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冕唐皇(校对)第59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96/760


这五名受封的将领中,除了一个远在西州的阿跌氏吐蕃不甚了解之外,像陇右的郭知运、以及出身九曲杂胡的安成贵,都与青海有关。
特别是来自姚州的王晙,更触动到吐蕃使者心中的敏感之处。大唐少皇治国井井有条,他们的赞普自然也不甘落后,在国中整顿军务、收拾人情也是忙得不亦乐乎,虽然北线因为噶尔家族的存在而扩张受阻,但赞普也并没有放弃对外扩张的打算。
毕竟吐蕃国情不同于大唐,关起门来休养生息只会越养越虚,只有打出去、以战养战,才能壮大自身,同时掩盖一部分国中的纠纷矛盾。
因此国中已经商讨多时,准备要向川西南的南蛮六诏出兵,占据那里的土地,收编那里的蛮民。适逢大唐遣使通知国中将要盛举军礼,所以赞普暂时按兵不动、派遣使者入唐窥探动静。
吐蕃既然图谋南蛮之地,对于大唐的边防策略自然也有深入了解。大唐虽然在秦岭以南也有经营,但仍止于蜀中之地,更向南方的姚州则并未重点经营,甚至那里的蛮部还时常会有抢劫官府的恶行,大唐也只是遣使训斥谴责,并没有直接派兵报复。
正因如此,吐蕃君臣才觉得有机可趁。可他们这里刚刚起了心思,却没想到大唐皇帝转头就在这样盛大的典礼上褒扬常年不受重视的姚州官员,这自然让吐蕃使者惊疑有加,心情也变得忐忑起来,怀疑本国的图谋已经被泄露出去并为大唐所探悉。
但不论这吐蕃使者心中感想如何,眼下他身在大唐军礼现场,也只能将心中的惊疑杂念按捺下去,坐在席中继续观察。
此时的讲武台前,在经过了五人受赏封爵的短暂欢愉后,很快气氛又变的紧张起来。既然已经做出了奖赏,那接下来自然就到了惩罚的阶段,究竟谁会这么倒霉要被砍头祭旗,那些刚才没有被点到名的将领们也都心慌不已。
第0852章
取尔首级,彰我刑威
讲武台下万籁俱寂,人人都在竖耳倾听,等待刘幽求宣读出处罚的名单。
但刘幽求却并没有直接将书令上的内容读出,而是先肃容沉声道:“国家养军,费功疾甚。三军之众、万人之师,张设轻重,在于一人,是故凡所任选,不可不察。君上威权递授,若典军不善,则上负君王、下负黎万,留隙与敌,遗害与国,罪恶之大,无可赦囿!皇王二宝,在赏与刑,令出即行,不容更改!”
众人听到这一通警言,心中再次一凛,而刘幽求也不再浪费时间,展开书令大喊道:“天山县令伏帝匐,治军无术,阵列散漫、营卒无状,论为最劣,出班受刑!”
闻听此言,讲武台前众将官们大多数都长长的松了一口气,为自己逃过一劫而感到庆幸,与此同时,也好奇于那唯一被点名受刑的倒霉蛋究竟是什么人。
这名字一听就是胡将,但朝堂内外掌兵者虽然不乏胡将,却没有这样一个古怪的名字。而能够在这样的典礼场合中被点名受刑的人,自然也绝不会是什么普通人,因此众人纷纷左右张望的寻找起来。
这时候一名年轻的胡人将领从班列中疾行出来,神情惊恐仓皇,扑通一声便跪在了讲武台前,口中大声喊道:“恳请圣人法外开恩……臣所部卒伍应征入朝,但卑鄙之众、不堪教化,唐家军令旗号委实不熟!臣、臣父子伏领恩命,恭事北疆,向来不敢忤逆丝毫,恳请、恳请圣人垂怜,留臣一命……”
就在这胡将伏帝匐哀声乞饶的时候,班列中几名胡人将领、包括讲武台后观礼的一些胡酋们也纷纷行至讲武台前,为这名胡将说理求情。
李潼端坐于讲武台上,眼见到这一幕,眸光略作闪烁,对这些求情声概不理会。而刘幽求则垂首望着众胡酋胡将们正色说道:“唐家用武、凡有征召,无论华夷之士,俱物料给犒,从无刻薄之征。用命给功,俱是一体,今日刑赏置此,量给更无内外之判。尔等群众声援,莫非是要悍拒我主命令、乱我章轨军法?”
