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校对)第43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33/982


忽然,他看到一条杂评,并非如其他人那般,从军政方面点评,而是罕见的从冷门的教育方面。
第659章
女子无才便是德
“人才如树木,须养之数十年始可用......”
这篇文章思维脱俗,分析大明的教育时势,大大赞扬了教化部从礼部单独分出的重大意义,称之为千古之变.......
然而,令人惊奇的人,文章后面含蓄的提出,女子也应该入学,甚至恢复宋朝开过的女科举......
文章中说道:“中华之女子,千百年来受到压制,正所谓女子无才便是德,时下吾皇圣明,革新各方,这方面理应考虑一番。”
“吾以为,大明人口半数是女子,他们没有接受教育,思想保守落后,会对整个国朝形成拖累......”
“女子教育,理应比幼童教育更为迫切,朝廷在开办学堂的同时,应该开办女子学堂,鼓励女子去听课读书......”
朱慈烺看完这篇杂评,心中满是震撼,大明的人才真是太多了!这眼界简直了!
他看了下署名,只见这片杂评的笔名叫“余晨”。
朱慈烺笑了笑:“原来是他,此人思维独特,倒是什么都敢写!”
这位笔名为“余晨”的才子,多次在《皇明时报》上发表杂评,从不跟风,思想文风独特。
最重要的是,这位才子居然还在报纸上暗讽过自己!
说什么相比广域的疆土,百姓更需要的是安定的生存环境,隋炀帝之祸,犹在眼前......
朱慈烺如何不记住他?
不过此人也算刁钻,虽然暗讽,但无一字辱骂指责当今皇帝,还站在大义的制高点上,让监督舆论的礼部官吏也无可奈何。
那次,朱慈烺还专门用了笔名上去喷他,跟他摆事实讲道理,言说先战后安的必要性,并从政治和军事角度分析击蒙古的必要性。
从潜在威胁到军力部署,以已之长攻敌之短,把那位才子怼的一愣愣的。
或许是因为专业受到限制,几期报纸下来,那位才子也没敢再做文章反驳一二......
看完这篇建立开办女子学堂的杂评,朱慈烺淡淡一笑,觉得这位大才子要倒霉了。
俗话说女子无才便是德,由于朱熹同志的思想对大明历代上层人物的影响很大,明朝成了男尊女卑思想泛滥的时代。
按照正统思想,女子是不能上学的,也没有专门为女子设立的私塾。
但也有极少数思想先进的爹妈,培养自家闺女,让她们上学。
当然了,不是和男孩一样在学校混读,大多是父母有文化,亲自教导,或者专门请先生到家里来教。
比如浙江巡抚方以智的大姑妈方孟式,二姑妈方维仪,还有堂姑妈方维则,都是江南响当当的才女,著名的女诗人、女画家。
方家是真正的书香门第,一大家子都是高官,而且出了很多才女。
历史上的明末,方以智的三位姑妈皆为国为家守节,后人称为“方氏三节”。
明朝是一个文化形式丰富的时代,和戏曲等通俗文学发展的十分昌盛,如四大名著中三个出自明朝,神书《金瓶梅》受到打压。
即便顶上去的《红楼梦》,作者反应思念的也是明朝的事,(甚至有人从书中分析出,红楼的原作者其实是历史上的太子朱慈烺......)
在这样一个文学更迭的时代,女子有很多突进获得这些文本研读,有钱人家,基本上都有基本或者戏文等等。
在大明,更有女子因十分热爱文学研究,专门乔装打扮成男儿相,偷偷跑出家门,去到那些茶馆或者文人聚集的地方,和那些文化人进行文学上面的交流与思想的沟通。
整个大明,读书条件最好的莫过于皇家的公主,老朱家最注重对子女的培养,虽然皇子的培养不到位,但公主的学识没的说。
公主们从小就要进行文学研究,跟着自己的夫子学习文化,还时常从夫子口中听到很多来自民间的故事和戏文。
这些都是有钱人家闺女的玩法,而且是偷偷摸摸的读书,只在自己一个小圈子里谈论诗文。
在普通平民家庭,请不起私教,又不能跟男孩一起上学,只能在家做做女工家务,等着早早嫁人。
果然,如朱慈烺所料,几日之后,下一期的《皇明时报》上,大量士子在杂评版面开喷了。
各种类似“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言论出现,言语激烈异常,那位笔名为“余晨”的大才子瞬间被喷成了狗。
其中有人评论道:“女子通文识字,而能明大义者,固为贤德,然不可多得!其它便喜看曲本,挑动邪心(划重点),甚至舞文弄法,做出无丑事,反不如不识字,守拙安分之为愈也,女子无才便是德,可谓至言!”
