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52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20/1227

  “何为第二,第三道?”崇祯帝急切的问。
  “以京师为核心,通州,三河,香河为臂膀,天津为飞翼,加强这四地的防务,将建虏阻挡在京畿地区。此为二道防线。”
  “第三道呢?”崇祯帝问。
  “以水陆要冲的河间府为核心,保定沧州为左右两翼,山东为后援,两府三州二十八县,城城死守,其中河间府是重中之重,绝不能让建虏跨过河间府,进入山东和南直隶,此乃是我大明防守的底线,也是死线,拼尽所有,也必须守住!如此,可保我大明无碍。”朱慈烺道。
  听到此,殿中群臣脸色都微微一变——华夏王朝的防御历来讲究的都是御敌于境外,朝廷但是有钱,都要砸到长城和辽东,以免京畿震动,被建虏的兵锋所指,太子现在倒好,言里言外的意思,到是要将京师当长城用了,而太子要保卫的,居然是山东和南直隶!
  另外,河间府(现沧州河间县)距离京师五百里,照太子所说,难道是要将这五百里全部都变成战场吗?
  太子会不会是太慎重了?
  我大明去年已经打退了一次建虏的入塞,难道今年就不行吗?太子不是要了两个盐场,说今年军饷多出一百万两,要再招募三到四万名勇士呢?有这么多的将士,我大明难道还会重演崇祯十二年的悲剧,被建虏入塞杀到山东吗?
  不止群臣,吴甡也是这么想的,也因此,他对太子的计划有所疑虑,一直默默不吱声。
  “以上地区和城池,今年唯一的任务就是修城和招募社兵乡勇,除了各地自筹,向百姓说明建虏入塞的危险,号召士绅富商募捐之外,朝廷也需要下拨足够的银两进行支援,兵部派人到各地各城巡视,指导他们修缮加固城墙和操练乡勇,此举不但可以赈济乡民,为那些没有生计的乡民找一条活路,又因为是本乡本土,不必远行,朝廷诏令下达之时,各地立刻就可以执行,六到七个月的时间,将足以将各地城池整饬一新,新募乡勇能有一定的战力。”
  最后,朱慈烺深深一礼:“以上各城各地的修建,儿臣粗略的算过一遍,所需银两大约也在八十万两左右,虽然数额和修缮密云长城的费用差不多,但效果却可立显,但使这三道防线建成,儿臣以为,纵使建虏今冬倾巢来犯,我大明也可以徐徐退之,以空间换时间,最终将其击退。”
  太子说完,殿中静寂一片。
第七百一十二章
修建棱堡
  太子所说,其实也并非没有人提过,不过在朝堂上却难以得到支持,京师乃是大明最重要之地,所有的资源,钱帛兵马都应该用在京师,保京师无碍,其他地方纵使被建虏攻破,也不碍大明,因为建虏终究是要退去的,土地又带不走,不过就是抢一些钱粮和百姓罢了,因此,加强长城和京师的防务,是朝臣们的重点关注,不止因为他们自己的身家性命都是京师,更因为大明皇帝就在京师啊,一旦京师有失,大明的天下不立刻就危急了吗。
  但太子的提议却是要将八十万两银子用在二道防线和三道防线的城池上,而重点保护的,不容被建虏突破的,居然是河间府和其后的山东南直隶。
  如果不是太子,而且其他人提出,立刻就会有人出列痛斥荒谬,但因为是太子,且太子已经表现出来的相当的见识和军略,因此朝堂静寂,暂时没有人站出来反驳太子。
  御座上,崇祯帝皱着眉头,脸色很是不好看,和朝臣一样,他也觉得朝廷的银子,应该首先花在长城和京师,而不是内陆的州县,只要坚守长城,御敌于国门之外,天下就太平,大明就安稳,怎么可以想着将敌人放进来呢?
  所以从内心里,崇祯帝对太子所说,长城怕是坚守不住,需要完备第二道,第三道防线的提议是抵触的——怎么就坚守不住?我大明这么多的将士,长城又都建在险峻之处,过去能坚守,怎么现在就不能坚守?
