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68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80/1227

  在崇祯帝面前,王德化低伏恭谨,一副忠仆的样子,但等到走出乾清宫,四处无人时,他却微微松口气,嘴角浮现出了一丝诡异的笑容……也许,有些事情,未必是不可能的。
  大殿中。
  崇祯帝颓坐在椅子里,脸色疲惫而铁青,眼神一时坚定,一时却迷茫……
  侍立在旁边,一直悄无声息、微微冷汗的王承恩,终于是忍不住了,他上前一步,跪在崇祯帝面前,伏地说道:“陛下,奴婢有几句话,不知道当不当说?”
  “你要为太子说话?”崇祯帝瞪起眼,目光一下就冰冷了,他看出了王承恩的意思。
  王承恩硬着头皮:“奴婢不敢,奴婢听闻,建虏素来狡诈,今番太子殿下紧守通州,他们攻取不得,又损兵折将,心中必然怨恨,退兵之际,造谣中伤太子,制造我大明君臣矛盾,乃是极有可能的事情,若是有机会攻陷通州,建虏是绝不会撤退的,比起什么协议,他们抓获太子的所得,岂非是更大?再者,太子殿下聪慧过人,岂会做这种和建虏秘密协议、坏自己名节的蠢事?即便是秘密协议,又岂会被申春秀和一干败兵听到?凡此种种,皆是漏洞……”
  崇祯帝不说话,只是冷冷看着王承恩。
  王承恩继续道:“至于童谣,奴婢以为,更是荒谬不可言,陛下盛年,太子仁善,哪有什么一天两天?分明是建虏挑拨,为了就是离间陛下和太子……”
  “不要说了!”
  崇祯帝忽然打断了王承恩的话,黄昏的余光照在崇祯帝的脸上,映着他鬓角越来越多的白发和他眼中越来越重的焦虑。
  对于太子和建虏秘密协议之事,他是绝对不相信的,其间的离间意味,他也敏感的察觉到了,他怕的也不是童谣,而是童谣后面反应的民心——东厂锦衣卫都回报,最近十几天,天下人都在传播太子的功德,太子声望,隐隐已经超过了他这个皇帝。太子两年,做了他十六年没有做到过的事情,击败建虏,令建虏无法入塞,百姓都感恩太子恩德,视太子为神,他这个父亲皇帝,又算什么呢?
  王承恩以头磕地,再不敢说话……
  晚间,东缉事厂后面的小屋中。
  房门紧闭,一灯如豆。
  两个太监在烛光下相对而坐,正是沈霑和李晃。
  沈霑今夜脸上带着笑,神情显得非常愉悦,他用手指敲着桌面,小声说:“太子坚守通州成功,他的党羽吴甡又在河间府大败建虏,逼的建虏不得不退兵,内外双胜。如此辉煌之下,他一定不会想到,京师里竟然会冒出这么大的流言……嘿嘿,正是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啊。”
  李晃却不说话,只是静静地喝茶。
  “你说,陛下会不会令东厂和锦衣卫彻查流言,以确定太子是否和建虏有秘密协议?”沈霑看李晃,忽然问。
  秘密协议这个事情是一个巨大的劲爆点,沈霑第一次听到时,都惊讶的张大了嘴,虽然他不是太子的支持者,但却也不相信,太子会如此愚蠢,敢越过陛下和朝廷,与建虏进行谈判!
  即便通州危在旦夕,也是不可能的。
  但以他对太子的了解,太子绝不是那种怯弱胆小,轻易就会屈服的人,也因此,沈霑有点担心,一旦东厂和锦衣卫彻查,发现秘密协议之事,子虚乌有,太子身上的嫌疑,自然就洗清了,也就没有人敢再议论此事了。
  李晃轻轻摇头道:“怕是不会。”
  “为何?”
  “流言如此拙劣和漏洞百出,稍有理智的人,都不会相信,聪睿如陛下,岂会相信?如果陛下令人到通州调查,只能说明他对太子已经有了疑心,陛下怀疑太子,不但本朝,就是历朝历代,也都是不祥和朝政不稳的预兆,陛下深知这一点,因此,他怕是不会令人详查。要查,也只是查传播流言的那些蠢人。”
  沈霑面露喜色:“如果不澄清,流言岂不一直都在?”
