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校对)第31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11/982

第485章
大明皇家海军
崇祯十四年七月十日,完全病愈的朱慈烺结束南巡,从宁波府乘坐龙舟经过上海回到了南京。
回到南京的第一件事,朱慈烺便下旨开上海、宁波、台州、温州四地为第一批商埠,并派出使臣前往南洋告知尼德兰联省共和国(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等国总督。
朱慈烺允许这些洋鬼子与大明正式通商、互派使臣建立大使馆,主要想收回洋鬼子在大明国土的据点。
十五世纪和十六世纪,随着地理大发现,世界进入海权时代,欧洲新兴的海权国家纷纷往亚洲拓展势力。
天启四年(1624年),荷兰东印度公司为建立与中国、日本贸易的据点侵入台湾(明朝官方称台湾为东番),在台湾南部修筑热兰遮城和普罗民遮城进为殖民统治。
西班牙则是在台湾北部建立据点进行殖民,葡萄牙向大明租赁了澳门,每年交租并遵守大明的律法,还算老实。
这些地方朱慈烺肯定都会收回,现在通过经济谈判进行磋商,如果他们还不知好歹,只能武力收复了。
这些欧洲殖民者以公司的名义进行殖民,主要是为了赚钱赚黄金,料罗湾海战后,在海上赶大车的荷兰人讨不到好处,只能向郑芝龙低头,通过交钱购买郑家旗号进行贸易,所有的货物都是经过郑家这个中介来买。
一旦大明再开放几个商埠,直接与他们做生意,朱慈烺相信洋鬼子们会感兴趣的。
为了更好的促进海贸发展,朱慈烺废除了民间建造大帆船的禁令,让民间商人积极造船远洋贸易。
明朝中后期,朝廷禁令松懈,加上海上贸易越来越发达,林凤、汪直、徐海这些亦盗亦商的海上势力根本就无视朝廷的禁令,海禁名存实亡。
与其让这些商人冒充海盗扰乱东南沿海,还不如给他们名义进行正规贸易。
为了保护沿海商埠,朱慈烺正式成立大明皇家海军,陆续调集南直隶、浙江各海防卫所的战船,将所有八百料以上的大型战船集中在一起,每艘战船上布置六门十八磅红夷大炮,十门十二磅红夷大炮,六门六磅炮,这吨位最多能布置这么多了。
其他几百料的小船全部装备几门六炮红夷大炮,其他在长江和沿海作为海警船,稽捕海盗和水匪。
南直隶最大的是南京操江水师,原本是魏国公徐弘基掌管,徐弘基被处死后,朱慈烺便让怀远侯常延龄掌管,曾从上海上运粮支援辽东的沈廷扬任副手。
从南直隶和浙江的所有水师中,勉强能凑够十艘八百料以上的战船,所装备的红夷大炮都是从太平府重炮厂所造的重型红夷大炮。
早在崇祯十年,朱慈烺就考虑建立海军,早早的设立重炮厂并采用铁模法造炮,专门为海军建造十八磅以上的大口径火炮。
朱慈烺在大明皇家海军下设立了靖海舰队,由南直隶和浙江水师组成,基地设在浙江舟山。
舟山背靠宁波府与上海县两地,其形如舟揖,地理位置优越,水深浪平,是不可多得的深水良港,后世的东海舰队基地就设立在那。
海军最关建的造船技术,朱慈烺接连在浙江舟山、南直隶太仓、太平府三处港口建立了三座大型造船厂建造战舰,船坞都在万吨级。
朱慈烺又下令重金招募江南各省造船工匠,明朝中后期,随着海禁的名存实亡,一些私人造船作坊发展了起来,他们无视朝廷禁令制造两桅以上的大船,在明末时期,民间的造船业反到要比官方更发达,这些人才要是不用简直是天理不容!
最初之时,税务部尚书程国祥等人还在劝柬朱慈烺,说这样太浪费资金了,这么大的船坞有什么用呢,现在红番鬼最大的战舰不过三千料。
朱慈烺不为所动,这些老古板虽然了解了一番洋鬼子,但海权意识不强,更不会想到时代的发展。
在巨舰重炮的海权时代,口径即是正义,射程即时真理,将来战舰的发展吨位只会越来越大,一个造船的船坞起码用上一百年,不搞的大一些才是浪费银钱。
朱慈烺废了不少口舌,花了一个时辰的时间给他们补了一节历史课,将西班牙、荷兰这两个国家的发展史尽量详细的向几个重臣作了一番解说,甚致把当年郑和下西洋的例子列举出来,证明建立一次强大海军的重要性。
几位重臣虽然听的云里雾里的,但还是以“皇太子的决定都是正确的”这种惯性思维,坚持贯彻执行政策,尤其是负责收税的程国祥,通过大半年的征税,税务部可谓是财源滚滚,半年就进账两千万两,加上太子的那些老底,南京完全不差钱!