  崇祯帝阴沉的脸色,对一些朝臣是暗示,大家都知道皇帝不悦,不过第一个站出来,对太子有所异议的,却不是他们,而是大理寺卿凌义渠——开封之战时,凌义渠首提御驾亲征,当时震惊了朝堂,凌义渠一时为千夫所指,但正是因为他的大胆提议,朝臣们最后才会接受折中的做法,那就是由太子统军,带天出征,若非如此,太子怕是难以出征。
  事后有人猜测,会不会凌义渠事先就和太子套好了招,两人在朝堂上演了一场双簧呢?但凌义渠是刑狱官,一直都在刑狱体系,为人刚正不阿,因此虽有怀疑,但却没有人敢公开提出。
  凌义渠向朱慈浪行礼:“殿下,臣有一问。”
  朱慈浪点头。
  “建虏入塞都在十一月,不只是因为秋后马肥,更因为辽东一年只能收一季,秋后所有人都闲着,利于他们动员兵马,因此,只要我大明能早做准备,十月份的时候就撤离蓟州东面的兵马,将之全部转移到蓟州西面,然后紧守蓟州防线,京营再分出足够的兵马到密云长城,协助防守,一如去年,就算建虏大兵来袭,想要攻破我大明防线绝不是容易的事,去年殿下英明神武,击退建虏,今年为何没有信心呢?”
  殿堂静寂。
  朱慈浪知道,凌义渠所问,是所有人的关心,包括御座上的父皇,于是他拱手一礼,回道:“十二年时,我大明也曾经是严密严守,但最后还是被建虏破关而入,不是我军无能,实在是长城漫长,在失去预警和缓冲之地后,防守不易,去年建虏大意,被我大明打了一个措手不及,今年再来,建虏绝不会再犯去年的错误,两军僵持,胜败为未可知,长城被建虏攻破,其实是有可能的,兵法云,为将者未虑胜,先虑败故可百战不殆矣。为长远计,我大明朝廷必须做最坏的打算,并作出相应的准备,哪怕不会发生。”
  “有准备,到时就算真出现了败局,朝廷也不会慌张。所谓料敌从宽,御敌从严,正是如此。”
  “南直隶乃是我大明的赋税重地,运河从山东而过,临清济南景州,皆是富庶之地,一旦被建虏攻破,十二年,建虏施虐山东的悲剧必将重演,我大明的财政困窘五年之内将无法缓解,而财政困窘,必然影响到我大明的国运和民生,因此必须设置河间府的最终防线,无论如何们,也必须坚守河间府,保有山东和南直隶不受侵扰!”
  “当然了,我说的是最坏局面,如果顺利的话,说不定在长城边境,我大明将士就可以将建虏的兵马击退。”
  凌义渠皱着得眉头渐渐舒展了起来,隐隐然已经是被太子说服了,但还是问:“以备万一,修建沿线城池,确实应该……但八十万两是不是太多了?”
  朱慈烺摇头:“一点都不多,比起建虏掳掠我大明百姓,抢劫钱粮的损失,八十万两不过是九牛一毛。十二年之后,保定河间等地的城池,受损颇重,非大修不可,换句话说,这笔银子终究是要花的,花在今年,正是合适。”
  凌义渠不再问,向太子一礼,退下了。
  朝臣小声议论。
  又有一人出列,却是四辅蒋德璟。蒋德璟脸色无比严肃,拱手问道:“殿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殿下的深谋远虑,以备万一的二道三道防线,臣是赞同的,但臣要问的是,京畿之地皆是平原,无险可守,通州,三河,香河三地相距甚远,第二道防线要如何构筑?如果不能构筑,又谈何防线?另外,八十万两银子,不用在长城和京畿,却要在用在内陆州县,这一点,还需要殿下再说明。”
  朱慈烺心中感激,蒋德璟不讲大道理,直接切入实题,其实已经是对他的支持了,朱慈烺点点头,肃然道:“平原防守,确实不易,所以需要早做准备。当长城有警时,不管建虏有没有入塞,各地官府都要坚壁清野,将百姓们迁到城中,同时挖断所有联通的道路,实施戒严,预防最坏情况的发生。通州,三河,香河三地,还有武清,天津,今年都要加高城墙,城外挖掘壕沟,收集粮食,招募社兵,做战时准备。”
  “其次,依照当年徐光启的建议,在通州,三河,香河三地相连交叉之处,修建当年徐光启提议的铳堡(棱堡),这种铳堡在蓟州南原已经做过了尝试,效果很好,我以为,值得在京畿地区推广,可以在道路要点设置,将各自为战的通州,三河,香河连为一体,令建虏无法轻松通过。京营参谋司作出测算,大约需要修建十二处,每处五百军士。如此,就可以对建虏形成相当的障碍。”
