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校对)第30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08/982


陈子龙道:“臣对蝗虫的生活和活动范围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发现蝗灾最盛于夏秋之间,是涸泽者蝗之原本也!”
随后,陈子龙并提出了几种防治办法,朱慈烺听得连连称好。
大明能人辈出,徐光启写的《农政全书》,宋应星写的《天工开物》,都对农业发展提出了细致独特的见解,并进行大量实验研究,其中不乏有农业技术的革新,还有一系列农具的研究。
以往朝廷重视度不高,两本书中介绍的农业推广也仅仅在小范围内施行,朱慈烺现在要做的就要是大力推广宣传,用技术发展农业。
陈子龙道:“臣觉得发展农业应当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先进农具,以期富国利民!”
“好!”
朱慈烺抚掌道:“陈子龙,本宫升你为江南巡查御史,命你组建农业指导组,培养农业技术指导员,直接为农户种植提供技术支持!”
朱慈烺计划搞的农业技术指导员是田间的知识分子,需要长时间在野外工作,需要采集农业技术信息,进行分类、加工处理,把农业技术教会农户。
为了提高农业工作者的积极性,朱慈烺将这些指导员编入浙江巡抚衙门,按照官府人员进行发饷,每人每月三两银子,以作重视。
待回到南京后,朱慈烺准备设立专门的农业大学,在全国推广农业技术,大力发展农业提高粮食产量。
只有农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会有多余的劳动力从事小商品经济的发展,才能促进商品交换社会。
当社会对商品的需求量超过小商品经济无法买足时,必然要对生产方式进行改革,改革的方向就是大生产大机械的使用,这样才出现工业生产的出现,进行工业革命。
哪怕是朱慈烺现在搞出了蒸汽机,只要农业发展不给力,哪怕一百年都无法进行工业革命,这是社会变革的规律,是个人无法撼动的。
第480章
视察海防
宁波府定海卫,也就是后世的舟山所在地。
定海卫下辖舟山中中千户所、舟山中左千户所、穿山后千户所、大嵩守御千户所等五个千户所。
舟山群岛是中国沿海最大的群岛,位于长江口以南、杭州湾以东的浙江省北部海域,岛礁众多,星罗棋布,共计有一千三百九十个岛屿。
其中舟山岛最大,明朝时名字叫定海岛,面积有五百多平方公里,仅次于台湾、海南岛,在这个时候崇明岛还没有形成,江苏大多沿海城市也都在海潮中还没露出来。
交待完农业发展的事情之后,朱慈烺告别姜逢元后便启程前往宁波府定海卫,视查那里的海防事务。
原定海卫指挥使沈寿崇、舟山参将黄斌卿二人,早早的亲率五百名士兵出城十里等候迎接。
终于,远处出现了一系列密密麻麻的旗牌仪仗,那声势喧威的铁骑军阵,看得定海卫各人脸色皆变,沈寿崇身旁的黄斌卿还不由自主地全身轻颤起来,被这等权力威严的力量所震慑。
见太子仪仗渐渐行来,定海卫指挥使沈寿崇立刻拜到在仪仗面前,高呼道:“末将宁波府副将沈寿崇,恭请皇太子殿下金安!”
朱慈烺走出仪仗,虚虚抬手道:“兴!”
在出发前,朱慈烺对定海卫指挥使沈寿崇进行了一番仔细的了解,当然了,现在江南的卫所制被废除了,指挥使沈寿崇转任宁波府副将,仍然镇守定海卫城,掌管浙江水师,稽捕海盗。
朱慈烺知道沈寿崇是世袭武职,而他的父亲,也就是明末时期的民族英雄沈有容。
沈有容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收复台湾岛的将军,他先后在蓟辽、闽浙、登莱等边防或海防前哨为官,还打过万历朝的朝鲜战争。
沈有容一生四十余载的军旅生涯中,有一半时间镇守在福建沿海,万历年间,他曾率军三次进入台湾、澎湖列岛,歼倭寇,驱荷兰入侵者,成功地保卫了东南沿海及台湾岛。
沈寿崇是沈有容的第六子,沈有容去世后荫思出任定海卫指挥使,历史上的沈家满门忠烈。
沈寿崇在崇祯十六年于北京近郊被李自成部所杀;沈寿崇的四哥沈寿岳因积极支持郑成功与张煌言抗清,在顺治十八年被清军斩首,沈寿崇的八弟沈寿峣在顺治二年组织义军抗清,兵败被杀。
朱慈烺对沈寿崇这个名将之后抱有几分期望,希望他能有他老爹的本事,为大明海防做出一番贡献。
沈寿崇相貌堂堂,粗眉大目,略有连鬓胡须,是一个标准武将的模样,他所带来的五百士兵,虽衣甲破旧,但精神气质到是十分饱满,看来是经过一番严格的训练,从军容上看,比其他明军如左良玉、刘良佐之辈的士兵要强得多。
朱慈烺点了点头,道:“沈寿崇,你练的兵不错!”
