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25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57/1227

  历来,不管文官或者武将,被罢黜之后想要重获起用,必须朝中有人,或者是走了狗屎运,否则永无出头之日。刘肇基自认和兵部尚书陈新甲并无深交,两位侍郎大人也和他不熟,朝中没有大臣会为他仗义执言,毕竟罢黜他的可是洪督师,在洪督师“壮烈殉国”的情况下,没有人敢轻易反对洪督师的决定。
  刘肇基又惊又喜,不知道是谁保举了自己?
  虽然是在家闲居,但对朝里的动静,他还是有所听闻的,他知道,太子殿下现在抚军京营,总管京营一切事务,精武营又是京营的精锐,主将是老总镇吴襄,想要担任副将,非得太子殿下允许不可。
  想不出是谁暗中保举了自己,但太子的认可是很明显的,刘肇基又激动又惶恐,只恐辜负了太子殿下的期待。得到命令的第一天他就收拾行装上路,用最快的速度赶到了京师。
  如今面对皇太子,尤其是对视皇太子那双清澈到仿佛能看到人心底的双眼,他心中的惶恐更多。
  “刘将军,你以为,松锦之战我军败在何处?”朱慈烺直接问。
  此时石台下的三个长枪兵方阵正在进行操练,长枪如林,喊杀声震天,朱慈烺站在石台的边缘,望着场中的将士,仿佛是在望着松山上的皑皑白雪和累累白骨,又仿佛是穿透了历史的云雾,在望着过往和将来的明清之战。
  “心急冒进,将心不一。”刘肇基低头。
  太子的这个问题他已经想很久了,他认为的答案早已经刀锋一般的刻在了心头,永远不能磨灭。
  心急冒进很好理解,若不是朝廷催促,洪承畴不会那么快进军,说不得会再和建虏僵持半年,胜败会有所逆转。但洪承畴临阵指挥也有值得商榷之处,在进军途中,吴三桂等人就提出粮道的重要性,但洪承畴却只派了两个五千人防守粮道,分守两座山头。不意建虏大军忽然绕行杀到,两座战略地位极其重要的山头很快就被建虏攻陷,建虏迅速布置重兵,挖掘壕沟,明大军想救也来不及。
  但此时明军尚未断粮,随军尚有十到十五日的军粮,并非不能战。
  可惜的是,粮路被断的消息传来,士兵不乱,几个总兵就已经慌了,尤其是大同总兵王朴。这个胆小鬼最擅长的就是逃跑,当日在贾庄之战中坑了卢象升,保全了自己,洪承畴身为督师,以智谋见长,但对王朴的逃跑秉性却没有提防,没有做有效的控管,以至于让王朴这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
  洪承畴布置的命令原本是假意逃跑,调动建虏大军,然后再忽然杀一个回头枪,冲击建虏主营,可惜,不等到预定的时间,王朴就是抢先拔营逃跑,假跑也就变成了真跑,总兵们纷纷效仿,结果陷入建虏事先布置好的壕沟之中,死伤无数。十三万九边精锐,几乎是付之一炬,纵使侥幸讨回的人也都是心胆俱裂,再无和建虏交锋的勇气。
  这乃是将心不一。
  心急冒进,将心不一,大明松锦之败的两大主因。
  朱慈烺微微点头,刘肇基的总结还是很有道理的。
  “那将军以为,将心为何不一?”朱慈烺问。
  刘肇基却沉默了。
  将心不一,一来是人类自私自利的本能,死道友不死贫道的心理,二来,朝廷的责罚也很有问题,如果王朴第一次在贾庄逃跑,坑了卢象升之后,朝廷能严厉处罚,又怎会给他松锦之战逃跑的机会?大明以文制武,文官享受荣耀,但出了问题,文官也是第一个遭殃的,相比较来说,总兵们被朝廷严厉责罚的时候却不多。
第四百二十二章
故人相见
  尤其是这几年,武将们拥兵自重,朝廷投鼠忌器,不敢轻易责罚的情况就更是严重了。远的不说,只说左良玉和贺人龙就是明显的例子。
  刘肇基身为武将总兵,对这一情况心知肚明,但在太子面前却不方便说。
  朱慈烺不再问,从刘肇基的态度中他已经体察到了刘肇基警悟。
  “松锦败的可惜,”朱慈烺诚诚地望着刘肇基:“我朝必须引以为戒,治军需从严,谋略需长远。此次我召将军入京,就是想要倚靠将军的勇武和治军能力,再练精锐,以期早日洗刷松锦之败的耻辱!将军骁勇,想来定不至让我失望。”
  “臣愿效死命!”刘肇基跪倒在地。
  “将军快起。”朱慈烺亲手将刘肇基搀扶起来。
  得太子一扶,刘肇基心情激动,眼眶微微泛红——他本就是一个忠义之人,得太子如此器重,敢不效死命?
  “将军此次入京,带了多少家丁?”朱慈烺问。
  “三十。”刘肇基回答。
  “军营的军规,将军看了没?”
