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校对)第14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4/982


张献忠眼看他俩玩真的,也表示归附朝廷,不过他还有条件:他的人马必须仍有自己掌握,拒绝接受改变和调遣,也不接受官衔,要保持独立性。
提完条件后,张献忠又派人找到了藏在山里另一处的罗汝才,让他务必要坚挺,和自己穿一条裤子,千万不能随便投降了狗官兵。
罗汝才最近也一直考虑要不要投降,他思来想去,觉得风险太大了,毕竟自己掘了老朱家的祖坟,这事难免会秋后算账,可不能伸了脖子递上去给官兵砍,想到这里,罗汝才决定和张献忠一道,提的条件也一样,要求独立性。
朱慈烺直接拒绝了这两个二货的条件,并直言告诉他们,爱降不降,五月初一日之前还不投降就等死吧!
朱慈烺清楚,历史上的五省总督熊文灿在接管卢象升在中原的剿寇任务时,曾经招抚过张献忠等人,张献忠也提出这些要求,熊总督答应了。
然而没过两年,张献忠又反了,与东山再起的李自成遥相呼应,借助天灾高峰期彻底引爆了中原流寇之乱,大明的形势出现了无法避免的大逆转,朝廷对流贼的势力已经压不住了,熊文灿也被朝廷治罪砍了脑袋。
朱慈烺这个穿越货替代了熊文灿的五省总督之职,自然不会让历史重演,熊总督也算变相的捡回了一条命,还在广东干了件为国争光的事情(赶走了英国佬)。
朱慈烺传令驻扎在太平府的周遇吉率天武军皇家第三师的人马,前去徽州府接受刘国能和李万庆的投降,并对这两部人马进行改编。
刘国能和李万庆二人老老实实的接受了改编,并没有反抗,其实既然出来了,他们面对天武军也没有反抗的机会了。
刘国能和李万庆也知道,投降是需要代价的,说不定以后朝廷还得派自己人去打别的义军。
就好像当初造反的时候,每逢拉人入伙造反就要让新入伙的新人干点砍人放火的缺德事,这叫沾点血。
这些刘国能都能接受,他现在只求皇太子不要太过分,日后做出卸磨杀驴的事情。
第231章
所见所闻
刘国能有三万人马,李万庆只有一万人马,两部合计四万人马。
周遇吉按照朱慈烺的意思,挑选出有战斗力的,只保留一万人马进行整编,其他三万人收回武器全部放回家,无家可归的就近在徽州府分地屯田。
流贼中的很多人是沿途掳掠来的百姓,本来就不愿从贼,此时得知官府要放自己走,很多人异常的兴奋。
不过不少人早已无家可归了,大多愿意留在徽州府垦荒种地,毕竟官府白送四十亩地,徽州府还三年免税,条件还是很诱人的!
刘国能和李万庆二人亲自前往中都凤阳拜见了朱慈烺,一路进入凤阳城,二人心中的震撼越来越大,感觉自己走错了地方。
三年前刘国能和李万庆都来过凤阳,那时候的他们是跟着各路义军一起杀进来的,进城后把整个凤阳城基本烧光了,人也杀了不少,整个凤阳府都被各路义军糟蹋的乱七八糟的。
没想到这才短短三年时间,凤阳府发展这么好!凤阳城也重建的这么好,一片繁荣,一点都不像经历过严重战火的地区。
其实凤阳城的重建主要归功于朱大典和杨御蕃,他们二人自崇祯八年上任凤阳以来,一直大力重建凤阳城,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加上崇祯八年卢象升坐镇凤阳总理剿寇,也对凤阳城的重建做了不少贡献。
刘国能和李万庆二人来到奉天殿,一见金座上的朱慈烺就立马下跪认罪,乞求原谅。
朱慈烺见二人态度真诚也没为难他们,让二人直接去皇陵叩拜认罪。