  关于棱堡的建设,朱慈烺想了很久,也探测了很久,最初的计划,是在容易被建虏突破的长城关隘的后方修建棱堡,形成第二道防线,后来发现是不可能的,不说长城远离人员密集地区,在其后方修建棱堡需要动员相当的人力,且长城关隘一旦失守,对方占据高点,居高临下,棱堡的威力会损失大半,如果是在崇山峻岭之上,将长城改建成棱堡,需要的人力物力成倍增加,不是现阶段大明财政可以承受的,且建虏依然可以绕过,从这一点来说,在长城附近修建棱堡是无用的。
  三河,通州,香河相距不过百里,都是平原,距离京师都在百里之内,不需要多,只要十到十二处,就可以将三城连成一体,将京畿平原基本截断,令建虏无法快速通过,因此朱慈烺想来想去,决定将棱堡建立在第二道防线——此一想法,正契合徐光启当年的建议,于京师周边修建“铳堡”令建虏无法靠近和逾越,不过不同的是,徐光启当年要求的是二十四处,朱慈烺权衡利弊,决定修建一半。
  “第三,一旦长城不幸被建虏突破,撤退的兵马和京营的援兵,要优先退往通州,三河,香河,和原有的守军共同防守,配合铳堡切断道路,令建虏无法轻易攻克和快速通过。建虏获取不到粮草,困在京畿地区的时间越长,我大明的胜算就越高……”朱慈烺道。
  “徐光启当年确实提过铳堡,但朝廷认为花费太过巨大,有华而不实的嫌疑,因此放弃,最大的疑问,小小五百人真能挡住建虏大军吗?”这一次发问的是三辅谢升。
  徐光启虽然已经致仕,且已经病故,但他的名号在朝堂中还是有一定影响力的,对徐光启所学,即便是顽固派,也都是赞同的,当年徐光启提议在京师周边修建棱堡,拱卫京师,朝廷基本是同意的,只不过因为银两问题,最后被束之高阁。
  谢升当年是御史,对这个问题有过研究,因此他立刻发问。
  “铳堡以火器为主,分上下两层,能抵御大炮的猛轰和敌人的重兵攻击,我以为,徐光启当年的判断到今日依然正确,但使铳堡修建完毕,敌人若想突破,非付出三倍到四倍的伤亡代价不可,”朱慈烺道:“因此在通州,三河,香河,三地之间建设十二处的棱堡,将这三地连同京师和天津,形成第二道防线,对建虏绝对能形成有效的阻碍,而时间就是战机,当建虏在京畿困顿时,我大明可以调集更多的勤王之师,在第三道防线形成兵力优势,因此我认为,在京畿地区修建铳堡是非常合适和需要的。”
  “棱堡只五百人,能守住吗?一处铳堡由需要多少银子?”谢升再问。
  “五百人的棱堡,方圆两百步,造价两万两银子左右,五千民夫,三个月就可以建成。至于功效,我已经说了,建虏若想攻陷,非付出三到五倍的伤亡不可。”朱慈烺道。
  谢升不再问,但眼神却怀疑。
  十二处只需要二十四万两银子,算起来并不是太多,如果真能将建虏阻隔在京畿地区,令其无法南下,对大明来说,是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
  看出了谢升眼中的怀疑,朱慈烺淡淡道:“但使顺天府出三万民夫,由京营工兵营主修,十一月之前,十二处铳堡,都可以建成。”
  太子不会说假话,谢升不再问,退了回去。
  蒋德璟却依然站在原地,问道:“京营兵马协助这几地,那京师呢?”
  群臣都竖起耳朵。
  京师的安全,关系到他们所有人。
  朱慈烺环视重臣,声音清楚的说道:“如果可以,我是真的希望,建虏能到京师城下,和我京营大战一场,但纵观建虏历次入塞,除了第一次兵锋到我京师城下,其他几次全部都是绕城而走,往各防守薄弱的地方抢劫,而这正是建虏的狡猾之处,因为他们深深知道,京师城高池深,绝非轻易可以攻下的,建虏兵马本就不多,一旦在京师折戟,十几年也翻不过身来,因此就算让他们攻,他们也未必敢攻击京师。”
  “去年抓到阿巴泰,阿巴泰在供诉中说,说当年老奴努尔哈赤曾经对虏酋黄太吉说,伐明有如伐木,我大明好比是一棵大树,他们女真人少力薄,一时难以撼动,需要从砍伐枝节开始,他们入塞攻陷小城,掳掠我大明青壮,其实就是在砍伐我大明的枝节,枝节败了,断了,大树的枯萎和倾倒也就不远了……”
  听到此,不论朝臣还是御座上的崇祯帝,脸色都是微微一变——这种不吉利的比喻,也就太子敢说。
  同时,这也是殿中群臣第一次听到“伐木”的理论,细细一想,那真是那么回事,建虏一直都在伐木啊。
  当然了,也有朝臣怀疑,他们不觉得建虏有这么大的胃口,建虏不过就是关外的蛮夷,想要抢劫钱帛罢了,最多不过想在关外割据,哪有太子说的这么严重?
