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25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58/1227

  如果只是吴甡的人,周延儒当然会驳回,但牵涉到太子,周延儒就要多考虑了。盐政改革是太子提出的,左懋第和方正化两个人选也是太子提出的,对于两淮查弊的进度,太子一直都非常关注,在左懋第查盐陷入僵局,两淮盐运使的人选又从袁继咸变成丁魁楚的情况下,太子心中一定淤积了非常多的不满,如果周延儒连一个龚鼎孳都不接受,必然会惹怒太子。
  惹怒太子不会有好处,只会有长远的坏处。
  聪明如周延儒者,不想犯这样的错误。
  周延儒冷冷道:“有龚鼎孳在,丁魁楚就不敢出格。你告诉丁魁楚,不止左懋第,太子和内阁也都盯着他呢,要他老老实实的搞盐政,如果敢在这风口浪尖上搞什么小动作,出了事情可别怪老夫不留情!”
  “是,学生明白了。”吴昌时点头,想了想又问:“那南边的人呢,是不是也要知会他们一声?”
  周延儒皱起眉头:“糊涂!南边的人和咱们有什么关系?”
  “学生是担心……牵一发而动全身啊。”吴昌时解释。
  周延儒收起刚才的那份慈和,身子猛地坐直,眼中闪过一丝凌厉的寒光:“怎么着?江南那边的好处,你也收了?”
第四百二十四章
火枪演示
  吴昌时吓的跪倒在地:“阁老误会了,没有阁老的命令,学生焉敢和南面的人往来?学生只是担心,万一南面的人不长眼,有什么马脚被龚鼎孳抓到并且上报给了太子,尚未平静的两淮官场,不是立刻就又乱了吗?阁老您维持朝政稳定、盐运畅通的大计必然会受到影响。更何况那龚鼎孳高调拜会了阁老,这个消息很快就会传到江南,到时南边的人误以为是阁老您动的手脚,对您有所误会,阁老您岂不是说不清楚了吗?”
  “南边的人还没有这么蠢!”
  周延儒霍然站起来:“如果他们连这一点都想不明白,都要怪到老夫头上,那他们在这次盐政改革中怕也是存活不下来的!再者,南面的人也该整治一下了,这些年,他们从中贪墨了多少银子?败坏了多少盐政?令龚鼎孳给他们一个教训,让他们尝尝苦头,未尝不是好事!”
  “是。”吴昌时不敢再多说。
  周延儒有些烦躁的双手负后,缓缓的走到窗边,心里面被吴昌时刚才的那一番话搅的七上八下,万般滋味一时都涌上心头,忍不住一声叹:“老夫只所以压着左懋第,没有全力支持他,并不是要纵放扬州的贪官,而是不认同左懋第的做法!像左懋第那样不分青红皂白,盐官盐商一体拿下的做法,扬州不被搅一个底朝天才怪呢?真以为抓了盐官盐商,盐政改革就可以顺利推行了吗?幼稚!天下事哪有那么容易?”
  说着忍不住又有点恼怒,但不是恼左懋第,而是恼太子。
  若不是太子提出盐政改革,岂会有现在的苦恼?