讲武台前众胡酋胡将们听到这话,脸色也都纷纷一变,旋即便有数人直接告罪而后退回原位。那伏帝匐眼见这一幕,神情不免更加绝望。
正在这时候,刚刚因军容严整而受封开国县侯的回纥人阿跌延丰也阔步行出,先向讲武台上叉手施礼,然后又指着伏帝匐怒声道:“小子住口!旧年我回纥之民艰难谋生漠北,屡遭突厥余孽寇掠加害,几不能活。
幸在天唐主上仁恩推运,遣员至于漠北荒凉之境,召我苦难民众南来安置,并赐我诸部附于河曲休养生息。若无此恩义,部伍不存、性命难保。再造之恩,人间无过此大,你父子又有何样显功可夸、能够立身于天意王法之外?”
“阿跌氏贱奴,你要借刀杀我?不怕我父举尽部卒、为我报仇?”
生死攸关时刻,那伏帝匐本就慌乱至极,待听到世仇阿跌氏竟然选择在此际落井下石的进言加害,不免更加的口不择言,指着阿跌延丰便破口大骂。
而当其人骂出这一番话后,原本一些仍然留在讲武台前、还在试图搭救的河曲胡酋们心中便是长叹一声,继而便忙不迭各自退开。
“行刑!”
刘幽求听到这话后,脸色也是顿时一沉,挥手喝令道,自有甲员上前将那仍在挣扎不休的伏帝匐给卸甲并押赴刑场,接着便手起刀落,一腔血水喷涌出来。
等到伏帝匐首级被送回讲武台前,刘幽求在向圣人稍作请示后,然后才又面向众人,语调冷厉道:“河曲非化外之邦,自有王法威令绳之!无论内外何者,敢有恃强扰乱、干犯国法者,朝廷必誓师讨之、绝无纵容!”
诸胡酋们听到这一番话,神情多多少少有些不自然。原本契苾明之死本就让他们好奇未来河曲局势走向如何,大唐朝廷对彼境的管控是更放宽松一些,还是变得更加严厉。
而朝廷也并没有给他们留下太多揣测与活动的时间,直接用回纥药罗葛氏首领嫡子的人头向他们进行宣告:契苾明虽然死了,但朝廷管控河朔的决心与态度却不会更改,谁若心存乱志、有意试探,则必强刑诛之!
如此强硬的态度表达,老实说也的确让河朔方面诸胡酋们倍感不适。回纥虽然已经遭到了拆分,但哪怕仅只药罗葛一部,实力也是不容小觑的,这样一个强大部族的首领继承人,竟被大唐朝廷说杀就杀,也实在是让人忍不住心生一股兔死狐悲的悲凉感慨。
当然,除了这一点不适之外,倒也谈不上其他的共情。诸多胡部分享地域之间那数量不多的资源与物产,彼此间本来就存在着极为深刻的竞争关系。眼下大唐立威所选择的对象还仅仅只是药罗葛氏,这也让他们心里暗暗松一口气,并有一点幸灾乐祸的念头浮现出来。
唇亡齿寒的道理,他们未必不懂。可若回纥真的与大唐交恶反目,拿屁股想他们也知道自己该要站在哪一方。没看与药罗葛氏同属回纥一源的阿跌氏都已经选队站立,他们这些关系更加疏远的别部人马当然要站的远一些,以免被崩了一身血。
且不说河朔方面诸胡酋的想法如何,原本还一脸忧色的吐蕃使者见到回纥入朝参礼人员被下令斩杀后,心情顿时好转起来。
看这样子,大唐是打算深刻整理河朔方面的秩序,而暂时并没有西顾的意图。刚才多名胡酋起身为那倒霉蛋求情,虽然最终也没有改变这一结果,但可以猜想大唐君臣行事如此跋扈,必然会让许多胡部势力心生不满,乃至于生出对大唐的离心。
如果河朔方面真的有兵灾闹乱起来,只怕不是短时间能够平复。大唐国力被牵扯在河朔方面,这对他们吐蕃而言自然是大大的有利。
只不过由于此前与大唐的交锋都是噶尔家族在主持,使者虽然对唐国事务多有精熟,但却还没有达到远及河朔的程度。
虽然眼下略有所见,但由于缺乏对河朔形势的深入了解,这吐蕃使者也不敢就此轻率的做出最终判断,心里隐隐生出一个想法,要在典礼结束后、趁着觐见的时候试探一番。
回纥的伏帝匐受刑枭首之后,其所率部伍自然便也退出了接下来的演武,由京营指挥司暂作督管,等到回纥遣使前来交涉,再考虑是否归还。
若是在别的场合,自家首领主将被这么不由分说的抓起便杀,那两千多名回纥部卒多多少少是要闹乱一番。可是眼下骊山周围豪聚大军二十多万,实在不是能够随便撒野的地方。