  朱慈烺继续道:“因此,建虏的战略重点并不在京师和几个坚固且有重兵防守的大城,而在那些无法自保的小城和我大明散落在乡间的百姓,这也是我认为,应该下拨银两,令各地州县加固城墙,招募士兵的原因。也许并不是每个城池都能挡住建虏的攻击,但只要能令建虏付出足够多的低价,令他们意识到攻城得不偿失,那么他们攻城的意志就会大大的减弱,那就会有更多的城池能保留下来。”
  “只要各地有效防守,保河间府不失,令建虏无法去往人口密集的山东和南直隶,纵使建虏突破了京畿地区,到了河北地区,我大明的损失也可以控制在最小。而大明的损失越小,建虏获取的补给就越少,于是对我大明就越有利。”朱慈烺道。
  朝堂静寂,从首辅到朝臣都是静思。
  蒋德璟想一想,问道:“臣最后一问,第三道防线以河间府为核心,而河间府距离京师五百里,殿下的意思,难道是要将五百里全部放弃吗?”
第七百一十三章
最坏准备
  “非我愿意,实在是不得不为。京畿(华北)平原一马平川,无险可守,利于建虏的骑兵奔驰,却不利于我大明的防守,不管我大明在哪里重兵驻守,建虏都可以绕过。而河间府地处南北水陆要冲,向北联系京畿、向南联系青冀,三水环绕,是由北往南的必经之地,自古为兵家必争。只要扼守此地,建虏就无法南下,若是绕行,需要多出十倍的时间,且河间府本就是府城,城池比一般州县高大许多,将其设为第三道防线的核心,事半功倍,最是合适。”朱慈烺道。
  蒋德璟微微点了一下头,不再问,只脸色凝重的向御座上的崇祯帝行礼,又向太子行礼,然后退了回去。
  虽然没有明说,但蒋德璟的态度其实已经很明显,他对太子的战略建议,虽然不是太满意,但却也不反对了。
  其他重臣都用眼角的余光相互观察,发现没有人再想站出来了,因为太子说的已经够清楚了,不管是附议还是反对,好像都有点不合时宜了,于是,众人的目光都看向了首辅周延儒。
  但周延儒却是老井吴波,不动如山,静静站在那里,垂着眉毛,丝毫看不出他的喜怒。
  朱慈烺再向御座上的崇祯帝拱手:“父皇,儿臣所预料和防备的乃是最坏的情况,虽然听起来有点惊心动魄,但儿臣却不得不将这最坏的局面,提前展示出来,以示警醒。建虏不是蒙虏,不但更精锐,更有纪律,而且用兵狡诈,非常懂得避实就虚,出其不意,面对这样的敌人,大明绝不能麻痹大意,从上到下,从长城到山东,都要动起来,如此才能再次击败建虏的入塞!”
  “建虏去年已经失败了一次,今年再来,一定是竭尽全力,只要我大明能将其再次挫败,五到八年之内,建虏将再没有入塞的能力,或者说,他们永远也难以入塞了,因此,此次防御对我大明至关重要,关乎国运,一点都马虎不得,修缮各地城池,招募社兵,构筑第二和第三道防线,刻不容缓!”
  说罢,朱慈烺深深一鞠。
  殿堂静寂。
  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了御座上的崇祯帝。
  崇祯帝的眉头却依然紧锁。
  崇祯十二年,建虏入塞,肆虐山东,各地狼烟一片,等建虏退走之后,朝廷发旨,要各地修缮城池,加强防御,以备建虏再来,不过因为财政困难,朝廷并没有下拨多少钱粮,修缮城池的费用需要各地自筹,因此各地城池修缮加固的程度,各不相同,现在太子要将原本修长城的八十万两银子分到各地,老实说,崇祯帝还真是有点舍不得,倒不是因为他守财,也不是没有明白太子的战略意图,而是因为他穷怕了,担心这八十万两银子花不到刀刃上,被各地浪费,长城和京师却因为缺少修缮,而被建虏危及——在崇祯帝的心中,长城和京师的地位,远远高于山东和南直隶,虽然太子说的已经很清楚,建虏主要是抢人抢钱,不会攻击京师,京师防务不需要再花费重金整饬,但他总是有点不放心。
  想一想,崇祯帝把目光投向首辅周延儒。
  他觉得,还是要听一下“周先生”的意思。
  其他人的目光,周延儒可以无视,但崇祯帝的目光,他却不敢没反应,于是出列,向崇祯帝一鞠,不急不慢的说道:“太子殿下深谋远虑,三道防线之事,臣以为是可行的,各地施行起来,也远比大修长城容易的多。只是通州三河香河,一直到景州沧州河间府,前后五百里,所过州县七八十,各城各县情况皆不相同,如何筑城,如何募兵,怕不是一时就能决定的,需要各地州府列出一个详细的计划,上报朝廷,才可以通晓全局。因此老臣觉得,此事不必急在一时,等各地计划书送上来,再决定也不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20/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