  “臣已经读过。”
  朱慈烺深深望着刘肇基:“京营不同于地方,不论是营官主将还是千总百户,任何人都不能有家丁,所有士卒都统一待遇,统一统辖,他们要是随你进入京营,就不再是你的家丁,而是我京营的军士了。纵使日后你离开了,他们也不能跟着离开。”
  刘肇基抱拳:“臣明白。臣本就无意豢养家丁,但时势使然,不得不为,今番入京营,总算他们找到了一个好去处,他们都是忠勇之人,必然乐意为朝廷效命。”
  朱慈烺点头:“他们虽然不是你家丁了,但却依然是你的亲兵,照京营规制,每人可领十亩俸禄田,可租可种,但不能售卖,如果退伍了,俸禄田还是要退还京营的,但如果是军功田,那就永远归个人所有。”
  京营军规,一人十亩的俸禄田是暂时的,退伍就要退还,但军功田和抚恤田却是永久的,以此来激发士兵们的奋战之心。
  刘肇基是京营精武营副将,照朱慈烺定下的规矩,可有一百亩的俸禄田,并有宅院一座,俸禄银子也比地方副将多一点,朱慈烺又令田守信给刘肇基封了两百银子以为安家,并派人去接刘肇基家人进京,一番安排,刘肇基已经红了眼眶……
  刘肇基新任,朱慈烺召集精武营众将,以为宣布。
  虽然太子没有明说,但所有人都能感觉到太子对刘肇基的器重。
  李国祯和吴襄颇不是滋味。
  尤其是吴襄。身为精武营主将,陛下钦命,他就任之时,太子也没有这么郑重其事的召集众将——哼,不就是一个阵前不利,被洪承畴罢黜的前总兵吗,有何了不起?不过刘肇基见礼时,他还是笑眯眯:“刘协将好,辽东一别,有十年没见了吧?”
  刘肇基尊敬回答:“是啊,时光流逝如同白驹过隙,可老总镇却风采依旧啊。末将初到京营,若有不到之处,还望老总镇多多海涵!”
  这句话听得吴襄很是受用:“哈哈哈,十年没见,刘协将何以学得如此圆滑了?老夫已然踏入暮年,又何来风采一说?倒是协将你,可是前程什锦啊,走,老夫带你转一转,精武营是我京营主力,行军布阵和操练之法可跟辽东镇完全不同。”
  引着刘肇基,亲亲热热的走了。
  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两人是辽东故交呢,其实两人在这之前毫无交集,崇祯四年,吴襄任辽东总兵时,刘肇基还只是一个都司,且不是吴襄的部下,虽有过几面之缘,但并无实际的交往,而且在内心里,刘肇基对吴襄当年在大凌河的表现是很不屑的,不过吴襄是精武营主将,他是副将,场面上的寒暄话却也不能少。
  李国祯望着两人背影若有所思。
  刘肇基的任命是太子殿下一人独断,事先李国祯和吴襄一点都不知情,在这之前,很多人都觊觎这个位置,李国祯也曾小心翼翼探寻过太子的意思,但太子口风很紧,他一点都听不出太子的意思,直到刘肇基出现才恍然大悟,原来太子心中早有人选。
  只是刘肇基有何长处?太子为何要用这样的人?刘肇基是被洪承畴罢黜的,太子就一点都不在意吗?
  李国祯脑子里有很多疑问,他不觉得刘肇基有担任精武营副将的资格,另外除了副将,精武营还有两个参将的空缺,看太子的意思,怕也是有心目人选了。身为京营提督,他一点干涉的权力都没有,连问都不能问,想来想去,不免又生出了一些不忿……
  ……
  京师大酱房胡同,有一座不显山不露水,但每日里却门庭若市的宅子,这宅子最早属于在京的一位江南富商,后被魏忠贤强占,魏忠贤被诛之后,宅子就归了朝廷,薛国观任首辅就曾经在这里居住,去年周延儒入京再任首辅,崇祯帝便又把这座宅子赐给了周延儒。
  宅子因人而贵,因为两任首辅大人的居住,整个宅子好像都熠熠生辉。
  然而今日周延儒却是一脸愁绪,拿着把檀香小扇躺在安乐椅上,默默地想着心事。
  再为首辅之后,周延儒震惊的发现,大明朝廷现在面对的局势,和他崇祯四年任首辅时已经截然不同了,当时朝廷虽然也很困难,但犹能凑出一些余粮,遇上天灾人祸,多多少少总是有一些办法的,但现今却完全不同了。府库空虚如洗,内外兵祸不断,各地要求朝廷拨粮拨钱赈灾的奏疏如雪片般的飞进内阁,山西黄河决口,淹了三个县,陕西大旱,福建江西却又闹水患……就连这天子脚下的京城今春的雨水也是少的可怜,继续发展下去,保不齐也是一场大灾。
  更不用说松锦的大败,阵亡了那么多的将士,朝廷要抚恤,要招募新兵,还有那么多的灾民要赈济,各部大大小小官员的俸禄,不可减免的各项开支……这一切的一切都压在周延儒的肩膀上,作为内阁首辅,他必须想法设法的去凑银子。
第四百二十三章
首辅心思
  然朝廷偏偏就没有银子。去年九月刚任首辅时,周延儒还是雄心勃勃,想着振衰起敝,作一代名相,流芳千古,但经过了这多半年的操劳,尤其是松锦之败后,他忽然有所明白,一代名相那是不可能了,能维持现在的局面,朝政勉强能够运转,朝堂不至于失控,已经是很不容易了。
  这些也就罢了,甚至连河北等地隐隐传来的瘟疫消息,都没有让周延儒太放在心上,他真正担心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陛下,一个是太子。两个月之前,他还只担心陛下。但现在多了一个太子。
  身为首辅,周延儒对天下任何人都不假辞色,只要崇祯帝能欢喜,或者说只要能让崇祯帝满意,他的相位就稳如泰山。复相以来,他在朝堂上的一言一行,都是看崇祯帝的表情和眼色在行事,这也是他沉潜了十一年,总结自己当年被温体仁阴掉的经验教训。此次为首辅,他绝不能再犯当年的错误。
  两个多月前,太子忽然上朝,并且提出了什么治国四策,在他看来,那硬生生地就是在打他这个首辅的脸啊。首辅无能,才会轮到太子献策,若首辅有为,何须太子?