因此当消息传入阵伍中时,这些回纥将士们尽管心中充满了悲愤,但也都不敢放肆,唯是乖乖接受大唐的安排,缴械卸甲之后离开了演武现场,被临时安排在了渭水河谷一处封闭的营垒中。
检阅军容完毕,奖惩各作实施之后,演武继续进行。除殿前司内卫诸营仍原地留守讲武堂之外,其余诸营人马要次第从讲武台前通过,更换各自阵列营地,并且在旗鼓军令的指引下,摆设出各种攻防军阵,以供圣人继续检阅。
伴随着震耳欲聋的鼓角声,以及各种旗号的指引,原本肃穆如山的演武现场顿时就变得热闹活跃起来。率先登场的是两万轻骑兵,将士们各着皮甲、持刀挎弓,在讲武台前开阔的原野上盛演离合变阵,一时间铁蹄声如风雷一般不绝于耳,尘土漫天飞扬。
作为农耕为本的大帝国,中原王朝在骑兵机动力方面较之周边以马背为家的诸游牧势力们并不占优势。但这并不包括大唐,特别是在国力鼎盛的安史之乱前,大唐无论是优秀的骑兵兵员,还是所拥有的战马,都要不逊于、乃至于超过周边诸胡势力。
正因为拥有如此强大的机动力部队,所以在安史之乱前,大唐国势豪壮、四面出击,制敌于其国门之内,少有战争发生在本土之内。
当大唐骑兵们在讲武台前纵横离合、急变战阵的时候,看台上那些胡酋们也无不面露惊容沮色。
这一次入唐观礼,观察大唐的骑兵力量如何,也是他们的重要目的之一。甚至可以说骑兵力量强盛与否,就决定了他们之后是对大唐更加恭顺,还是要潜怀阴谋、挑衅大唐边疆秩序。
眼下的演武场上,大唐骑兵们来去如风、变阵灵活,足见御术之精良,战法之灵活,甚至都远远超过了他们各自部伍的水平。
虽然说游牧民族生来便精学骑射,但并不是上得马、开得弓就是一个合格的战士。事实上大部分的游牧部卒们都缺乏基本的军事素养,较之于农耕三时耕作、一时讲武的生产与操练节奏的安排,游牧需要耗费更多的精力与体力。
尽管游牧生活能够给他们提供更多合格的骑士、组建部伍的成本更低,可战争终究不是骑马游行,一旦遇到训练有素的大唐精骑,数量上的优势对胜算的增加效果并不大。所以在初唐时期,往往会出现几千破数万的辉煌战绩。
当然,诸胡也并不是没有训练有素的职业甲兵精骑,但想维持这样一支军队的成本同样不低,这显然不是一般的胡人势力能够做到的。
游牧生活所生产的资源单一且不稳定,让他们不能持续有效的进行军事建设的投入,只有在外力介入不足的情况下,斗蛊一般逐渐蚕食掉周遭势力相近的同类,才能获得更大的抗压能力,并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0853章
武运昌隆,威临天下
大唐轻骑们万马奔腾的演武场面,虽然让在场观礼诸胡酋们颇感震撼、自认不及。
但这份冲击总体上还没有超出他们的认知范围,这自是大唐国力强盛的一个体现,在这些胡酋看来,如果他们也能进行足够的投入,同样也能组织起一支战斗力极强的精骑部队,规模上或许比不上大唐,但单兵战斗力不会逊色太多,甚至还可能超出。
至于吐蕃的使者,嘴角则已经流露出几分自矜之色。不同于其他胡酋们可望而不可及的感慨,他们吐蕃眼下就已经拥有了这样强大的底蕴与力量。只是由于周边环境的封锁,让他们吐蕃铁骑还未能冲下高原,肆意驰骋于诸方。
在经过半个时辰的变阵演练之后,诸轻骑部伍远奔到渭水沿岸的营垒暂作驻扎休整。而接下来登场的,则是刀枪盾兵的步兵编制。
伴随着急促的鼓点声,演武场外围同样马蹄雷动,虽然名为步兵,但同样也是用马匹投放到演武场上。策马行至演武场中规定的地点之后,诸兵卒们便快速的下马披甲整装,并在两通鼓声之后完成了装备的整理与阵列的编排。
两万五千名军士分作两方,各自结阵,奇正相杂,当各自阵势摆开后,便开始了相冲互攻。营旗招展、龙蛇游走,各种巧妙的战阵变化,都在这一方天地间灵活上演。
这一次,观礼诸胡酋们神情就变得更加不自然了。如果说在骑兵交战中,他们或还能凭着游牧民族生来具有的优势稍争长短,那么在步兵作战当中,则就完全的处于下风了。
