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校对)第12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1/982


朱慈烺对吴忠道:“这边的铁厂也由你负责,如果路途坎坷不方便运输,可以拨出一部分银子让当地衙门修路,你也可以招募工匠,过段时间本宫会把太平府的地都分下去,新招募的屯户也会分出部分在铁厂附近,到时候人手足够你使用的!”
吴忠见他交代的这么仔细,也知道其中的重要,道:“小爷,奴婢会认真去做的!”
朱慈烺道:“吴大伴,这军器总局关系到我天武军的战斗力,本宫就拜托你了,务必要郑重对待!”
吴忠叩首道:“小爷,您放心,奴婢就算搭上性命也要为您管理好军器局!”
朱慈烺点点头道:“好,你有什么条件和解决不了的困难,只管提。”
吴忠也不客气,开始向朱慈烺要银子,虽然江南军器总局的厂址建在建阳卫军器局之上,但花费肯定要很多。
朱慈烺仔细盘算了一阵,决定先给他一百万两银子,以后再根据每月的花费酌情拨款。
在巡视完太平府后,朱慈烺回到凤阳,又开始对凤阳八卫的军器局进行了全面整改。
江南各地卫所有现成的军器局生产火铳和火炮,大明各地军队的火器普及还是比较高的,只是质量太烂了。
历史上,自天启年间到大明灭亡,大明全国共生产出超过一千门红夷大炮。
朱慈烺计划在凤阳八卫军器局的基础上再建几个大型军工厂和军用工厂,比如器械厂、被服厂等,最重要的是还是要建立铁厂和煤厂。
朱慈烺甚至准备建一座军官学校,培养军事人才。
在做了几天的认真规划后,朱慈烺的计划开始一一实行,五月十六日,凤阳军器局和器械厂成立,邱致中被任命为凤阳军器局掌印太监。
监军卢九德负责凤阳府的铁厂和煤厂建设运作,刘元斌管理器械厂和被服厂等,这几个太监在军中作用不大,倒不如出来谋份差事。
五月二十日,皇明陆军军官学校成立,作为培养军官的重要机构,皇明军校的要求很高。
进入皇明军校的条件是:由天武军中选拔精健聪颖,年龄16-25岁,粗通文理即可,家庭出身不拘,首期招收一百人。
皇明军校的管理极为严格,整个学校就是一座戒备森严的军营,甚至堪比监狱。
军校四周是一圈十米高的城墙,城墙上戒备森严、岗哨林立、城门口盘查严格,要想出城门,学员必须有军校副院长或教官特批的通行证。
至于想要院长的特批,那是不存在的,因为院长是皇太子兼任.......
皇明军校每天早中晚三次点卯,晚上还要查铺,稍有违规,学员连同本队队长一同连坐禁闭。
如果有学员妄图逃出城墙,一旦被抓获,一概以逃兵论处,斩首示众。
皇明军校学习的内容有:基本战术、应用战术、图上战术、战略学、孙子兵法、管子兵法、沟垒学、弹道学、军制学、野外勤务、步兵操典........还有一些算术、地理、历史等。
朱慈烺将这些年来整理的战术以及后世的训练之法一股脑的丢了出来,这些战术许多都是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一些经典战术。
无论是招人还是学习的科目,皇明军校基本是仿照晚晴时的天津武备学堂,那是中国近代第一所陆军军校,培养出的名将无数,也是中国所有陆军军官学校的先驱者。
在皇明军校成立当天,朱慈烺领着天武军的所有将官参加了开学典礼,齐声高呼校训。
天武军的宗旨就是皇明军校的校训,所有学员入学时都要齐声朗读校训,以做宣誓。
承天道,顺民心,武平天下,澄清寰宇!
爱百姓,严军规,精忠报国,奋勇当先!
不怕死,不贪财,令行禁止,生死同心!
第192章
安排、落水
崇祯十年,六月初,中都凤阳,皇城奉天殿中。
“殿下,我部已经修整完毕了,屯田兵那些小崽子也按部就班的操练了,我们何时出去打流寇啊?”