  “周公恐惧流言日……”李晃淡淡道:“流言这种东西,你不理它,它渐渐就会败落,但如果你大张旗鼓,郑重其事的去应对,反倒有可能会惹人猜忌,变成此地无银三百两了。”
  沈霑点点头,笑了:“这也好,秘密协议加上那一首童谣,太子就算浑身是嘴也说不清楚,陛下再是信任,怕也是要对他有所芥蒂了。”
  说着,忍不住轻声念道:“东边来,帽下口,一年两年殿上走;一个天。两个天,扫掉嵩藁换新颜……崇祯朝竟然只有一到两年的时间了,如此童谣,直入人心,陛下听了是一定会生气的。”
  “陛下不是愚笨之人,眉眼清着呢,流言和童谣的本身,是骗不过他的,真正令陛下不安的,怕是后面反应的民情。”李晃摇头。
  “功高震主?子夺父光?”沈霑一点就透。
  李晃没说是,也没说不是,只是端起茶杯,长长地啜了一口,烛光照在他脸上,他眉头始终紧皱,眉眼中,有一种说不出的忧虑和彷徨,就如他手中的茶水,看似平静,但其实却在微微荡漾。
  “既然如此,咱家就放心了。”
  沈霑忽然收住笑容,望着李晃,用一种严肃无比的表情和口气说道:“李晃,时间差不多了,娘娘说,为五皇子伸冤明屈,使当年真相,大白于天下,奸人得惩,就在这半月了!”
  李晃身体微微一震,但表情和眼神却一点都不惊讶,当听到陈妃流产的时候,就知道娘娘的计划,已经是水到渠成,箭在弦上了,现在沈霑的话,不过就是证实他的猜测罢了,于是他站起来,向沈霑深深一躬,肃然道:“李晃,谨受命!”
  ……
  大明崇祯十六年,腊月初五,大明太子朱慈烺率追击建虏的胜利大军,返回京师。
  原本,朱慈烺想要追击建虏,扩大战果,尤其是在得到消息,知道吴三桂率领的兵马,已经成功完成了渡海攻击的计划,顺利返回,此时正在秦皇岛整兵之时,他的信心就更是足了,立刻给吴三桂下令,令吴三桂配合夹击建虏。
  但建虏相当谨慎,多铎开路,阿济格断后,多尔衮自领中军,直接从遵化长城出关,根本不给两边明军夹击的机会——和历次入塞不同,建虏这一次入塞,几乎是空手而归,并没有抢掠到粮草,青壮掳掠的也极少。负担轻,因此退兵的速度非常快。
  照历史和过往看,阿济格是一个相当鲁莽,有极强战斗欲的人,但这一次撤退却是怪了,阿济格谨慎小心的像是一个小老头,即便朱慈烺使出诱敌之策,故意派遣少量兵马接近阿济格,试图钓鱼,但阿济格却始终不上当,只是闷头赶路。
  阿济格的变化,令朱慈烺隐隐意识到,自己心中那个猜测恐怕是真的。
  黄太吉怕是已经死了。
  合理推断,因为黄太吉身死,所以建虏才会急急撤兵,连一向嚣张好战的阿济格都变的谨慎起来,保存实力,不轻易和人交战,以保存实力,回到沈阳,和豪格争夺大位。
  推断在前,朱慈烺就更是急于抓捕建虏的俘虏了。
  一路追击,陆续抓到一些俘虏,虽然这些俘虏对于黄太吉的病情和建虏上层的情况,一无所知,更不知道黄太吉是否死亡,不过从他们的供述中,朱慈烺却探知到了一个重要情报,那就是,两白旗和两黄旗剑拔弩张,有内讧之势。
  而如果黄太吉还在,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
  由此,朱慈烺断定,黄太吉已经死了!
第八百九十八章
太子归来
  黄太吉,这个满清的奠基者,联合蒙汉,壮大满清,对明做战,几无一败的心头大患,终于是死了,归于了尘土,想到此,朱慈烺忍不住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只觉得心里的那一块大石头,可算是安安稳稳地落了地了。
  虽然多尔衮也不是好对付的,但比起狡诈的黄太吉,多尔衮的手腕,总是少一些的。
  最重要的是,黄太吉死后,建虏表面的团结被打破了,不管是豪格继位,多尔衮继位,或者是像真实历史那样,由黄太吉的九子福临,也就是顺治继位,建虏内部的矛盾,一时是无法平息的,除非大明再有“甲申之变”和吴三桂的请清兵入关,否则,建虏人一辈子也不可能入主中原了。
  而此次入塞劫掠失败,建虏元气大伤,蒙古人马也损失不少,大明边境,或能有一到两年的安稳了。
  确定了黄太吉身死的重大消息之后,朱慈烺不再担心建虏是伪退,他率兵继续追击,先后在蓟州和永平府,和建虏发生了两场战斗。蓟州战果不大,但永平府之战,却击溃了不甘心空手出关,试图劫掠永平府的两万蒙古兵,斩杀两千骑,又给了蒙古人沉重一击。