既然想招抚,朝廷就要拿出气度,弄死他们很简单,不过这样只会让所有流寇都不敢相信朝廷主动投降,增加剿寇的难度。
二人在皇陵中老老实实的叩拜认罪后,朱慈烺任命刘国能为黄州副将,李万庆为随州参将,二人领军原部人马一万分别驻守湖广的黄州和随州。
朱慈烺把他们安排在湖广,一是为了让他们日后北上对付李自成,二是让驻守武昌府的黄得功看着他们,他们只有一万人,谅他们也翻不起什么浪来。
刘国能和李万庆对皇太子的安排很意外,他们原以为会派自己去打张献忠沾点血,没想到皇太子这么讲道义,这让二人有些小感动。
在解决了刘国能和李万庆两部后,时间进入了三月份,南直隶各地已经完成了春耕,天武军三个师也已经完成了扩编。
张献忠和罗汝才迟迟不肯投降,一直拖延谈条件,让朱慈烺已经很不耐烦了,他传令驻守九江府的左良玉领军进入景德镇一带布防,防止张献忠和罗汝才进入江西作乱,同时又传令驻守太平府的周遇吉率天武军第三师一万
人马进入徽州府,防止献贼再度迂回南直隶。
※※※※※※※※※※※※※
阳春三月,白花照春,正是一年好时节,在凤阳府境内通往中都的官道上,一辆驴车缓缓而行。
赶架驴车的是一位接近耳顺之龄的老者,他身着布衣,面容圆白,颌下拖着一尺长须,虽年老却双眼有神,此时他正惊讶的打量着周围的环境。
“老爷,我们是不是走错到扬州府了?”驴车上,一位老妇满脸惊愕的问道。
赶驴车的这位老者就是前任户部尚书程国祥,在崇祯十年正月,朱慈烺为领军南下平叛做准备时,向户部要了十天的粮草,程国祥将其呵斥了一番,后被内阁首辅薛国观训斥,程国祥不服气,大骂奸臣当道后直接辞官回徽
州府老家了。
回到家乡的程国祥没了朝廷俸禄,生活变得更加的艰苦了,仅靠往年的积蓄勉强度日,他没有子嗣,只有老妻相伴,生活虽然贫苦倒还勉强维生。
在徽州府歙州生活了一年的程国祥,忽然在半个月前接到皇太子的传召,让他到中都凤阳相见。
程国祥心中暗道,该来的还是来了,皇太子应该是咽不下当初那口气,想找自己麻烦了,程国祥丝毫不惧,他倒要看看皇太子以什么理由收拾自己,大不了再呵斥他一番,教他为君之道!死又何惧?
自从进入凤阳府后,程国祥越发的感觉不对劲了,这还是凤阳府?去年自己可是从这里路过回老家的,方向和地方都没错,可为什么变化这么大呢?
特别是进入中都后,放眼大街小巷,商贾云集,人来人往,非常热闹,从街上的行人就可以看出与以往的明显不同,他们衣着整洁,红光满面,走路大摇大摆的,很是自信。
程国祥记得去年路过这地方时经济萧条败坏,所见的不少人衣衫褴褛,神情畏缩,当时自己观中都如此,还深为此担忧感叹过一番,如今.......
现在中都城中有不少外来商贾和百姓来往,他们口音各异,有皖南的,有淮安府的,还有河南的,甚至还有应天府的。
程国祥在一个包子铺前休息了片刻,花了四文钱买了两个包子,顺便打听了一个正在吃包子的外地口音年轻人,问他来中都做什么,是否是看了皇太子招贤纳士的告示来此为国效力的?
这位操着河南口音的年轻人笑道:“大爷,您说笑了,小子只认得二十多个字,怎敢厚着脸皮前去聚贤楼装读书人呢!我是来凤阳找出路的,这里不仅能吃饱饭,还能赚点钱粮养活家人!”
看着这位年轻人眼中的憧憬之色,程国祥一时间呆了,他已经很多年没从小民身上看到过这种表情了。
凤阳城的街道被清扫的很干净,与以往的脏乱不堪简直判若两地,最主要的是城中居然连一个乞丐和流民都没有!
程国祥还发现了城中有不少公共澡堂,而且是官府免费提供的,不少人提着竹筐从澡堂中出来,很是满意,不过程国祥也发现了一处不雅,城中居然也有女子澡堂,真是有辱斯文!
