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891

  走到近前,为首那人便朝王二和李俗拱手:“两位上差,还请行个方便。便说安喜县尉刘备,求见督邮。”
  李俗松了口气:果然是刘备!
  唯一让李俗意外的是,刘备自报家门时居然没说“汉室宗亲、中山靖王之后”。
  但随即一想也就释然了:如今大家就在中山本地。你是汉室宗亲,那就意味着你所有堂亲戚都是汉室宗亲,有啥值得显摆的?
  估计全中山能找出几千个靖王之后。
  一旁的王二反复搓了搓手,似乎是收孝敬的职业瘾犯了,不过路上督邮警告过他,他只能惋惜地拒绝:“督邮身体不适,今日不能见客,三位请回吧。”
  “我大哥好心求见,你敢……”张飞差点儿就怒了,幸亏关羽一把拉住。
  李俗见状,连忙插手,假装劝说王二:“王哥,主人虽有吩咐,但咱也不能得罪了地方官员。不如我跟他们分说解释,免得伤了和气。”
  王二压低了声音呵斥:“说过不许放人求见、不许收孝敬!”
  李俗不卑不亢地低声反呛:“我又没收,我是维护官场关系——这里是人家的地盘,闹破脸只怕你我都讨不到好吧!
  你要是不服,到时候我自会分说!我是书掾!督邮不便的时候,官面上的事儿我说了算!”
  李俗最后这段话很嚣张,他是故意这么说的,为的就是激怒王二。让他去督邮那儿告状,最好激化矛盾、引起督邮心虚、胡乱脑补。
  怀着奸谋的人,你就是要刺激他,他才会露出更多破绽,便于李俗乱中取势。
  说着,李俗就不顾王二的阻挠,直接拉着刘备一行,借一步说话。
  王二在背后恨得暗暗咬牙,却也没法直接阻止。因为他虽然资历深,可文武分工本来就是这样的,武掾只管抓人缉捕,书掾才负责官场迎来送往。
  “这厮才做半天书掾,就如此猖狂!小人得志!好,且让你得意一时三刻,等主人晚上休息的时候,看我不告你个吃里扒外!”
  ……
  刘备并不知道李俗和督邮、王二暗地里的恩怨,他只见李俗帮他说话,心中便对这位上差颇有好感。
  借一步走开之后,他立刻盛意拳拳地邀请道:“敢问先生高姓大名,有何教我?不如到舍下饮酒叙谈。”
  刘备在挺礼贤下士这方面还是很厉害的,何况如今正有求于人。
  汉朝市井商业不是很发达,北方小县城酒楼也少,茶肆更是不存在,请人喝酒都是回家喝的。
  李俗也拱拱手:“在下李俗……素,表字伯雅,今年一十八岁。张督邮原先的书掾胡先生,最近急病暴毙,某因此得以补阙。”
  表字是现编的,年龄也随口虚报了三岁。至于名字,“李俗”这名字放在后世那种开明的社会倒还不至于惊世骇俗,既然回到了汉末,他也考虑到社会压力,决定还是换个朴素些的近音字吧。
  他怕太年轻让人觉得不靠谱,而且这次立功之后,如果要授官或者哪怕只是得到一些吏职,年纪太小也是个障碍。
  刘备:“原来是李先生,书掾虽非显职,但如此少年有为,异日前途不可限量。遥想备十八岁时,还在雒阳卢尚书门下求学,识字数恐怕还不如先生。”
  李素:“不敢当,某无缘拜访名师,不过是跟着胡书掾略习文字,自寻些书简攻读罢了。”
  大家互相熟络一番,便叙谈着回县尉府。
  李素注意到,刚才张飞在听说他只是打杂出身后,就有些不屑。
  他心中不禁莞尔:看来张飞果然是个“名士控”,看重名声和血统。历史上刘备入川后,张飞对刘巴等蜀中名士,可是巴结得不得了。这种人很容易错过寒门贤才,也很难跟普通士兵处好关系。
  这一点上,关羽恰好相反。
  听说李俗是自学成才后,关羽居然忍不住主动搭讪:“不知先生自学、治何经典?某研读春秋数年,如若有暇,可与先生交换。”
  李素微微一笑,随口答应了关羽。
  关羽要是晚生两千年,估计就是个“读书有用,文凭无用论”分子,觉得“什么清华大北大,不如胆子大”。
  说不定此时此刻,关羽脑中就在这样心理暗示:小李都能自学当上督邮书掾,我这种自学《春秋》的人,有朝一日当然也能成为名臣!
  一股“同为成教自考人”的戚戚共鸣,油然而生。
  ……
  回府后,刘备谦让了一番,四人分宾主坐定。
  张飞慢吞吞地起身拿酒,却被关羽抢先,亲自给刘备和李素斟满一大漆碗。
  酒水清冽,这还是李素穿越后第一次喝到酒,入喉时觉得绵密细润,估计有接近二十度,心中微微赞叹。
  这种清酒其实叫“中山冬酿”,在汉末是很有名的。当世大儒郑玄在注释《周礼·天官·酒正》时,解释什么是“清酒”,就以此举例:“清酒,今中山冬酿接夏而成”。
  其他郡产的浊酒、黄酒,酒精度数可能也就十度以下。在没有蒸馏的时代,中山冬酿已经算很好的高度酒了(1)。
  “好酒。”李素喝完,忍不住赞叹了一句。
  刘备见他对酒很满意,也放下漆碗,趁机双手扶膝、郑重问道:“先生,督邮此番托病、不许我等陈情,不知究竟何故?备自问为官与民秋毫无犯,地方肃然。纵然是因军功得官,但到任两年、政绩已足以自明,心中实在不甘。”
注释:
(1)笔者语:蒸馏后估计就是衡水老白干。
第三章
什么?州郡两级领导都是反贼?