听说建立海军是为了保护商埠,而商埠可以征收海关税,程国祥拨了一刻钟的算盘后再无异议,原来这是个赚钱的买卖啊!
临了,税务部尚书程国祥还对朱慈烺躬身一礼道:“殿下之才果然是惊世骇俗,臣被殿下超凡智慧,震撼得是心旌神摇,惶惶不可终日啊!”
朱慈烺笑了笑,暗道你这这彩虹屁吹的,本宫都要上天了!没点文化都享受不了这老东西的彩虹屁。
随着海军部的设立,朱慈烺正式任命沈寿崇为大明皇家海军靖海舰队总兵,舟山参将黄斌卿和操江水师副将沈廷扬为靖海舰队副将。
任命结束后,朱慈烺召见了三人商谈靖海舰队整编海军士兵事宜。
沈寿崇和黄斌卿喜形于色,纷纷擦拳磨掌,准备大干一场,而沈廷扬则都提心吊胆,生怕自己搞不好,毕竟自己是文官出身,对海战没什么经验,不像世代掌管水师的那两位。
朱慈烺严肃的看着他们道:“在本宫的计划中,海军的重要性比陆军还要大,将在未来发挥巨大的作用,你们万万不可轻视!”
“是!”三人轰然领命。
朱慈烺接着道:“海军不同于陆军,对士兵选拔的要求会更高,选人不以个人的武技高为准,要挑二十到二十五岁之间聪明机灵的,还要识字,最重要的要选会游水的士兵!”
沈寿崇有些不解道:“殿下,选会游泳的末将能理解,可为何要选年轻识字的?”
朱慈烺道:“当海军要掌握的东西要远比陆军多,就说这驶船,不仅要会掌舵、扯帆,下锚,上缆,而且还要学会看海图、用六分仪,打旗语,这些东西都需要学习,因此必须要年轻机灵,而且识字,以后还要学习识数计算、应用火炮,包括你们三个在内,都要给我认真的学习。”
“是!”
沈寿崇等人一脸凝重,以前他们掌管水师时,只在近海巡视,没想到太子殿下发展的海军要求居然这般高,看来要努力了。
朱慈烺思考了一会儿,又道:“水手尽量从浙江原来的疍户和九姓渔船中选吧,不识字的就让他们学习!”
疍户原是贱籍之一,一辈子只能生活在海上,精通水性,惯会使船,经过二百多年的传承,对大海的了解远比一般人要强。
第486章
皇家海军学院
南京监国之后,朱慈烺一直劳碌这,基本所有大事都亲力亲为,在交代完选拔海军士兵标准后,他又开始着手建立大明皇家海军学院,培养海军军官。
第二日,朱慈烺便召开了军事会议,下旨决定由军机部从各军中,招募大明皇家海军学院的第一期海军军官生。
按照旨意,从八月一日起,大明皇家海军学院将接受大明各体系的将士报名,接着将会统一进行选拔考核。
考虑到民间或许还有遗才未用,朱慈烺又加了一条,接受民间应考者,只要在文化、水上经验以及身体素质等方面达成标准,一律吸收。
考核内容虽然简单,但难度也不小,单文化一项只怕到时候就能刷下许多人。
尽管皇家海军第一期只招收五百名军官生,但许多人得知毕业就能被授予官职后,从各省陆陆续续赶来报名的人络绎不绝,足有数万人。
大明最不缺的就是人才,数万人中选五百名,可谓是百里挑一,能留下的自然是佼佼者,最具备培养成优秀海军军官潜力的军官生。
至于海军学院的教官,朱慈烺找了些大明水师中善于海战的将官,又派人从广州、澳门等地花钱雇佣了一些海战经验丰富的西洋人。
在这个时代,大明与几个海权国家的交往很普遍,当初孙元化就雇佣了二十七个葡萄牙人当教习训练大明火器部队,郑芝龙也雇佣了一些日本人和葡萄牙人,甚至来自非洲的黑人当家丁护卫。
这些老外,只要给钱什么事都能干,磕头叫爹都行,他们来亚洲不就是为了赚钱赚黄金吗?
