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26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0/1227

  第一,大明无四轮车的原因是中国古人没有解决四轮车的转向问题,中国曾经有过的四轮车都是简单地将四个轮子安装在一个固定的车架上,无法转向,只能走直路,无实用价值。这种车在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有记载,清明上河图中也有绘画。
  而欧洲发明了转向架,四轮车前两个轮子装在一个车架上,后两个轮子装在另一个车架上,后面的车架架在前面个车架上由一根立轴连接。实际上是两个两轮车的组合。如此,这个千古难题就被巧妙地解决了。
  第二,中国交通状况较差,泥泞道路居多,缺乏像欧洲那样以夯土砖石为主的罗马大道,即使是官道的平坦性和通过性也不是太好。虽然四轮载重量大、舒适性好,但机动性、灵活性差,两轮马车虽然载重量小,但胜在通过性和灵活性。更不用说众多的乡村小路和崎岖山路,根本没有四轮存在的空间。
  这两大因素限制了四轮马车在中国的使用,尤其是第二项,直到清末,来到中国的西洋人都还有同样的疑问,中国为什么没有四轮马车?连李鸿章这样的洋务达人,乘坐的都还是两轮马车,也就是说,直到清末,道路通达的问题也没有解决。
  就现在的路况来说,四轮马车确实很难推广使用,但朱慈烺所要的不是全国推广,而是在军中使用。
  欧洲的四轮马车最早出现在古罗马时期,但不普及。直到15世纪凯尔特人大规模应用,特别是在胡斯战争中四轮马车发挥了重要作用之后,各国才普遍重视起来。
  胡斯战争中,胡斯军以四轮马车纵队移动,中间藏步兵,像是流动的堡垒,将敌人打的落花流水。这种战术不稀奇,跟戚继光对付蒙古人的“车阵”几乎完全一致,现在孙传庭在陕西练秦兵也使用“车阵”。但不同的是,胡斯使用的是四轮马车,戚继光和孙传庭使用的都是独轮车,也有少量的两轮马车。两厢比较起来,两匹马拉乘的四轮马车的机动性更好,车型也更高大,更有利于士兵的射击和隐藏。遇敌时,将所以马车的车轮用铁链窜起来,就像是曹操的连环船,形成一道不倒的城墙,火炮和火枪藏身其后,对敌人展开攻击。
  大明车阵的独轮车靠士兵推行,如果长途跋涉,不要说杀敌了,光推车就累死了,因为不甚高大,无法像胡斯人那样,组成马车城墙,这也是孙传庭郏县兵败的原因之一。
  当然了,戚继光和孙传庭也都是没有办法,一来大明没有四轮马车,二来大明也没有那么多拉车的马匹,所以只能勉为其难的使用独轮车。
第四百二十九章
极限施压
  四轮马车在战争应用达到鼎盛是在一百多年后的拿破仑战争期间,拿破仑入侵俄国时,一共调集了38700辆重型和轻型四轮马车,每辆重型马车能载重1.5吨补给,据说拿破仑的军队用于拖曳马车的马匹数量就达到187621匹。拖重炮和军队后勤运输都是四轮马车。
  四轮马车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机动性和后勤补给的及时性。这是其有别于中世纪军队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马车本身也可作为车阵使用,在西进时期。美国移民最经典的战术就是将四轮马车排成一个圆阵,火枪在后开枪,凭借它可以抵挡数十倍的印第安人的围攻。
  京营以火器为主,要逐渐要向建现代军队靠拢,而拿破仑领导下的法国军队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对象,虽然拿破仑此时还没有出生,但并不妨碍朱慈烺向他学习。
  “尊贵的太子殿下,您能认识到四轮马车的优点实在是太好了,但很遗憾,我虽然简单知道原理,但却不会造。不过四轮马车的构造并不难,欧洲很多工匠都可以制造,如果殿下需要,我可以为殿下招募。”
  汤若望道。
  朱慈烺微微失望:“从欧洲招募来回得一年,怕是有点晚,现今在我大明就没有这方面的人才吗?澳门也没有吗?”
