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校对)第14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5/982


程国祥闻言放下碗筷大声叫好,他在户部这么多年,早对各地混乱收税的弊政心存不满了,因为牵扯的利益太大,所以才少有人提起改制。
崇祯九年冬天的时候,因为军费开支激增,国库空虚,兵部尚书杨嗣昌曾经提议增加军费,向各地增派各种税收,程国祥当场反对,他认为各地灾荒不断,战乱频起,地方上已不堪承担这种摊派了,他果断地提出暂借“都城赁舍一季租”的办法,筹集到了五十万两银子。
程国祥的理念和朱慈烺相似,就是不能再给百姓摊牌赋税了,不仅不能摊牌,还要减少,朝廷收税应该从大户那收取,而不是继续压榨本以生活困苦的百姓。
朱慈烺道:“如今大明粮价涨的非常厉害,像受灾严重的河南一些地方粮价已经突破到了十几两一石了,经常还是有价无市,无人愿意出售,一些奸商得知凤阳府粮价低,就派人前来购买,然后运到河南高价出售,谋取暴力,程老觉得应该如何控制这种情况?”
程国祥在六部很多部门都干过,特别是在户部干了不短的时间,能当上户部尚书的哪个不是人精,对大明的钱粮这块了解的比任何人都透彻。
朱慈烺提出这个问题,一是请教,二是考较,这老头清廉抠门固然适合管理钱粮,如果能力再强些的话,那自己就赚了,毕竟程国祥仅仅干了不到两个月的户部尚书,朱慈烺对他的能力还不是太清楚。
程国祥也知道皇太子在考较自己,他眉头紧锁,思考了片刻,终于开口道:“臣觉得应该对凤阳府境内的粮商做出规范,比如说,官府发放粮引给粮商,粮商无论从粮铺或是百姓处购粮,购买一石以上的粮食都需要凭引购粮,如此一来,可以有效避免外地奸商肆意在凤阳府购粮谋取暴力!”
朱慈烺沉吟道:“粮引?这方法不错,盐商购盐需要从官府获得盐引,现在用此方法对付奸诈粮商,真是不错!”
程国祥抚须而笑,却听朱慈烺又道:“不过这方法又有些不妥。”
第233章
逆天的粮票
程国祥不解道:“如何不妥?”
朱慈烺解释道:“粮引制度对粮商的限制颇多,许多小粮商无法获得粮引他们就不做生意了吗?这样做的结果只有一个,小粮商依附大粮商,大粮商借机层层盘剥,这不仅会让众多小粮商生存困难,还会借机涨价以平衡利益,如此凤阳府的粮价将会再度提高,受伤的最终还是百姓啊!”
程国祥听的目瞪口呆,他一心想着如何限制凤阳府粮食外流,却没想到会产生这样的后果。
程国祥由衷称赞道:“殿下聪慧异常,臣佩服!只不过那要如何解决呢?”
朱慈烺喜上眉梢道:“本宫通过程老的方法已经想到了另一个法子!那就是发行粮票!”
“粮票?”程国祥对这个新名词感到有些不解。
朱慈烺将后世粮票的大致情况和程国祥详细说明了一番,并告知这是一种有价的新玩意,可以进行粮食有计划的分配,还可以抑制凤阳府粮食被无良奸商囤积的这种情况,意义重大。
在后世苏联在十月革命后,当时国内不稳定,内战不断,商品缺乏,就发放了包括粮票在内的票证;二战时美国也发行过,粮票在我国更是用了三十年时间,为稳定社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程国祥一听就懂,连连叫好,并道:“殿下天纵奇才,臣只说了粮引,殿下就能举一反三想到这个粮票,真是不可思议!”
“还是程老提醒的好!”朱慈烺脸不红心不跳的客气道。
二人互相吹捧了一番后,又一起捣鼓了几天,制定出了一套粮票发行制度。
朱慈烺让凤阳的皇明时报社承担印制粮票的任务,粮票使用的纸张是白色台笺纸或者高丽纸作为原料,这种原料民间难以伪造,不仅如此,粮票中还加入了密押技术以及防伪水印,让制造假的粮票更加难上加难。
随后朱慈烺下令,凤阳府等实行屯田的七府,购买一石以上的粮食全部要使用粮票,粮票可以在粮铺等额兑换粮食,面额多少就换多少粮食。
粮票一部分按等值价发放给凤阳府的粮商们,一部分通过发放官员俸禄和士兵军饷发行,让这些吃皇粮的先行试用。
朱慈烺印发的粮票面额有八种,分别是一合、五合、一升、五升、一斗、五斗、一石、五石。
一石以上的面值主要给大粮商们使用,一合等小面值的粮铺则是给百姓们使用,朱慈烺打算全民推广粮票。
连朱慈烺都没想到,粮票一经发行,立刻就引起了民众的欢迎。
开始有人还不相信能换等额粮食,觉得这玩意和大明宝钞一个意思,很多人不敢用,当官的也很纠结。
在粮票发行的几天时间内,一些天武军的将士纷纷前往当地粮铺,兑换粮食,无一不是等额兑换,经过天武军将士们亲身试验推广后,一些官员也亲身尝试了一下,发现居然真的可行!
