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24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42/1227

  读完圣旨,将圣旨一合,秦方微笑的递给郑芝龙:“郑总镇,接旨吧。”
  郑芝龙接过圣旨,顾不上心中的疑惑,只给郑鸿逵使眼色,郑鸿逵心领神会,将两锭大银子塞到秦方袖中,秦方笑纳了,拱拱手,上轿离开。郑家三人恭恭敬敬相送。
  等秦方的轿子走远了,郑鸿逵直起身,一脸不解的问:“大哥,天子让我们先去见太子是什么意思啊?”
  郑芝龙狠狠瞪他一眼,捧着圣旨,迈步向客栈里面走,郑鸿逵心知自己不该在外面问这个问题,连忙紧跟在大哥身后进入,走后面的郑森也板起了脸,太子的旨意,让他们三人都有点不懂了。
  进入房间,将圣旨供在桌上,关好房门,郑鸿逵再一次的问:“大哥,天子这是什么意思啊?”
  “你问我,我哪知道?”郑芝龙冷冷扫他一眼。
  郑鸿逵砸吧一下嘴,不敢问了,但心里又实在是痒痒,眼尾的余光瞟见郑森,心想侄子一向见地不凡,说不定已经看出天子的意图了,于是笑问:“福松,你说一下,天子到底什么意思啊?”
第三百九十二章
觐见太子
  郑森肃然抱拳道:“侄以为,天子的心思岂是我们做臣子的应该揣测的?既然圣旨以下,我们遵旨就是了。”
  郑鸿逵楞了一下,但却不敢赞同,如果不算计,傻乎乎地听令,被朝廷算计了不也不知道吗?目光看向大哥,却见郑芝龙也阴沉着脸——对儿子的各项,郑芝龙都是满意的,唯独愚忠这一项,他有点不能接受。
  海寇吗,哪里有利益就往哪里走,你对我三分,我还你三分,如果你对老子不好,嘿嘿,老子立刻转身就走,又或者就算你对我好,但没有利益,老子也是不干的,即便是朝廷也一样。郑芝龙郑鸿逵兄弟都是海寇出身,对“利益”两字那是看的极重,和郑森“忠孝”为重的理念,完全是格格不入。
  “都是读书害的……”郑鸿逵腹诽。
  这时脚步声响,驿馆馆主来报,说东宫典玺太监田公公已在驿馆院中。
  三人听了都是吃惊,连忙出门迎接。
  一名绯袍太监正在院中负手而立,两名锦衣卫挎刀站在他身后。
  见郑芝龙三人从房中走出,绯袍太监微笑拱手道:“郑总镇好,咱家东宫典玺田守信。”
  东宫典玺,那可是太子的贴身主管太监,类似于当下王承恩的身份,日后太子一旦登基,东宫典玺必然是内廷第一人,郑芝龙连忙抱拳深躬,一脸惶恐:“郑芝龙见过田公公。”心中已经猜到田守信的来意,圣旨以下,田守信必然是来安排明天上午觐见之事的,为什么是上午,因为历来觐见都是上午,不要说觐见天子和太子,就是下级拜见上级,也是要选择上午的。
  郑鸿逵和郑森跟着郑芝龙一起行礼。
  “郑总镇客气。”田守信笑嘻嘻地回了一下,目光扫过站在郑芝龙身后的郑鸿逵和郑森,微笑道:“陛下的旨意郑总镇想必已经接到了吧?太子殿下闻总镇进京,不胜喜悦,特诏总镇大人立刻觐见。”
  立刻诏我?不等明天?
  郑芝龙吃惊,现在天色近黄昏,马上就要黑了啊。
  田守信不解释,只微笑拱拱手:“总镇大人收拾一下,咱家在王府门前恭候。”
  说完就离开。
  直到田守信上了轿子,郑芝龙才醒悟过来,连忙躬身道:“送田公公!”