大唐步兵还有最无赖的一点,那就是机动力同样不弱,充足的战马可以将他们快速的投放进战场中去,通过随军游弈骑兵的配合包抄,限制敌人的活动范围,迫使他们下马进行步战。
而在从贞观时期便开始的对外征战中,一旦敌人被逼迫到需要下马作战,则就意味着一面倒的屠杀正式开始了。在野外战场中的聚合对战当中,周边还少有对手能够跟得上大唐军阵的变化与威逼。
战阵中的聚散配合已经不够灵巧,而讲到军械武装的配给,则就是更加的不如。单单战场上这两万多步卒兵种们便人人被甲,刀剑锋芒在阳光的照耀下摄人心魄,而且还有杀伤力更加强大的强弓劲弩配合杀敌,只是在这演武的过程中并没有呈现出来。
在眼见到大唐步兵部伍的战阵变化后,吐蕃的使者神情也微有异变。作为周边为数不多在正面战场上接连几次击败大唐的强大政权,吐蕃人心中自有一股傲气,但也不得不承认,单就单兵的军事素养与作战能力,吐蕃军队其实是比不上大唐的。
像早年吐蕃与大唐的承风岭之战,大战前半程在大论钦陵的精妙指挥之下,吐蕃已经连胜数阵,并且已经将大唐的主力军队为捆在了地势极为不利的承风岭一带。
可就是在这样优势明显的情况下,大唐的黑齿常之仅率五百敢死之士夜袭吐蕃大营,竟然逼得吐蕃十数万之众军溃拔营而走,使得被困在承风岭的大唐主力军队得以脱离战场、退回陇右。
类似的例子仍有不少,许多时候往往吐蕃的军队借助地利与兵力的优势,对战场上的唐军形成极大的压迫,但却每每被小股精锐唐军逆风翻盘。
勇而不巧、众而不精,这也是吐蕃在与大唐交战中所显露出来极为明显的短板,以至于除了大论钦陵这种应变能力极强、战术指挥又精妙绝伦的名将之外,吐蕃其他将领在与唐作战中,极少能够取得辉煌大胜。
步兵的阵势演变、模拟交战结束后,时间已经过了正午,接下来便不再有大规模的军队入场,而是换成了小股精锐、特殊兵种的演练。
在这些军种正式上场之前,又有数千名工兵各携器物材料,在演武场各个区域布置起了特殊的场地,用以更加直观的表现出这些兵种的特性与杀伤力。
在场地布置完毕后,率先登场的便是重装的陌刀兵。足足三千名陌刀兵被战马运送到演武场上,各自整装披甲之后,便开始排墙而行。而在他们的前方,则竖立着上千个的木桩定靶,皆覆两重战甲。然而当这些陌刀卒们排墙行过时,陌刀挥起,刀落靶断,几乎没有形成任何阻挠。
看到演武场上这一幕,台上的李潼也是忍不住的眉飞色舞,而在听到后方观礼席上诸胡酋们近乎整齐如一的倒抽凉气之声,他脸上的笑容便越发的明显。
陌刀兵并不是什么新军种,在早年的对外战场上便屡有投用。但人的记性不好、忘性却大,好了伤疤忘了疼乃是惯性。而且陌刀兵杀伤力虽然强,但造价却是极为高昂,且对兵员个体素质要求极高,远非普通军卒能够胜任。
过去三年多来,朝廷自有专人负责打制陌刀兵的武装,并于内外诸军之中挑选力士操练,加上原本所拥有的部伍与库存武装,到现在也仅仅只拥有三千出头的陌刀军,而且其中有一半都派驻边疆诸镇,作为战略性的武装配备。
至于眼下演武场上这三千陌刀军,只有七百多是真的,其他都是木漆仪刀的样子货。至于观礼那些胡酋们信还是不信,李潼并不甚在意,你如果信了,老子的确没有那么多,你如果不信,那就拿刀劈你脑壳。
众人还没有从陌刀阵的威慑中恢复过来,演武场上已经又换了新的军种。这一次是刀车战阵,五十人一队簇拥一车,虽然言为刀车,但事实上大车上所载军械种类极多,既有刀盾,又有长槊,还有强弩、巨锤以及破甲锥等等器械。
这样的一座刀阵,就相当于一座移动的堡垒,可以投放在普通的步卒战阵中作为补给点,又可以单独安置在险关要塞处,当险据守。
车兵也不是大唐军队的首创,气吞万里如虎的宋武帝刘裕便曾依托战车摆设却月阵,大破数万鲜卑骑兵。而在当下这个时空中,东北的奚人同样也有车兵这一兵种存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96/7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