沈寿崇忙道:“太子殿下过奖了,末将愧不敢当。”
沈寿崇虽然孤守一隅,却也听说过朱慈烺和天武军的事迹,此时见朱慈烺十分年轻,目光如电,举手投足只见颇有王者风范,并未像传说般盛气凌人的凶残模样。
再观皇太子带来的人马,个个全副精良武装,精神抖擞,士气高昂,队列严整,且杀气弥漫,沈有容羡慕不已。
在沈寿崇的开道下,仪仗大队进入定海卫城,明朝的卫所,其实就是一个城市,城里和周边的居民大多都是军户。
定海卫城的建筑和街道虽然十分破旧,但整洁热闹,居民的精神面貌也不错,军户制的废除,让军户们有了自由选择职业的机会,从事着各行各业。
来到了原指挥使衙门落坐之后,朱慈烺说道:“这里治理的不错,沈寿崇,你在这里任职多久了?”
沈寿崇躬身回道:“回禀殿下,末将在定海卫已经两年了。”
朱慈烺点点头,沈寿崇是崇祯元年的武进士出身,一个武人能将地方治理得当,也算是有些本事了。
其实沈寿崇曾在四大府之一的承天府任职留守将军,因为和他父亲沈有容性格一样耿直,得罪了很多人,被巡按御史弹劾贬到了这里。
浙江是明朝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但定海卫却是在宁波府的南端海边偏远地区,没有海外贸易,经济发展的很一般,相当是变相的流放了。
朱慈烺推行新政以及废除卫所制时,浙江也发生了动乱,定海卫治下的穿山后千户所和舟山中后千户所,两个千户打算响应士绅作乱,还写信劝沈寿崇也一起搞事情。
沈寿崇假意答应,召集舟山参将和治下五个千户在定海卫城设宴商议举事的事宜。
两个千户不知有诈,兴高采烈的前去赴会,在酒宴之上,沈寿崇突然发难,将两个千户当场格杀,并将两个千户的人头悬在城外示众,告令定海卫所有将官军户,有言反叛者,杀无赦!
整个定海卫军民皆是大惊,无人再敢举事反叛,在浙江卫所勾结士绅商人叛乱其间,定海卫所辖五所都没有参与作乱,沈寿崇因功升为宁波府副将。
朱慈烺赞扬了几句沈寿崇的功绩,又道:“现在军户们可有安置好?士兵们的饷银按时发放了吗?”
沈寿崇的脸上带着笑容道:“回太子殿下,定海卫的军户们每户分得五十亩军田,士兵们的饷银也由巡抚衙门按时发放了,每月一两五钱银子。”
在大明各地卫所,军户没有自己的军田,士兵常年不发军饷这等事屡见不鲜,军户们还不能逃荒和进城打工,只能帮军官们种田,勉强混个温饱。
沈寿崇自到了定海卫的两年内,从来没有领到过一分军饷,这两年是他军户们一起种地打渔勉强扛过来的,自从浙江卫所制被废,被士绅占据的军田由巡抚衙门重新分配,水师士兵们也有了固定的军饷,人人都感受到春天来了,日子变好了。
得到自由的军户和分到田地的士兵们打心底感谢朱慈烺的仁政,更加愿意死心搭地的拥护朝廷。
第481章
落后的大明水师
定海卫城中,朱慈烺简单休息了一会,便再次召见了沈寿崇。
朱慈烺询问道:“沈寿崇,你掌管浙江水师兼顾海防,现在有多少战船?”