  田守信在锦衣卫的护卫下走了。
  郑家兄弟父子三人不敢多耽搁,简单收拾一下,就到信王府去觐见。
  一路,郑芝龙眉头紧皱。
  虽然远在福建,但对于皇太子的一些事情,郑芝龙还是知道不少的,不说废辽饷、开厘金的大策,只说漕米改海、开饭福建广东两省渔民入海捕鱼,为京营制作军粮之事,就已经足够让他对皇太子产生惊叹了,要知道,这两项可都是地方督抚推动了十几年都没有能推动成功的政策,皇太子一出手就成功了,虽然皇太子的身份有很大的臂助,但皇太子本人的见识和谋略,却也是这两项政策能够被推动的重要原因。
  作为一名资深的海寇,郑芝龙比任何一人都清楚这两项有关海运和海捕政策的重要意义。
  但即便如此,郑芝龙也没有觉得太子有多重要,崇祯帝和内阁才是重点,崇祯帝正是盛年,太子刚十五岁,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登基呢,因此进京之前,郑芝龙对太子没有任何想法,也没有想到走太子的门路,直到接到圣旨,他才意识到了自己疏忽了太子——太子在朝局的重要性,可能已经超乎他的想象。
  此时站在信王府的侧门前,他这种感觉就更是强烈。
  王府侧门大开,田守信正在门前等候,见到三人,微笑引路将三人带进府中。
  王府正门端礼门非大礼不能开,郑芝龙这样的身份,能为他大开侧门,已经是天家对他莫大的荣宠了。
  郑芝龙心知肚明,心里的不安更加强烈。
  大开侧门、东宫典玺亲自迎接带路,郑家父子的荣宠可谓是前所未有。
  三人进到前殿。
  此时天色已经渐黑,殿中十几根手臂粗的蜡烛,照的全殿恍如白昼。
  远远就看见殿中大椅上端坐着一个少年,但不敢看清眉目,三人就急忙跪了下去。
  “臣福建总兵郑芝龙、登州水师提督郑鸿逵、游击郑森,参见殿下!”
  三人拜伏在地。
  朱慈烺看着他们,淡淡道:“平身,赐座。”
  待三人起身,他目光在郑芝龙的脸上转了两圈,很快就转到郑森的脸上了。
  国姓爷,终于是见到您了。
  面目端正,英姿勃发,跟朱慈烺想象中的郑成功差不多,也隐隐和台北故宫博物馆收藏的《郑成功》画像有几分神似。
  在太子望郑森时,郑森也在小心的用微微上抬的目光看着太子。
  头戴翼善冠,大红的龙纹便服,唇红齿白,白净的脸上满是微笑,乍看起来就是一个娇滴滴的少年,但那双眼睛却像清泉般的透亮,而且炯炯有神,微笑中似乎能看到人的心底……
  见太子向自己望来,郑森急忙收目垂头,左手拇指忍不住又压食指了——他又紧张了。
  朱慈烺笑一笑,目光再看向其父郑芝龙。
  郑芝龙四方脸,络腮胡,身材雄健,眼睛不大但非常有神,离得这么远,好像都能闻到他身上的那股咸咸海风,其弟郑鸿逵是一个精壮的汉子,三十多岁,留着和其兄一样的络腮胡,坐在绣墩上颇为惶恐,看起来是一个老实之人。
  一眼扫过,又联系密报上的资料和历史记载,朱慈烺对郑家兄弟的基本性情已经有所了解。
  “总镇一路辛苦……”
  朱慈烺满脸微笑。
  不说政事,先和郑芝龙聊家常,从路途辛苦、江南江北的风景,到家中情况,甚至是福建安平当地的人文风貌,一一聊起。初开始,郑芝龙还有点拘谨,但随着话题的进行,尤其太子一脸笑意,令人如沐春风,聊得又是家长里短,心情渐渐不免就轻松了起来。
  不止和郑芝龙,郑鸿逵和郑森都被拉到了谈话圈中,尤其是郑森,太子十句话中,倒有五句话是跟他说的。每次和郑森说话,朱慈烺都是微笑点头,毫不掩饰自己对郑森的喜爱和器重。
  郑森惶恐,忍不住又要压食指了。
第三百九十三章
千穿万穿
  郑芝龙和郑鸿逵却是微微吃惊,太子学识渊博,对福建情况了解颇深,绝不是朝中那些坐井观天的腐儒可比,只是,太子年纪轻轻,怎么会对福建了解这么多?