“是啊,殿下,我第二旅也已经修整完毕,将士们都嚷嚷着要去打仗赚军功呢!”
大殿中,天武军各将汇报着各部的情况。
大军南下走了将近一个月路程,朱慈烺从三月初就让天武军开始修整,边修整边轮流领着新招募的屯田兵操练,如今过了两个月了,将士们早就闲得蛋疼了。
朱慈烺笑道:“我知道你们闲,可本宫也没办法,目前流寇大部兵力躲在霍山和英山一带,你们想打也找不到啊,本宫已经派杨其礼领龙骧夜不收入霍山侦查了,等龙骧夜不收摸清了霍山的情况并画出进山的路线后,天武军再直入霍山,将流寇全部剿灭!”
黄得功叫道:“这帮瘪犊子,就知道躲起来,还没鞑子痛快呢!”
朱慈烺道:“你们若是想打仗,也不是没有,凤阳府、庐州府、太平府等各地还分散着小股流寇,本宫会重新安排各部驻地,到时候给你们的任务就是清除各府境内所有流寇!”
“是!”众将兴奋着领命。
第二天,从皇城中传出了皇太子重新部署南直隶和湖广各地兵力的令旨:
天武军皇家第一旅驻扎六安州,第二旅驻扎凤阳城,第三旅守太平府、杨御蕃领两万凤阳守军移驻庐州府、史可法领军守安庆府、池州府、张国维守应天府。
左良玉部驻九江府,防御宿松、太湖一带;刘良佐部驻武昌府,防御黄石、大冶一带,各部围绕霍山和英山,将流寇困死在山上,让他们吃土!
黄得功领皇家第一旅开始对霍山周围的一些小股流寇和匪寨进行清剿,周遇吉的皇家第三旅则是部分驻守在江南军器总局和铁厂周围,剩下部分散出去,对太平府境内的流贼和匪寨进行围剿。
朱慈烺又将凤阳府、庐州府和太平府以户为单位编组,十户为一甲,设甲长一名,十甲为一里,设里长,其实就是将大明的里甲制翻新实施了,大明中后期,逃亡民户越来越多,里甲制崩坏,名存实亡。
朱慈烺在安定民户后,参照宋朝的保甲制,重新丰富了里甲制,以连坐方式,一家通贼,其余九家要举报,若不举报,十家连坐!这样既可以有效地对基层实行治理,又可以揪出隐藏在人群中的流贼耳目。
朱慈烺又颁下令旨,凤阳府各城池中设环卫部门,定期清理城中垃圾,环卫部下设巡逻兵,每日巡逻城中各街道,遇到随便大小便、乱扔东西、吐痰的人,罚款十文钱,罚金由巡逻兵自己分赃。
环境卫生脏乱是瘟疫爆发的重要根源,历史上大明崇祯十六年京师大瘟疫,全城十室九空,阖门死绝,每天有上万棺材抬出城安葬,甚至连棺材都买不到了,整个京师几乎变成一座空城。
现在凤阳各地城中垃圾遍地,沟渠被堵,以往官府没钱淘浚治理,久而久之尽成藏污纳垢之地,秽气触人,到了夏天时,到处蝇蚋不绝,虐痢瘟疫横生,极其容易产生瘟疫。
朱慈烺担心瘟疫出现,因此提早防备,成立了环卫部,并在各州县建设多个公共澡堂,强制要求城中百姓定期洗澡,由官府组织,一切免费。
针对女子,环卫部还单独建立了一些女子澡堂,一些女子怕人议论,不愿去洗,不过明末的风气还是比较开放的,大多数女子还是愿意去试试,特别是第一天去洗官府会奖励三斤小米。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整顿后,凤阳府各州县城中到处干干净净,百姓们也变得容光焕发的,享受着官府带来的福利和环境,群众开始对官府不再如以往那般抵触了。
七月中旬,朱大典已经将庐州府和太平府的土地重新清查并分配给了新招募的屯田兵,太平府的铁厂和江南军器总局也已经开始正常运转,朱慈烺便领着一行人前去庐州和太平府巡视。