朱慈烺顺便让人又从大明的好朋友,威德尔先生那买了些三级和四级风帆战列舰的图纸,促进交往。
为了防止洋鬼子们在大明皇家海军学院传教洗脑军官生,朱慈烺暗中派出一些锦衣卫混在学院军官生中,又安插了一些资质上佳的孤儿,这些孤儿由吴忠暗中训练,不少已经十七八岁了。
海军的发展已经提上了日程,朱慈烺现在最担心的就是郑家,想着给他们整点什么好处,让他们放弃东南海域的控制权。
南京紫禁城乾清宫,正举行了一次核心朝会。
税务部尚书程国祥手拿一份账本抚须汇报道:“今岁年初,商税一开征便能看出我大明江南民间还是很富的,虽说农业是我大明的根本,但商业也不可抑制,相反更应该大力促进。”
户部尚书张国维连连点头,表示支持。
教化部尚书李岩说道:“程大人心系朝廷,想充盈国库建设大明,晚生佩服,然江南各省太平,生齿日繁,北方却战火又起,大量北方百姓渡江迁居江南,又加上气温逐年降低,农业产量大不如前,我觉得朝廷仍应该继续发展农业为主。”
自征粮迎驾事件后,这半年来,河南上下民怨沸腾。
李自成采用了谋士牛金星提出的“少刑杀,赈饥民,收人心”之策,走出陕西河南交界处的商洛山,在河南大地上发出一声怒吼,以“闯王”名号振臂一呼,大大小小的流寇队伍立即响应奔赴。
李自成趁势横扫豫西,连攻占卢氏、陕州、灵宝、渑池、新安等地,每攻下一城,便开仓放粮赈济饥民,收买人心。
数月间,远近饥民荷锄而往,应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绝,一呼百万,其势燎原不可扑,李自成的军队发展到了十几万之众。
李自成并不满足,在牛金星、宋献策、顾君恩三大谋士的建议下,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所到之处命人宣传歌唱“迎闯王,不纳粮”的民歌,一时间河南全境告急。
崇祯皇帝震惊之余启用镇守四川颇有成绩的傅宗龙,加封傅宗龙为兵部尚书,督师河南。
河南连连闹灾,又被流寇洗劫了一遍,哪里还有粮食,傅宗龙递上奏章请拨军粮,兵部不能完全供给他,傅宗龙便弹劾杨嗣昌和陈新甲。
杨嗣昌大怒,也上书弹劾傅宗龙,说他白白耗费国家的财力,不能报效国家,还盛气凌人欺负朝臣。
崇祯见双方在这个当口打嘴炮顿时恼怒,又见傅宗龙在河南剿寇不力,于是批评傅宗龙将把剿寇大事视同儿戏,将他罢职投入天牢,任命杨嗣昌为督师,去中原统战剿寇,决战李自成。
朱慈烺丝毫不理会自己南巡期间北面发生的闹剧,朝廷那么多大臣,九边那么多大军,连刚被打懵圈的李自成都解决不了,食屎啦?
对于崇祯缺钱缺粮,朱慈烺也没有往北面送钱送粮的想法,哪怕皇帝老子按照自己的方式走一波,也不至于混成这副模样。
崇祯要是不舍得斩贪官、杀士绅抄家,那就由他作呗,反正自己现在正在搞发展,没空理会他们。
坐在上首的朱慈烺没有说话,只是静静的听着下面几个重臣在议论。
他很清楚,程国祥是徽州府人,隐隐代表着徽商,张国维是浙江人,二个老家伙都生在商业繁荣之地,受了环境不小的影响,希望大力发展商业。
只要他们不行党争之事,能为百姓做点实事,朱慈烺任凭他们吵吵,这样也好,最起码不用担心往后大力发展商业,二个老家伙因为保守持反对意见。
程国祥继续看向朱慈烺道:“殿下,臣以为大力发展商业,既可以增加明年的赋税也可多吸纳一些无地百姓做工,这也算是殿下所提出的以工代赈之法。”
李岩接茬说道:“臣以为,殿下开发商埠,发展海贸,已经在沿海各省着重发展商业了,没有必要再让其他各省发展商业,毕竟天灾还在,渡江南下的灾民日益增多,江南各省的粮食需求仍然很多。”
朱慈烺点点头,看向程国祥,开口道:“虽然江南各省今年的粮食收成有些成绩,但我们不能骄傲,未来几年还是要以农业发展为主,不能让逃难到江南的百姓们饿肚子活不下去作乱。”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11/9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