  汤若望道:“我会派人到澳门去找,如果有,一定为殿下找来。”
  朱慈烺点头:“有劳神父了。”向田守信使一个眼色。
  田守信从袖中取出一张银票,交到汤若望手中,汤若望也不客气,画一个十字,感谢一番上帝之后就收了银子。这当然不是给他的好处费,而是招募工匠需要的费用。
  “尊敬的太子殿下,四轮马车虽然好,但大明的道路状况对车夫会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汤若望提醒。如果不是大明的路况太差,他们这些西洋的传教士说不定早就把四轮马车从欧洲倒腾来了。
  朱慈烺笑:“无非就是多费一点畜力罢了。再者,大明将来肯定是要修路的。北京到天津,北京到山海关,北京到临清。以后都要修筑成夯土砖石的大道。就像条条大道通罗马一样。”
  汤若望惊讶的睁大了蓝眼睛:“条条大道通罗马,殿下也知道这条谚语吗?”
  朱慈烺笑而不答,汤若望却越发感到神奇了,嘴里喃喃地又开始感谢上帝。
  “砰砰砰……”
  几乎差不多的时间,炮营已经列队完毕,在禀报并且得到朱慈烺的同意之后,李顺下令开炮。
  这一次展示的是大小不一的佛郎机炮。
  最近这两月,神机营每天都会有实弹射击,在李顺的严令之下,每个炮手每天都要反复操作火炮几十遍,甚至是上百遍,并有一到两次的实弹射击机会。对面的小山岭早已经被轰得人畜无踪迹,千山鸟飞尽了,连地下的土都被翻了好几次了——李顺没有大智慧,但却深懂“以勤补拙”的道理,他一遍遍地押着官兵操练,但有不听从他命令指挥者,他自己也不处理,只交给太子殿下派来的锦衣卫,由锦衣卫当坏人,这两月下来,操练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尤其是炮兵总教焦勖到营,为官兵们补上基础理论和推广测量工具的的使用课之后,就更是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前些天,太子殿下又将六百名识字的士卒送到了神机营,加上原有的炮兵,神机营现在一共有炮兵一千两百人,这些人中,已经有三百人可以独自操作火炮,并有一定的准确率了。操演中,这三百人的表现得还算是中规中矩,动作熟练,装弹流程也非常顺畅,击发出去的炮弹基本都在可以接受的误差范围内。
  李顺眼角忍不住就流出了喜色——菩萨娘娘保佑,一切顺利,想必太子殿下一定会满意的。
  “李顺!”不想太子却依然不满意,炮声刚停,立刻就冷冷喝他的名字。
  李顺吓的一哆嗦,赶紧抱拳躬身:“臣在。”
  “这就是你操练两个月的成绩?”太子板着脸。
  李顺膝盖一软,吓的跪倒:“臣有罪……”
  “罪倒是没有,不过成绩却不能令本宫满意!”太子冷冷道:“我问你,你麾下的这一千两百人,你什么时候能把他们都练出来?”
  “臣……”李顺脑子嗡嗡地,咽了一口唾沫:“大约……还需要半年。”
  “说个准确日子。”朱慈烺皱眉。
  李顺硬着头皮:“五个月。”
  “五个月可不行,我再给你三个月。三个月后,随便拉出一个炮组,都必须能熟练使用火炮。”朱慈烺又看向焦勖:“焦勖,你是炮兵总习,要全力配合李顺,做到了,本宫有赏,若是做不到,到时你二人同罪!”
  焦勖肃然躬身:“臣遵命!”
  像李顺这样软性子的人必须不停的给他加压力,如此方能挖掘他的潜力,加快炮营成军的速度。
  “是。”李顺哭丧着脸。野营两个多月来,他累的脚不沾地,不但黑了,而且瘦了,原以为过了这三月就可以歇息一段时间了,但太子的命令却他明白,未来他是不可能轻松了。唉,这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菩萨娘娘,求你发发慈悲……
  打出去的炮弹其实都是银子,今天这一番大操演看不见的又没了一千两银子,但朱慈烺不在意,只要能练出一支指哪打哪、拉得出、顶得上的炮兵队伍,再花一倍的银子他也心甘情愿。
  炮营操演完成,朱慈烺正要离开,田守信却领来了一个人。
  苏州人薄钰。
  薄钰少时家境贫苦,勤奋好学。因仕途不顺,改学天文、数学和机械制造,曾自设实验室。崇祯八年,流寇欲劫掳安庆,巡抚张国维调薄珏入城制造铜炮,防御流寇,又制造了千里望远镜,以观察流寇的远近,后又制作水车,水镜、地雷、地弩、火铳等兵器,当流寇进犯安庆府时,城内兵民固守,发挥了各种武器的作用,大败流寇。事后张国维荐之于朝,不报,退归吴门,以穷病死。
  不过这都是野史的记载,真实性不敢保证。
第四百三十章
鬼才薄钰
  另有一种说法,薄钰精通的都是奇技淫巧和旁门左道,登不了厅堂,所以正史才没有记载,只有《嘉善县志》中对这人有比较简单的记载。
  既然有载,朱慈烺就一定就召到身边来,以证真伪。
  朱慈烺叮嘱过田守信,他要找的人,不管何时何地,只要一到京师,立刻就要领人来见。薄钰风尘仆仆地赶到京师,到京营报到,锦衣卫报给田守信,田守信立刻就把薄钰带来了。
  “传!”
