道佛门的危害。
  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百姓需要心理寄托,佛教趁此机会大肆发展,甚至已经影响到了皇权,梁武帝萧衍三次出家,弄的府库空虚,举国不安,最后落得个身丧国亡的下场。
  唐朝的统治者打一开始就知道这个隐藏的威胁,所以才大力扶持道教,对抗佛教。
  后来武则天篡位,又借重佛教的影响,使佛教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的机会,等到后来神龙革命,恢复李唐江山,已经是积重难返了。
  虽然皇帝知道佛教的危害,可是想动那群秃驴哪有那么容易。
  李渊曾经试过,不过失败了,李世民也有这个想法,一直找不到下手的机会,沉默了许久之后,慨然叹道:“禁佛,难!”
第021章
:抑佛
  李二陛下的担心,作为穿越者的李承乾再清楚不过。
  历史上想要禁佛,甚至于灭佛的人也不是一个两个,前有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后有唐武宗和后周世宗。
  这些人的权力不可谓不大,威望不可谓不强,可是谁成功了?
  一个都没有!
  即便能够短时间内限制佛教的活动,可是用不了多少年,只要当政者稍稍放松警惕,佛教就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再次冒了出来,甚至会比之前活得更滋润。
  如果不出意外,佛教依旧会逍遥一千多年,直到某个信奉唯物主义的朝代兴起才会走向衰落,然后从宗教变成公司,改头换面再次上场捞钱。
  不过很可惜,这一次他们碰上了穿越而来的李承乾。
  面对皇帝老爹的忧虑,李承乾洒然一笑:“父皇,禁佛自然千难万难,宗教的产生就是因为百姓的需要,他们需要一个精神寄托来安慰,或者说麻痹自己,忍受现实的苦难。只要百姓还有欲望,禁佛就不可能实现,不过想抑佛却有不少办法。”
  李二陛下眉梢一挑:“说。”
  李承乾深呼吸两下,道:“首先,作为一个和尚,了解佛经是最基本的要求吧?如果连一卷佛经都不识,如何礼佛?
  因此,可令各州府举行一场考试,凡不合格者勒令还俗,取消僧人资格,将发放度牒的权力收归朝廷。”
  “其次,逮捕因犯罪而出家,企图逃避王法制裁的和尚,公开审判,让百姓认识他们的嘴脸。自今以后,出家人犯法与常人同罪。”
  “皇祖父当年禁佛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本末倒置,希望通过强硬的手段来控制僧人数量来禁佛,百姓不了解佛教的危害,不理解朝廷的作为,难免事倍功半。
  其实只要将佛教的真面目摆在百姓面前,令他们不再迷信,佛教自溃,然后才是对佛教动手的时机。”
  李二陛下点点头:“继续。”
  “做完以上两件事,便可以开始对佛教下手了。”
  “首先,和尚少了,就用不上那么多寺庙了,朝廷可以收归国有,建立养济院,赡养鳏寡孤独,以收民心。”
  “其次,佛教既然是化外之人,怎么能被尘世俗务扰乱道心。因此,各寺所有房屋田产均收归国有,以后但受布施均按此办理,州县衙门按时发放他们粮米及礼佛用品就是了。”
  “再次,每间寺庙均派专人管理钱粮之事,香火钱等一应收入均收归朝廷,修缮庙宇,塑造金身均需报备,所用一应物什均记载入案。和尚,老老实实念经就是了。”
  李二陛下笑笑:“那些和尚又不傻,怎么可能同意你这种做法。”
  李承乾撇撇嘴:“他们当然不会同意,不过也由不得他们。当年皇祖父禁佛,我大唐尚未一统天下,攘外尚且不足,哪有精力对付他们,这才导致了失败。如今天下承平,突厥短时间内也不会来犯,正是天赐良机。”
  “那帮秃驴成天说自己是空门中人,不遵王法,不认亲族,这种无君无父之人,何必和他们客气。
  既然不遵我大唐之法,便非我大唐之民,朝廷何必管他们死活?如果有山贼强人什么的为夺钱财,屠了一两个寺庙,也与我大唐无关。”
  李承乾毕竟身体刚刚康复,说道这里已经有点气喘了,平复了一下气息,继续说道:“儿臣听说最近各州县都有军报送到兵部,说是天下承平,不少府兵因为久疏战阵,武备松弛,恐不利于以后同突厥开战。”
  “虽然这些人打突厥不行,可是杀几个和尚还是没什么问题的。上面那些条件他们答应还则罢了,如果不答应,也休怪我大唐王法无情了,也正好趁着这个机会练练兵。”
  听那意思,竟是想让官兵假冒土匪抢劫寺庙。
  “好!就这么办!”
