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校对)第43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34/982


没过几天,大清新登基的顺治小皇帝发来国书,以臣下之礼自称,态度卑微。
国书中高度赞扬吹捧了天武皇帝征伐蒙古的正义之举,并为天武皇帝上尊号“天圣可汗”。
称天武皇帝朱慈烺为“汗阿玛”,请求册封王号,以示正统。
满清皇族在中前期,皇子称呼皇帝老爹并不是“皇阿玛”,而是“汗阿玛”,所有文档,无论满汉语,都记载着“汗阿玛”。
“皇阿玛”是晚清被汉化后的叫法。
朱慈烺叹息道:“又平白无故多了个儿子,真让人忧伤!”
不过鞑清这君臣之礼做的不错,还知道新王登基、世子册封这些大事,需要遣使向大明请求册封,应该是洪承畴交的.......
朱慈烺批准了干儿子的奏请,正式册封福临为“大清王”,寓意大清亡。
同时他下旨申饬福临:“不要随意乱认爹!朕没有你这个儿子!”
据后代皇明官方史料记载,因为大清王随意乱认天武皇帝当爹,引起了征北都护府副大都护朱有能的强烈不满。
国姓爷召开紧急军议,准备征讨大清,险些再次引发了两国大战......
处理完这些事,朱慈烺将心思放在了近期举行的春闱之上。
此次恩科会试,朱慈烺一改惯例,将原本由礼部主持,改为由教化部主持,此后形成惯例。
礼部的职责被三番五次的分出去,搞的礼部尚书朱继柞整日胆战心惊的,不知道哪里得罪了新皇。
朱慈烺也没让礼部这些大儒闲着,让他们施展自己的专业,传承文化学术,按照《永乐大典》模式重新编一套新书《天武大典》,并且刊印天下流传后世,以及传播海外。
朱慈烺早就发现一个现象,大明的很多官员,不是书法家就是文学家,知识渊博,学富五车,搞学术研究相当的厉害!
说实话,这些人大多也只适合搞搞学术、写写诗词什么的,治理地方太屈才了,估计他们也没那心思。
还不如让他们发挥特长,编纂《天武大典》。
这两日就要开考了,朱慈烺打算出宫一趟,去秦淮河那边走一走,主要是想看看江南贡院周边士子的情况......
朱慈烺重新换了一件精美的文士长袍,翩翩才子的气息扑面而来,让身边的徐盛一时也有些错愕。
他见惯了朱慈烺身穿甲胄和红色、玄色的服饰,乍一看这身月华白袍,感觉跟换了个似的,有点骚。
片刻后,徐盛和吴忠也都换好了衣服,加上百十个便衣的御林军,一行人从西华门出宫,直奔秦淮河。
自从解除了贱籍,秦淮河上的生意越发冷淡了,好在近期春闱大试,让江南各省的士子得以再次齐聚秦淮,这才重新了恢复了秦淮河当年的盛况!
江南贡院就在秦淮河边,朱慈烺不想来也得来......
一路行来,喧哗热闹的南京城中几乎没有了穿红戴绿的伪娘。
在教育革新下,很多读书人充当地方学校的先生,教化部针对学校定下了铁律,规定先生以身作则,不许穿奇装异服,违者通报批评,屡教不改者开出教籍......
为了饭碗,一些读书人还是愿意改变以前的陋习的。
以前大明的服饰规定非常严格,什么阶层的人穿什么衣服,比如生员襕衫,举人青袍、进士巾袍,吏员巾衫,皂隶青衣,一眼就能让人看出身份来。
针对服饰问题,数年前礼部也出台了新政策,取消等各阶层的服饰规定,可自由搭配。
因此,朱慈烺身着这身服饰,不属于任何阶层,别人看不出他是读书人还是商人,方便装逼。
然而,依旧有人改不了老毛病,朱慈烺眼前就有个行为放荡不羁的士子,身披彩绘,头戴绿帽,衣服上绣着大大的荷菊图案招摇过市。
这还不算什么,这小子竟然带着假须,走一段路换一种颜色,先是黑色,走几步又换成了绿色,左顾右盼间还一脸的自得......
“这人脑子是不是有毛病?”
朱慈烺看着那人袍子后摇曳的荷菊图,对徐盛道:“让人去打他闷棍,装进麻袋里拖进巷子里的那种!”
徐盛一招手,立即有两名便衣的御林军,把关节扭的咔咔作响,跟了上去.......