  而就在此战中,一个骁将进入了朱慈烺的视线,那就是明末清初,被人称为当代吕奉先,又号“马鹞子”的王辅臣。
  顺义之战中,王辅臣就因为其勇猛的表现,被朝廷嘉奖,永平府之战中,太子殿下亲临,王辅臣更是拼命表现,乱军之中,他手中一杆长刀,左突右冲,无人能挡,令朱慈烺第一次领略到了,掌中刀,胯下马,明末汉人第一猛将的风采。
  作为一个想要逆转历史的穿越者,遇上王辅臣这样的猛将,肯定是必须收服的,不管王辅臣是不是像历史上记载的那样,是一个三心二意,翻脸不认人,对谁也不忠心的三姓家奴,但朱慈烺相信,只要将他收在身边,真诚以待,悉心教导,令其知道忠义,就不信王辅臣愿意做一个叛贼。
  另有史书记载:王辅臣为人,恭以事上,信以处友,宽以待人,而严以御下,然有功必赏,虽严,士亦乐为之用。
  从后一句看,王辅臣俨然就是一个难得的将才啊。
  “王辅臣,本宫欲招你入武襄左卫,为本宫的亲卫,你可愿意?”战斗结束,朱慈烺亲自召见王辅臣,先予以重赏,然后欲将其收入麾下。
  王辅臣大喜,他只是佣人之子,在明末的饥荒乱世里,仗着一身武力,漂泊谋生,对他来说,谁给他饭食,谁给他荣华,谁就是他忠心的主子,反之,他就会毫不犹豫的抛弃,而若论天下的尊贵,最能给他荣华富贵的人,除了当今皇上,怕就是眼前的太子殿下了,得太子殿下的垂青,他如何能不喜?
  “臣愿意!赴汤蹈火,肝脑涂地,在所不辞!”王辅臣大声。
  朱慈烺微笑点头。
  像王辅臣这样的人,在没有确定他的心志之前,绝对不能重用,以免惹出大祸,留在身边,一边用忠义教导他,一边培养相互间的感情,使之成为自己的心腹,等时机到了,再放他出去,到外面独领一军。
  收服王辅臣的同时,朱慈烺对大同总兵姜镶也分外留意。
  历史上,李自成的大军逼近京师,因为在山西宁武关前损兵折将,被周遇吉的死战打怕了,李自成本已经有退缩返回西安、整顿兵马之意,但就在此时此刻,姜镶的降表却送到了,这大大鼓舞了李自成,原来我的名声已经这么大,连堂堂大同总兵,都主动投降于我了!于是他领兵继续向京师前进,最终造成了甲申之变,改变了中国三百年的历史。
  如果姜镶不那么积极,只是观望,哪怕是李自成兵临大同城下再投降,甲申之变也许就不会发生了。
  姜镶之祸,甚矣。
  姜镶虽然是大明将门世家出身,但其心中毫无忠义,只为个人利益打算,闯来了降闯,清来了降清,膝盖软趴趴,是人就可以跪。
  这样的人,朱慈烺心中厌恶。
  但就实务来说,姜镶也并非一无是处,起码带兵还是有一套的,顺治六年,他在大同反正之时,面对多尔衮统领的十万大军,坚守半年,令多尔衮束手无策,最后多尔衮本人也病死在大同城下。由此可知,姜镶还是有一定能力的。
  对姜镶这样的人,用肯定是要用的,但不能重用,朱慈烺想着,找机会,还是要把姜镶从大同总兵的位置上换下来,虽然松锦之战中,大同兵精锐尽失,但大同镇是大明九边重镇,为京师西面的门户,境内民风彪悍,又临着蒙古,青壮年多会骑马,有不错的兵源,这样的地方,交给姜镶这样三心二意,没有忠义的总兵,朱慈烺是不放心的。
  王辅臣和姜镶,一个观察,一个保留使用,而对于宣府总兵周遇吉,朱慈烺却是毫无保留,一心一意要重的,顺义之战时,宣府骑兵损失惨重,几乎是全军覆没,因此在分配缴获的蒙古战马时,朱慈烺给宣府镇多分派了两百战马,甲胄辎重,更是不吝给予。
  周遇吉不善言语,对太子殿下只是感激。
  永平府之战后,建虏主力已经退出了长城边关,大军留也无用,于是朱慈烺令顺天巡抚潘永图暂时留守遵化,和蓟州总督赵光抃共同负责蓟州防线,以防建虏杀一个回马枪,然后他率领张国维、吴三桂、周遇吉、马科、虎大威、唐通、白广恩、姜镶等有功将帅返回京师。
  而就在到达京师的前一天,他收到了军情司萧汉俊送来的密报。
  看完密报,朱慈烺脸色沉沉。
  这已经是近期萧汉俊送来的第三封密报了。
  三封密报都不关军务,不关朝政,只关两个字:流言。
  都说人怕出名猪怕壮,想不到堂堂大明太子,居然也会有这样的烦恼。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80/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