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校对)第8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7/982


见满朝的大臣似乎没听懂自己的意思,范文程心中暗叹了一口气,暗骂了句文盲,只好继续解释道:“臣闻南朝首辅温体仁就是一个权臣,朱家太子领军在外立功,温体仁就会感到自己权力受到威胁,所以臣断定那温体仁肯定会趁着朱家太子羽翼未丰,想方设法的对付他。”
豪格插嘴道:“立功之人还被打压对付,南朝人脑子有毛病不成?”
豪格此话一出,皇太极和济尔哈朗二人眉头一皱,多尔衮和多铎二人更是险些笑出声来,脑子是个好东西,却不是人人都有。
范文程冲着豪格低了低头,微微一笑道:“肃亲王有所不知,自古汉人王朝有‘太子不将兵’的古话,汉人的皇帝不像我们大清的皇帝这么光明磊落,敢让皇子掌兵,他们对藩王一向谨慎,作为太子更是他们提防的对象。”
皇太极点点头,对嘴巴抹了蜜的范文程越来越喜欢了,他笑道:“不错,还是范卿了解那些南朝人!我们可以利用这点,让在明国京师搜集情报的细作们运作一番,让他们自己乱成一锅粥!”
满朝大臣听了后,赶忙齐声恭贺道:“皇上英明!”
........
第137章
党争
在散朝后,皇太极舒服了,准备办的事情都搞定了,可长子豪格却整天一脸苦逼样,就跟死了爹娘一样。
豪格几乎每天都去皇太极那哭丧,这让皇太极十分的烦躁,在心中盘算着怎么给这个蠢儿子的正蓝旗补充兵力。
皇太极刚当上大汗时,曾经吹过一个牛逼,说自己以后绝不会随便没收其它旗主部下的牛录,即便是旗主有罪被罚交出部下牛录,交出的牛录也只能在本旗内分配给其他领旗贝勒。
这么一来,现在就变得有些尴尬了,长子豪格的正蓝旗被明军打废了,怎么办?总不能让正蓝旗除名吧!八旗变七旗?
各旗的人口是分配好的,现在正蓝旗的壮丁被打光了,难不成还能让旗中的老妈子穿着重甲上战场?这也不现实啊。
既然不能从别的旗抽调人口,皇太极只能从自己的两黄旗中抽了一些牛录的人口送给了正蓝旗,勉强凑合着顶起正蓝旗。
作为从小就跟在皇太极身后的小跟班,郑亲王济尔哈朗非常识相,皇太极只给了一个眼色,他就将自己的镶蓝旗划出八个牛录送给了豪格,豪格对他感激不已,直呼亲叔。
有人带头,其他各旗见无法装傻充楞了,也只好捏着鼻子自认倒霉,随便送出了一两个牛录,多尔衮和多铎也是一人送出一个牛录,不过都是拖家带口的老弱残兵。
原本豪格是坚决拒绝两白旗的恩惠,天天嚷着绝不接受!然而后来.......真香!
※※※※※※※※※※※※※
大明,北直隶。
清兵入关让京畿地区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各地百官们都忙着战后重建工作。
大明的许多官员还是很勤劳的,他们不辞辛劳的将朝廷用于救灾的钱财和物资往家里搬,生活上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朱慈烺又回到了出征前的宫中生活,每日起早贪黑的上早朝听政,下朝后去文华殿读书,中午则是陪在崇祯身侧进行午朝,会见重要朝臣,下午还要陪着崇祯批阅奏章、聆听圣训.......