有吃皇粮的官老爷们做活广告,百姓们开始尝试着搞些粮票用了用,发现还真不错呢!
支撑粮票信誉的核心就是等额兑换,还有就是朱慈烺之前让张大彪等徽商建立的众多粮铺,大部的粮铺都是从这些皇商的粮铺流出,先是粮商之间用粮票交易,慢慢发展到百姓们也开始使用粮票交易。
如今大明私钱泛滥,银两、铜钱成色不一,价值不定,随着战乱私铸钱币的人越来越多,导致制钱越来越贬值。
加上天灾不断,粮价不稳定,只有粮票稳定,无论粮价怎么变都不影响,这让粮票迅速成为了硬通货,很多眼光毒辣的主动去粮铺花钱购买粮票,算是做长期投资,还有人花钱购买稍微便宜一点的粮票。
即便如此,依然有大部分人处于保守状态,不敢花钱买粮票使用,甚至一些手中有票的人听说粮票会贬值,纷纷出手抛掉。
然而过一段时间他们就后悔了,粮票的价值依然坚挺,雷打不动,那些放出风声说粮票会贬值的是一些暗地里收购粮票的奸商们!
随着流通,在短短的时间内,凤阳等几个府使用粮票的人越来越多,粮票稳定便捷,不仅可以兑换粮食,还可以兑换别的物品,连交税都可以直接使用粮票,甚至有取代银子和铜钱的趋势。
原本粮票是没有价值的,和银钱没法比,但他拥有的信誉极高,只要兑换,必然换来等额粮食,绝不少一点。
人都是现实的,穷人更现实,生活需要精打细算,什么货币对自己生活有好处他们就选择什么。
原本需要三两银子买一石米,说不定过几天会涨到四两银子,如果自己现在花三两银子从粮铺或者官家那,购买一张一石的粮票放在手里,那么无论什么时候都不怕粮食涨价,除非粮食掉价才亏本,然而如今天灾不断,粮食的价格想要降下来很不容易。
朱慈烺以粮本位发行粮票,也就是有多少粮食才发行多少粮票,不多发,多发了就会引起通货膨胀,粮票也会变成一堆废纸。
最初朱慈烺是想着发行纸币的,现在想想,不太现实了,随着自己见识多了,认知的不断提高,他很清楚,现在的大明,就算以金本位来科学印制纸币都不现实了。
因为现在的黄金不是硬通货,粮食才是最硬的通货,这就是所谓的盛世黄金,乱世粮食。
朱慈烺发行粮票也是为了未来推行纸币打个样,做个过渡,纸币是大势所趋,等天下太平了他一定会发行纸币的。
在发行了第一批粮票后,朱慈烺单独成立了专门印刷粮票的机构,将之并入了税收部,由程国祥掌握。
同时,朱慈烺派锦衣卫暗中监察市场,但凡有人胆敢伪造粮票者,抓到先游街公审,然后全家问斩,超过一定数量者,诛三族!
对于危害国计民生大事的人,朱慈烺绝不会仁慈,逮到一个杀一个,杀到没人敢犯为止,坐牢改造?不存在的!
第234章
一员狂将
崇祯十一年四月,朱慈烺的招贤纳士之举取得了良好的进展。
许多来自各地的有识之士纷纷前往中都,以此想施展自己的才华,当然了,其中更多的人是想求得从龙之功。
一日,一名狂士在禁垣外大放厥词,言说天武军战力虽强,但天武军的将帅却几乎没有大才。
他的这番话引起了天武军军士们的愤慨,一些天武军的武将想要将他拿下治罪,可此人的身份却是副总兵,让众将愤愤不已。
有武将挑衅他想跟他过两招,借此打击报复他,却被狂士严词拒绝了,一时间禁垣外喝骂之声不绝。
最终,徐盛从禁垣出来,将他带到了皇城奉天殿。
这名狂士年龄四十多岁,身形消瘦,留着传统文人的长须胡,眼神有些涣散,像是经常沉醉于酒的模样。
狂士见大殿中站满了武将,心中已然猜到这些都是天武军的将军,他却丝毫不惧,认真的对金座上的朱慈烺行礼道:“末将漳州副将茅元仪,拜见太子殿下千岁!”