甚至有人直言道:“你这是要让女人造反呐!”
因为唐朝出现了武则天和太平公主这两个乱政的娘们,自宋朝起,很多文人开始提防女子,抵制女子读书。
不过也有人支持开办女子学堂,还列举出大明几个有才华的女子,如著名女文学家黄娥,是大明“三大才子”之首杨慎的夫人。(以前提到过杨慎,就是那位拉帮结派在紫禁城金水桥前,设卡殴打同僚的大哥)
三大才子分别是杨慎、解缙、徐渭,唐伯虎是吴中四大才子之一,也称江南四大才子,跟具有全国头衔的大才子差远了......
朱慈烺笑了笑,仔细考虑了一番,当场提笔,洋洋洒洒写了一篇自己的观点,表示赞同女子读书的提议。
女子入学堂,这样的做法全世界至今还没有哪个国家出现过,直到西方十九世纪的女权主义盛行,才出现了女子学校。
朱慈烺并不打算在大明刻意提高女性地位,女人地位上来了,逼事也多。
后世短短数十年间,女人地位都要超过男人了,这帮娘们太会玩了!
地位是靠自己争取的,想要获得尊重,就得做出实际行动争取,眼前社会氛围如此,不可揠苗助长激发社会矛盾,朱慈烺能做的也只有废除缠足和尝试建立女子学堂。
“朕这也算是以德报怨了!”
朱慈烺将稿子交给吴忠,道:“派人给报社投稿,收稿后的稿费就给跑腿的人当小费吧。”
吴忠问道:“皇爷,那笔名用哪个?”
“大明第一帅!”
吴忠点头而去,然而走了几步又回来了,面露笑容道:“皇爷,要是这稿子被报社拒收了,跑腿的费用怎么算?”
闻言,朱慈烺一怔,笑骂道:“朕的文笔堪比起点白金作家,哪个编辑敢拒稿?”
吴忠不解道:“起点白金作家是哪朝的文坛大家?”
朱慈烺黑着脸道:“再废话,罚你一年俸禄!”
吴忠悄然跑远。
说起起点白金作家,朱慈烺心中忽然有些想法了:“我朝通俗空前繁荣,朕要不要也写本?”
......
第660章
微服出宫
春耕时节,百废待兴,革新吹风春满地......
近日来,锦衣卫和东厂几乎同时递上来一份重要情报,多尔衮猝死于景福宫思政殿!
他走的很安静,然而整个满清的政坛瞬间炸锅了,满八旗、蒙八旗、汉八旗、朝八旗,所有人都在争权夺位。
因为多尔衮死的太突然,他的兄长阿济格还在东瀛抓壮丁补充军力,老弟费扬果初露头角,不为众人所喜,被满八旗中势力最大的济尔哈朗死死压制。
多尔衮死后第二天,八旗中最强的镶红旗的包围了思政殿,众将拥护旗主济尔哈朗为大清之主。
然而洪承畴等汉军旗的王爷以议政王会议商议为由,委婉的表示不支持济尔哈朗,同时大量汉军旗的士兵将镶红旗给围了。
此外吴三桂和祖泽润分别从釜山和平壤领兵赶回,汉军旗气势汹汹,皆以洪承畴为首。
双方发生尖锐对立,剑拔弩张,然而汉军旗的人马比满八旗多了数倍。
面对如此险境,一向为人谨慎的济尔哈朗自知不是努尔哈赤的儿子,强行登位不占法理,于是放弃了上位的想法。
同时他也意识到洪承畴已然坐大,说不定多尔衮就是他暗中弄死的,越发的觉得在继统的最大权力角逐上,不能卷入过深......
最终,济尔哈朗放下姿态,与洪承畴暗中协商进行利益交换。
满清所有王公大臣在思政殿举行皇位归属议政,最终满汉双方选定了年仅八岁的福临继位,年号顺治,济尔哈朗和洪承畴共同辅政,分别任摄政王。
济尔哈朗对皇太极还是很忠心的,希望帝系继续保持在皇太极一脉手中。
再者,毕竟福临只是一个幼童,大清的国政还得由两个摄政王全权处理,形成满汉共治。
满汉双方在假笑中皆大欢喜,济尔哈朗有苦说不出,将心思放在了在东瀛的阿济格身上,希望那个睿智能领兵回来消耗一波汉军旗。
就这样,洪承畴只用了不到两天时间就妥善地处理了十分棘手的皇位争夺问题,自己也向权力的顶峰迈开了一大步。
当晚,洪承畴前往庄妃布木布泰所在的康宁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33/9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