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26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1/1227

  其实他还算是幸运的,起码野史上写了他一笔,很多像他这样的人连名字都没有留下,就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了。
  中国的知识传承体系多集中于文学、哲学方面,也对这两个方面的成就最为重视,古来进来,最有名除了十几个皇帝就是历朝历代的诗人文学家,科学家一个也找不出,究其原因乃是自然科学和实用技术在中国从来就不受重视,甚至被归为下贱行业之一。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中国实用科技的研究和使用,逐渐落后于西方。
  身为太子,帝国未来的继承者,朱慈烺必须扭转这种颓势。
  大的政策还做不到,只能先从小处做起。
  薄钰是张国维的幕僚,虽没有官身,但也算是为朝廷做事,加上在崇祯八年的安庆之战有功,因此朱慈烺给了他一个九品的职位,专职为京营制造望远镜和奇技淫巧的事物。
  和宋应星毕懋康一样,朱慈烺也为薄钰在火器厂准备了一间“工作室”,配备专门的仆人和书童。除了保密,也是希望三个实用技术者可以共同切磋、共同进步。
  黄昏,朱慈烺返回京师,汤若望和薄钰一左一右的陪着他,三人聊一些田守信根本听不懂的话,什么几何、勾股、度数,都是田守信听都没有听过的一些词汇。
  不过田守信还是知道他们在谈什么。
  数学。
  太子谈的是数学。
  田守信惊讶不已,汤若望和薄钰也就罢了,他们肯定是学过,但太子又是从哪里知道这些知识的呢?他不觉得太子的老师会给太子讲数学。
  汤若望对太子的惊奇见多了,也就不觉得奇怪了,而薄钰的惊讶比田守信更强烈,他怎么也想不到,皇朝的储君,帝国未来的皇帝,居然对数学知识如此通晓?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他是绝对不会相信的。
  对太子惊奇的又何止一个薄钰?
  千里之外的沈阳。
  建虏皇宫中,虏酋皇太极看完刚刚送来的明国情报,眼望着殿中的红色柱子,久久不说话。
  原本,大明的朝局毫无意外,一无既往的糜烂,即使是经历了松锦之败的惨痛,也没有丝毫振衰起敝的迹象,反而更增添了些许的惶恐和混乱。崇祯帝依然急躁易怒,朝臣们依旧战战兢兢,面对内外危局,都束手无策……
第四百三十一章
虏酋心思
  这一切都在皇太极的意料之中,他非常乐意见到这种状况,照此发展下去,不管是挥师入关还是和明国分庭抗议,清国都掌握战略主动权并有压倒性的绝对优势。
  但不想两月之前,明国朝政忽然发生了些微的改变,首先是明国皇太子在朝堂出现,提出四策,接着又以太子之尊抚军京营,一番雷厉风行的整顿之后,原本糜烂不堪,不经一战的京师三大营,竟然有了一些起色,而明国太子提出的四策,废辽饷和开厘金,迅速在明国推广开来。
  身为一代枭雄,皇太极清楚知道辽饷对明国肌体的危害性,明着是多收了税银,暗地里却是慢慢地在汲取明国统治的根基,长期下去,终究会江河溃堤,大厦倾塌。这也是皇太极不停的征伐明国,令其无法从“辽饷”困境中脱身的原因之一。
  但现在辽东未平,明国居然把征收了几十年的辽饷减半征收了,如果厘金税能够收上来,明年就会全部减免。
  这实在令皇太极惊奇。
  他不是财税专家,不懂得左免右增的财税意义,但却清楚知道停征辽饷的政治意涵,这表明明国天子已经不再把所有的赋税都压在农民身上了,配合革盐政、追逮赋,这明显就是要对有钱的商人和地主增税啊。
  这样一来,明国农民的负担就减轻了,如果灾情再缓解,那席卷明国北方的流贼之乱怕是延续不了多长时间了,一旦明国从农民起义的沼泽中挣脱出来,全力经营辽东,清国面对的压力必然会增大,等过几年,明国缓过这口气来,清国再想要予取予求,就不会那么容易了。
  “朱慈烺……”皇太极轻念明国皇太子的名字,对这个只有十五岁的人儿,无比好奇。
  他想不出,一个十五岁的少年,怎会有如此的见地?
