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校对)第8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8/982


朱慈烺看向冯英,道:“刑部尚书,你来说说,按照《大明律》,这些罪该处何刑罚?”
刑部尚书冯英出班奏道:“回禀殿下,按《大明律》,凡盗仓库钱粮等物,无论几人,总数四十贯以上,不论首从,并脏论罪,皆斩!若窃盗临时有拘捕、及杀人者,皆斩!”
唐世济额头隐隐有些冒汗,他感觉这皇太子有点不好对付啊。
百官们出奇的没人插嘴,都在静静的看着皇太子和本朝御史第一人嘴炮唐的撕逼大战。
朱慈烺又道:“至于唐御史你说的在新城外受到裹挟的百姓,在战场之上,死伤谁不恐惧?然而这些百姓却心甘情愿拿着铲子往护城河填土,你可知道每次鞑子破城是如何对待城里的百姓吗?”
朱慈烺指着唐世济喝道:“你自己可以去看看!顺义、怀柔、宝坻各城,去问问城中的百姓,鞑子破城后是如何对待他们的!轻则抢光城里所有财物,奸淫掳掠百姓,重则屠城泄愤!你知道那是什么场景吗?”
唐世济一时被说懵了,自己饱读诗书为何还说不过一个孩子?虽然皇太子说的很有理,但他还是不服气。
他嗫嚅道:“即便如此,殿下也不能下令开炮伤了百姓,他们都是大明的子民.......”
朱慈烺皱眉道:“如果那些百姓帮助鞑子破城,该当如何?”
唐世济道:“不是没破城吗?”
朱慈烺强忍着怒气,轻呼了一口气,努力让自己变得平静:“那依你之见,鞑子驱民作战,你有何良策?”
唐世济又道:“臣又不在新城,如何知道怎么办?”
朱慈烺闭起了双眼,半晌后才缓缓睁开,道:“唐世济,你可懂兵法?可知道仗该怎么打吗?”
唐世济很郁闷,也很直接:“臣是文官,并不懂兵法,更不懂如何打仗。”
朱慈烺再也忍不住了,他快步上前几步,指着唐世济的鼻子道:“你他娘的什么都不懂,那你还说个屁啊!”
说完,朱慈烺转身扬长而去,重新走到崇祯皇帝御座旁的小板凳上坐了下来,不再看他一眼,这沙雕真是读书读傻了,满脑子的圣贤思想,跟他聊天纯属瞎掰扯。
崇祯皇帝则是看着身边的朱慈烺,给了他一个会心的笑容。
唐世济直接被怼的懵逼了,呆呆的站在原地,感觉自己脑子有些乱,半晌后才猛的一个激灵道:“有辱斯文,真是有辱斯文!”
朱慈烺则是鸟都不鸟他,惹得不少官员们纷纷议论,学识渊博的文官们皱着眉头,暗道皇太子粗俗,一些太子党和武将们则是暗暗发笑。
第139章
大奸温体仁
温体仁有一个习惯,一到有他策划的重大行动之时,都会托病不出,上表请辞,以示身在事外。
这次他又故伎重演,躲在北京湖州会馆之内,静待好音,结果唐世济败了,还被皇太子骂成了狗。
在京师湖州会馆的温体仁听到消息后,眉头紧皱,觉得要重新评估这位皇太子的实力了,论政治斗争,他温体仁自信天下无敌。
无论百姓多么苦,局势多么乱,就像这次清兵入关,他从未献上一个建议,整日就忙于和人作对。
当初的讲官姚希孟,准备升为詹事了,温体仁讨厌他,就用他假冒武生的事情,将他夺职去掌管南院。
礼部侍郎罗喻义本来很有声望,因为给崇祯的文章中说“左右未得人”的话,温体仁认为是在讽刺自己,就让让他去掉这句话,罗喻义坚持不从,最后被免职了。
文震孟入了内阁,温体仁不能阻止,就派人每天盯着他,刺探他的过错,再派人弹劾,直到将文震孟赶出内阁。
礼部侍郎陈子壮曾经当面指责温体仁,不久以议论宗亲藩王的事情忤逆皇帝旨意的名义下狱,官位也被剥夺。
郑鄤说了他几句不好听的话,下大狱,坐等被剐;阁臣何吾驺,得罪他,罢官下岗......