总之一天下来比行军还累,行军是体力活,现在是脑力活,每天不仅要记一些朝臣的名字职位,还要分析揣测他们是什么党的,怎么用他们。
朱慈烺通过这些天的了解,知道了大明朝廷上目前的势力划分大概是这样的:东林党代表江南地主、官僚、商人的利益,阉党代表山东、湖广、山西、北直隶等处官僚、地主、商人的利益。
阉党并不都是太监,而是依附于宦官权势的官僚所结成的政治派别,其中包括齐党、楚党、浙党、宣党。
曹化淳虽然是个太监,但他当年是倒魏派,是东林党的铁杆,也算是个东林党人,所以朝廷上势力盘根错节,很是混乱,朱慈烺分辨起来也很麻烦。
魏忠贤死后,阉党遭受了重大打击却依然不倒,主要是人太多了,加上后来崇祯刻意扶持阉党打压东林党,阉党渐渐再次坐大。
按照朱慈烺的判断,温体仁肯定是阉党,还有内阁中的薛国观,因为在崇祯三年温体仁当上首辅后,崇祯四年九月开始,太监们就走向了四面八方,外朝各部还有九边各军都安排了监军。
崇祯刚登基那一会儿,可是扶持东林党,把阉党那群太监一个个从外地召回,往死里整的。
至于这个新任的兵部尚书杨嗣昌,不好判断,朱慈烺暂时把他划在阉党一类。
他的判断是,卢象升是东林党,不让卢象升接任兵部尚书,内阁的建议肯定给了崇祯很大的参考。
唯一一个让朱慈烺感到意外的是,户部尚书侯恂居然不是东林党!这可是存在于魏忠贤《东林点将录》名单中的人物啊。
天启五年(1625年),魏忠贤的同党左副都御史王绍徽仿照《水浒传》的方式,编东林党一百零八人为《东林点将录》,那叫一个牛逼!
地遂星通臂猿山西道御史侯恂,这是候部堂在《东林点将录》上留下的大名,也不知道他当年跟魏忠贤结了什么梁子,把他也放上去了。
侯恂看人的眼光那叫一个毒,他向朝廷推荐过四个牛人:袁崇焕,卢象升,孙传庭,左良玉,每一个都是明末大名鼎鼎的人物。
其实判断一个大臣是否是东林党人很简单,东林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个是进士出身,在官场没有进士功名的,不好意思,我们东林不要你,当然了,侯恂是进士出生。
第二个特征是,在东林书院讲学过,或者在东林学院就学过,也就是说,至少跟东林书院有点关系的,才是纯东林。
次一等的东林,或者说类东林,虽然没有以上两个特征,但是自己标榜是东林,跟东林人的关系够铁,东林人也承认他们是政治同盟或者有共同的政治诉求和主张的。
比如黄道周、倪元璐等人,不过这两个东林大佬现在都处于下岗阶段,都是被温体仁收拾掉的。
再次一等,与东林人有过帮助,在别的地方讲学,与东林书院产行互联的,比如何吾驺,此人当过阁臣,也被温体仁干掉罢官了。
侯恂除了是进士出生,其他特种都不具备,甚至再次一等的也不是,连个东林外围都不算。
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朝政,朱慈烺还发现一个问题,朝堂上的东林党人并不多,或者说朝堂上几乎没有能说上话的东林党成员。
东林误国这句话水分不少,最起码在崇祯一朝不存在,东林党主要在南明时期闹腾的厉害,南明的灭亡他们是有很大责任的。
东林党现在混的这么惨,不少人开始重新找靠山,比如依附朱慈烺成为太子党,皇太子打击晋商,损害的是阉党的利益,和东林人的目标一致。
朱慈烺也在考虑要不要找机会提拔一下这些人,毕竟想要利用他们继续跟阉党死磕,帮自己铲除政敌,需要给点甜头,不然光是空手套白狼,谁还跟自己混啊。
树欲静而风不止,世上从来没有能够完全游离于政治斗争之外却又能扶摇直上的人。
能够暂时避免这种斗争的人,要么其职位不太高目标不明显不招人嫉,要么就是从专业型工作,很难更上一层楼的人。
大明的朝堂之争没有想象的那么烧脑,无非就是各自站好队,然后用道德礼法来攻击对手,在皇帝面前施展自己的做文章的才华,尽情的表演,看谁能率先说服皇帝。
当然了,懂心理学的人优势很大,比如温体仁,就是心理学专家,善于把握朱由检同志的心率,政治斗争那是一绝。
第138章
你懂个屁
北京城,紫禁城皇极门前。
天刚蒙蒙亮,每日的御门听政又开始了,群臣们开始陆陆续续的上奏着事情,一时间咳嗽之声不断,就像后世的扣扣上线提示音一样。
崇祯御座的下首,朱慈烺坐在小板凳上听得都有些打哈欠了,朝臣中尽扯些没用的话题,最后讨论来讨论去,也不知道执行力有多大。
皇帝老爹太勤快了,几乎每天都坚持早朝,还听得一本正经的,时而眉头紧皱思考着问题,时而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说的跟真的一样。
崇祯皇帝常年在宫中,对天下事情的了解仅限于群臣的奏章之上,地方官上奏的还有点真实性,至于京官,说误导都是轻的。
朱慈烺真想拉着崇祯到宫外看看,去北直隶受灾区溜一圈,估计回来后他就知道自己每天要忙些什么了。
在奏事环节快结束的时候,前排的左都御史唐世济突然出班说道:“殿下,臣想问您一件事。”
朱慈烺有些好奇,不知道这狗屁御史又想干什么,只是淡淡道:“你说。”
唐世济正色道:“臣听闻殿下被困新城时,建奴曾在城下驱赶百姓,而殿下却下令守军对百姓开炮,不知可有此事?”