  “左懋第失败也就罢了,但若是乱了两淮的盐政,堵了食盐的运输,坏了天下的大计,最后不还得我这个首辅来担吗?所以老夫不得不压一压他,让他冷静冷静,等过了这个关口,该支持还是要支持他的,如今朝廷财政困难,盐政是非改不可的,但盐政改革关键在于一个稳字,不可过急过躁,更不可不给别人活路!须知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啊,不止盐政,其他改革莫不如此,但可惜啊,朝中就是有人不明白……”
  说到最后,周延儒忍不住又是一声叹。
  ……
  首辅大人的心思和苦恼,朱慈烺并无了解,从昨日到今天,他一直都在校场忙碌。刘肇基、阎应元就任之后,为了让两人尽快了解京营的建军治军理念,即“学戚少保以练兵,火器为第一优先”的精髓,同时也是为了加快遂发枪在全军操练使用,朱慈烺特意为两人组织了一场遂发枪大比试。
  弹簧研发成功,火器厂正在全力进行遂发枪的组装,靠前期攒下的铳管和大批零件,组装过程非常顺利,工匠们的速度也不断在提高,前两天一天只能组装两百支,第三天就有两百五十支,最近这几天,每天都交付三百多支遂发鸟铳到精武营。只要铳管打造的速度能跟上,五月初将精武营所需的四千支遂发鸟铳交付完成,完全不是问题。
  而随着遂发鸟铳的装备,精武营鸟铳兵的操练方法也随之改变,过去使用火绳枪,两个鸟铳兵相间的距离不能太近,不然就可能发生火绳点燃同袍弹药的事故,所以火绳枪时代,鸟铳兵射击时,相互都间隔一米左右的安全距离,这就导致射击出去的铅弹难以形成密集的覆盖,而遂发鸟铳不再有这个问题,鸟铳兵完全可以胳膊贴胳膊的站立,射出去的铅弹几乎是完全覆盖,迎面冲来的敌人,几乎无人能闪过。
  对不用点火的遂发鸟铳,刘肇基和阎应元都是惊奇。
  “竖铳!”
  “装弹!”
  “压弹!”
  “举铳!”
  “预备――滴!”一声竹哨。
  “砰砰砰!”一阵阵密集的铳声此起彼伏,红光闪现,硝烟弥漫。一排六十支遂发鸟铳,击发成功的有九成,只有三五支没有冒出火光,对遂发鸟铳来说,已经是相当优秀的成绩了。也就是有毕懋康这样的人才,不然以朱慈烺那点肤浅的枪械记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造出这等武器。
  白烟尚在弥漫之时,刚刚发射完的第一排鸟铳兵在军官的号令声中迅速收铳后退,退到原来的第三排鸟铳兵后装填弹药,原来的第二排、第三排则上前两步,整个方阵又恢复了第一轮射击前的状态。
  朱慈烺带着李国祯、贺珍、吴襄、刘肇基、佟定方、还有参谋司的三大参谋站在石台上,观摩鸟铳兵的操演。而千总和把总在石台下列队观看。
  铳声过后,抬眼朝百步之外望去,只见原先竖着的木靶已倒下大半,剩下的也已经是破烂不堪。
  待铳声稍停止,鸟铳千总杨轩和魏闯一起站在台下,由杨轩高声汇报:“殿下,经过臣和魏千总两人的共同商议,暂定每个持铳士卒十息能装弹并射击一次者为合格,一个鸟铳旗的三个鸟铳队,二十息能射击三轮者为合格鸟铳旗。”
  一息,也就是指一呼一吸,这个时代没有精确的时间计算,只能用这种比较古朴的计算方式。按现代时间算,一息大约是七秒,十息就是一分钟左右。据戚继光的《纪效新书》的记载,一个使用火绳枪的合格鸟铳兵装弹时间为一分钟,而现在使用遂发枪,一分钟必须完成射击,等于速度又提高了一截。
  朱慈烺点头,心中满是欣慰,这钱花的值啊,遂发枪的造价是火绳枪的两倍,平均一支在十五银子左右,精武营的四千支遂发鸟铳,算起来需要六万两银子,乍听起来并不多,但问题是朝廷现在没有银子,虽然朱慈烺想方设法的凑到了一些银子,但用银子的地方实在太多了,真可谓是“花钱如流水”,而且还都不能省、都是必须花的银子。外出里不进,朱慈烺的经济压力可想而知。
