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校对)第31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12/982


朱慈烺接着道:“以户部的名义在各省发出告示,取消路引制度,在各处城镇中心建立农贸市场和商贸市场,陆续开放一些行业允许民间经营,譬如部分矿业和部分制造行业,对于纳税大户给予一定的政治优待。”
路引实际上就是离乡的证明,现在的大明各地规定,凡人员远离所居地百里之外,都需由当地衙门发给一种类似介绍信、通行证之类的公文,这就是路引,如果没有路引是要依律治罪的。
朱慈烺觉得,这玩意严重限制了人口流动和经济发展,随着从江北逃亡江南灾民的不断增多,甚至会引起矛盾和动乱,必须要废除。
程国祥道:“殿下不愧是人中之龙,所虑之事无不惊世骇俗,臣敬佩不已!”
朱慈烺双眼一翻,道:“你一个进士出身的大学者,用的都是什么破词,尽往一处使,好了,接下来说说市舶司和海关税吧。”
第487章
郑家的实力
市舶司是中国历代王朝在各海港设立管理海上对外贸易的衙门,相当于海关。
自唐玄宗开元间,便在广州设有市舶使﹐一般由宦官担任﹐是为市舶司前身,到了宋朝才正式设立市舶司。
到了明朝时期,为了管理海外诸国朝贡和贸易事务,沿袭前朝之制﹐设置从五品提举一人,从六品副提举二人,负责征收关税。
明朝在广东的广州,福建的泉州,浙江的宁波各设一个市舶司,广东市舶司专为占城(越南)﹑暹罗(泰国)﹑满剌加(马来西亚)﹑真腊(柬埔寨)诸国朝贡而设﹐浙江市舶司专为日本朝贡而设,福建市舶司专为琉球朝贡而设。
经过大明几代皇帝反复海禁,三个市舶司经过被废又恢复,对外贸易港口也发生了变化,直到万历中期才稳定下来。
见朱慈烺问道市舶司,程国祥饶有兴趣的说起了市舶司,并说道:“殿下,开海通商的好处不言而喻,红夷人的货船每年需要大量的瓷器,丝绸以及茶叶等货物,我大明却仅仅开了三个用作贸易之用的市舶司,且三司还对贸易的货物和数量有着复杂而又让人恼火的各种限制,臣请殿下废掉那些限制。”
朱慈烺点头道:“三司的关税就由税务部派人征收,还要近一步降低当地官府对百姓经商的限制。”
税务部尚书程国祥颔首称是,他明白皇太子这样做的深意,想让明年的赋税收入再次攀到一个新高度。
朱慈烺忽然问道:“程老可知郑芝龙其人底细?”
程国祥回忆了一番,回道:“臣知道此人以前是个海盗,后来被熊文灿招安,在海事上立了一些功劳!”
朱慈烺笑吟吟道:“还有呢?”
程国祥不明白太子为什么问一个武夫,也对郑芝龙并不了解,于是摇头道:“臣对其不甚了解,还请殿下明示。”
朱慈烺又看向李岩,问道:“你觉得呢?”
李岩道:“臣觉得,两广总督熊文灿自诩会识人用人,其实不然,他当初招降郑芝龙就是最大的败笔!”
户部尚书张国维问道:“郑芝龙归附朝廷后,不仅驱除红番鬼,拱卫大明海疆,还曾以每人三两银子的价格,招募流民移居东番,也算解决了福建流民之患,李大人此话何意?”
李岩道:“当今圣上登基之后,曾试图平靖海疆,采用熊文灿的招抚之策,以寇治寇,然而郑芝龙受招安以后,反而借朝廷之名,铲除海盗中的异己,数年功夫便已经称霸福建沿海。”
“移民东番表面是仁政,实则是郑芝龙祸水东引,失去了产业的流民就是朝廷的隐患,都送到蛮夷海岛上,其辖境内也就太平了,他郑芝龙在福建泉州发展实力的同时,也在开发东番,无非是为了将来万一与朝廷翻脸,还有个备用的落脚点!”
