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冕唐皇(校对)第59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95/760

第0850章
昭哉嗣服,绳其祖武
清晨时分,朝阳洒落大地,整个骊山都被覆上一层金灿灿的光辉。而站在骊山山顶向下俯瞰,那画面更是恢宏壮阔。
骊山山势虽然不高,但因为坐落在渭水所冲刷出的关中平原东部,平地上高峰耸起,显得这座山峰挺拔奇峻,气势凌人,与西面几十里外坐落在龙首原上的长安城遥相峙望。
此时,骊山周边的原野到处都被大军营垒所占据,营垒内外所树立的旌旗甚至还要超过骊山上的林木,在晨风的吹拂下猎猎而响。
山脚下的唐军大营,主要分为六片区域,位于登山的御道两侧、左右各置一座大营,左边的大营为京营指挥司,右边的则是殿前司。
这两座大营中的将士们,便是如今守卫京畿长安以及宿卫大内宫防的中央禁军。而在这两座大营之外,另有四座大营分设于四方,则就是诸外州、边防入京演武的人马。
眼下演武还未正式开始,将士们都待在各自营地中,场面还没有变得热烈起来,但那不动如山的军势也是充斥在此方天地中,就连田野间都少有野兽游荡,天空中也不见飞鸟踪迹。
“禀圣人,内外参礼诸军悉已汇聚在营,只待敕书宣达,即可开始演武!”
再将山下诸营军簿汇总核计一番之后,刘幽求便再次登殿奏事。
此时李潼也早已经换上了一身轻便的明光铠端坐于朝元阁中,在接过中使递上来的诸军事簿略作翻看,然后便提笔轻勾,并微微颔首道:“可。”
“圣敕启礼,内外诸军出营待命!”
中官闻言后便当堂宣敕,伴随这话语声,架设在骊山山巅的军鼓便轰然响起,鼓声如雷鸣一般,霎时间便响彻四野,鼓响一通后,山下四方军营中再响起洪亮的喝应声:“喏!”
千万众聚成一声,直接从山脚下传到了殿堂中,就连殿中的帷幕都被这声浪震颤起来,军势之壮可见一斑。
李潼听到这豪壮的万众回应声,一时间也是忍不住心潮澎湃,直从席中站起身来,望着殿内伴驾众人微笑道:“诸卿并诸蕃长宾客,可愿伴朕同行,入阵共观我唐家儿郎豪迈英姿?”
这一次骊山演武,朝中勋贵、臣员们到场有近百人,诸州朝集使们也有几百员,不过大部分都留在了山脚下的大营中,只有少部分人员伴驾朝元阁。原因也很简单,朝元阁这座道官实在容不下这么多的人。
除了大唐文武官员之外,诸边蕃君酋长等也有几十人到场。一些名称拗口、不太起眼的蕃部姑且不论,甚至就连李潼本就意有所指的吐蕃都有使员到来。
大唐官员们对于圣人的话自然不会有什么异议,而那诸蕃长酋首们闻言后,也都忙不迭起身响应。无论他们各自的势力强弱、与大唐的关系如何,心里对于眼下大唐军队究竟力量几何也都充满了好奇心。
于是一众人便簇拥着皇帝陛下行出了朝元阁,宽阔的官道上早有内卫将士们列队于此,引来御马供圣人骑乘下山。
此时骊山周边诸座大营早已经是鼓角雷动,令旗游走,将士们忙碌的排兵布阵,等待圣人前来检阅。尽管此刻彼此间还有一定的距离,但那诸军调动的各种声音还是聚在一起形成一股近乎实质的压迫感,许多胡酋蕃使们行走在山道上,脸色已经隐隐变得有些发白。
很快,皇帝仪驾便抵达了骊山脚下。此处早已经架设起了大次御幄,御幄前旗纛高立、环设在高高的讲武台周围,而在讲武台里许之外,诸路大军已经层层叠叠的向四野铺开。
李潼行至此处便下马缓缓登台,由高台上极目四望,视野所及,尽是唐家戎甲。老实说,他也是第一次见到二十多万人齐聚一处的画面,从此处讲武台向四野延伸,大唐将士们站队绵延几十里有余,天地虽大,但此刻武气冲霄!
