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240部分在线阅读
吴甡道:“回殿下,这是臣和蒋中葆的看法。”
蒋中葆就是礼部侍郎蒋德璟,虽然他和吴甡的官职不如新任吏部尚书郑三俊和刑部尚书徐石麟,但若论在东林中的影响,却是超过他二人的,加上郑三俊和首辅周延儒往来密切,有点像是骑墙党,因此朝中东林的运作,多是以蒋德璟为首。
第三百八十八章
双规政策
而朱慈烺的问题和吴甡的回答,其间的隐喻两人彼此都是明白的,朱慈烺问的是,这是你们东林的共同意见吗,和上一次回答不同,这一次吴甡回答,是的。并不隐瞒闪躲东林想要提拔自己人的意思,因为他知道隐瞒不了,他是东林人,袁继咸也是东林,他推荐了袁继咸,却不敢承认东林的关系,反倒是要被太子小瞧了,况且袁继咸确实是人才,他也不担心太子反对。
“袁继咸确实是一个合适人选,但他现在还是罪臣,要用他做两淮盐运使,怕还得一番谋划……”朱慈烺道。
见太子对袁继咸没有异议,吴甡眼有喜色:“殿下放心,当日襄阳失守,罪责并不在袁继咸,如今他在贵州已经谪戍两年,陛下早就有起用之心了,只要袁继咸能够在廷推中出线,臣料陛下必然圈选他。”
吴甡说得胸有成足,显然是早有谋划。不止他,估计朝中的东林人在崇祯帝下令彻查两淮盐政、捉冯导研进京之时,就已经积极的在活动了——袁继咸是东林人,素有清名,在如今众正盈朝的情况下,东林人当然不会忘记他。
这一点,朱慈烺心知肚明,不过却假装不知——盐运司这种急需要“除弊”的机关,其实挺适合两袖清风、喜好清誉的东林人的,但如果是“兴利”的机关,那可能就要慎重考虑了。
至于袁继咸如何出线,那就不用他操心了,吴甡和朝中的东林人肯定早就已经安排好了。
朱慈烺点头:“如果需要我帮什么忙,先生尽管说。”
吴甡起身拱手,肃然道:“谢殿下,不过此事殿下万万不可插手。臣等自当说服陛下。”
朱慈烺是太子,对朝政不宜插手太深,尤其是关系到具体的人事,就更是不宜出手了。虽然大明不忌太子干政,但明目张胆的插手,总是有点不妥的。
朱慈烺隐隐明白吴甡的意思,感动点头:“那就劳烦先生了。”
吴甡不说话,只深辑到地。
朱慈烺想一想又说道:“就这么放过两淮的那些贪墨盐官,实在是便宜他们了,再者,只换一个两淮盐运使,下面的官吏还用旧人,袁继咸怕也会陷入左懋第和史可法今日的困境,所以我以为,不如趁这个机会将两淮盐运使七品以上的官员全部撤换,甚至连七品以下的胥吏也应该换一换。”
吴甡道:“这一点臣不是没想过,但换了旧官,全部用新吏,业务不熟,两淮盐运司不就乱了吗?”
“乱不了。左懋第到扬州后,不是已经将盐运司衙门的副使、同知,还有三个通判,都停职待查了吗?盐运司日常事务,都由下面的小官小吏在负责,我看这样挺好,派人告诉这些小官小吏,工作做好了,升官!敢虚掩应付,甚至和外人狼狈为奸、败坏盐政者,杀头!再派人给左懋第传话,令他将那几个同知通判全部送到淮安,由史可法派专人审理,并告知他们,规定时间里交代规定问题,坦白并交出脏银者,从轻处分,顽抗者,一律从严从重!”
吴甡何等聪明,听完立刻就明白太子的意思了,两淮的盐官只所以敢于顽抗,并且能成功顽抗,关键就在于扬州城是他们的大本营,不说当地的官员和盐商,就是衙门里一个送水站岗的,都跟他们有莫大的关系,左懋第和史可法再是严厉,他们都可以得到一些他们想得到的消息,并且能提前布置。
但如果换到淮安就不一样了,除非个别人,他们大部分人都在淮安没有根据。一个陌生的环境,又被相互隔绝的情况下,他们想要继续顽抗,就得担心自己是不是会被同僚出卖了。
“好办法,臣一会就给左懋第写信!”吴甡击节称赞。
只所以写信,而不是通过朝廷发命令,乃是因为朝中有他们的内线,一旦通过朝廷,让他们提前知晓,这个武器的伤害力就会大大降低。
双规。并不是朱慈烺的发明,而是参造前世里的一项政策。
在一个不民主的社会里,双规不失为对付贪官的一个好办法。
一切议定,朱慈烺离开兵部返回王府。
改革盐政是他提出来的,左懋第和方正化的人选也是他提议的,如今查盐不利,说起来他这个推荐人也是有一定责任的。治理天下最难的就是用人,人用好了,一切问题迎刃而解,用不好,那就是祸乱天下了。
用人当然要用清廉刚直之人,但却不宜全部用刚直之人,就像这一次严查,如果能有一个机变聪慧之人为辅,左懋第和方正化或许不会陷入被动。
朱慈烺深以为戒。
回到王府,新任詹事府左庶子马世奇已经等很久了,今天是他第一次和皇太子见面。
朱慈烺先端坐于前殿,接受马世奇的叩拜,然后再起身,向马世奇深辑,做拜师礼。
礼罢,朱慈烺和马世奇交谈了一会。
马世奇三缕长髯,仪表堂堂,颇有长者威仪,但言语却有点古板。
史载,马世奇为人清明,廉洁好义,是一个标准的正人君子,今日看来果然没有错,这样的人恐怕不会像吴伟业那样,随意任朱慈烺差遣,去管理账房后勤,做一些左庶子份外的工作。
马世奇如此,如果再配上一个黄道周,以后的日子可怎么过?朱慈烺越发怀念王铎和吴伟业了。
……
河南,商丘城。
李岩蹲在甬道口,对里面的人大声呼喊。
他声音在甬道里回荡,但里面的人却久久没有回音。
李岩皱一下眉头,心中忽然有一种不安的感觉,难道我错了,侯方域和梁以樟不在里面?站起身,向弟弟李茂点头。
举起火把,两个盾牌兵在前,十几个长刀手在后,李茂亲自压阵,带人下去查看。
“公子!”