  要知道,即使是自认不凡的他,在十五二十岁的时候,还是默默无闻,韬光养晦,在父汗努尔哈赤面前,从不敢表露自己的真实想法,一直都夹着尾巴做人,有一段时间甚至担心会被父汗罢黜。因为父汗最喜欢并不是他,而是十四子多尔衮。多尔衮为大妃阿巴亥所出,还有两个亲兄弟阿济格和多铎。在去世前的前一年,努尔哈赤已有意让三兄弟代自己执掌正黄旗。正黄旗为八旗之首,牛录最多、兵力最强,其象征意义不言自明。
  女真人和蒙古人一样,都没有长子继承父业的传统,早期,努尔哈赤虽然曾经立长子代善为太子,但很快就废黜,其后再也没有指定过明确的继承人,或者他知道指定了也是白搭。因为女真人的传统,谁实力最强,谁就有资格担任大汗,就像当年努尔哈赤打败弟弟舒尔哈齐一样。
  成功成为“大汗”之人,有权继承前任的一切财产,包括女人。而竞争失败者,要么远离部落,要么乖乖地做个奴仆,否则就只有去死。
  千百年来,这种残酷的生存竞争游戏,锻造了女真人坚毅狠辣的性格,却也将“残忍”二字,深深地刻入他们的骨髓之中,他们对失败者绝不会有任何客气和怜悯。作为一名运用阴谋诡计,出其不意夺取到“汗位”的隐忍者,皇太极深知其中的凶险,这几年他身体不太好,常常生病,不负当年的康健,暗地里,他已经开始为后来事做准备了。除了栽培长子豪格,想着百年之后将大位传给豪格之外,他还用各种手段钳制和防备多尔衮三兄弟,尤其是多尔衮更是他重点盯防的对象。
  多尔衮三兄弟的母亲大妃阿巴亥当年可是被他皇太极阴死的,一旦三个弟弟拿到了权力,说不得就会将他拖出来鞭尸,他皇太极一脉也将无用出头之日,所以他绝不能让这种事情发生。
  但可惜的是,长子豪格勇则勇矣,但缺少智谋,和情报里的明国太子相比较,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唉。
  皇太极在心中暗暗叹口气。
  他非常担心未来豪格不是他三个叔叔的对手。
  可除了豪格,他膝下的其他儿子都太小,根本无法和处在虎狼之年的多尔衮三兄弟相抗衡,豪格是他唯一的选择。
  想了一会不能向外人言说的忧心事,皇太极慢慢收回目光,将注意力集中到跪在面前的那个汉臣身上。
  范文程,最早一批投靠建虏的汉奸秀才,努尔哈赤时就投靠了建虏,深受皇太极的信任和倚仗。
  皇太极的老爹努尔哈赤极重视投降的汉人,佟养真、李永芳等数典忘祖的无耻汉人,皆在他手下得到重用。有的甚至娶到建虏高级将领的女儿,被抬入旗籍。皇太极继位之后,继续延续努尔哈赤的做法,甚至比努尔哈赤更进一步,不但收留降将,还主动招揽。这其中多智的范文程尤其受到重用,所有军国大事皇太极非问过范文程,否则不轻易做决定。
  “告诉明国那边的人,一定要把明国太子给朕盯紧了,朕要知道更详细的情报,尤其是关于京营战力方面的。”皇太极道。
  “是。”范文程不止是皇太极的智囊,也是对明情报工作的负责人之一。
  “洪承畴怎么样了?还是但求速死吗?”皇太极问。
  “回皇上,”范文程抬起头:“以臣看来,洪承畴不会死了。只要再加一把力气,他必然会投降我大清。”
  “哦?”皇太极兴奋的站了起来:“何以见得?”
  “洪承畴被俘之初,蓬头垢面,面南而坐,确有求死之心。这些日子,臣和他谈了许多关于古今成败的道理,说明明国弊政丛生,注定无可救药,而大清如冉冉升起的朝阳,光芒必照耀天下,虽然他很少回答,偶尔说话,也只是求死,乍看起来,好像顽固彻底,无法劝说。但昨晚他稍进饮食,说明仍有求生之意。今日臣与他谈话之时虽然他对臣依然傲慢无礼,适有梁上灰尘落在他的袍袖上,他立刻将灰尘掸去。连袍袖上的清洁尚如此爱惜,洪承畴岂有不自借性命之理?”范文程回。
  皇太极哈哈大笑,说:“好,说的好啊,爱卿细致入微,观察独到啊!”兴奋的走了两步,想一想,又说:“洪承畴非是一般人物,纵使他动了心思,也不可逼他太紧,更不可催他剃头。一切要从长计议。”
第四百三十二章
承畴未死
  “是。”范文程遵命。
  皇太极站住脚步,远望殿外南方的夜空,脸上忍不住露出笑意:“得了这个消息,崇祯一定会气的吐血吧?”
