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67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79/1227

  蒋德璟和范景文脸色忧虑的点头。
  ……
  乾清宫。
  殿前的飞檐斗拱之下,那悬挂了很久,早已经褪色发白的红灯笼,近日换成了新的,颜色红艳而喜庆,让人见了,心情不免好了几分。就好像大明现在的国运国势一样,已经度过了病危期,正在逐渐好转。
  大殿中。
  经过十天的沉淀,崇祯帝已经从建虏退兵的最初兴奋和狂喜中摆脱了出来,虽然眼角眉梢的喜悦仍在,但已经没有最开始那么激动了。
  而这时,更多的消息传回,也令他这个皇帝,对在京畿附近发生的这场战争,有了更多更清楚的了解。
  通州之战的惨烈,超过他的想象,建虏的重炮几乎就轰塌了通州城墙,一旦城墙轰塌,战局也许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而太子在通州的表现,令他非常欣慰和骄傲。
  不过就在欢喜之中,却也有一个不太和谐的消息传来。
  锦衣卫骆养性上了一份密奏,说京师有流言,说建虏只所以退兵,乃是因为太子殿下和建虏达成了朝廷不愿意和建虏达成的秘密协议,所以建虏不再攻击唾手可得的通州。
  作为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认为是建虏奸细在作怪,请求彻查。
  崇祯帝怒了,这不止是在诋毁太子,也是在诋毁他啊,他岂能容忍?
  “查!看谁在传播谣言,查出来,朕绝不饶他!”
  崇祯帝几乎是用一种咆哮的语气,给骆养性下了命令,一会又觉得骆养性一人未必能查清楚,于是又把东厂提督王德化也叫来,令他和骆养性一起彻查。
  “你们东厂和锦衣卫是干什么吃的,居然任由这种谣言在京师传播,诋毁东宫,如果查不出来,你们两个也不必干了,都到西山,给朕挖煤去吧!”
  最后,崇祯帝更是愤怒的补充了一句。
  虽然自继位起,崇祯帝就限制了东厂和锦衣卫的权力,不过东厂和锦衣卫本身基本的职能,却一直在运转,这其中就包括侦测京畿民情,现在出了这么大事,他们自然不敢怠慢,于是锦衣卫的缇骑在京师街道上大举出现,各个酒馆茶楼,也都布置有东厂密探,但发现有人在议论太子和建虏秘密协议之事,立刻就会扑上来,毫不客气的拿下。
  只一天时间,就有数百人被捕。
  只是这般一闹,原本不知道此中流言的百姓,也渐渐知晓了。
  事情反而有点闹大了。
  蒋德璟等人听闻了,但干着急没有办法——流言中伤之策太过恶毒,除非是崇祯帝清明坚定,不为所动,反之,如果他们这些大臣迫不及待的跳出来为太子辩解,反倒是会弄巧成拙,被皇帝误认为太子有朋党,更验证了那一句:“一年两年殿上走了”。
  因此,他们只能像李邦华所说的那样,静观其变,看一段时间再说。
  “陛下睿智,必不会上当!”四辅范景文,对崇祯帝十分有信心。
  ……
  这一次,王德化和骆养性颇为得力,就在太子朱慈烺带兵返回京师的前一天,他们就查出,谣言最初是来自那些从建虏营中逃回的保定败兵,顺带着,又拉出了原保定监军太监,现在已经被贬到神宫监扫地的原御马监太监申春秀。
  申春秀早就逃回京师了,不过他是一个聪明人,又在宫中十几年,深知太子
  绝不是可以诋毁的,因此他回到宫中后,安安静静地接受了兵败的惩罚,对于当日在建虏营中听到的流言,一字未提,如果不是王德化带人找上门来,他是永远都不会说的。
  面对东厂提督大太监的审问,申春秀撑不住,不得不说了当日在建虏营中听到的一些话。
  “奴婢以为,此乃是建虏的反间计,不可相信……”申春秀满脸是血的补充。
  王德化蹲下来,看着申春秀的血脸,阴恻恻地说道:“作为奴婢,你把你听到的,看到的,如实上报,是你应该的责任。至于是不是建虏的诡计,陛下自有评断,用的着你这个奴婢操心吗?”
  转对身边的东厂番子:“把他脸上的血洗干净了,给咱家带到乾清宫!”
  来到乾清宫时,王德化忽然看到,兵科给事中张缙彦急急慌慌地从殿中走了出来。
  张缙彦只是一个七品小吏,平常难得陛下亲自召见,今日这是怎么了?难道有什么急务?