“兴!”朱慈烺点点头。
茅元仪的名字他是听过的,此人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尤其是喜读兵、农之作,成年后更是熟谙军事,胸怀韬略,对长城沿线的“九边”之关隘、险塞,都能口陈手画,了如指掌。
茅元仪在天启年间扬名天下,当时建州女真崛起,他目睹大明武备废弛,曾多次上言富强大计,又历时十五年写成了《武备志》,当时的兵部尚书孙承宗对其极为器重,将他带在身边督师辽东。
在辽东时,茅元仪与鹿善继、袁崇焕、孙元化等人一起视察山海关内外,考察地形,研究敌情,多次大战后金八旗军,收复九成四十五堡,因功升为副总兵,茅元仪还到江南筹集战舰,加强辽东水师建设,对大明的贡献可谓是巨大的。
然而茅元仪仕途坎坷,先是孙承宗遭到阉党魏忠贤的排挤,茅元仪受牵连被削籍,后崇祯登基魏阉倒台复职,不久遭到权臣梁廷栋所忌解职(就是崇祯九年清兵入关时和兵部尚书张凤翼一起吃大黄药求死的那位宣大总督),茅元仪又受辽东兵哗变连累,被遣戍福建漳浦,可谓苦逼之极。
茅元仪文武双全,披甲能作战,下马能写诗,因此为人也颇为狂傲,曾经还纳了秦淮名妓杨宛、王微二人为妾,时人称:“年少西吴出,名成北阙闻,下帷称学者,上马即将军。”
朱慈烺看过他写的《武备志》,还仔细研究过,书中内容极多,涉及的东西非常丰富,不仅从战略的高度选录了从春秋到元各代有参考价值的六百余个战例,还记载了西周至大明的各种阵法,配以三百多幅阵图,其中诸葛亮的八阵、李靖的六花阵、戚继光的鸳鸯阵记载的最为详细。
书中连天文气象的判断方法都记载的很清楚,《武备志》可以说是军事学的百科全书了。
虽然佩服他能写出《武备志》,但朱慈烺对茅元仪的狂傲很不满,崇祯年间,他因为呈上《武备志》,原本有功,结果因为态度狂傲,被王在晋等人以傲上之罪放逐。
朱慈烺看着茅元仪道:“为何你说天武军诸将无大才?”
茅元仪呵呵一笑道:“天武军皇家第一师师帅黄得功,作战勇猛,打法强硬,却缺乏谋略!”
黄得功驻守武昌没在,现场没人怼茅元仪,他接着道:“天武军皇家第二师师帅孙应元,有勇有谋,常常以谋智取,但战时却有些畏手畏脚,不够刚猛!”
站在一旁的孙应元见对方评价自己,只是眼皮抬了抬,瞥了茅元仪一眼,便再无动作。
茅元仪又道:“天武军皇家第三师师帅周遇吉,勇谋虽具,却不是上乘,勇不及黄得功,谋不及孙应元,不过他所率部下纪律严如泰山,诸军不如!”
刚刚回来述职的周遇吉站在殿中不语,连抬眼皮的兴趣都没有,脸色无任何表情,仿佛对方说的不是自己。
茅元仪扫了一圈,想看看众将的反应,却发现当事人孙应元和周遇吉完全不搭理自己,只有天武军其他几名武将恼怒的看着自己。
朱慈烺听后暗暗点头,他这分析倒是透彻,看来茅元仪平日对天武军也很关注。
朱慈烺高声道:“人无完人,天武军的三位师帅虽不完美,但跟随本宫平定天下,足矣!”
茅元仪眼皮一跳,暗道皇太子好气魄啊!他就喜欢这样的狂人!
孙应元和周遇吉听了,原本站直的身体再次直了直,眼神变得更加的坚毅了。
朱慈烺严肃道:“你如此评价本宫的三员大将,应该是想引起本宫的注意,趁机向本宫自荐吧,直接说吧,你有何本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5/9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