  ……
  兵部那边传来洪承畴没死的消息时,朱慈烺正在王府接见左中允林增志。
  林增志到福建购买玉米番薯马铃薯的种子,于今天回京,风尘仆仆,连家都没有回,直接就来见太子了。除了带回了几十辆大车的种子,林增志还从福建当地招募了十几个惯常种植玉米的农民,朱慈烺大喜,这可是他没有想到的,看来林增志并不是一个书呆子,脑子里还是有一些通达谋略的。
  “微臣复命。”
  林增志足足瘦了一大圈,表情非常疲惫,太子命令他四月底必须回到京师,来回两千里,他是紧赶慢赶啊,回到京师听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左庶子吴伟业被罢黜,一时有点呆。他和吴伟业是好友,当初两人一起到兵部衙门口堵截陈新甲,想不到一趟福建之行,吴伟业居然变成庶民,并且已经离开京师了,他心中不免有些悲愤,加上旅途劳累,见到太子之后,竟然压抑不住内心的情绪,呜呜地哭了起来。
  朱慈烺知道他在哭什么,只叹还是书生意气啊。
  温言安慰了林增志两句,然后急匆匆去查看玉米番薯马铃薯的种子——几十辆大车,将从通州上岸的玉米马铃薯种子,连续不停的运往京师,朱慈烺抓一把玉米在手,看着那完全和前世一模一样的玉米颗粒,心中微微激动,这不是种子,这是大明的希望啊!
  其实徐光启晚年时就已经向朝廷提出提议,希望能在北方地区推广玉米红薯的种植,但并没有得到朝廷的重视,加上玉米食用方法不多,口感不如大米和面粉,红薯食用之后有胀气、泛酸等不良反应,导致百姓的种植积极性不高,种种原因,阻碍了玉米番薯马铃薯在北方地区的实验推广。
  这一世朱慈烺可不能让这样的情况再发生。
  种子到了,又有了惯常种植的农民,朱慈烺招来宋应星还有京营负责官田的十几个胥吏,一一将任务分派,并任宋应星为主管官员。玉米是新鲜物品,百姓们不敢尝试,只能从先从京营作起。京营现在仍有二十万亩官田,照种子数量看,应该能种两到三万亩,且现在的空地也只有两三万亩,今年如果丰收,有了种子,来年就可以在京畿大规模推广。
  至于番薯和马铃薯,一半播种在京营官田,另一半送到蓟州,由辽东百姓播种在蓟州周边的山地里。
  随朱慈烺命令发下去的,还有一段徐光启当年推广红薯马铃薯的宣传语:一亩收数十石,丰产;遍地传生,剪茎作种,今岁一茎,明年便可种数百亩;可当米谷,凶岁不能灾;生熟皆可食;用地少而利多,易于灌溉;春夏下种,初冬收入,勿用耘锄,无妨农耕;根在深土,食苗至尽,尚能复生,虫蝗无所奈何……
  太子的命令发下去之后,京畿周边很快就热闹了起来。
  种植京营官田的一部分佃户接到了通知,他们的田地今年将改种玉米或者马铃薯,丰收了和京营四六分,如果歉收,京营一米不取。
  这个时代京畿地区播种的大部分都是冬小麦,另有一部分是谷物和豆子,除了少部分见多识广的人,大部分百姓都不知道玉米马铃薯是何物?所以当听说太子要在京营官田里种植玉米番薯之后,百姓们内心都是反对的,谁知道玉米番薯是个什么东西,万一长不出来,那一年不就白耽搁了吗?到时吃什么喝什么呀?
  所幸只是两三万亩,受到影响的佃户农民不多,加上又是太子的命令,嚼嚼舌根还可以,百姓们可没有胆子跳出来反对国本。
  倒是朝中有几个自命不凡的清流在蠢蠢欲动,准备上奏疏,为民请命。
  但内阁六部和真正有份量的大臣,此时却没有心思管太子种田的小事,所有人都被忽如其来的一个消息震惊了:洪承畴没有死,此时正被虏酋皇太极幽禁在建虏府中,每日享受贵宾待遇,虏酋派人日夜劝降……
  消息是宁远总兵吴三桂探听到,由辽东督师范志完亲自写在奏疏里上报给朝廷。
  其实吴三桂和范志完一个月前就得到了这个消息,但事关重大,在没有确凿的证据前,两人都不敢轻易上报。这一月来,两人往辽东派了大批的细作,终于是得到了确切的消息。
  朝廷为什么认为洪承畴已死,乃是因为一名从松山逃回的洪承畴的家丁信誓旦旦说亲眼看到督师殉国,而崇祯帝和一干朝臣也认为,洪承畴一定会死节,不存在投敌的可能,因此并没有慎重查证,就认定了洪承畴以死的事实。
  想不到却被打脸了。
  消息传来,已经接近完工的洪承畴祠堂立刻停建,各种为祭奠洪承畴所做的准备也都停止了。
  乾清宫。
  崇祯帝束手站在台阶下面,脸色阴沉,眼睛里像是要喷出火:“洪承畴到底何意?都两个多月了,为什么还不死节,难道是想要降虏吗?”
  内阁和六部重臣跪成一片,无人敢接话。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1/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