  说到底,李二陛下也不是什么良善之辈,马上就同意了李承乾的建议,李二陛下赞许地看着李承乾,“不错,能想出这样的法子,朕很欣慰。”
  李承乾谦虚道:“全赖父皇教育之恩。”
  “哈哈哈……今天就在你母后这用膳,咱们父子好好聊聊。”
  “儿臣遵旨。”
  和李承乾说了一番,李二陛下的心情也好转起来,中午多饮了几杯,睡了过去,李承乾陪着长孙皇后聊了会天,告辞回了东宫。
  ……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李承乾一直安安心心的在东宫休养,每天早上睡到太阳晒屁股,躺在炕上,枕着手看着窗外的太阳,心里感叹:当了几年的太子,也就这段时间最清闲,这种日子如果能一直维持下去就好了。
  (没错,就是炕,李承乾前世是一个北方人,又在农村生活过一段时间,怎么会不知道「炕」这个过冬利器。
  经过了几个难熬的冬天之后,实在受不了的李承乾命人盘了个炕。
  很快,盘炕的法子就传遍了三秦大地,就连李二陛下搬去太极宫,也专门命人在各个寝宫都盘上了炕。)
  ……
  悠闲的日子总是过的很快,眨眼间就到了新年。
  过去的一年里,李二陛下终于可以大展手脚了,大半年的时间,足够他基本上完成对朝堂清洗。
  新年大朝会过后,高兴的李二陛下在宫中赐宴百官,多喝了几杯,第二天耽误了朝会,被魏征抓住机会又是一番进谏。
  于是,刚从牢里放出来没几天的魏大人又进去了。
  李承乾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恶趣味地想到:这魏老头是不是有受虐情节?怎么成天来这么一套,脾气再好也受不了啊。也难怪最后李二陛下连他的坟都扒了。
  新年过去没几天,宫里就传出了旨意,意思很简单:太子休养的也差不多了,是该为父亲分分忧了,令太子代表皇帝祭天。
  这份荣宠很大,能够代表皇帝祭天,说明太子在陛下心目中的地位还是很稳固的,这是皇帝巩固东宫地位最常用的办法。
  虽然有不少人心里羡慕的要死,但是李承乾很郁闷。
  为什么李承乾会觉得郁闷?
  这就要从什么是祭天说起。
  祭天,顾名思义就是祭祀上天,但是内容不仅是祭祀上天,还要祭祀祖先,祈求一年风调雨顺,顺便问问上天对于下一年的工作有没有什么指导性意见。
  其实后一点纯粹就是扯淡,不过自从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这一流程俨然已是祭祀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祭天之后是皇帝皇后亲农亲桑,然后才算开始这一年的生产生活。
  既然是祭祀上天,那么自然要庄重,所以祭祀之前要斋戒沐浴好几天,不能享乐,不能热食,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怎么苦逼怎么整。
  就这样,李承乾在某些人艳羡的目光中开始了他苦逼的斋戒生活。
第022章
:上元节(上)
  祭天,是华夏民族最隆重,也是最庄严的祭祀仪式,早在上古时期就已经出现,是人与天的一种「交流」。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5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