很快,一名兵丁跑出来报信:“里面还有一条密道,里面的人都通过密道跑了。”
李岩脸色一变,急匆匆下去,忽然想起什么,喝道:“将那哑巴也带下来!”
第三百八十九章
锦囊密信
“是。”
里面有石台,石台上有蜡烛,此外还有几个水碗和瓷盘,一看就有人在这里短暂停顿并且歇息过。从水碗和瓷盘的数量看,人数应该不会太多。李岩脸色难看,目光盯着前面的密道,想也没想的就钻了进去。
李茂已经带兵先行追下去了。
密道很长,一人多高,空气潮湿难闻,不过火把的亮光却很足,由此可知空气流通顺畅,而从密道两侧和头顶的青苔看,密道很早很早以前就已经被挖掘出来了,密道一直向前,李岩脸色也越来越难看,他知道密道的距离越长,侯方域他们已经逃出商丘的可能性就越大。
终于,密道到头了。
天色已经漆黑,耳朵里听到潺潺水声。
已然是到了城外。
这条密道竟然有十余里长。
“哥,他们翻堤逃了!我这就带人去追!”归德北面就是黄河,弘治年间黄河破口,归德城淹没在滚滚黄水之中,水退之后,归德建造了新城,并修筑了一道长达二十里的圆形护城土堤,又在四面各修了一座小小的土地庙,以为保佑。流贼攻城时,破坏了西面的护城土堤,其他三面都完好,而李岩现在站身的地方就是东城土地庙——密道的出口就在土地庙的下方,用石板和供台做掩护。
望着漆黑的夜色,李岩皱眉:“你知道他们往哪个方向跑了吗?”
“还用问吗?不是往山东,就是往开封跑了。”李茂着急道:“哥,别犹豫了,咱们兵分两路去追,他们带着妇女和小孩,跑不快的。”
李岩却犹豫,跟着他们兄弟从密道里面钻出来的兵丁只五十人不到,如果兵分两路,一路只有二十人,而侯方域的精锐家丁最少有十几人,就算追上了,他这二十人不但占不到便宜,反而可能会吃大亏。
“将那哑巴带上来。”李岩略一思索,觉得还是要从哑巴身上入手。
两个兵丁将满头是血的哑巴拖到了李岩面前。
被兵丁在脑袋上砸了一刀把,又连拖带拽的在密道中钻行了十几里地,哑巴已然是奄奄一息,兵丁揪住他的头发,咕咕给他灌了两口冷水,他才幽幽醒来。
李岩解下披风,蹲身披到哑巴身上,温言道:“对不起了老人家,为了捉拿那个祸害百姓的狗官,我等不得不如此,你勿要见怪。”
哑巴却不为所动,只是冷冷地,用仇恨的目光看着他。
“只要你告诉我,他们有多少人,梁以樟和侯方域是否在其中?他们又往那个方向跑了,你不但无罪,而且还有功,我一定禀告闯王,重重赏赐于你!”不被老哑巴仇恨的目光影响,李岩诚诚地望着老哑巴,声音里满是诚恳。
哑巴忽然笑了,探手到怀中,哆哆嗦嗦的摸出了一个小布袋,解开了,从里面取出了一个小锦囊。
见到锦囊,李岩脸色立刻大变,眼睛瞪大,眼珠子都快要从眼眶中蹦出来了。
因为这锦囊不是别人,正是红娘子所有啊!
李岩一把就夺过了锦囊,拿在手里仔细看,没错,正是红娘子的贴身之物,只是怎么会跑到老哑巴的手中?难道是红娘子出了什么意外?李岩全身的血液倏的一下就全涌到脑门上了,面膛滚烫,耳边嗡嗡地,只觉得整个人都快要爆炸了,一把揪住老哑巴的胸口,咬牙切齿的喝问:“这锦囊哪来的?说!”
老哑巴却一点都不怕,张开嘴,露出残缺的黄牙和被割去半条的舌头,嘿嘿冷笑。
“哥,宰了他!”
李茂已经猜到了哥哥脸色大变的原因,拔出腰刀,横在老哑巴的脖子上,只要哥哥一个眼色,就让老哑巴人头落地。
李茂这么一闹,李岩反倒是冷静了下来。
老哑巴没了舌头,肯定是不能说话的,估计也不会写字,就算他知道什么,只靠比比划划,也难以表达清楚,再者,看老哑巴冷然不惧的样子,俨然是侯家的忠仆,想要从他口中套出什么东西,恐怕也难。
手指捏着锦囊,忽然觉得锦囊里好像有什么东西,解开了看,原来卷着一封书信。
这一来,李岩就更是惊讶了。
李茂举着火把,他展开了看。
“李公子见字如晤……”
李岩吃了一惊,手一抖,手里的信竟然掉到了地上……
他惊骇的不是内容,而是写信人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