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明朝当暴君(校对)第43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32/673

  作为辅政大臣,在中枢已久的他,很清楚这些年大明内部是个什么情况,天灾可以说不断,如果不是新的农作物推广以及农业技术提升,再加上工业化解决了大量流民问题,且海外扩张将灾难转移到国外,大明很难撑得过。
  所以,刘鸿训才会说如果皇帝朱由校即位以后没有提倡使用之学,用各种霸道手段,将矛盾转移的话,大明早已不存,而天下会因为大量饿殍而出现累累白骨的现象。
  “一派胡言!这与儒家何干,不过是天下人欲壑难填、天道不公而已!”
  向玉轩也跟着说了一句,且继续说道:“《汉书》有言:仲舒死后,功费愈甚,天下虚耗,人复相食!以下官看,儒道若不存,则人之欲壑更加难填,天道只会更加不公,而以致于人只知利不知礼,而相食的更加厉害!”
  “改科举,并非废儒家!所谓国文,便含有儒家之学,怎能说改了科举,则儒道不存呢?”
  刘鸿训很是痛心疾首地辩驳了一句。
  “独尊儒士,天下人心尚且难以教化,以致于小人横行,奸邪当道!坑蒙拐骗者,重利轻义者,比比皆是!”
  “若不以儒道为尊,如此之人岂不更多,甚至还以他学教导之,岂不令刁民丛生?”
  “以鄙人之见,这科举就不应该改,就应该天下百姓只学儒家,如此或可教化得一些百姓恭顺守正,若令其不单学儒家,而学百家之学,则只会令其倚才乱禁!不易为朝廷管束!”
  学部左侍郎高衍回道。
  “你这是弱民之术!朝廷现在改科举,不是为弱民,而是为强国!弱民是虽利于朝廷管束,然却不利于国家强盛,更不利于社稷永存。若百姓只变得听话,那和牛马有什么区别?”
  李邦华这时候回道。
  “难道百姓不就类若牛马吗,使其能饱腹,能劳作即可,或因积善积德且积余财读书,也当只令其读忠孝之书即可,怎么能让他们既有狼的狡猾,又有鹰的特技,还有鱼的滑溜呢。”
  理藩寺少卿席达礼笑着回道。
  “公以为独尊儒术就能使老百姓像牛马一样听话吗,甚至即便做了哀哀饿殍,也不会杀官造反,而只等着饿死?若如此的话,历朝历代也不会亡国亡社稷了!百姓虽可像牛马一样对待,但不代表百姓就是牛马!把他们逼急了是会成为流寇的,一旦百姓成为流寇,公当应该知道,是什么后果。”
  李邦华回了一句,就对刘鸿训拱手道:“下官赞成改革科举制!”
  “与其禁锢百姓,使其只知大义,不长智慧,不掌专长,那大义只会被其抛弃,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百姓需要智慧,而在遇不平事时知道如何处理可保全自己保全家庭保全国家,在不能耕作时可为工可为匠,而不至于直接成为流民。”
  “弱民之术的确已不可取!现在天下很缺懂各类技术的官员,唯独不缺儒官,任由这样下去,朝廷只能越来越重用从皇庄社学、卫学、宗学、宫学出来的陛下家臣,而我等传统士子最终还是会被淘汰,还不如主动改变,以利家族在朝堂上立足!”
  温体仁这时候说道。
  “如此的话,我们只能辞官!”
  李觉斯这时候回了一句,且不由得叹了一口气,十分沮丧。
  因为在他看来,大明的确已不是以前那个大明,自从天启皇帝登基后用奇技淫巧治国开始,天下儒教就开始在中土失去他的正统之位,连士大夫们也因为国家的利益与自己家族的利益开始背叛儒学。
  这自然让他十分痛心,也不能接受这一切,他不明白,圣人的学问怎么就不合时宜了。
  “那我也辞官吧!”