  也因此,厘金和盐政的改革才刻不容缓。
  不然精武营的规模就无法扩大。
第四百二十五章
刺刀问题
  杨轩继续道:“建虏骑兵善于冲刺,若是平地无碍,驰骋冲击,十息之内能冲出一百五十步!若是一百对一百,我军于六十步时开第一铳,铅弹贯穿建虏铁甲,一轮射击就可以将对方击溃。如是一百对二百,我军也有把握应对,因为骑兵前队被打翻,后队必然受阻,在绵密的弹雨袭击下,敌虏很难冲到我军阵前。”
  朱慈烺颌首。
  “如果是一百对三百,或者是五百呢?”参谋司赞画,原洪承畴账下幕僚刘子政问。
  “若是三百,我军有七成把握能扛住建虏骑兵的正面冲击,若是五百,在没有长枪兵的保护,敌虏死命进攻的情况下,就必败无疑了。而且将会是惨败。”杨轩坦诚相告。
  鸟铳兵自保的关键就是不能让敌人冲到面前,敌人到面前,鸟铳不但不再是武器,反而是变成累赘了。虽然有人在穿越后为鸟铳装上了刺刀,让鸟铳兵有了近战自卫的能力,原本朱慈烺也想这么做,但穿越后,实际考察一番才知道不是那么容易的。
  刺刀有三种,最早是插塞式。后来套管式。近现代是固定卡榫式。
  最早的刺刀是法国人发明的,法国人将长矛的矛尖塞进枪口,和敌人对战,这就成了刺刀的雏形。
  后来大家觉得塞进枪口的刺刀很不方便,影响射击,所以英国人发明了套筒式刺刀,刀把做成套管,套在枪口上,这样就可以带着刺刀射击。但是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套筒式的刺刀安装不牢固,紧张战斗中刺刀容易掉落。但如果太紧了又摘不下来,刺刀的刀锋在装弹和摆动枪支的过程中极容易误伤到自己和同伴。
  要制造出牢固紧密而又能摘下的套管刺刀,需要非常精密的金属制造技术。
  大明现阶段没有这样的条件。
  何况遂发鸟铳的铳管都是工匠们一锤锤地锻打出来的,看似差不多,但其实有相当大的误差,刺刀套管根本无法做到统一标准,只能一枪配一刺,这一来,效率就会大大降低。临阵遇敌,刺刀装不上去,或者装上去摘不下来的情况,一定会经常发生。
  再后来,到近现代,卡槽式刺刀座被发明出来,使得刺刀的安装终于变的快捷牢固。但刺刀刀座的制造相当复杂,零件很小很精致,且需要高质量弹簧,即使是到了近现代的抗日战争,中国兵工厂也大多无力制造刺刀。
  四百年后都造不出来,更不用说现在了。
  至于线膛枪,在铳管里拉出膛线,那更是不可能了,所有技术的进步都需要长期的积累,需要相关技术的共同进步,没有相当的钢铁冶金水平和水力锻打,不可能造出能拉膛线的铳管,或者造出了铳管,但工具器跟不上,你也无法拉出膛线,决定木桶能装多少水的,不是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最短的木板……一句话,技术的进步是相当缓慢的,只靠朱慈烺脑子里的一些记忆,无法带来科技的突飞猛进。
  刺刀制造需要有相当的钢铁冶炼技术和制造精度,大明现在没有这样的条件,即使是有一定基础的欧洲,刺刀也才刚刚起步。
  但不管多困难,刺刀都一定要搞出来。只有装上了刺刀,有了自卫能力,鸟铳兵才可以不依靠其他兵种而独立成军,并同时扮演远程火力投射和近战冲击的角色。
  朱慈烺已经将套管式刺刀的想法告知毕懋康和刘若愚。希望他们两人能超越时代,发挥才能,为京营将士造出合适好用的刺刀。不过朱慈烺不敢太过奢望,刺刀不是一天两天,有可能是两年三年,甚至是五年十年才能搞出来的东西。
  现阶段,鸟铳手仍然需要长枪兵的护卫,当敌人冲到面前时,鸟铳兵后退,长枪兵上前刺杀。