  “宴席开!”
  等到东宫宫女送上了美酒和佳肴,郑家父子兄弟三人就更是受宠若惊了。
  有明一代,虽然太子和朝臣宴饮不是新鲜事,尤其是担任太子老师的大臣,经常会被太子请到宫中,既讲课也长谈,顺便也喝点酒,但宴请地方官员,尤其还是武官的事情,却从来都没有发生过——永乐帝做燕王时倒是经常宴请账下的武将,但那时他并不是太子。
  “这是御酒啊,啧啧,太好喝了,能喝上御酒,这一辈子也值了。”郑鸿逵心想。
  “礼下于人,必有所图,太子究竟想要干什么?”郑芝龙盘算。
  “太子比我还年轻,但从容有度,言谈不凡,还能提出废辽饷开厘金的国政大策,我郑森自愧不如啊。”
  郑家三人心思各异。
  有酒有菜,气氛融洽,渐渐,太子的话题从家长里短转移到了军政。
  郑芝龙竖起耳朵,仔细凝听太子所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因为他知道,这才是太子今天真正的目的。
  而让他没想到的是,太子首先提到的居然是他一生最骄傲的一次战役——料罗湾海战。
  崇祯六年(1633年)7月12日,殖民台湾的荷兰人在一名叫汉德·普特曼斯的长官率领下,一共聚集十三艘荷兰战舰,并联合海盗刘香的船舰,忽然对明朝管辖的南澳发起了袭击,毫无戒备的郑芝龙水师被荷兰烧毁和击沉了十五艘舰船,南澳守军也溃散而逃,荷兰人以此威胁明政府放开通商贸易。
  但很快,郑芝龙的反击就来了。
  10月22日,郑芝龙率领一支由150只战船组成的舰队,直扑荷兰舰队的老巢,位在金门的料罗湾。
  发现明朝水师出现,荷兰—刘香联合舰队立刻摆出了迎战阵势。荷兰人虽然船少,只有十三艘,但却都是吃水量大,火力强大的欧式战舰,相比于郑芝龙传统的中式船舰,有绝对优势,又有海盗刘香的五十艘海盗船为辅助,整体数量虽然落入下风,但战力并不吃亏。
  郑芝龙的水师由东南角顺风进攻,一部精锐为先锋,另一路迂回到敌舰下风处予以阻击。
  双方一开始就是激战。
  明朝水兵的英勇是荷兰人始料未及。明军一百五十艘战舰,只有五十艘为炮船,其余全部为火船,在炮舰的掩护下,火船冲向敌舰队,火船搭钩逼近敌方战舰,燃起熊熊大火,导致荷兰海军十三艘大型战舰中两艘被焚毁,两艘被击沉,一艘被俘,其余几艘受重创后逃走,海盗刘香的五十艘战舰全军覆没。
  此战,明军阵亡86人,重伤132人。却生擒荷兰舰队指挥官1名,军官数名,船员118名,斩首20级,烧死溺死荷兰人和中国海盗1000多名,荷兰战舰虽然火力强大,但在料罗湾海战中却毫无发挥,被打的七零八落。
  自此之后,荷兰人意识到明朝水军的强大,再不敢轻易交锋,第二年,他们在档案中写道:“我们在去年发动的战争的结果足以表明,自由无限制的对华贸易,通过武力和暴力是无法得到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42/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