朱慈烺眉头一皱,说道:“不错,命令是本宫下的,唐御史是何意思?”
原本有些精神不佳的朝中众臣们皆是站直身体,诧异地看着唐世济,又看向朱慈烺,嘴炮唐这是要对皇太子发难啊!
唐世济肃穆道:“殿下是储君,却对我大明百姓下杀手,这是仁君所能做出的事情吗?”
朱慈烺早就知道会有人利用此事大做文章,来打击自己的威望,没想到来的这么快。
朱慈烺从小板凳上站起,慢慢走下,锐利的双目盯着他,唐世济心中虽然有些不自然,却勇敢地迎着朱慈烺的目光,毫不退缩。
“你这是在质疑本宫的做法?”朱慈烺哼了一声,接着又淡淡道:“依唐御史之见,那些百姓杀不得吗?”
唐世济傲然道:“那些百姓虽然受到鞑子的裹挟,但罪不致死吧?殿下下令让守军冲他们开炮,不觉得太过残忍了吗?”
朱慈烺有些轻蔑地看着唐世济,面无表情道:“那依你之见,本宫就该任由这些百姓拿着铁铲将护城河填平,然后爬上云梯车,为鞑子开道登上城墙,将新城攻下?”
他看着唐世济,语气忽然变得毫不客气:“三万鞑子大军攻打新城,还要让百姓当先锋攻城,我大明守军却不能反击?任由他们攻城?你莫不是读书读傻了,脑子出问题了?”
唐世济被他怼得脸色青红交接,不断变化,很是激动,刚想开口反驳,却又被朱慈烺打断了。
朱慈烺厉声道:“被鞑子裹挟的百姓是我大明的百姓,难道新城内的十几万人就不是我大明的百姓?牺牲小众,拯救大众,这才是真正的拯救!真正的仁义!”
众臣惊讶,没想到皇太子小小年纪却伶牙俐齿,连一向嘴皮子利索的左都御史唐世济都被怼的一时间哑口无言了,真是出乎众人的意料。
崇祯皇帝也是很意外,饶有兴致的看着这一切,暗暗替自己儿子打气加油,他早就受够了这个嘴炮唐了,整天满嘴的仁义道德,老子这么大人了,需要你教做人?
唐世济脸色涨红,心跳加速,呼吸变得急促,高血压差点上来了,很是激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殿下轻言杀戮,还强词夺理!”
朱慈烺觉得有趣,道:“本宫如何强词夺理了?本宫所杀的奸商、贪官、鞑子,哪一个不是破坏我大明的奸邪之徒?杀他们也算是杀戮?也算是罪孽?”
唐世济渐渐有些上头了,他昂着头颅道:“百姓可并非奸邪,殿下却杀了他们,不仅是新城外的百姓,听说殿下之前还在良乡杀过三千多个百姓,臣所言不虚吧?”
朱慈烺点点头,道:“你所言不虚,都是本宫杀的,本宫在良乡杀的那些人,都是趁乱发国难财的小人,鞑子刚走就抢夺仓库和百姓钱财,趁乱打砸抢烧,无恶不作,祸害大明百姓,这样的人不该杀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7/9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