李岩接着道:“此人称霸福建沿海后,一边打击海盗,又一边包庇走私,控我大明海疆为自家后院,借官身走私,通贩洋货,过往海船,不论海盗商人,一律须购买郑氏旗号买平安,每年收入可达千万两白银,然而这些钱他可从未向朝廷缴过一厘一毫!”
张国维不了解郑芝龙的底细,听了李岩的评价后,这才意识到自己一直轻视了这个姓郑的,难怪皇太子如此关注他,闹了半天这厮是个不显山不露水,闷声发大财的狠角色。
张国维说道:“如此说来,郑芝龙行割据之实,殿下是否要举兵铲除这一害!”
朱慈烺摇了摇道:“不急!”
大明有着漫长的海岸线,仅仅设置了三个市舶司,以至于在漫长的海岸线活跃着千千万万的走私,随走私而兴起的自然就是如骨附蛆的海盗,而这二者往往是互相转换的,上岸则为民,出海则为盗,这种情况在天启年间更是发展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朱慈烺想要大明沿海顺利开海通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打击走私,而走私的根源有两个,一是日本,二是泉州郑芝龙。
日本对无数亦民亦盗的走私船提供资助,郑芝龙则是通过盘剥海盗获取金钱,同时又对商路货源进行垄断,成为大明朝廷拥有官方身份的最大走私集团。
朱慈烺想要在江南沿海广开海贸,对郑家的安排是躲不开的,毕竟外国商船想要走台湾海峡到达浙江和上海,必须经过郑芝龙控制的东南海域。
总不能一边郑家在南海收保护费,朝廷在浙江和上海收关税,这叫怎么一回事?
李岩担忧道:“殿下,如果不解决郑家,进一步开放商埠只会让郑家的财富进一步壮大,这郑家本已是民间最富之家,如今再这样下去,只怕真的就富可敌国了。”
朱慈烺何尝不了解这个情况,只是他对初建的大明皇家海军战斗力信心不大,目前造船厂初建,海军军官还在培训,没有几年的时间很难形成强大的战斗力。
郑芝龙打过好几场大型海战,对手的实力在亚洲海域都是顶尖的,朱慈烺现在要靠自己这点海军家底,想在海战中击败郑家水师,难度不小(福建水师基本都是郑家花钱搞的)。
从陆地作战同样难度不小,并非天武军、靖武军战斗力不如郑家,而是福建的地势太操蛋了,除了沿海几个地方,中间基本全是起伏连绵的山区。
如果调派驻守浙江的靖武军进攻福建泉州郑家老巢,需要翻山越岭近两千里,此时南方山里多瘴气,士兵们水土不服在所难免。
若是从海上运兵到福建,还是避免不了海战。
最重要的是,即便击败了郑芝龙,东南海域臣服郑芝龙的那些大大小小海盗也是个麻烦,还有洋鬼子们,说不定会在背后捅刀。
朱慈烺沉吟了一阵,终于开口道:“先礼后兵吧,让冒襄作为使者去一趟泉州下达下旨,令郑家入海军部,福建水师改变为大明皇家海军平番舰队,郑芝龙任舰队总兵,封东番伯,让郑家世镇东番!”
“再有,将两广总督熊文灿调入南京,任职南京工部尚书,礼部左侍郎杨士聪调任两广总督,江西按察司黄道周调任福建巡抚......”