饶是李潼也算见惯了大场面,可眼前这一幕壮阔景象仍然让他震撼有加,就连手臂都激动得隐隐有些颤栗,只是一手握拳、一手则用力的扶住自己的佩剑。
此时讲武台前陆续有统军将领策马而来,入前汇报整军完毕。
此次演武人员之繁盛,乃开国以来所罕有,所以整个调度指挥系统也是极为的庞大。在部伍的编制方面,中央禁军与外军也有所不同。
殿前司内卫六营统共只有人马两万出头,今次参与演武的则只有一万两千人,诸营各管两千,在选者俱为精锐悍勇之徒。
京营指挥司所辖人马要更多,达到了十二万人,三千人为一军,合有将近八万军众参与此次演武。
剩下的便是诸州团练与各边都护府、都督府等边军,以一万两千五百人为一军,各遣阵将一员、副将两员督领其军。各边人马入京参礼者,合有十一万之众,分成八军。
除了大唐本身的内外人马之外,还有诸蕃属胡部与诸边城傍之军,共有五万余胡人将士参与此次演武。
至于负责宣令调度的朝中臣员,则以宰相刘幽求为观礼使,在朝大将黑齿常之、王孝杰为左右副使,并有四名大将桓彦范、敬晖、田归道与陈铭贞为分路总管。
除了这数员节使、总管与圣人并立台上之外,在台下还有数百内外文武臣员分领营务军事,确保整场演武能够有条不紊的顺利进行下去。
如此恢宏广阔的一个场面,李潼当然不好站在台上呼声打气,且不说将士们听不听得见,身为一个帝王、站在台上脸红脖子粗的嚎叫,这画面也实在不够端庄威严。
因此登台之后,李潼在将诸军阵列场面观赏一番后,便对立在身侧不远处的刘幽求微微颔首。
刘幽求见状后便上前一步,向着台前所聚诸军管军将领们喊话道:“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是以我华夏之邦不废武功,唐兴以来,武运昌隆,御极天下,无分华夷!三时务农,一时讲武。今皇帝陛下持符宣命,继统中兴,岁时已有三转。古礼所循,享国之本,于今夏盛集内外甲兵,告国告士,昭哉嗣服,绳其祖武。四方来贺,不遐有佐!运武于野,斯日拔舍,擂鼓、宣威!”
虽然更远处的将士们听不到刘幽求的喊话,但在台前众将则纷纷下马叩拜道:“臣等恭领圣谕,运兵讲武,宣威励士!”
随着这一番应答完毕,浑厚的军鼓声再次响起,诸军将官们也抓紧这最后的一点时间,继续整顿部伍,务求阵列整齐分明。
鼓声三通,中间又间隔一段时间,等到这警鼓声停止下来,时间已经过去了半个时辰,而阳光也从地平线上跃升起来。
看到那架设在讲武台上的日晷投影刻度转移到了预定的位置,刘幽求便再作宣令道:“诸使各赴军观阵,肃则嘉勉,乱则刑训!优上者赐爵三品,劣下者枭首警众,速行!”