凤阳府的一切让程国祥感叹不可思议,境内无一个匪患,人人能吃饱饭,在眼下大明这个时期,比之京师还要安稳。
程国祥由衷感慨道:“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皇太子天纵奇才,不仅练成了一支战无不胜的强军,连治国安邦的能力都是如此的出众,吾当年轻视了........”
第232章
大明第一清官
吃完包子后,程国祥一路行去,来到了中都禁垣前,在出示了皇太子的传召令旨后,这才被勇卫营的亲卫领进了皇城。
程国祥作为户部尚书,在京师时经常见到朱慈烺,此时看他身穿龙袍,年纪虽小,但举止间的气度越发的威严了。
程国祥对着朱慈烺恭敬的行了一礼,很是注意观察朱慈烺对自己的态度,只见皇太子脸上只是带着淡淡的笑容,并无憎恨恼怒之色。
皇太子身边的几个将领则对自己不冷不热的,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只有凤阳知府杨廷麟面露笑容,还微微行了一礼,表示很尊敬,让程国祥很是欣慰,到底还是读书人懂礼貌。
朱慈烺开口道:“程老一路辛苦了,本宫已在殿中准备好宴席为你接风洗尘。”
程国祥先是微微一愣,随后道:“殿下厚爱,臣不敢当,不知道殿下招臣前来所谓何事?”
众人见他这么不知好歹,都有些微微皱眉,不过在没搞懂皇太子找他来干什么之前,所有人都没有开口责问。
朱慈烺对他如此直接的话并不在意,只是笑道:“本宫听闻程老为官一向廉洁,又在户部任职多年,对钱粮方面管理得当,此次传召,特想请程老协助本宫管理钱粮。”
对付这类直人,还是不绕弯子的好,朱慈烺说的也很直接,他就是想要程国祥帮他管税收钱粮这块,有这个廉洁敢言的老头,将会省他很多事情,他可是听说在历史上,这位户部尚书辞官后是穷死的,家里穷的叮当响,经常几天都没饭吃,活活饿死了。
程国祥忙道:“臣已经致仕了,如何还敢当复出为官啊。”
朱慈烺淡淡一笑道:“程老即便复出,本宫暂时也没有办法让你进入六部。”
程国祥恨声道:“就算殿下让臣回那种地方,臣也不愿!”
朱慈烺点点头,看来这老头是对朝廷真的很失望了,他继续道:“如今国家困难,程老就不想再为大明做一些贡献吗?”
程国祥奇道:“殿下所说的贡献是让臣替殿下打点钱粮吗?”
朱慈烺没有回答他,忽然问道:“程老觉得凤阳府如何?”
程国祥对着朱慈烺深施一礼,刚直的脸庞满是端正,他忽然高声道:“臣从徽州府一路行来,所见凤阳府百姓安居乐意,无饥寒之苦,更无贼寇之祸,此乃大善,皆是皇太子殿下之功,臣佩服不已,臣为当年冤枉斥责殿下而致歉!”
朱慈烺扶起了老头,笑了笑道:“程老客气了,程老为国为民、忠诚敢言,让本宫很是敬佩,因此才想请你出山,不知道程老是否愿意相助?”
程国祥又深施一礼道:“殿下作为储君,在新年发的第一条政令就是农事,第二条政令则是招贤纳士,臣作为国朝臣子,深感殿下具有宏图大志,遂愿意辅佐殿下,振兴大明!”
“好!”朱慈烺将他扶起,很是开心,这税务部算是有着落了。
随后,朱慈烺与程国祥共同用膳,看着满席的山珍海味,程国祥连忙道:“殿下,这太奢侈了,铺张浪费啊!臣只需一碗稀粥,一个馒头足矣......”
朱慈烺道:“程老,实话跟你说了吧,目前本宫下面的钱粮消耗就如这桌酒席,时常超过预算,如今得程老相助,日后省下的钱粮怕是能购买无数桌此宴。”
程国祥明白了,皇太子这是要用自己精打细算的长处来弥补他的短处,真是打的一手好算盘。
朱慈烺又道:“程老放心,本宫已经让侍女为程夫人也安排了一桌菜,你就安心用膳吧!”
程国祥再施一礼,对皇太子的恩典很是感动。
随后一老一少边吃边聊,互相探讨对税务的看法,朱慈烺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准备要设立一个统一税收衙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4/9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