把台湾丢给郑芝龙,也算对郑家放弃东南海域控制权的补偿,现在的台湾还没发展起来,到处是荒地和瘴气,就让郑家去搞建设吧,最好能把西班牙人和荷兰人赶走。
为了防止郑家拒绝接受安抚,朱慈烺也开始布置后手,以武力征服郑家。
第488章
特使入福建
福建泉州府安平城,郑家。
自崇祯元年九月,郑芝龙率部就抚于福建巡抚熊文灿,便离开了他多年经营的海上根据地东番(台湾),坐镇福建沿海。
当时郑芝龙有三万部众,船只千艘,负责守备沿海以防海盗倭寇和荷兰人进攻。
十几年来,经过几场大海战后,郑芝龙由五虎游击将军升至福建总兵,势力得到极大的发展,拥有超过三千艘大、小船的船队,成为东南海域的霸主。
郑家的海贸商队范围广及东洋、南洋各地,包括大泥、浡尼、占城、吕宋、魍港、北港、大员、平户、长崎、孟买、万丹、旧港、巴达维亚、麻六甲、柬埔寨、暹罗。
据估算,郑家在海上和陆地所掌握的兵力高达二十万,包括汉人、日本人、朝鲜人、南岛语族、非洲黑人等各色人种。
势力越发庞大的郑芝龙在泉州老家安平围墙筑堡,将安平城作为郑家的大本营,并建置豪华府地,历时三年多才完工,占地一百三十八亩,府内规模宏耸,亭台楼榭纵横,极为豪华奢侈。
一路听闻郑家的威势,太子特使冒襄站在安平城外,遥看着城头高高挂起的“郑”字大旗,忍不住叹了一口气道:“难怪八闽以郑氏为长城,郑芝龙在这里简直就是土皇帝啊!”
在亮明身份后,冒襄这才在安平城郑家守军的监督下进入城中,前往郑府拜会郑芝龙。
一入郑家的豪华府第,冒襄顿时目瞪口呆,只见院中的一队队护卫居然都是高大的黑炭!
“这都是什么鬼东西?”冒襄极为惊讶的问向身边的郑家小卒。
小卒呵呵笑道:“他们是乌番兵,是大帅府的护卫。”
“黑人?”学富五车的金陵公子冒襄一下子懵逼了。
他早年读书时听闻唐朝时就有黑人出现在长安城,当时冒襄还在好奇黑人究竟长什么样,没想到到亲眼所见,竟是这副模样,真是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啊!
明末之时,随着西方殖民者进入亚洲,许多非洲黑人也来到了中国,他们一部分是被贩卖而来的黑奴,一部分是被殖民者洗脑忽悠,出于宗教热情来东方探险的。
来自非洲的这些黑人,在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军队中当兵,成为了殖民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成为殖民者在亚洲军队的主力(葡荷争夺澳门的战争中)。
黑人忠勇善战,战斗力很强,为了雇主冲锋陷阵,在所不辞,郑芝龙也看出了这点,专门从澳门利诱忽悠了一批黑人为自己卖命。
在郑芝龙的军队中,还有由白人和日本人组成的部队,与他们相比,黑人部队军饷更低,更加忠实可靠,郑芝龙曾评价说:乌番兵猛过白番鬼。
在偷瞄了几眼后,冒襄开始进入了三通门双火巷五进院落,来到郑府前厅。
前厅天主堂中,郑家十几号主要人物尽皆汇聚一堂。
冒襄穿着红袍玉带,手捧令旨,往堂中一站,高声道:“福建总兵郑芝龙接监国皇太子令旨!”
郑家十几号人左右互视了一眼,见郑芝龙拜倒接旨,这才慢慢悠悠的拜倒。
见郑芝龙还算配合,冒襄轻呼了一口气,道:“蒙天眷佑,福建总兵郑芝龙,多年以来为国剪除夷寇、剿平诸盗,功勋赫赫......福建水师改编为大明皇家海军平番舰队,郑芝龙任舰队总兵,封东番伯,世袭罔替,郑家世镇东番!”
“臣郑芝龙领旨谢恩!”
郑芝龙拜了数拜,这才爬起来,小心翼翼的接过黄绸缎子,仔细的看了眼,漫不经心的问道:“这皇太子的令旨,管用吗?”
冒襄笑道:“太子殿下奉旨于南京监国,江南一应事宜,皆可自专,正式的册封圣旨,年前便可到达此厅。”
郑芝龙的从第郑鸿逵凑上来大笑道:“哈哈,大兄,你封伯了!”
“恭喜大兄!”
“恭喜大兄,朝廷终于想到我郑家了!”
郑之豹等人连连拱手道喜。
“想不到我郑芝龙也能封伯了!”郑芝龙心情大好,看着冒襄,畅然笑道:“太子殿下如此恩典,郑某惶恐不安,不知殿下可是遇到什么难处了?”
冒襄凑上前道:“东番伯说的不错,殿下确实遇到了难处,想请东番帮忙。”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12/9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