此令一出,讲武台前待命诸将官们也是又惊又喜。圣人当国以来,朝廷赐爵法度森严,爵位的获取也变得非常困难,非大功而不可得。眼下仅仅只是观军容阵列严整与否便能得赐三品县侯之爵,绝对是一大殊荣。
但跟这厚赏相对应的,则就是刑罚的严重,军容下劣者竟要人头落地!升官发财自然是人人乐意,可若糊里糊涂的将性命交代在此,那可真要欲哭无泪了。
因此台前众将心弦俱紧绷起来,一时间氛围沉重肃杀。而早已经任命好的检阅使员们在得令之后,便纷纷策马直入诸军阵列之中,将所观军容情况默默记下。
此次参与演武的内外诸军,既有从戎年久的精锐老卒,也有组建不久、仅仅只进行了一些基本军事操练的诸州团练,还有许多根本没有接受过大唐军事训练的诸胡酋私曲们,上限与下限都是极高。
在古代冷兵器时期,阵列是否严明、军容是否整齐,就是一支军队的组织与战斗力最直接的体现。若连最基础的这一点都做不到,那几十万人聚集在一次,非但没有威武可言,反而还是一种灾难。
因此这演武的第一项流程便是检阅阵列军容,且开出的刑赏之格也如此严厉。
诸使检阅部伍,在这绵延几十里的大军阵列当中穿梭游览,又用去了小半个时辰。太遥远的距离,台上君臣们与那些观礼的胡酋宾使们是看不到军容具体如何。但是直接阵列台前不远处的京畿禁军部伍们,则是站姿标挺,全无涣散摇摆之态。
眼见到这一幕,且不说讲武台上君臣感想如何,那些班坐在讲武台后方的诸胡君长酋首们脸色则就是忍不住的惊异流露。别的不说,单单这一份令行禁止的军容风貌,便让人心生敬仰、乃至于隐隐有些惧怕。
时间悄然流逝,检阅军容阵列的使员们陆续返回,并将自己途行所见军容诸种详录整理、汇报上来。而刘幽求等观礼使则凑在一起,再将上百份的奏报梳理校对,形成一个最终的结果,递交到已经落座御床的圣人手中。
第0851章
优上赐爵,劣下枭首
眼见到圣人抬手接过那记录着检阅结果的奏书,台前诸管军将领们无不深吸一口气,心跳陡然加快起来。至于讲武台后方诸观礼之众,这会儿也都忍不住将头探向前方,对于结果也充满好奇。
李潼坐在御床上将这结果浏览片刻,然后便抬手执笔在卷中勾划一番,继而便着中使将文卷再次递回到刘幽求手中。
“鄯州司马郭知运、殿前司内卫中郎将李阳、姚州都督府司马王晙、西州司马阿跌延丰、西河军使安成贵,此五员治军有方、阵列严整,论为功臣一等,各赐三品爵禄,中书拟敕、吏部司封,授书为信!”
刘幽求接到圣人的批示之后,便当众宣读了出来。台下众人也都敛息凝神,认真去听有没有自己的名字。
被点到名字的这五人,有的正在讲武台前待命,有的则仍在阵营之中约束部伍。在场者听到自己获此殊荣重赏,无不喜极忘形,惊愕片刻之后,才忙不迭入前叩谢恩典,继而便大笑着蹈舞起来。至于仍在阵伍中的,自有使员策马飞骑传告喜讯并将人招至台前,到场之后,也都惊喜有加,再拜蹈舞。
看着讲武台下蹈舞几人,李潼嘴角也忍不住流露出了笑意。
郭知运与李阳自不必多说,前者是他在陇右亲自挖掘出来的开元名将,后者则是早早便投身于故衣社中,心腹中的心腹,万军当前给此殊荣,既是他们努力争取来的,也是为了犒奖他们过往的功劳。
至于来自姚州都督府的王晙,也是开元时期一个大手子,既有大败吐蕃的事迹,又长期担任安北大都护与朔方道大总管,是与突厥对线的一名悍将。
当然那是以后的事情,眼下王晙仍然在任川南地区,并且是安南都护府与川南军伍入京参礼的行军总管。由于朝廷眼下还未大用武与川南和安南地区,所以两镇兵力也有限,索性并作一路入京。
这三员唐将得授殊荣,也的确是因为治军有术、军容严整。至于两员胡将,西州司马阿跌延丰乃朝廷眼下正在有意扶植的回纥阿跌氏酋长,所部回纥军士辖于安北都护府,老实说军容并不如何可观,是被李潼有意提拔显用。
另一名胡将安成贵,听名字就知道乃是昭武九姓的胡人,其所任西河军使也算不上朝廷正式的官职,而是西河行社雇佣军们的头领。
西河行社这些胡卒们近年来一直待在东北,受安东都护张仁愿这个狠货统率,也被收拾的服服帖帖,单单军容以论,居然还要胜过许多正规唐军营伍。由此也可见这世上没有改造不好的劣种,如果有,那还是收拾管教的太轻了。
今日参礼的朝臣数量本就不少,中书、门下两省包括吏部司封官员也都在现场,随着刘幽求将圣意公布出来,自有相关的官员们拟制宣发,当场便给予了这五人三品的开国县侯爵书。
且不说大唐文武官员们的欣喜与艳羡,那些观礼的胡酋们眼见这一幕之后,心中也都各生思量。尤其是那吐蕃的使者,脸色变化尤为明显。
不同于其他诸胡势力,要么是大唐的藩属、要么干脆就是内附寻求庇护,吐蕃作为西方强国,那是曾经在正面战场上大军交战、连续几次击败大唐的强大势力,与大唐是平起平坐、分立东西的对等关系。
所以这吐蕃使者在席中也长露矜傲之色,实在看不起周遭一众杂胡酋首们。
这一次入唐,吐蕃使者除了观礼之外,还担负着一个重要的任务,那就是窥探一下眼下的大唐实力究竟达到了何种程度,以及这一次在其京畿之地盛演军事究竟意欲何为,究竟是不是剑指他们吐蕃?