  王德化心中狐疑,于是迎上去,笑眯眯地拱手:“张事中。”
第八百九十七章
字字如刀
  见是内廷三公之一的东厂提督王德化王公公,兵科给事中张缙彦年轻的脸上现出更多的惊慌,他只是一个七品言官,在王德化面前,位阶低的很,虽然言官一向都以骨头硬著称,尤其喜欢和“蛊惑帝王”的太监们作对,但张缙彦却没有这样的想法,他向王德化深深一施礼:“王公公。”然后不等王德化问,急匆匆而去。
  王德化站在原地,望一眼张缙彦离开的背影,心中怀疑更多,不过他是东厂提督,经过的历练多了,喜怒早已经不行于色,更何况,他现在还有急务呢,于是记下此事,进到殿中,向崇祯帝禀报申春秀之事。
  “奴婢参见陛下。”
  王德化进殿就拜。
  但御座上的崇祯帝却久久没有反应。
  地板如镜,殿中的西洋钟表滴滴答答,除此,再没有任何声音。
  王德化心中不安,心说我哪里做错了?又等了一阵,见陛下还是没有说话,他微微抬起头,偷眼看御座上的崇祯帝。见崇祯帝低头正看着什么,丝毫没有理会他的意思,目光不禁求援的看向了站在崇祯帝身后的王承恩,却发现王承恩皱着眉头,脸上隐隐有冷汗。
  这一来,王德化更惶恐了。他只能抬高声音,再次禀报。
  御座上,崇祯帝根本没有听见王德化的进入,他正脸色铁青的盯着御案上的一张纸,思想已经完全沉浸其中。
  纸,雪一样的白,乃是最好的官宣纸。墨是最好的墨,如西山之煤,但纸上的字,却像是刺人的刀子,每一个刀口都在流血。
  “东边来,帽下口,一年两年殿上走;一个天,两个天,扫掉嵩藁换新颜。”
  作为一个从小接受儒家教育,诗词书文都有相当造诣的书生皇帝,崇祯帝很轻易的就看懂了童谣的意思——白纸上那二十几个通黑透亮的大字,像是一把把地利剑,插在了他本就脆弱的心头。
  也因此,他脸色才如此难看,心中的愤怒才有点难以控制。
  直到王德化跪在他面前,提高声调,再一次向他禀报时,他才听到了,然后他缓缓抬起杀人的眼睛,冷冷看向王德化。
  王德化吓的一哆嗦,急忙又叩首,脑子里迷迷糊糊的想,这是怎么了,难道是张缙彦告了我一状?这个混蛋,有机会老子非宰了他不可!
  “东边来,帽下口……”此时,崇祯帝咬牙切齿的念出宣纸上的字。
  跪伏在地的王德化,身子一颤。
  “这首童谣,已经在京师传唱三天了,你听说没有?”
  崇祯帝冰冷的声音,从御座飘来。
  王德化猛的一叩头。“奴婢……今日刚刚听到。”
  “那你为什么不报?”崇祯帝的声音里带着杀气。
  “事情仓促,奴婢还来不及禀告……”
  “朕看你是不敢禀报!”
  崇祯抓起砚台,用力砸了下来,口中愤怒的说道:“朕养你们这些奴才,还不如养一个外人!”
  王德化不敢闪躲,直任砚台砸到自己身上,墨水喷溅一身,一张惨白的脸,也变成了黑色。
  “奴婢该死,奴婢该死!”
  王德化吓的连连叩首,心中却是松了一口气,他知道,他罪不至死,崇祯帝不会处置他,其实,当听说这首童谣之时,王德化心中就大喜,他知道,给太子泼脏水的机会来了,但他常在皇帝身边,深知皇帝性情多疑,又事关太子,如果他冒然上报,不但没有功,很有可能还会被皇帝怀疑他在离间天家,到时他就吃不了兜着走,人头非是落地不可了。
  骆养性应该也是这种想法,因此不敢上报童谣,只轻描淡写的上报了流言。
  这两天,王德化绞尽脑汁,想着如何才能不动声色的,将这个信息禀告给崇祯,但想不到,有他人为他解决了这个难题。
  真是天助我啊。
  不经由他,而是别人将这四句童谣告诉皇帝,他免去了“离间天家父子”的嫌疑,他东厂和锦衣卫,也摘的干干净净,任何人也不能说是他们兴风作浪,惹起陛下对太子的猜忌了。
  “申春秀怎么说?”
  痛斥了王德化之后,崇祯帝压着怒气问。
  王德化将申春秀所说,一五一十的禀报。
  听完之后,崇祯帝脸色更加难看,他咬着牙,抓起面前的“二十把刀子”,狠狠地揉成了一团,猛地塞到茶碗里,不顾涌溅出来的茶水,用力的将碗盖盖上!
  就好像他是要永远的隔绝这四句的童谣,令它永远都不能发生一样。
  做完这一切,崇祯帝这才抬起头,眼睛冒着火,咬牙切齿的说道:“杀,申春秀连同那些传播流言的保定败兵,一个不留,全杀了,以后再有奸佞传播此等流言,不必报朕,你知道该怎么处置!”
  王德化吓的一哆嗦,跪拜道:“奴婢明白。”
  “派人到街上,再有人传唱童谣,都给朕抓起来!”
  “是。”
  “下去吧。”
  崇祯帝摆手,感觉他无比疲惫。
  王德化躬身退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79/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