诚意伯刘孔昭弹劾倪元璐,给事中陈启新弹劾黄景昉,都是按温体仁的指示做的,他醉心于排除异己、打击政敌。
这些年,上疏弹劾他的大臣不计其数,然而这些大臣不但没能扳倒温体仁,反而引火烧身,有的被罢官,有的被流放,甚至有人被当场杖击而死。
时间久了,温体仁感觉自己树敌太多了,心中有些担心,怕一个不慎自己凉了招致报复,为了不给人留下把柄,凡是他呈给崇祯的上疏,以及内阁拟定的有关文件,全部不存入档案,企图毁灭罪证。
温体仁之所以能如此的成功,说白了他很能演,能够很好的把握皇帝,他想要推荐的人,都要秘密让人先提出,自己再去支持。
想要陷害谁的时候,都要先故意假装宽厚,再说出犯崇祯忌讳的事,趁机借着皇帝龙颜大怒干掉对手。
因此,在崇祯眼里,温体仁是个廉洁、谨慎、正直的重臣,最主要是眼色十足,至于能力,差就差了点吧。
既然阉党已经开始对自己下手,朱慈烺自然不会什么都不做,让人认为他好欺负。
朱慈烺先是通过李廷表的情报组织搜罗阉党成员的罪证,又利用协助崇祯皇帝批阅奏章的权限,暗中搞掉了几个阉党大臣。
朱慈烺还搜集了温体仁所有的政敌名单,尤其是被他搞的外放的官员,准备调回来几个让他头疼一下,之后又找到了吏部尚书谢升,让他将河南按察司检校路振飞调回京城。
路振飞怼天怼地,谁都敢怼,当年因为钱谦益的案子,语刺温体仁,为此招致温体仁怨恨,被降职为河南按察司检校。
谢升虽然是朱慈烺的老师,但左右摇摆,立场不定,既想有从龙之功,又怕得罪温体仁,朱慈烺怎么允许自己的核心阵营有这种墙头草呢,所以直接让这位老师自己去选择。
谢升也很苦恼,上奏调回路振飞,就表面自己支持皇太子,拒绝调回路振飞,就表明自己站在温体仁一边,他一时间很犯愁,当个官容易吗?
没过几天,朱慈烺就在文华殿的龙案上看到了谢升的奏章,请求皇帝批准调路振飞回京。
这道奏章被压在了一大摞奏本的最下面,显然是在内阁签押房被温体仁塞在最下面的,朱慈烺会心一笑,将之抽出,放在了最上面。
崇祯皇帝在批阅奏疏,朱慈烺奉命在一旁学习,当他见崇祯看着谢升的奏章准备批示时,说道:“儿臣听说这个路振飞数年前巡按福建时,海贼刘香数勾结红夷入犯我大明,路振飞悬千金激励将士,遣游击郑芝龙、黄斌卿等大破之,如此御敌于国门之外的能臣,儿臣真想见一见!”
崇祯闻言,只是一笑,然后将内阁附在奏章对面的否决小票扔掉,并在奏章上写了一个漂亮的“准”字。
崇祯放下朱笔,看向朱慈烺笑道:“此人能力虽不错,但话太多了,你想用他,小心自己被骂。”
朱慈烺嘿嘿一笑,厉害好啊,这块硬骨头,就让温体仁好好的啃吧!朱慈烺已经把他安排的明明白白的。
十月四日,工部侍郎刘宗周因为谈论太监和温体仁有勾结被革职了,崇祯也感觉到温体仁近年来有些跳了,于是又给内阁换了几个新人,让孔贞运、贺逢圣、黄士俊三人入了内阁。
这三人当年都不与魏忠贤来往,几乎都被魏忠贤整过,虽然说不上是纯粹的东林党,但最起码不是阉党,崇祯就是想用他们在内阁中制衡温体仁。
路振飞一回到京师,就收到了匿名寄来的几封信,上面都是温体仁一党官员贪污受贿的罪证。
路振飞观之大喜,没想到一回到京师就遇到个开门红,此时只想仰天大笑一声:颤抖吧,温体仁!