  “建虏狡猾多端,战场之上肯定不会这么硬冲,他们会在七十步左右的距离向我军射箭,引诱我军开火还击,一旦我军开火,浪费了子弹,他们立刻就会纵马冲上来,七十步的距离,瞬间就到眼前……”刘肇基是辽东宿将,和建虏交手经验丰富,对建虏的战术战法有相当了解,精武营的鸟铳虽让他惊喜,但他心中的忧虑却也没有完全散去,因此他上前一步,提出疑问。
  有疑就问,共同探讨,是朱慈烺一直教导京营众将的一件事,他希望每一个将官,甚至是百总旗长都能明白每一项命令的意义,并从中得到省思,以便尽快成长。因此他鼓励将官们在李国祯和吴襄这两位大官的战例讲解课上发疑发问,只不过效果并不好,将官们还是不适应这种下级向上级发问的方式。朱慈烺也不着急,这么长时间的尊尊卑卑,上上下下,一时难以改变也很正常,相信只要长期要求下去,终会有所改变的。
  刘肇基虽然刚到京营,对京营的规矩还不太了解,但太子叮嘱过他,一定要有疑必问,又长期担任总兵,胆气比较壮,因此他也没有多想,心有忧虑立刻就提了出来。
  “刘协将对我精武营还是不了解啊!”一个略显不快的声音回答了刘肇基,不是杨轩,而是小伯公李国祯。小伯公斜睨着刘肇基,脸上微笑,声音却有点冷:“精武营的鸟铳兵可不是地方的那些弱兵,不到六十步,指挥官绝不会下令开枪,士兵更不敢妄自开枪,违者必重罚!这是太子殿下定下的军规,京营上下,每个官兵都谨记在心头!刘协将既然入我精武营,就要对我精武营有信心,绝不可长他人志气啊。”
  李国祯的话一语双关,既拍了太子的马屁,也给了刘肇基一个难看。他对刘肇基得到太子的器重很是愤懑,正好借这个机会杀杀刘肇基的威风。
  刘肇基惶恐抱拳。
  众将微微侧目,每个人都听出了李国祯口气里的不善。
  朱慈烺皱起眉头,李国祯明着是在拍他的马屁,实际是在杀刘肇基的威风,刘肇基心理受挫是小,如果影响到京营众将“有疑必问”的信念,不敢提出疑问和想法,那就是大事一件了。
第四百二十六章
有疑必问
  这两个月来,李国祯仗着京营提督和小伯公的身份经常在营中大放厥词,朱慈烺虽有耳闻,但并不想搭理他,不过今日却不能不理了,必须给李国祯一个警告,让他知道,小伯公的威风是不能随便摆的,有些话也是不能随便说的。
  “小伯公说的很好,我京营的确不是弱兵,”朱慈烺环视众将,忽然提高声调说道:“但却也不应该是骄兵!京营刚刚操练了两个多月,面貌虽然一新,但远没有达到强兵的境界,能不能上战场,能不能杀敌,还是一个未知数!如果现在就心高气傲,容不得别人提意见,讲想法,故步自封,我看将来也未必能打胜仗!”
  李国祯脸色发白,傻子也能听出,太子的话是针对他而来的。不等太子说完,他就赶紧跪下。
  呼啦,所有人都跪下了。
  朱慈烺摆摆手:“都起来吧,有疑必问,有想法必提,群策群力,是我京营练兵的根本,不管是平常操练还是上阵杀敌,诸位有什么想法都可以提出来,尤其是像刘协将这种经验丰富、从尸山血海里面爬出来的宿将,就更是要直抒己见,以期改进。京营新练,缺乏实战经验,诸位切不可妄自尊大。”
  “是。”众将都起身,脸色表情各异——虽然每个人都知道,李国祯不受太子重用,只是一个闲散提督,但却没有想到,太子会公开打李国祯的脸。看来小伯公和京营提督的身份在太子殿下眼里一点用处都没有啊。
  李国祯脸色灰败,他知道,自己在众将心中的威信又降低了。
  刘肇基心情微微激动,既感激太子为他解了围,也对太子练兵用兵的开明态度感到兴奋——太子,果然不是一般人啊。
  “杨轩你继续讲。”朱慈烺声音淡淡。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58/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