沈寿崇不敢隐瞒,如实回答道:“回禀殿下,定海卫有两个水军营,加上辅助的战船一共大小船七十艘,只是多年缺钱维修,因此现在只有四十艘能用,其中有福船八艘,海沧船六艘,苍山船十二艘、艟矫船十二艘、八桨船四艘,现在都停泊在海巷内。”
朱慈烺也点了点头,他知道按戚继光的《纪效新书》所编,一个水军营有两个哨,毎个哨有福船四艘,海沧船二艘,苍山船四艘,然后再配有开浪船、八浆船,艟矫船等辅助战船。
定海卫有两个水军营,也就是有四十艘主力战船,然而一共七十艘战船,居然只有四十艘能用,这损坏率也太高了一点。
接下来,朱慈烺立即动身前往海港巡视了浙江水师的战船。
朱慈烺对浙江水师并没有抱太大的希望,然而真正看到这些战船后,远比想象的还要失望。
这几十艘战船太小了!基本上都是首部窄,尾部宽,两头上翘,首尾高昂,只设有前桅和中桅,在船尾还耸立看二三层高的船楼,这是典型的福船结构,最大的福船不过三十多米,战船上只有二到四门不等的火炮。
福船在大明水师中算是主力战船,也是当时四大船型之一,因为其吃水深,载运量大,抗风浪性好,因此适合于海上航行,可以作为远洋运输船和战船。
郑和下西洋所用的宝船,大部份都是褔船的船型,在当时,福船也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型。
郑和下西洋的主要船型是二千料的中型宝船,长约二十丈,阔约五六丈,排水量在一千吨以上。
郑和乘坐的旗舰大宝船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即146.67米长、50.94米宽),设有九桅、张十二帆,推算起来,超过一万吨,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木质帆船。
而八十多年后才出现在大西洋上的哥伦布船队,仅仅由三只帆船组成,最大的圣玛利亚号只有一百吨,吨位只有郑和宝船的百分之一。
现在离郑和下西洋那个年代以经过去了二百多年,在这二百年的时间,正是大帆船技术突飞猛进的时期,和现在欧州的帆船,尤其是战船相比,福船在速度,灵活度方面,已经大大落后了。
最重要的是,大明水师战船和此时的欧洲战船所装备的火炮数量相差巨大,起码在十倍以上。
根据沈寿崇的介绍,浙江水师这种福船为四百料,是目前明军水师中所用的主要大船。
“料”是中国古代的船只单位的统称,既是重量又是面积单位,也是排水量单位,换算起来十分复杂,如果按排水量计算,一料大体等于0.5吨左右,四百料的船,也就是二百多吨的排水量,载重量也就在一百吨左右。
朱慈烺失望的摇头,这些破船太小了,听说当年三宝太监下西洋时,所用的是五千料大宝船。
朱慈烺前世曾在南京郑和宝船公园遗址旁的海德卫城住过一段时间,那段时间南京博物馆正好发掘了明代太监洪保墓,这位太监曾是郑和下西洋船队的副使,他的墓葬中有着非常完整的墓志,上面刻满了铭文,介绍了郑和下西洋时的情况。
铭文中提到:“永乐纪元,授内承运库副使,蒙赐前名,充副使,统领军士,乘大福等号五千料巨舶,赍捧诏敕使西洋各番国、抚谕远人。”
洪保作为郑和船队的二把手,乘坐的那艘宝船叫“大福号”,能容下五千料,相当于现在排水量2500多吨,不得不说,这在古代是一个造船神话。
当时明朝的造船技术很牛,还有强大的造船产业,这才使得当时郑和宝船的雄姿能够惊艳海外各国。
明朝立国后,大型的官营船厂遍布东南各省,各种大型船厂云集能工巧匠,南京宝船厂至今遗留有长四百米以上宽达五十米的大型船坞,还发掘出当时各种造船工具。
然而从郑和七下西洋后,宣德年间起大型宝船没了用武之地,大明的官营船厂也从此一代代衰败,大量工匠也纷纷逃亡,造船质量从此每况愈下,加上沿海卫所制日益奔溃,水师官兵很多都是空额,出战船规模自然更加缩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08/9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