第661章
再临秦淮
秦淮河畔,媚香楼。
听闻天子年少时曾微服至此,还即兴赋诗数手,媚香楼的声名大噪,被称为秦淮第一名楼。
朱慈烺再次光临此地,已过了整整五年,然而却发现这里的变化很大。
原来,媚香楼的头牌、秦淮八艳之一的李香君嫁给了神机侯赵景麟,被传为一段佳话,她的义母李贞丽也成为侯府管家,无暇打理媚香楼。
最后,媚香楼被江南一位财大气粗的富商收购,又大加装饰了一番,成为文人墨客的首选之地,冠绝秦淮。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吴忠默默念着媚香楼两侧的对联,忽然道:“少爷,这不是您当年作的诗吗?”
朱慈烺有些无语了:“媚香楼的这届老板很会做生意啊!”
他自然不会追究此事,毕竟这诗也是自己抄来的,哪里好意思厚着脸皮去维权......
进入媚香楼,早有工作经验丰富的小厮主动迎来,将朱慈烺一行三人请了进去。
还是二楼雅座的老地方,俏丽的侍女前来奉上茶水和酒水,还莺声细语的介绍接下来的节目。
听完这节目单,朱慈烺颇为惊讶,这媚香楼进行产业升级了?怎么搞起类似晚会的节目了?不淫湿捉对了?
不过让他更惊讶的是,这侍女身后端茶带水的家伙,居然是个黑人小妹?
不得不说,这种创新的经营模式,别有一番异域风味,一下子就拉开了与同行之间的档次!
朱慈烺不由一笑,看来这开海之举效果很好,很多商人已经发现了新商机,并与西方强盗们做生意了。
新商机并非黑奴贸易,而是南洋那块地方。
朱慈烺没有关注那些节目,而是竖起了耳朵,听着楼上楼下士子们的议论。
“明日就要开考了,听闻还是考君子六艺?”
“应该成为惯例了,因为考这玩意,某在家打了两年算盘......”
“......”
忽然有人发出感叹:“真怕圣上突然取缔了青楼......”
此言一出,立时引起了周围士子的惊呼:“圣上也是男人,他能这么做?”
有人拍案而起:“是啊,你收商税可以,收田税也可以,唯独不能取缔青楼,不然我们跟他急!”
也有人痛心疾首道:“此处是我等精神寄托之地,取缔了这里,这不是焚书坑儒吗?”
朱慈烺听得满脸黑线,都说江南士子代表江南商人地主的利益,然而以前是帮人家喊话争取利益,现在这关乎自己切身利益,一个个比猴还急。
眼看群情汹汹,个个脸红脖子粗的,最先引起话题之时顿时慌了,担心以造谣罪被抓,立时站出来出言解释。
他额头冒着虚汗,连连摆手道:“诸君切勿激动,在下只是杞人忧天,吾皇圣明,年轻有为,又以秦淮八艳为友,断然不会做出此等过河拆桥之事......”
闻言,那圈的一众士子这才长呼了一口气,继续恢复如常,谈笑风生。
朱慈烺对这种无缚鸡之力、只会满嘴跑火车的文弱书生们,并没有太多兴趣,准备离开。
但此时,他却听到有士子在议论孔家之事,貌似还吵了起来。
“当今圣上起码去祭拜孔圣了,说明他是尊敬孔圣的,闯贼才是大逆不道,到了孔家也不去孔林祭拜!”
“除爵衍圣公,就是不对!对孔圣不敬!”
“孔胤植投敌,还不能处置了?”
“当今圣上最重规矩,他孔家即便是孔圣的后裔,也不能罔顾国法吧!”
“是啊,孔圣的后裔不是更应该带头忠君爱国,维护国法纲常吗?”
有政治嗅觉敏锐的士子,已经看出皇帝这是要准备立规矩以法治国了。
读了这么多年圣贤之书,很多人清楚,历代有大魄力的圣君都是儒外法里。
法家不仅只在战国时出现,隋唐时期仍继续发展,唐朝的科举中也设有法家科目,宋朝时期儒家地位才全面上位。
历史上,偏好法家理念治国的人还有诸葛亮、隋炀帝杨广、王安石、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张居正等。
但大部份获得好评的帝王,都是兼擅采用法儒二家理念治国者,如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等。
可见法家的脉搏仍然存在,法家在许多重要历史时刻都顽强地表现了自己,如诸葛亮治蜀、永贞革新、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时期,使历史一次次向前迈进。
初登大宝的天武皇帝自然不例外,他当太子之时,已经在江南做出了优秀的政绩,往后为帝,成就不可限量,说不定大明又会开创一个盛世......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34/9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