虽然自从开元元年双方恢复通使以来,大唐与吐蕃之间的双边关系与互动氛围还算良好,否则大唐国中举行演武军礼,也不会派人去通知吐蕃,吐蕃也更加不会派遣使员前来观礼。
但就算邦交关系有所缓解,吐蕃君臣们也并不会天真、或者说甘心就这样和平的相处下去。别的不说,眼下大唐一只手还插在距离吐蕃本土极近的东域地区,且那所谓的西康国已经被大唐经营的有声有色,看着便让吐蕃人心里堵得慌。
这种感觉,就像是早年间吐蕃攻灭吐谷浑、并直接威胁到大唐的陇右与安西给大唐君臣所带来的冒犯感那样,而且甚至还要更加严重。
毕竟吐谷浑早年还存在的时候,也仅仅只是大唐的外蕃属国,并不属于大唐的州县疆域。可是东域之地早在松赞干布时期就已经被吐蕃所兼并占领,并正式成为吐蕃四茹之一。
而且大唐谋夺东域的方式也让人有些接受不了,几乎不费一兵一卒,仅仅只凭着插手吐蕃内部权贵的矛盾纷争,不独将东域占领,更将他们的高原之花纳入私帷之中。
因此直到现在,吐蕃权贵老少们对此仍是耿耿于怀,想起来就要咬牙切齿,老人们羡慕贪婪西康越来越富庶,年轻人们则怨此夺妻之恨,可谓是同仇敌忾,心心念念要与大唐必有一战!
吐蕃使者到场之后,已经深深为大唐的强大组织力感到震撼。虽然说他们吐蕃也有能够动员几十万大军的强大国力,早年间更是在青海连连的以多胜少、击败来犯唐军。
但吐蕃所谓的几十万大军与大唐还是有些不同,吐蕃每有征战,那是男女老少全都编入行伍,大军开拔到哪里,便在哪里设帐游牧,胜则皆大欢喜,可若一旦败了,那便要输个倾家荡产,许久都恢复不过来。
特别眼下国中顽疾难除,更让吐蕃没有足够的力量征发调动出几十万人马。
当然,立国于高原上的吐蕃自有天险之利,大唐虽然征发组织力够强,但想要将几十万大军统统派上高原作战,需要付出的代价也是极大的。而且高原地理气候自有其独特性,吐蕃占据着地主优势,其实并不怎么畏惧唐国大军直接入侵本土。
但高原独特的地形对吐蕃而言虽然是一大优势,同时也是一个劣势,那就是吐蕃本土的潜力实在有限。松赞干布时期,还能凭着统一高原的战争红利建立起强大的政权。而在松赞干布之后,权臣禄东赞父子更是积极的谋求走出去,吞并吐谷浑、染指安西,同样发展的有声有色。
可现在噶尔家族已经成为了威胁统治的一大毒瘤,吐蕃向外扩张的步伐也因此停滞不前,单凭高原本身的潜力,实在不足以维持统一政权的庞大内耗、同样也满足不了国中权贵们日益旺盛的贪婪诉求。
所以,吐蕃虽然不怎么担心大唐直接入寇其本土,但却害怕大唐恃其强大国力与威慑力、围绕高原四周建立起一个牢固的封锁网。一旦不能再继续向外扩张,单单耗下去都足以把吐蕃耗得分崩离析。
当看到大唐皇帝重重犒赏的几名将领官职与身份时,吐蕃使者心里便是一突。他既然入使大唐,对唐国事务自然也颇为精熟,能够看到许多内在的逻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95/7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