七月的天气很是炎热,朱慈烺也只能躲在龙辇中,这一次,随驾的除了勇卫营一千亲卫,孙应元还派了皇家第二旅一个团一路护送。
两千多人的仪仗大队,比皇帝的仪仗还要大,让一路迎驾的各地官员心惊不已,以为皇太子又要准备收拾谁了。
庐州府由杨御蕃镇守,一切还都可以,在朱大典的清查工作中,一些想要跳脚的土豪大户们都被及时的镇压了,不仅一点浪没翻起来,连家产田地都被顺手没收了。
庐州府的卫所土地和没收的土豪劣绅的土地,和太平府一样都分配给了新招募的屯田兵,也就是在凤阳府招募的十万预备屯田兵。
加上凤阳府,朱慈烺现在有两万天武军,十八万屯田兵,养活的百姓超过百万。
这仅仅是在三府所做出的成绩,而且十八万屯田兵的武器装备还未普及,并不能形成有效战斗力,近期遇到战事的话只能充当辎重兵运运粮草,因此朱慈烺对现状并不满意,他觉得这仅仅是开始。
八月初,当仪仗队乘船横渡长江去太平府时,朱慈烺乘坐的龙舟漏水沉入了江中。
好在龙舟恰巧路过江中的江心洲,朱慈烺侥幸捡回一条命,船上也并无太大人员伤亡。
虽然不知道是具体是谁暗中想谋害自己,但朱慈烺已经能猜了个大概,不是南京那帮勋贵就是江南的一些士绅和地主,或是庐州府和太平府的官员。
朱慈烺没有客气,利用此事直接将记在名单中的一些庐州府和太平府的官员,以谋逆的罪名趁机全部除掉,这些官员勾结地主劣绅,暗中早已心怀不轨,对屯田工作暗中阻挠使绊子,此事不除等待何时!
太平府距离南京只有不到一百里,朱慈烺并没有顺便去南京瞧瞧,现在的南京的勋贵和士绅指不定聚在一起怎么想法子对付自己呢,就让他们干着急吧!
朱慈烺一点都不着急,等这边一切完善的差不多了,再把霍山的流寇扫平,到时再领着大军去南京会会那帮勋贵。
第193章
龙舟又沉了!
进入太平府后,朱慈烺远远的就看到各地已经开始垦荒挖渠,一架架高大的兰州水车也正在陆续打造。
太平府和庐州府完全是复制凤阳府的操作,广挖渠,立水车,用周围的河流和湖泊灌溉田地。
太平府靠近长江,地势平坦,水网也颇为丰富,南面的徽州府就不同了,群山环绕,水源匮乏,朱慈烺最近正在考虑徽州府如何开垦灌溉。
在三个月前,原本通往军器总局的道路是古老的官道,到处都是坑坑洼洼的,忽上忽下很是难走,如今却平坦坚硬,龙辇走在上面感觉不到太大的颠簸。
朱慈烺探过窗帘看向周围,只见附近一片热闹,到处都是穿着夏装的男子与妇女,有的推着煤车,有的推着制好的武器盔甲部件,一个个很是忙碌,在周围则是有一些全副武装的军士在戒备监督。
听闻皇太子驾临,吴忠与周遇吉二人匆忙赶来,二人一见面连忙道:“殿下,您没事吧?”
朱慈烺摆了摆手,道:“一些奸诈小人作祟罢了,本宫无碍!”
虽然听他这么说,但吴忠和周遇吉依然很担心,同时恨的牙痒痒,恨不得活剥了谋害皇太子的奸邪之人。
几个月不见,吴忠原本白白净净有些微胖的身躯,现在又黑又瘦,显然吃了不少苦。
朱慈烺叹道:“吴大伴,你瘦了这么多,辛苦了!”
得皇太子关心,吴忠心里很开心,忙道:“有殿下您这句话,奴婢再瘦十斤也情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1/9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