路振飞在回京后第一次参加朝会就开始了各种弹劾,内阁到六部衙门,从上到下被他骂了个遍,不过这次他却没敢骂崇祯。
尤其是温体仁,路振飞甚至直言他领导的内阁就是一坨屎,鞑子入关肆虐京畿,内阁却毫无作为,简直是无能的最佳表现!
温体仁被他搞得浑身难受,暗暗咬碎了牙,恨透了路振飞和谢升,同时对背后策划人朱慈烺的仇恨值也直线上升。
温体仁既然是阉党,肯定和太监有联系,他能这么多年不倒,宫中的耳目自然少不了,宫外的特务也不会少,可以说拥有自己完整的情报系统。
当年对付内阁大臣文震孟,温体仁动用的就是特务的力量,有部分还是东厂里的人。
从早朝到下班回府,温体仁一天的心情都很糟糕,自己的人被陆陆续续换掉了不少,连内阁中的人也被换掉了,再这样下去可如何是好。
回府以后,他思来想起,为了稳定局面,他决定来个大杀招!
温体仁站在阁楼之上,双手背负,身上多年来不曾侧漏的王八之气陡然爆发,他仰头看着阴沉的天空,喃喃道:“看来老夫得亲自出手了!”
第140章
阉党的绝杀
北京城的天气进入了十月,开始变得十分凉爽。
新城百姓们种植的番薯也收获了,朱慈烺亲自前往新城巡视了一番,只见新城东门外的田地里,有着密密麻麻的百姓在挖着番薯。
知县任光宇拿着一个硕大的番薯眉开眼笑:“殿下所说的这种番薯产量果然高,寻常一亩地能收麦子一石,夏麦秋粟合起来仅是两石,这番薯亩产足足高了好几倍。”
虽然这番薯的亩产很高,但朱慈烺并不满意,后世的番薯,一般春薯亩产量两千公斤,夏薯亩产量一千公斤,春夏合计便有三千公斤,即六千斤。
现在新城的产量连一半都不到,也没达到这个时期徐光启记载的一亩收数十石。
朱慈烺估计是因为地理的原因,番薯适合在中原和南方,越往北温度低产量越不行,还有良种的原因,番薯刚在新城种植,还并非良种,应该还要经过几次的生长培育。
这些都需要时间来解决,朱慈烺并不着急,眼下的产量足够新城百姓们吃的,多余的番薯还可以去附近的州县换成粮食缴纳赋税和改善生活。
朱慈烺回到新城县衙,刚坐下喝了口茶,只见吴忠匆匆赶来。
“小爷,李大人传来密报。”吴忠将一份情报递了过来。
朱慈烺接过一看,眉头顿时大皱,眼中隐隐有火花冒出,怒道:“这群不知死活的东西!”
李廷表传报,有御史上奏,东宫在京师附近有勇卫营两万人马,拥兵自重,恐有玄武门之变!
在唐朝,身为秦王的李世民手握兵权,最后杀了皇太子的兄长,软禁了皇帝老爹,自己当了皇帝。
只是,朱慈烺没想到这群言官居然这么狠毒,用兵权和皇位一事,触动崇祯皇帝的底线。
李廷表所报,崇祯皇帝下令廷杖这名危言耸听的御史,这名御史在挨了一轮二十杖后,仍然伏在草席上写奏章,体质不可谓不扎实。
这名御史并没有审时度势、知难而退,他置祖灵警示于不顾,义无反顾地用第二道奏章再次换来致命的二十廷杖。
既然是致命的,当然是翻船了,这名御史直接被锦衣卫活活的打死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8/9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