  就在神机营,朱慈烺接见了薄钰。
  “臣薄……薄钰叩见殿下。”
  头戴方巾,穿灰色交领袍,三十多岁,身躯壮伟,面孔方正,不过表情却颇有惶恐之色,说话好像也有点结巴。
  “你就是薄钰?”朱慈烺温言微笑,
  “是,是。”薄钰紧张的说不出话。
  朱慈烺暗暗惊奇,因为薄钰的性情跟野史记载的差不多,野史记载,薄钰小有结巴,与之谈论世俗之事,唯唯不能答。可一旦说起机械天文、水利城守,则会变得滔滔不绝,娓娓道来,结巴的毛病一下就不见了。
  于是朱慈烺就把话题引到了机械天文,尤其是千里望远镜之上。
  果然,薄钰眼睛一亮,立刻开始侃侃而谈。
  原来在崇祯八年,他还真造出了望远镜,虽然是最简易、观望距离只有一千米的单凹和单凸透镜的组合,但却已经是望远镜的雏形了。至于玻璃镜片的来源,乃是他从佛郎机商人手中购买到的。
  朱慈烺不是一个人接见薄钰,他有意将汤若望和焦勖留在了身边。
  听了薄钰的话,两人都是惊奇,尤其是汤若望,他瞪大了蓝眼睛:“上帝啊,你真的造出了千里镜?”不敢相信,于是他连续提出疑问,薄钰一一解释,对答如流,汤若望这才相信了,不停的画着十字,向上帝汇报。
  朱慈烺令李顺将他赐给神机营的那支单筒望远镜拿出来,交给薄钰看。
  这一下轮到薄钰激动了,双手捧着单筒望远镜,涨红着脸,“臣臣臣……”了半天,也没有说出一个字来。
  朱慈烺将仿制望远镜的任务交给薄钰。
  虽然薄钰制造出的望远镜很简易,很不成熟,比之眼前的这只西洋望远镜差的太远。但基本原理却是一样的,只要加以时日,给薄钰支持,又有汤若望帮助,令薄钰复制眼前的望远镜并不是一件困难事。
  唯一难点就是玻璃,大明现在还不能制造透明玻璃,所需材质都需要从欧洲进口,而玻璃的价钱是相当昂贵的,虽然在近现代的日常生活中,玻璃是最为常见也比较廉价的普通材料,但在现今这个时代玻璃还是稀罕物,价钱还是相当昂贵的。直到1688年,一名叫纳夫的人发明了制作大块玻璃的工艺,玻璃才渐渐变成了普通的物品
  其实玻璃的制造并不复杂,和大明的琉璃制造过程差不多,只不过使用的原料不同,配比不同,朱慈烺恨自己知识不够丰富,如果他能把玻璃配料和配比记下来,交给工匠们制造,眼前的局势也许就大不一样了。
  既然造不出,那暂时就只能买,透明玻璃虽然昂贵,但却也贵不过整只西洋望远镜。
  “臣遵命。”
  薄钰双手捧着望远镜,激动的跪在地上。
  这一刻,他一点都没有结巴。
  潦倒半生,终于是得到朝廷的重用了。
  朱慈烺却是轻轻叹,像薄钰这样的精通奇技淫巧和旁门左道的人才,大明究竟还有多少呢?因为士林和朝廷的偏见,他们不受待见,默默无闻,甚至是潦倒一生……他们死掉了,成果流失了,原本可能会点亮中华科技的火花归于黑暗,再无人知晓。直到四百年后,科技和网络大潮来临,人们才从只言片语的模糊记录中发现,哦,原来我祖上也曾经阔过啊……
  薄钰原本就是如此。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0/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