  但他偏偏不能反对,起码不能反对的太明显,因为御座上的那一位满脸喜色,十分接受。而他深知那一位的急脾气。崇祯帝是一位说风就是雨,听到好主意,脑子一热,立刻就要执行的主,这种情况下哪个大臣敢提出反对意见,扫他的兴,必然会惹动他的怒气。轻则叱喝,重则拂袖。不过等时间过了,崇祯帝慢慢冷静下来,不需要别人说,他自己就会反思政策是否有错误之处?所谓儒家的“吾日三省吾身”就是如此。
  所以周延儒不着急,他相信,随着时间的沉淀,太子所提四策的弊端,陛下渐渐就会有所醒悟,尤其是最后一策的“追逮赋”,完全就是和天下读书人作对,甚至有撬动大明朝统治根基的恶果。崇祯帝当日一怒之下同意了,但这两月下来,怕也是有点后悔了。开厘金,革盐政之策,崇祯帝常常挂在嘴边,但对“追逮赋”,却一次也没有再提过。
  现在只差一个合适的理由,周延儒就可以劝说崇祯帝收回“追逮赋”之策了。
  如果说崇祯帝的心思,周延儒能揣摩猜测个七七八八的话,但对年轻的太子,他却是越来越看不懂了。
  小小的一个人儿,怎会有这多见识?
  除了首日上朝就提出“治国四策”的惊骇,太子抚军京营,短短两个多月就令京营焕然一新的各种霹雳手段,也让周延儒吃惊不小——太子胸中竟有如此韬略,莫非圣天子之外,大明还要出一个圣太子吗?
  京营之事也就罢了,作为首辅,周延儒敏锐的感觉到,太子隐隐好像已经在干涉朝政了……兵部尚书陈新甲和侍郎吴甡就是明显的太子党。太子不同于藩王,不存在交接朝臣的问题。安分守己的太子固然会被皇帝喜欢,但真的要与大臣往来,也并不违背大明的祖制,所以就算太子真的在背后干预朝政,周延儒也不能拿此事做文章,他忧心的是,太子和吴甡走的太近,而吴甡是自己在朝中最大的反对者,如果吴甡对太子说了什么,太子会不会有什么成见?虽然陛下刚三十三岁,春秋正旺,但太子也是不可轻易得罪的……
  “阁老,学生不明白,您明明知道龚鼎孳是吴甡的人,为什么还要同意他任两淮盐运司的副使,而且还要见他呢?”
  一个声音飘到耳边。
  周延儒睁开眯缝的眼睛,看向站在对面书案前正在研磨的一个中年官员。
  此人叫吴昌时,吏部文选司郎中,是周延儒亲信中的亲信,很多周延儒不方便假手的事情都交给他去做,而他也很好的完成任务,从来都没有让周延儒失望过。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吏部文选司郎中的,但因为是周延儒心腹,所以内阁票拟,国家机密,他事先都能知道,周延儒不隐瞒他,而他对于首辅大人的心思,也是最了解的。
  “龚鼎孳吴伟业都是东林后进,名满天下,老夫岂能不见?再者,正因为龚鼎孳是吴甡的人,所以才要派他去两淮。”周延儒随意回答。
  “学生不明白……”吴昌时一脸困惑不解地神情,对首辅大人和吴甡的对立,他最是清楚了,吴甡虽然只是一个兵部侍郎,但因为他出身东林,身后站在大批的东林人,工作也不出漏子,即使贵为百官之首的周延儒也拿他没有办法,只能在心里暗恨。偏偏吴甡又是一个棱角分明的人,从来不掩饰他对首辅的厌恶和轻蔑,这更加深了两人的矛盾,令周延儒想低调也不行。
  所以吴昌时就不明白了,首辅大人究竟是何意?
  周延儒瞟他一眼:“你只知道龚鼎孳是吴甡的人,但却没有想过,吴甡又是谁的人?”
  吴昌时惊了一下:“阁老是说……”
  太子两个字没有说出来,硬生生又咽回去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57/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