  刘宇亮也跟着回了一句,他和李觉斯一样感到痛心。
第五百六十七章
号召儒士到关外去,到海外去
  但大势是不可阻挡的,无论是外国资本入侵后带来的大变局,还是内部产生工业和资本后导致的大变局,都会使儒学的地位产生动摇。
  因为大明帝国发展到现在,对百姓有了更高的要求,已经不只是要求他们主要能从事农业就行,而要求百姓可以扮演更复杂的劳动角色。
  所以,接下来,即便李觉斯等辞官,科举制度的改革,还是通过换一批接受新式教育的年轻官员为部堂级官员,而继续推行了下去。
  首先要做的就是,将还进行儒学教育的各地公办社学改为新式教育。
  教材都是现成的。
  因为朱由校已先在了自己的皇庄推行了新式教育,所以不同年级的各科教材都是有的,只需要加印即可。
  其次是各地县学府学改为中等学堂,与在皇庄设立的中等学堂一样,皆是六年学制。
  不过,中等学堂分成初中和高中。
  初升高需要考试一次,相当于以前科举的院试,由学政官到各府县去主持考试,录取者可读高中。
  而高中毕业者可参加乡试。
  乡试录取者可入中央和地方各省的高等学堂,接受高等教育,而毕业者才可以参加会试。
  这些都不算问题。
  因为皇帝直接统治的区域,既皇庄和国营农庄、以及亲军卫所、宗室、宫内都已进行这种试点教育数十年,是完全可以复制的,甚至还培育了大批新式教育的师资力量。
  眼下主要问题还是已经进学的生员和考取了功名的举人如何安排的问题。
  以及还在接受传统儒学教育,且准备参加科举考取功名的童生,和甚至连童生资格都没有获得的读书人。
  “生员和举人凭志愿安排三种出路:
  一部分派去担任新国文先生;
  一部分派去偏远地区和殖民区任儒学官,目前科举新制只暂时在关内推行,那些地方还需要儒学官,以便培养更多的当地百姓成为读书人,然后通过当地乡试,进而在当地做官;
  一部分则安排去藩国任儒学使,帮助当地振兴儒学。”
  朱由校则因此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法。
  这里面,朱由校之所以只在关内推行科举新制,则是因为关外许多地区和殖民区才移汉民开发没多久,那里的孩童基本上是以少数民族的孩童为主,这些孩童接受最基础的启蒙教育都很困难,如果直接学习数学和物理这些,会更加难,何况,这些地方汉化教育也是目前最重要的事,所以,朝廷也就没有打算在这些地方进行科举新制。
  “对于还未取得功名的儒士,可就地重新读书,也可向当地官府申请拨路费,去未实行科举新制的地方,可以直接参加乡试,然后在那些任官!朝廷拨专款于各省,作为资助这些儒士去关外和殖民区参加乡试的路费。”
  朱由校说道。
  刘鸿训听到这里后倒是赞同了起来:“陛下这个主意不错,这样的话,倒也可以使那些地方多些儒士,利于汉化。”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任何改革都是要不利于一部分人的,朝廷这样做已经算是尽量弥补他们了,不过,说实话,朝廷也需要更多的儒士去西部、去关外、去新设的殖民区乃至新建的藩国,为实现汉文明统一全球而努力!”
  “你们拟一份诏书,号召一下,就说朕也鼓励他们这些有才能的人,到关外去,到海外去,到那些地方去为汉家文明教化这些人,就说这不是为了朕自己的霸业,是为了整个华夏的伟业!是为了发扬光大他们所崇尚的儒学!”
  朱由校说道。
  刘鸿训自己听后都有些兴奋,道:“臣若是年轻几岁,听了陛下的这番话,也会自请去陛下所说的那些地方去奉献自己!臣相信,天下儒士中,还是有不少志存高远者,而为陛下的话所感染,并因此毅然去这些地方,为汉家文明的统一而努力!”
  朱由校笑道:“已经有了,张煌言、黄斌卿、夏允彝这些年轻进士,若不是朕在殿试面试他们这样号召,他们也不会自请去西洋,如今只怕要一生都要待在那里了,现在张煌言已是荷兰总督,黄斌卿成了巴塞罗那总督,夏允彝成了直布罗陀总督,希望他们能在人人都戴十字架的地方能扎下根来!”
  ……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海牙城,张煌言这个大明第一任荷兰总督因为身边没有多少可用之人,而不得不亲自担任起了儒学老师,收养了一些城中的荷兰孤儿,并教他们读书,从最基础的三字经开始。
  与此同时,他收养的这些荷兰孤儿倒也认真的念着,只是因为没有汉语环境,所以还念的比较生硬。
  除此之外。
  张煌言这个荷兰总督,竟还兼任着媒婆的角色,让留驻在荷兰的官兵们尽可能娶到当地的荷兰女人,以期到时候能够诞生第一批混血儿。
  混血儿至少是有一半汉人血脉,且也能作为第一批被汉化的人。
  之所以是张煌言自己任媒婆,则是因为他是这里唯一能说荷兰语的汉人。
  毕竟张煌言作为历史上就有名的人,也的确是这个时代的汉人中的天才,学语言确实有天赋,而以致于,他现在不得不承担更多的承认。
  好在荷兰是商人阶层为主的国家,只看重利益。
  所以,在张煌言这个媒婆以重金聘请这些荷兰商人出售他们身边可出售的女人为汉人官兵的妻子时,这些荷兰商人都没有拒绝,且搜罗了很多荷兰女子来,卖给汉人为妻子,甚至有贪利的荷兰商人还直接拐卖本国女子,乃至外国女子。
  “哇哇!”
  就在张煌言教着一干被他收养的荷兰儿童读《三字经》时,他听到了一声婴儿的啼哭声。
  那是他自己娶的一名荷兰贵族女子给他生的第一个混血孩子。
  张煌言对此不由得笑了笑。
  因为他从来没有想到他会以这种方式来推行汉化。
  他不得不宣布提前下课,然后回了自己的居所。
第五百六十八章
去大明长崎鹿岛做知县的经历
  同张煌言一样,受朱由校这个皇帝的一些思想影响。
  这个时代,倒是有不少士子对天子有着思想上的追随。
  因为朱由校这些年来,一直有通过《皇明圣训》传输一些利于民族意识觉醒和现代国家和公民意识觉醒的内容。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32/67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