  刘备的问题,李素心中当然早有答案。
  但,江湖不是打打杀杀。
  江湖是人情世故。
  最忌讳的就是交浅言深。
  否则你就是说了,别人也不信啊。
  所以,李素必须先铺垫一下背景和情绪,让刘备自己潜移默化形成“张纯和督邮确实有对朝廷不满的动机”的印象。
  他清了清嗓子,说道:“玄德公,有些话,作为督邮书掾,本不当对外人讲。但我不忍见玄德公这样赤心忠于朝廷之人,被小人构陷,才不得不说。一会儿无论听见什么,还望玄德公为我保密。”
  “你我一见如故,先生高义,备岂有出卖朋友之理,出君之口,入备之耳,再无第五人知晓。”刘备理所当然地打包票。
  出来混的,不能卖线人,这是基本职业操守。
  刘备有此承诺,基本上也就堵住了他和督邮对质的可能性。
  李素点点头,这才放心地继续说:“那玄德公可知,此番朝廷沙汰冀州军功官员,起因为何?为何贾刺史一到任就立刻动手?去年暴毙的前刺史王芬,玄德公又有多少了解?”
  刘备还没接话,张飞已经有些不耐烦:“别卖关子了,咱也就知道王刺史是个大名士,名列‘八厨’。别的都不知道,先生直接说重点吧。”
  汉末天下名士,以“三君”为首,其次八俊,其次八顾,其次八及,再次八厨。
  厨者,本身才学德行不足,全靠慷慨疏财、急公好义而得名。
  “翼德不得无礼!你那毛病可改改吧。这些名士品级,本就不值细究。盖因党锢之年清流难以为官,缺乏朝廷认可,才退求其次互相标榜。如许劭之月旦评,若是早二十年,哪有人如此追捧?”
  刘备不由呵斥了张飞一番,才转向李素赔笑道,“舍弟喜欢巴结名士,让先生见笑了。恰才所问,备实不知,还请指教。”
  李素微微点头,继续铺垫道:“那就说来话长了,此番冀州官场的动荡,说到底,远因肇始于王芬——他其实是谋反未遂,畏罪自尽的。而贾刺史接任之后,奉命沙汰冀州官场,也是为了清洗王芬党羽余毒、向朝廷表忠。”
  “什么?王芬居然谋反?!”刘关张三人齐声大惊,连刘备这种喜怒不形于色的人,都有些齁不住。
  幸好刘备反应快,立刻吩咐:“二弟三弟噤声!听先生说!”
  张飞犹然有些不信,嘟囔道:“这么大的事儿,怎么全无消息?不会有假吧。”
  关羽倒是冷静些,他捋着长须凝神思索,分析道:“这么说来,倒也并非全无蛛丝马迹——大哥,你可还记得,去年年底,曾有传言说今上要按例回河间郡潜邸省亲。
  沿途各郡县,还为此肃清过一次盗贼,说是以免道路不靖,咱当时不也立功受赏了么。可后来省亲莫名其妙取消了,莫非就跟王刺史有关?”
  李素不由投去嘉许的目光,暗忖关羽果然智商还挺敏锐的。
  关羽提到的这事儿,涉及到一个背景,那就是桓灵二帝,都不是先帝子嗣。东汉后期连续幼君继位,都是没生子就死了,所以只能找外藩入继大统。
  桓灵分别是河间王刘开的孙子、曾孙(1),因此以河间王后人的身份入继大统,灵帝在位期间,偶尔会北巡一下,从雒阳回河间老家玩玩。
  王芬之所以敢动手,也是仗着河间在冀州,他计划以防备黑山贼为借口、调动冀州数郡的兵马,然后等灵帝北巡路上逼宫废帝。
  但后来朝廷起疑取消了北巡,还招王芬进京,王芬就彻底抓瞎了,只能畏罪自尽。
  朝廷也怕丢人,加上之前只是怀疑王芬不轨、并没有抓到真凭实据的铁证。见他自尽了,也就没公开死因,算是承认“任内暴毙”。导致冀州下面各郡的基层官员,其实是不知道王刺史死因真相的。
  不过李素说出这些来,并不会惹人怀疑情报来源。因为他算是“郡守秘书的秘书”,知道这些也很正常。
  他就把上述细节大致说了一下,最后总结道:“确如云长所言,今上取消北狩,正是由于怀疑王芬谋反,想废帝另立合肥侯。”
  刘备听了,颇为郁闷地叹道:“诶,王芬这厮,也算是清流名士了,怎会如此大逆不道,他究竟图啥?”
  李素:“无非是因为今上信任宦官罢了。王芬早年因党锢罢官,还是黄巾乱起之后,卢尚书谏言朝廷解除党锢、才重回仕途,因此深恨宦官、想借废立诛尽宦官。”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